分享

和谐中国呼唤孝亲教育

 莱阳好人 2011-05-05

和谐中国呼唤孝亲教育

 

■ 本报记者 汤雷
    近日,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汪某因家人寄钱晚了,在上海浦东机场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九刀致母重伤,刺母事件“刺伤”了千千万万父母和儿女的心。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案件频频曝光,这是家庭的悲剧,更是我们社会的悲剧。它折射出的是“孝道”传承的断代,更反映出我们孝亲教育的缺失。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孝亲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藏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
    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就是一个例子: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而不愿就业,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结婚靠父母,房贷靠父母,养孩子靠父母,工作几年了没有一分钱存款最后还是靠父母,感恩之心严重缺失。
    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曾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早在三千多年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百善孝为先,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然而,现在这种观念却在渐渐改变。不是说古人就比今人更知道感恩,也不是说我们现在没有感恩之心了,但必须明晰的是,我们的感恩之心确有越来越淡薄的倾向。
    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唠嗑,是我们越来越忙了,还是我们压根儿就不愿意亲近父母了?我们表达孝顺的方式往往只有一种——— 那就是给父母寄钱,我们天真地以为,父母吃好穿暖就百事无忧了。用钱来代表亲情,用钱来弥补愧疚,用钱来换取平衡,我们的确越来越省事了,但这种省事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想起当年那首风靡全国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它唱出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更多的是父母对儿女日益淡薄的感恩之情的呼唤。
    天下的父母是最能理解和体谅子女的,子女有孝心即是父母最大的安慰。这种孝心并不完全在于钱或礼物,力所能及就够了,关键在于子女是否真心、诚心,能否让父母欢悦、心喜,享受天伦之乐。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为人所赞颂。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至孝之人,侍奉父母二亲,极尽甘美香脆的饮食。自己将要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以免让父母觉得老了。他知道,“笑一笑、十年少”的道理,父母年纪老了,怎当得起忧愁、烦恼。人要时常高兴快乐自然健康长寿,所以老莱子虽已年老,但为了取悦父母而做一个“老顽童”。他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扮作婴儿嬉戏舞于双亲面前。又曾经取水上堂,假装跌卧在地上,随即发出像小儿那样的啼哭,以此来使双亲高兴。
    多年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安徽省金椒县马厂镇有一个老人,2002年已100岁,老人家一辈子都想上北京城天安门走一走,无奈家境并不富裕,难以成行。而她已年逾花甲的儿子王守成为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高,在2002年8月徒步背着百岁老母,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
    那么,这个母亲节,就让我们做出改变吧,将自己的感恩之情付诸行动,为父母做次饭,与父母谈次心,和父母照张相,说句祝福的话,送一份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