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资经销商》特别推荐:蚜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環翠i叮噹 2011-05-05
蚜虫,俗称蜜虫、腻虫,在很多庄稼上严重危害。令人惊奇的是它的繁殖速度,正如有人所说:初见蚜虫就一个,再见蚜虫排队过,转身回头再观看,里外三层无法数。蚜虫突然增多,好似一下子从空中掉下来,人称“邪虫”。如今,入冬入春后的天气一直温暖,小麦地下根茎交界处,已经潜伏大量大大小小的黑色蚜虫,单株有虫量30-60头不等,有虫苗率达80%以上。有如此大的越冬基数,在春暖返青时节,很快上升到小麦茎杆嫩叶,危害将十分严重。为此,我们有必要认识蚜虫的发生规律,掌握相关的防治技术,来争取小麦丰收高产。
蚜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蚜科。温度低于6,大多以活体在小麦根际直接潜伏越冬,可耐零下10左右的低温。温度高于6,就能趴在小麦根茎处吸汁危害,并开始繁殖,但此温度下繁殖很慢,约24天完成一代;温度在16时,约10天完成一代;温度在20时,4-5天便完成一代。晴朗干旱、麦苗稠密有利于其发生危害,因为干旱条件下,叶片糖分积累浓度高,蚜虫很容易补足繁殖所需要的养分。
蚜虫为什么低于6就能不吃不喝不动而进入休眠呢?因为蚜虫是变温动物,身体的温度会随着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降低,身体内的新陈代谢就会变得缓慢;温度上升,生命活动加快,活动范围扩大。蚜虫的血液是黄色或绿色,它是变温动物,冬天需要休眠。蚜虫属于外骨骼动物,外表皮有骨化蛋白质、几丁质和蜡质层组成,具皮肤和骨骼两种功能。外表皮无细胞分裂性质,因而不会随着身体的膨胀而伸长,因此随着虫体的增长,它们必须蜕皮,然后再形成新表皮。蚜虫每次蜕皮后,身体的重量、体积、长度、宽度都会显著增大;蜕一次皮为一龄,两次蜕皮间的时间为一个龄期。蜕皮的间隔时间和摄入的营养多少有关。蚜虫蜕皮4次即成母虫,可以繁殖。蚜虫属于卵胎生,不需要交配直接胎生,且全年所产蚜虫均为雌性,雌性蚜虫所胎生的蚜虫仍为雌性,这种现象在动物学上称之为孤雌生殖。直到深秋,才产生有翅雄蚜,产生越冬卵。
蚜虫以卵越冬,和以活体越冬同时进行。卵初产生时为橙黄色,快孵化时变为漆黑色,有光泽,像黑芝麻粒似的隐藏在桃树、梨树、木槿的芽鞘缝隙里面。越冬卵第二年平均气温6以上即可孵化,孵出蚜虫叫“干母”,干母产生的后代全是雌蚜,叫干雌。干雌在嫩芽处危害一段时间,补充营养后,产生有翅蚜,随风四处迁飞进而扩大危害。4天后小蚜虫在原基础上又开始翻倍繁殖,由于其独特的繁殖方式,使其在短时期内能暴发成灾,危害程度不可忽视。
蚜虫危害庄稼,是用空心针状口器,刺入庄稼最富营养的部位,吸走有机质,致使叶片萎黄扭曲,又称为传播病毒的媒介。因而防止病毒病首先要消灭有翅蚜。蚜虫的食性很复杂,身体颜色有绿色、黄绿色、橘黄色、淡红色、赤褐色,颜色能随季节、气候和寄主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喜干旱怕阴雨,但在20以下时小降雨对其发生影响不大。如果温度超过25,一旦发生降雨,对蚜虫生存不利,此时蚜虫将不治自退。这是因为蚜虫分泌的蜜露落在叶片上,形成营养丰富的霉蚜菌培养基,一旦超过25发生降雨,霉蚜菌能在短时间内对蚜虫身体发生袭击。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雨过天晴,我们可以看到,反应快的蚜虫生出翅膀赶快逃走,而大批的蚜虫,已经上了厚厚的霉层。
蚜虫的防治,一般应从小麦播种时开始。用60%甲拌磷、70%吡虫啉405%一定响50ml20%一定中50ml2.5%定功40ml4.5%高效氯氰菊酯40ml、要多品类杀虫剂混用,并加入美国助剂“沸点”一包,可使杀虫力持效性增加两倍。总之,要想消灭蚜虫,必须先知道其发生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