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开胜论临创 - 【龙开胜工作室】 - 【当代书法名家工作室】 - 当代书法论坛 | 当代...

 溪水亭 2011-05-05

龙开胜论临创

临帖与创作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龙开胜


一些初学者总要问到这么几个问题:我要学谁的,临什么帖,怎么临,临帖一个样创作一个样怎么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这些问题有好多专家和老师已经在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回答得透彻和清楚了。当然对于临帖,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模仿能力,都可以把任何一本字帖临得几分像,只是人的情感性格差异钟情于不同的帖而已,所以有的对王羲之的帖有感觉,有的对王铎的帖有感觉,有的对墓志有感觉,有的对碑有感觉,对有感觉的东西临起来就顺手,也很到位,这是一个怎样选择碑帖的问题,只有凭自己的感觉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别人无法帮你选择。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比如有读帖、对临、背临、意临、钩临等等,关于这方面的阐述,2006年书法导报第47期王乃勇先生已表述得很到位,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须要把握和校正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打破常有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一些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习要循序渐进。这句话错吗,没错。但我们不妨看看最近一两年的书法大赛,一些书写水平高,传统功力深厚的书法新锐大多数在二十左右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按常理一些老书法家们如果能循序渐进的话比年轻人的水平更高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是什么原因使这帮年轻人取得如此神速的进步呢?著名书法教育家、理论家欧阳中石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循序渐进’这四个字我只喜欢三个字,渐字我不喜欢,我们既然找到了一条捷径,为什么还要渐进呢,何不大踏步地走呢?”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获取信息讯捷,接受新生事物快,学习任何东西自然要快。如果固守传统,一味强调死临帖,恐怕循序也难进了。
二是不要被一些不正确的理论所左右,比如一个帖成就一个书法家,赞成这个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一些年轻的书法家过早地形成风格,强调个性化,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像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沈鹏、李铎这样的大家,一见到谁的字就知道是哪位大家。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成名成家。这是急功近利的狭隘思想。我们不妨翻开古代书法大家,看看是不是只会写一种字体的,王羲之的行书、草书、楷书、章草哪一件作品不是经典?颜真卿楷书名冠天下,其行草祭侄稿也是天下第二,米芾、王铎哪一个只会一种书体的。所以捆在一个帖上成就一个书家是不可取的。
三是不要跟风,不要看哪一种书风能获奖,就学哪种书风,看哪位大家的字好就立即拜师,这是对自己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看看前几年的王铎风、米芾风,到现在的二王风,使得各种大展出现千人一面的尴尬,这不仅是对自己还是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艺术需要个性,需要百花齐放。
所以解决了思想问题,下一步解决临帖和创作问题也就轻松和简单了。心态放松,权当当作玩玩的心态,也许能出精品。临帖是服务于创作的,不是简单的复制,古人当时创作心态和你现在创作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尽管你现在临摹得像,但还不是你的东西,如何把临摹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临摹的东西熟练地运用到创作当中去,这就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决定,有的人接受能力强,很快就能掌握,有的人接受能力弱,一脱开帖就不知怎么写。这里面就涉及一个悟性问题了,艺术是须要悟性的,悟性好的很快就进入状态,悟性不好的怎么努力也不见效果,不是什么方法和要领的问题。当然这个悟性也有通过后天努力提高悟性的,一定量的积累,必有质的飞跃。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把你喜欢的帖都临一遍的话,是不现实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那我们就用比较快捷的方法——读帖和看帖,迅速抓住该帖的特点,把有特征和精彩的字动手临一临 ,加深印象,就像一桌菜,都好吃,不可能都吃完,每个菜只能尝一下,你自己喜欢吃的菜多吃几口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