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用光(2)
闪光灯:
离机使用闪光灯:常规的反光方法对提高光线质量毫无好处,因此形成的照片照明效果平板,直接。就象顺光拍摄时那些缺点都会出现。提高闪光照片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把闪光灯从相机上取下来,以45度角对准被摄体。就能在照片中产生具有三维立体感,层次分明的阴影。首先买一根离机电线,拔下照相机机身上的电线,把它和插在热靴里的电线的另一头相连接,然后把电线另一头插到闪光灯上,这样就可以把闪光灯对准任何地方,可以营造出颇有艺术效果的阴影。
反射闪光:反射闪光是把闪光灯对准一个宽大,浅色调(最好是白色的,通常是天花板或墙面),使它在到达被摄体之前漫射开来。这样,就可以消除难看的阴影和直射光导致的光斑。取而代之的是柔和而看起来很自然的光线。就象现场光一样。反射闪光对一般的2.4—— 3米高的白色天花板而言,大概要损失2到3极光圈的光能。
闪光和自然光的混合:按平方反比定律,光线从光源发射出来后,能量按几何级数迅速降低,对热靴式的小型闪光灯尤其如此。控制现场光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光圈和快门速度。在弱光背景下,其实可以在相对低的快门速度触发闪光以照亮背景。不要用1/125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闪光照片,而试着用1/8,1/4,1/2秒来拍摄同一张影象,突然之间,背景中的细节变得清晰了,照片自然多了,灯光看起来亮多了。要获得景物自然逼真,照明恰到好处的照片,再没有比将闪光和自然光混合更好的办法了。关键是要防止闪光或现场光暴光过量或混合时叠加而压倒被摄体,使其发生乏白现象。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有一副三角架来保证照片的轮廓清晰,线条分明。前景中靠闪光照明的被摄体的任何移动,都将导致图象模糊或重影,但是,实际上模糊或重影有时会增加一种动态和兴奋感,再有要注意色温的匹配。
辅助闪光:
辅助闪光的主要光源是太阳光。而使用闪光灯的目的是照亮景色中的阴影部分。使用辅助闪光,基本是两个光源的组合。太阳是主光源,闪光是辅助光源。主要任务是照亮,而不是象太阳那样投下任何阴影。如果辅助闪光用得过多,把阴影完全消除,结果将是全然不真实的样子。如果辅助闪光太强的话,就会制造出次主光。而这个主光又会制造出另一组阴影。而它完全是不自然的。毕竟,天空只有一个太阳,双阴影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保持阴影部分比高光部分暗1——1.5级的程度。阴影效果就比较自然。单反相机现在一般提供的都是智能闪光灯,也称之为慢速同步闪光。能很方便的起到辅助闪光的作用。
多灯闪光:
单一的光源有时显然是不够的,有时需要多光源。但每增加一个光源,意想不到的挫折好象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然而,不管困难多大,多光源的照明仍然由同样的基本“积木”结构组成。多灯闪光主要以下四种光源组成。
主光源:主要照亮被摄体,同时决定阴影和形态。
辅助闪光:用来照亮阴影和减少反差的,但仍能识别出阴影部分的细节。也可采用反光板形式。
背景光:用来照亮背景,并把背景和被摄体分开。背景光也可采用环境光。
边光:也叫轮廓光,是一种从被摄体后面或边上照射过来的光,围住被摄体。这种光线也有助于分离主题和背景。
这四种光线,是组成任何人像照明设备的“积木”。但不是任何场合都同时使用这四种光线。
照明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般人物情绪开朗的作品,拍摄对象脸部的阴影部分应该比亮部暗大约一级光圈。当主光源照射被摄体时,阴影部和亮部相差2级。辅助光源补充闪光给阴影部加1级暴光量。一般认为此时光差是2:1,可实际上在给阴影处补光的同时,亮部也同时受光。所以理论上讲,这样形成的比率应该是3:1,而不是2:1。按这个公式,人像照的亮部和阴影差2级光圈。但实际摄影中并不需要如此精确的比率。不同的人像需要不同照明比。如拍摄身材矮胖,双下巴的人像时,需要更深些的阴影,可以使他们变得苗条。对于艺术照片,可能会采用底的比率,甚至没比率。因为阴影与营造的氛围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