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历代龙泉青瓷的鉴定

 老枪No007 2011-05-06

20099月,我在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活动中心会员作品展厅,发现展出的中国历代龙泉青瓷展品共57件,其中标明为宋代的16件,北宋的2件,南宋的19件,元代的13件,明代的7件。龙泉青瓷的总数占展出的全部陶瓷总数的7%。这些龙泉青瓷质地细腻柔润,线条明快自然、造型端庄大方、色泽柔和斑斓,使人看了收益非浅。龙泉青瓷当今已被各国博物馆视为珍品,收藏家们也竞相收藏,正因如此,龙泉青瓷作伪现象盛行,从民间个体作坊的小仿到大型企业陶瓷专家的精心高仿,给龙泉青瓷的辩伪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掌握龙泉青瓷的特点规律和作伪方法,增强鉴别能力。

一、     潜心挖掘龙泉青瓷发展历史和现状

20086月,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广州迎宾馆举行了一次隆重而有意义的令人难忘的盛会:《南越藏珍》首发式暨贺赵自强先生从事文物工作50周年。该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先生从事文物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赵先生还将自己多年来精心编著的《南越藏珍》签名馈赠给各位到场人员。会员们也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相互进行了认识与沟通,交流了古陶瓷鉴定心得。与我同桌的颇具古陶瓷鉴定影响的邹老先生在与我们谈体会时情不自禁地说:“学鉴定古陶瓷一定要看书,要多看,反复看,不但要看书,还要象赵会长一样会写书,多写书,写好书,这样才有意思。”于是我就插话打趣地问为什么要看书?他说:“看书,可以掌握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与现状,更好地指导实践。”在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二层意思:一是学鉴定一定要看书;二是学鉴定一定要掌握历史与现状。掌握历史与现状非常重要,因为弄清来源,明白时代背景、生产发展过程与现状是鉴定的必要条件,掌握历史与现状是鉴定的基础。其实,鉴定龙泉青瓷也一样,要鉴定龙泉青瓷就要潜心挖掘龙泉青瓷发展历史和现状。据史料记载,龙泉青瓷窑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代表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个大窑系,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衰于明,终于清康熙年间,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按照叶英挺先生的理论,其发展过程

  

A 宋龙泉窖青釉弦纹贯耳瓶   B 宋龙泉窖青釉凤耳盘口瓶

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五代到北宋早期阶段。传说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瓷匠师们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在认真吸取越窑和瓯窑制瓷技法基础上创造性地烧制了青瓷。起初由于经验不足,烧制的青瓷工艺较为粗糙。但从五代到北宋中期,制瓷技能不断增强,龙泉青瓷质量明显提高,烧制的青瓷胎壁薄且硬,质地细密而坚实,龙泉窖一跃成了当时的江南第一名窑。其次是北宋后期到南宋阶段。北宋后期汝窑、定窑等因战乱被破坏,瓯窑、越窑锐减。龙泉窖却巧夺天工,于南宋晚期成功烧出碧玉般黑胎和白胎厚釉瓷,南宋末期成功烧出粉青和梅子青瓷,跃入鼎盛时期。如图A,为宋龙泉窖青釉弦纹贯耳瓶,17.8公分,口径5.8公分,足径6公分,是20086月四川赈灾义拍品,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纯正浑朴滋润,胜似翡翠,而胎色呈浅灰色,为该时期的典型器。再次是元明阶段。元代,龙泉青瓷窑址增加,规模扩大。但元后期,随着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加剧,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瓷器胎骨增厚变糙,釉层减薄,造型较以前欠优美。明代,随着青花瓷兴起,航海事业衰落,龙泉青瓷销量锐减,窑口纷纷倒闭,虽产精品,为数极少。到了清朝,龙泉青瓷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窖口逐步灭绝。民国民间仿制古龙泉青瓷为数也不多,工艺落后,成品率低。 现代龙泉青瓷在品种造型、装饰手法及纹饰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如,釉面龙、凤、蟹、虾等纹片的研制,釉下彩的生产,青瓷玲珑品的烧造等,其价值有所提升,特别是一些名家之作,文化品位较高,收藏价值昂贵。

二、     深入探讨龙泉青瓷的特点及规律。

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每年都要定期举办一些古陶瓷鉴定方面的学术讲座,我们只要留意,会发现授课专家们的讲课内容大多数是他们的亲身体会,概括性指导性很强,特别是在讲解鉴定方面的内容时,关于特点及规律性的话语比较多,讲得具体仔细很透彻。为什么呢,因为特点及规律是有关鉴定的重要依据。作为龙泉青瓷在不同年代乃至同一年代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及规律。只有牢固掌握龙泉青瓷的特点及规律,才能更好地鉴定历代龙泉青瓷。北宋之前的龙泉青瓷工艺、器型、釉色可谓是越窑瓷的翻版,北宋龙泉青瓷通常施淡青釉,胎薄且白。新创的多管瓶、盘口壶盖常饰花苞钮、花蒂钮,多叶瓶盖一般以鸡、狗等作钮。釉色淡青稍薄,胎质较粗,胎体较厚。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厚重,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始显龙泉制造烙印。南宋以后的龙泉青瓷大多数釉层厚,柔和淡雅。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应运而生。创造性烧制的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宠爱。南

  

C 宋龙泉窖青釉龙耳瓶        D 宋龙泉窖青釉象耳瓶

宋早期龙泉青瓷胎壁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质不够致密,气孔较多。胎色呈灰或浅灰色。碗类出现葵口,有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图章式文字。釉薄而透明,玻璃质感明显。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器型丰富多样,龙虎瓶代替了北宋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稍矮,下腹瘦削。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 图B为宋龙泉窖青釉凤耳盘口瓶,18.8公分,口径7公分,足径8公分。形体别致灵巧,釉色丰润华丽,格调稳重尊贵,这种造型由宋到明陆续都有烧造,且大小尺寸不尽相同,唯宋器最为精美。元代的造型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性下降。莲瓣纹四种形式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即: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露胎泛红,中心有釉。明代制作工艺元代基本相同。精品胎色白中闪灰、胎质细腻厚重,除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外,其他施满釉为多。普通瓷品趋于粗糙。图C为宋龙泉窖青釉龙耳瓶,19.8公分,口径4公分,足径6公分。D为宋龙泉窖青釉象耳瓶,18.8公分,口径5公分,足径5.5公分。它们器形端庄 釉面沉稳、釉汁凝重,釉色湿润丰满,给人以宁静、醇美之感,造型符合宋代龙泉窖制品特征,均为当时之精品。相反如果一件瓷器与真品相比无论釉色、纹饰、截然不同,则为赝品或新仿品,新仿之作一般器型较厚重形制不规范,比例失调釉色浅绿偏黄,胎质较粗泛红

三、     准确掌握龙泉青瓷的辨别方法与技巧。

笔者在从事古陶瓷鉴藏中曾经先后碰到2位“高人”,他们都认为,学鉴定不需要看书,悟性好感觉对就行了,我不知他们说的话本意是什么,是因为自己有老师,单纯地指不用查资料呢,还是指不用理论做指导。我个人认为,悟性好感觉对固然重要,但离开书本是不妥的。这关系到鉴定的方法与技巧问题,鉴定的路子对头,方法得当,甚至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就可能正确,成功快,成就大,相反,就可能会失败——鉴定不正确或者钱花光了,藏品却全是假的。事实上,鉴定龙泉青瓷离不开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因为正确的方法与技巧是进行正确鉴定的根本保证。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要求我们鉴定龙泉青瓷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眼看、手摸

E 龙泉窑青釉双鱼洗

                         F 元龙泉窖青釉三足香炉

(掂)、耳听、鼻嗅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着力把握好“四个坏节”:一是器型。仿品往往比例失调,尺寸欠规范,型制生硬,线条呆板,足端过于整齐,缺乏神韵。二是胎釉。南宋龙泉窑白胎类厚釉瓷仿品釉的质感与真品相似,可浮光隐现,缺内敛厚实感。龙泉窑黑胎类厚釉仿品,釉之厚度超过胎的厚度,稍加留意则可明鉴。三是纹饰。伪品刻划纹样,生涩拘谨,不如真品自然流畅。贴花纹饰规矩呆板,不如真品生动形象。元代龙泉窑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仿烧难以把握,釉、胎成色或深或浅。四是装烧方法。龙泉窑不同时期装烧方法各不相同。五代时期用瓷土加石英沙支条垫烧,故瓷底有石灰质感。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瓷底通常会留有托珠痕。南宋采用垫饼垫烧法,因胎薄釉厚,容易变形,所以铁足朱砂足不规则。元代垫圈痕迹明显,尤其是在元中期之后,多数器件底部一圈刮釉,中心有釉明代瓷器圈足露胎呈火石红,伪者非淡则深。图E口径13公分,造型美观淡雅,胎质坚细,釉质光洁,两尾游动鲤鱼清晰可见,具有鲜明的旧气特征,为元龙泉窑青釉双鱼洗。图F7.2公分,口径15公分,足径14公分。釉层凝重、温润,口内釉面自然磨损,非常开门,器型具元青瓷特点,可鉴定为元代龙泉窖青釉三足香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鉴定任何龙泉青瓷不能只凭某一单方面的内容茫然定论,而是要结合本文一、二、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还要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进行全面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