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外学英语
![]() ![]() 跟老外学英语 上学期,美国湖滨学区教师到吉大附中交流。其中有一位老教师给儿子班级上课,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儿子就有了讲英语的欲望,甚至见了中国人也想说英语,以至于美国老师走后的一两天里还想说英语。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老外来中国,和他们在一起几天时间口语就提高不少,有时不经意间即使看到中国人也想说外语,其原因为语言惯性使然。 儿子在英语班制作的电影脚本
今年五月份,侄子从美国回来探亲旅游,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加拿大朋友——大学同学伊恩(Ian)。侄子上小学时,随家离开中国到加拿大,后来全家定居美国,现在他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他离开中国时,小学还没开设外语课,当时他外语仅有一点儿自学基础,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次回来,我问他,到加拿大后,语言多长时间过关的,我说的过关指听说方面,如与当地人交流使用的日常用语及在学校使用的课堂用语,包括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等等。他说一年多就都能听得懂,一般的话都能说了。也就是说在国外只需一年多时间,听说基本没问题了。 儿子与伊恩在长春伪皇宫
另外,用还可以检验学,在使用中看看自己学过的东西是否陈腐过时。英语也好汉语也罢,语言不是一成不变,它随时代发展而发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我认为,语言本身不是理论而是更具实际意义的工具。语言的唯一真理标准就是被大众所接受,大众约定俗成,语言就成立;大众不接受而由语言学家“规定”的东西,照样没有生命力。正像一些大型汽车厂商一样,每年推出一至几款新车,去年推出的车今年就没人要了。语言的大仓库——字典也紧跟时代步伐,每几年推出一本新的,在不断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中前进。 侄子在长春净月潭
现在一些英语课外班在创造语言环境,我将之称为语言“特区”。他们开设小班(学员少),请老外当老师,老师均来自英国、加拿大和美国,与学生用英语学习交流。这个假期,儿子的姑姑(刘泽汀妈妈)不由分说地给儿子报了一个这样的英语课外班(学校),钱也是她交的,最初几节课都是她领儿子去上课。最初,儿子报名时,曾接受有一位名叫保罗(Paul)的老外考试,由他根据考试情况决定分到哪个班。考试结果写在一张“评测表(Placement)”上,考试内容分流畅度(Fluency)、词汇量(Vocabulary)、发音(Pronunciation)、听力(Listening)、正确性(Accuracy)、范围(Range)六个方面。通过近一个小时老外与儿子面对面的考试,保罗给儿子的评定等级为4B或5A,该学校的英语等级从0、1A、1B到6A、6B,0到2B为初学者,3A到4B为初级水平,5A到6B为中级水平,这些仅指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 这家英语学校是全国性的,到了这里,只能用英语交谈,到处张贴着“ENGLISH 侄子与好朋友伊恩在长春净月潭
在儿子高价学习期间,我逗他说,姑姑给你花了那么多钱,到那里去听老外说话,爸爸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来一位能讲标准BBC英语老外,天天时时给你叨咕英语,买几盘磁带,在家听英语。当然,磁带无法与人互动,效果无法与之比拟。儿子明白教育投入的含义,学习过程中兴致一直很高,课堂上能积极主动配合老师,尽力争取与老外口语交流的机会。 我觉得,通过这次学习,儿子有一定的收获。首先,扩充了词汇量,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蹦极、漂流、冲浪、基因、转基因、嬉皮士、雅皮士、人体免疫缺损病毒、伊波拉病毒、掌上、便携式、高保真度……还有一些习语俚语。其次,听力口语有所提高,老师讲课的内容基本都能听懂,也主动开口与老师交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学与用的实践中,儿子感受到语言的实用性功能和学会使用语言工具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