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辞在古诗词中运用

 耳玉 2011-05-06
编辑:陈华敏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引用、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点化、叠词、倒装、顶真、反复、通感、反语等。下面示例讲解如下:

1、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具体说,比喻可在写景状物时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情与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这一诗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和弓来比喻露和月。

“凉月如眉挂柳湾”(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比月。

“北京奥运声犹在,上海欣逢世博临,宾客如潮观世界,千奇百怪尽纷呈。”中的“ 宾客如潮观世界”(张洪英)                                            

暗喻是比明喻进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常用:是、成为、变为、作等比喻词。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如:毛泽东的《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盘雨。”中的“泪飞顿作倾盘雨”。

借喻是比暗喻还进一步的比喻。不仅不露比喻的痕迹,不出现本体,而且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用秋霜比喻白发。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有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本是制作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代指乐器,这里则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再看下面的例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用孤帆代替船,是用部分代替全部。
       “网络空间任意游,键盘弹奏减烦愁。诚心相待隔屏友,不论青丝与白头。”
      《钓岛撞船愤》“侵略野心挑是非。东洋鬼子作傀儡?鸟枪换炮非昔比,钓岛主权岂许窥!”
        这两首诗中用什么代替什么?
       其中有一首是用部分代替全部的,是哪一首?
       下边两首诗分布用了暗喻和借代的修辞方法,请分析。
       《登石印山》(张可芳) ,“石印高百尺,清晨往上登。攀行皆白发,尽显少年风。”
《空中雄鹰》(叶铭), “五羽雄鹰亮太空,翻滚俯仰快如风。女员驾驶展真相,歼击机驰带彩虹。”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蒋学尧《我爱畲乡》“设县廿年转眼间,山城旧貌换新颜”

陈华敏《题仙都石笋》“轩辕宫外栽石笋,拔地高升刺破天。首翘乐和冰镜吻,手伸笑把彩云牵。嫦娥心切思凡世,玉兔眼花落口涎。玉帝急忙传御旨,令其永立鼎湖边。”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形式。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反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多对偶形式。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石一芝《物换星移》,“岁寒春晓梅含笑,燕去鸿来菊傲霜。”

毛荣耀《台湾抒怀》,“清水断崖折山地,白雪积峰映雾天”

柳泮《鹤溪河夏夜》,帅帅健儿步履快,翩翩少女舞衣轻”

梅献芳《鸬鹚横山马天仙》,“香烟袅袅云天外,鞭炮隆隆响地层”

    陈华敏《赠张洪英先生》:湘师学子赴戎机,四载军营苏鲁驰。解甲粮行核账务,整风故里种桃梨,三中风暖新枝茂,两度云柔旧业提。战士离休学曲赋,秋光无限晚霞僖。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张洪英《草鱼塘森林公园》“清晨鸟语猜人早,旭日笑迎宾客游”

《水仙花》窈窕淑女意矜矜,不抹浓妆淡酒醺。缘水有心藏倩影,凌波无意饰文心。含情脉脉频频笑,依韵殷殷久久馨。书案屏前常问讯,愿和仙子做知音。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7277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又如《孔雀东南飞》:

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

这一句子,“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10、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1、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12、叠词  ,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3、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14、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顶真,可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顶真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15、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不过古诗中的反复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表现的情感,是从民歌中一唱三叹、叠句、叠章的形式里变化出来的。

16、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17、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