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人格。家长要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给他们必要的私有空间,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
□ 平等相待。平等对待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君臣女子”、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孩子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能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健康的心态教育引导孩子,对孩子平等相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自然而然会向父母敞开心怀。
□ 和睦相处。父母只要能放下家长架子,和子女彼此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会将家长现为知己,无话不谈,孩子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在交流中变得亲密、友好。孩子出现了毛病和缺点,要善于引导他们,要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解决的办法,使之自觉改正错误。家庭环境宽松和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 培养坚强的意志。对孩子,在物质上要有一定的限制,精神上要尽量满足。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要使他们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和磨难教育,让孩子吃一些苦。家里较难的家务,孩子能做得到的,应让孩子去做。根据孩子的年龄主动让他们到社会去闯,做错事的时候可能不少,家长要抓住这一机会指点孩子,并继续让孩子去做,错了再指点直到圆满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自信心、责任感,使孩子健康成长。
□ 张扬个性。深厚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成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抗拒,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的特点。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
唐登华
教授说,“蔫人出豹子”这个俗语很有道理,心理学上有这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悲剧往往也是这样发生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剥夺了其遭受适当挫折、困难的权利。然而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家庭喜欢给孩子“洗脑”,把孩子自己的想法、念头“洗”得过于干净了,这种苦心使孩子失去了自己,逐渐地失去了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和能力。其结果是这些孩子在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在失望、焦虑中就会产生怪异的想法、反社会的行为。
□ 善于倾听。给孩子倾诉的机会,教育孩子要细致、耐心,不打骂、体罚孩子。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最终走向逃避。
□ 鼓励交益友。帮助孩子寻找有益的同龄朋友。虽说家长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有时并不被孩子认可。相反,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同龄朋友。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坏朋友的影响,不允许孩子交朋友,敌视孩子的伙伴,不断告诫孩子人世间有多么险恶多么丑陋。这种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封锁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