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翔庄气功之四: 动功

 wzmanchi 2011-05-08

中国鹤翔庄气功动功

 

第一节 六方和合

 

一、功法

1、预备

两脚成小后八字,略宽于肩(先使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平行站立;再将两脚跟提起,外开约20度,形成小后八字,自然放平)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抵上腭(舌尖轻轻接触上腭发“恬”音的部位,舌根放松。抵舌的目的是搭桥,接通任、督二脉,以便小周天的真气运行),似笑非笑(是从心里发出的笑。两腮放松,嘴角轻轻拉向后上方,使面部肌肉和腹肌放松,有利于气沉丹田,促使丹田自动开阖。两腮放松可以增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气功里叫“金津玉液”――增多。唾液增多后,可分三小口吞下,第一口用意念直接送入下丹田,第二口用意念从左侧画弧送入下丹田,第三口用意念从右侧画弧送入下丹田,此即古人所说的“吞津法”。将玉液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叫“玉液还丹”,或“聚津成精”),双目平视(眉宇舒展,眼神含而不放,视而不见),心澄目洁(即排除一切杂念,宁神静意),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即用意念使头、颈、肩、肘、腕、指、胸、腹、背、腰、胯、膝、踝、足、趾依次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用意念将气沿中脉――从百会至会阴直通的一条气脉,贯穿于上、中、下三个丹田――沉入丹田。下丹田的具体部位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这里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意守下丹田,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图1)。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意走中间)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

两手转掌心向后,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待与肩平后,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2――3)。

用柔力(两臂紧而不僵)收推三次。收时,以肩带臂,肩、肘、腕依次放松,肘部下垂(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为45度);推时,腕、肘、肩依次柔力前推,同时掌指逐渐上翘,待两臂与肩平后,掌指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4――5)。


[意念]

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3、展翅

松腕,掌指与水平线成45度,两臂向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与臂成90度,突出掌心(图6――8)。

柔力收推三次(收推动作要领同前)(图9――10)。


[意念]

展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收推时,收的意念在双肩,推的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4、合翅

两手放平,成“一”字形,以肩为轴,两臂放松,从体侧缓慢下落,与身体成20度夹角时,转掌心向后,手臂伸直,后推至45度;同时将脚跟慢慢提起,身体微向前倾(不可弯腰和松膝)(图1113)。


[意念]

合翅与后推时,意念都在两手劳宫穴。

5、折翅

两手从体后向腋下画弧(肩与大臂要放松,不可耸肩)。与此同时,以小臂带动手腕,以手腕带动五指,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内旋转,逐渐成爪形(手指伸直),再由腋下掏出,将手甩向前方(甩出时,爪形变成小喇叭,略向外抖。即各指保持等距外弓,指尖平面成梅花形。但拇指跟要尽量封住劳宫穴,防止清气外泄);同时,两大臂在体侧相夹,两脚跟略用力拄地,两膝微曲(夹臂、甩手、拄地是同时进行的动作)(图14――16)。


[意念]

转腕折翅时,意念在十指。

夹臂甩出时,意念将病气、浊气从十指尖甩出、抖掉。

6、捧气贯顶

十指放松,双手与肩等宽,向前平伸,捧气似球,从体前缓慢托起,将气贯入百会穴。张臂开胸,手腕放松,手、臂、肩成六边形,略停片刻(图17――19)。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顶时,意入百会穴。

7、通天合阳

两手在头顶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

以颈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先松左肩,左肘依前、下、后方向转动之后复原。松左肩时,右手要保持在头顶上方;后松右肩,动作要领同左),上拔颈椎(下颏内收,百会穴向上承天,用渐力将颈椎关节拉动放松)

以胸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拔胸椎(松肩动作要领同前。拔胸椎时,由肩带动胸椎向上,用渐力将腰椎关节拉动放松)

以腰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下抻chēn,扯,拉长)腰椎(抻腰椎时,用两肩带动腰椎向上,同时臀部向下,用渐力将腰椎关节上抻下拽,拉动放松)(图20――22)。


[意念]

以颈椎为轴放松双肩时,意念在颈椎;上拔颈椎时,意念同时贯穿颈椎、百会穴和劳宫穴。

以胸椎为轴松动双肩时,意念在胸椎;上拔胸椎时,意念同时贯穿胸椎、百会穴和劳宫穴。

以腰椎为轴松动双肩时,意念在腰椎;上下抻腰椎时,意念同时贯穿腰椎、百会穴和劳宫穴。

8、通地合阴

掌心向上,两臂伸直,同时两腿直立。

以腰为轴,两臂夹头缓慢向下俯落,在两脚前正中部位作第一次通地合阴(掌心尽量触地),松腰。

在左脚前作第二次通地合阴,松腰。

在右脚前作第三次通地合阴,松腰。

(三次通地合阴时,两臂夹头的姿势要始终保持不变)。(图23――25)。


[意念]

两臂夹头向下俯落时,意念在双手劳宫穴。

第一次通地合阴时,意念由双手劳宫穴入地。

第二次通地合阴时,意念由双手劳宫穴和左脚涌泉穴入地。

第三次通地合阴时,意念由双手劳宫穴和右脚涌泉穴入地。

9、绕手抱球

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同时两手分离,掌指自然展开,绕手抱球(分手后,左手置体前居中位置;右手以左手为圆心,以30公分为半径向左画弧;待右手绕至身体左前方,右手纵向,左手横向,右手内劳宫穴对准左手外劳宫穴后,左手翻掌心向上,右手上绕至两掌心上下相对,抱一直径约30公分的球于下丹田前,同时腰部渐直)(图26――27


[意念]

绕手抱球时,意念一直在两手劳宫穴。

10、左回气

左脚略向内画弧,然后向左前45度方向迈出,成弓箭步(迈步时,脚尖先着地,前弓腿的小腿与地面垂直,后绷腿成一直线),同时两手抻气(图28)。


右手画弧下行至右腹股沟,掌指放松,微曲,掌心斜向内成45度,护下丹田。

左手画弧上行至左前上方(手臂成弧形,手腕和肩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约45度),双目注视左手劳宫穴(画弧时,眼神随手而行,但注视劳宫穴时不可仰头),稍停片刻(待左手劳宫穴发热、发胀后),将头转正。

左手向百会穴方向内收,向百会穴贯气后,左手虎口张开,沿左耳经身体左前侧外导内行(手掌要平,尽量靠近向躯体,拇指不要下折,以意领气由百会穴沿中脉下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29)。

[意念]

双手抻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右手护下丹田后,意念集中于左手劳宫穴,至头转正。

左手向百会穴贯气时,意将左手之气贯入百会穴。

左手外导内行时,意念随左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11、右回气

左手放松,微曲,掌心斜向左前约45度方向外推约15公分,转掌心内收至左腹股沟,掌心斜向内成45度,护下丹田。

与外推同时,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略向内画弧,然后向右前45度方向迈出,成弓箭步。同时,右手画弧上行至右前上方,双目注视右手劳宫穴,稍停片刻,将头转正。

右手向百会穴方向内收,向百会穴贯气后,右手虎口张开,沿右耳经身体右前侧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30――32)。


[意念]

左手外推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

左手内收时,意入下丹田。

右手上行及目视右手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

右手向百会穴贯气时,意将右手之气贯入百会穴。

右手外导内行时,意念随右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12、收功

右手外导至平脐后,先将右脚跟外转约45度,再将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手翻掌与右手平,双手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翻掌外推的同时,突出尾闾(似坐非坐),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左脚缓慢画弧收回(收至与右脚相距一肩处,两脚平行站立)(图33――35)。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松肩,提肛
(用意不用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图36――39)。


[意念]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理

第一节预备动作,两脚采用“小后八字”,是为了便于放松尾闾和腰胯,利于启动真气;松膝是为了使下肢放松。

“舌抵上腭”的目的是搭桥,接通任、督二脉,以便小周天的真气运行。

“似笑非笑”是一种精神态(意念状态),这种良性的精神态直接作用于物质态(身体状态),如玉液(唾液)增多,心静体松等。玉液增多还可以增加胃消化液,增强胃的消化功能。

“双目平视”主要是对脑的锻炼。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是思维、意识的器官;小脑主管四肢运动的平衡。双目视线若向上了,身体重心后移,气就要向上运;双目视线若向下了,身体重心前移,气就要下行。故一般要求“双目平视”。“双目平视”掌握好了,动作就平衡,真气在体内循行就畅通无阻。经过长期修炼,不仅可以提高视力、听力,而且可以开发智慧,使脑功能得到改善。

全身放松有利于疏通经络,使真气循经运行。

“六方和合”,从广义上讲,天地四方,人在其中,为六方和合,即六位空间和合。人体五脏与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表里相合,为内六合;肩、肘、腕、胯、膝、踝为外六合。“六方和合”,就是人与六方贯通和合之意。如:

两臂向前扬起,掌指上翘,柔力收推三次,打开劳宫穴,使体内外之气贯通和合,为一合(以面南为例,此即与南方相合。南在五行中为火,五脏中为心,与火和合对心脏有益)。推为紧,收为松。

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掌指上翘,柔力收推三次(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贯通),为二、三合(与东、西两方相合。东在五行中为木,五脏中为肝,与木和合对肝脏有益;西,在五行中为金,五脏中为肺,与金和合对肺脏有益)。推紧,收松。

两臂从体侧下落,转掌心向后推出(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贯通),为四合(与北方相合,北,在五行中为水,五脏中为肾,与水和合对肾脏有益)

捧气贯顶,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通天合阳(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百会穴与天阳贯通),为五合(与天阳相合。上为天,天为阳,与天阳相合,调整人体之阳)

以腰为轴,头、臂同时向下俯落,通地合阴(使体内外之气通过劳宫穴、涌泉穴与地阴贯通),为六合(与地阴相合。下为地,地为阴,与地阴相合,调整人体之阴。弧阴不生,弧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阴相合,万物生长)

在“六合”里,人为中(中在五行为土,五脏中为脾。与土和合对脾胃有益,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受纳的水谷精微输布五脏六腑,荣养全身,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人在中,即练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与六方和合)

穴位的开阖与口鼻呼吸的机理相似,主要是留清排浊,吐故(浊气、病气、中医称之为邪气)纳新(宇宙之浩然正气,即真气,亦即多种高能物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功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增强人体的生命活力(开发智慧,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

“左、右回气”是在人体与六方和合以后,进一步把宇宙浩然之气贯入百会穴,导入下丹田与体内经气相合。

本节几个主要动作的作用:

提翅和展翅的柔力收推是练通劳宫穴(收为吸进清气,推为呼出浊气、病气)。这样一收一推、一吸一呼,内外贯通之后,真气便可循经运行。

合翅是方位的变化。其作用是将气运向十指,使聚敛之气在运行中逐渐析出清浊。

折翅转腕,双手从背后经腋下甩出,则是将浊气、病气、废气从十指尖甩出体外,起到留清(真气)排浊(病气)的作用;脚跟柱地则是震撼内气升腾,达到上下贯通。

“通天合阳”与“通地合阴”的作用:宇宙间天为阳,地为阴;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捧气贯顶,将气由百会穴贯入体内,使体内外阴阳相通,阴平阳秘;翻掌心向上,掌心朝天承接宇宙之大气,使体阳与天阳相接,以阳(天阳)补阳(体阳)。左右松动双肩,上拔颈椎、胸椎与抻腰椎,则是运动肩胛关节与椎体,将关节拉动放松,调整督脉。上拔可使阳气上升,通天合阳;放松可使阴气下降。通过阳升阴降(亦即升清降浊),使体内阴阳平衡,头、臂同时向下俯落触地三次,此时掌心(由向上为阳而变向下为阴)和涌泉为阴,地亦为阴,两阴(体阴、地阴)相接,以阴(地阴)补阴(体阴)

本节功法的主要作用是:百会与天合,涌泉与地合,劳宫穴与前后左右合,长期修练,便会人与上、下、前、后、左、右自然相通,起到调动内气、留清排浊、和合阴阳、聚敛真气的作用,进而达到天、地、人合一之目的。

 

第二节 柱地通天

一、功 法

1、预备

两脚平行,与肩等宽(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提翅

两手掌指放松,微曲,掌心相对;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起,至与肩平(图40――41)。

[意念]

提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两手之间似夹一球,并使两手之气交流。

3、展翅

两手转掌心向下(转掌时两手仍微曲),变“剑指”(中指与食指并拢伸直,拇指压在小指与无名指指尖背侧),两臂左右分开成“一”字形(图42――44)。

[意念]

转掌心向下时,意念将气在劳宫穴含着。

变剑指及展翅时,意念均在剑指。

4、通臂

以颈椎为轴,先以左肩带左肘(左肘自然弯曲),左肘带左腕,左腕带左剑指向颈椎方向内收(要求肩、肘、腕、指节节贯通,收至左小臂与水平线的夹角约成45度为止;此时右臂不动)

然后,以右肩带右肘,右肘带右腕,右腕带右剑指向颈椎方向内收(动作要领同左)

与右臂内收的同时,左肩以内力推动左肘,左肘推动左腕,左腕推动左剑指向外点出(要求肩、肘、腕、指节节贯通)

如此右收左推,左收右推,反复通臂三次(最后一次右臂向外点出,左臂不动)后,再成“一”字形(图45――46)。
两手剑指变“丹顶指”(即在剑指的基础上,再将中指回收,指尖点在食指指甲根部,形似丹顶鹤之顶),稍停片刻(图47)。
        

[意念]

通臂时,意念在大椎穴和剑指指尖(意念随着动作从一手指尖经大椎穴走向另一手指尖,状似穿梭,往返三遍)

变丹顶指时,意念在丹顶指。

5、观天

丹顶指变阴掌(掌心向下),身体微向前倾,脚跟提起,上身后仰,身体成弓形(下颏保持内含,两膝不可弯曲);与此同时,翻掌心向上,环抱似球,尽量扩胸,两臂向上成弧形(不要耸肩),双目视天(图48――50)。

[意念]

丹顶指变掌后,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双目视天时,意念好似抱着一个大气球。

6、合翅

稍停片刻,身体逐渐恢复后仰前的姿势(脚跟仍然上提,不要放下),两臂从体侧缓慢下落,至与身体约成20度夹角(图51――52)。

[意念]

合翅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7、折翅

两手转掌心向后,从体侧上提向腋下画弧(肩与大臂要放松,不可耸肩)。与此同时,以小臂带动手腕,以手腕带动五指,从小指开始,依次向内旋转,逐渐成爪形,再由腋下掏出,将手甩向前方;同时,两大臂在体侧相夹,两脚跟略用力柱地,两膝微曲(动作要领同第一节第5个动作“折翅”)(图53――56)。

[意念]

转腕折翅时,意念在十指。

夹臂甩出时,意念将病气、浊气从十指尖甩出、抖掉。

8、双回气

十指放松,双手与肩等宽,向前平伸,捧气似球,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意向天目内收,但不仰头)。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两手掌要放平。待两手平肩时,两肘亦与肩平),将气(沿中脉)导入下丹田(图57――60)。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9、拢气入胸

两手在下丹田前左右分开,身体重心移向右脚,身体向左约转45度,左脚向左前约45度方向迈出,成弓箭步。同时,两臂展开成“一”字形(展臂时,掌指放松,微微分开,掌心向外,后方向似翔泳;展臂后,注意挺胸收腹);再转掌心向前,五指自然并拢成凹掌(图61――63)。

上体先右转约90度,同时左手拢气入右胸(左手将气拢入右锁骨下方的右气户穴,手与身体似接非接;右臂只随身体转动,以不超过右脚跟为限);上体再左转约90度,同时右手拢气入左胸(右手将气拢入左锁骨下方的左气户穴,手不接触身体),两小臂交叉于胸前,沉肩坠肘,稍停(图64――65)。

[意念]

展臂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左手拢气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气入右胸时,意入右气户穴。

右手拢气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气入左胸时,意入左气户穴。

10、柱地通天

向下抽左手,向上托右肘(左手与右肘相距约10公分),左手沿右小臂斜向分手抻气,做柱地通天势(即将左手提至百会穴上方15公分处,翻掌心向上;同时,右手撤至尾闾下方,翻掌心向下。两手外劳宫穴相对,两臂成正太极线,上身保持正直),稍停(图6667)。

[意念]

抽左手托右肘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

分手抻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柱地通天时,意念是“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

11、拢气入胸

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以脚尖为轴,脚跟内转至与左脚跟相对;然后将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脚以脚尖为轴,脚跟外转,转体约180度,成弓箭步。与转体同时,左手向下,右手向上,两臂成“一”字形后,转掌心向前(两手一直保持凹掌不变)(图68――69)。

上体先左转约90度,同时右手拢气入左胸;上体再右转约90度,同时左手拢气入右胸,两小臂交叉于胸前,沉肩坠肘,稍停(图70――71)。

[意念]

转脚跟、展臂时,微松两肩,意念将“无限远”和“无限深”之气收入两手劳宫穴,沿两臂至体内。

右手拢气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气入左胸时,意入左气户穴。

左手拢气时,意念在左手劳宫穴;气入右胸时,意入右气户穴。

12、柱地通天

向下抽右手,向上托左肘,右手沿左小臂斜向分手抻气,做柱地通天势(动作要领同第二节第10个动作“柱地通天”)稍停(图72――73)。

[意念]

抽右手托左肘时,意念在右手劳宫穴。

分手抻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柱地通天时,意念是“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

13、收功

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脚跟内转(恢复预备势方向);再将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脚缓慢画弧收回(与左脚平行站立)。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两手松开凹掌,右手向下,左手向上,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动作要领同第一节第12个动作“收功”)(图74――79)。

[意念]

转脚、松掌拢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 理

本节的主要作用,是在第一节“六方和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手三阳与手三阴经。

人体共有十二条正经,它们与人体的内脏有着直接联系,并以各有关脏腑的名称来命名。这十二条正经按阴阳之不同,又有三阴、三阳的区别(它们除了通过躯干以外,分别在上、下肢循行),循行在上肢的称为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在下肢的称为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经络整个网罗着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在人体内无处不有。通过本节的锻炼,对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会很有益处。譬如:

“提翅”时,两臂向前扬起,掌指微曲,劳宫穴相对,同时发气相接形成一个球。可进一步打开劳宫穴,加强外气体交流,促进气血循环。

“通臂”时,以阳经的大椎穴为轴心,用两肩带动两臂,似龙形,颤动椎体,松动关节,使其气上行,直冲哑门穴和太枕关。同时,收肩臂之气输向指腹,疏通手三阳经。

“丹顶指”是使中指与食指相交,即使心神(中指属心藏神)与脾脏(食指属脾脏)相交,可以助长消化功能,并有调神作用,还有助于打通玉枕关,改善小脑功能。

“观天”可起到本阴暂阳(本阴潜阳),阴阳交替,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调和的作用(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属里,真气运行由胸走手。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的外侧,属表,真气运行由手走头)。张臂开胸可以充分调动五脏(心、肝、肺、脾、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之气血,使之通过经络相联系,流通运行;足、腿、胯、腰、腹、胸、颈、面、头、臂、手等各部的相互抻扯颤动,可调动真气冲击病灶,疏通经络(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淤,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循行一旦畅通无阻,就能调和阴阳,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观天抱球时属紧,合翅翻掌时属松,这一紧一松,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更加活跃。由于五脏六腑得到真气的充养,人的生命活力也就增强了。

“拢气入胸”是将练功场上之气收入体内。

“柱地通天”是使百会穴与上手劳宫穴接通,尾闾与下手劳宫穴接通。上手撑天,以承接天阳,沿百会穴直贯椎内,下至尾闾;下手柱地,尾闾之气通过下手劳宫穴,直接与地阴相合。通天无限远,柱地无限深,使天、地、人相通(天地相接,我在其中;阴阳相合,我在其内;上下相通,我在其间,使天、地、人合为一体),浩然正气涤荡五脏六腑,循经往返,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得以充养,故而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柱地通天亦称顶天立地。人们通过严格的修练,意识、思维、行为、心理得到改善,就会变得心胸开阔,形象高大。

 

第三节 鹤首通关

一、功 法

1、预备

两脚平行站立,距离略小于肩(两脚内侧的距离不大于20公分),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承浆穴(经大椎穴、哑门穴、百会穴、印堂穴、人中穴)

2、引颈

以颈椎为轴,下颏似鹤嘴,向斜下45度方向点出;画弧后收;百会穴向上承接天阳,同时两腿微向下蹲。如此重复三遍(作“引颈”动作要全身放松,上体始终保持正直。在上承天的同时,两腿下蹲,是为了便于拉动颈椎。重复下蹲是在前次下蹲曲膝的基础上继续下蹲,但三次下蹲之后,膝盖垂线不得超出脚尖)(图80――82)。

[意念]

前点时,意念在承浆穴。

后收时,意念在大椎穴。

上承天时,意念在百会穴与天阳相接。

3、摆头

以颈椎为轴,将头左摆,右摆,左摆,右摆,左摆,右摆(六次摆动的动作要连贯,摆动幅度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快,躯体随着摆动匀速上升),上承天(恢复预备姿势)(图83――85)。

[意念]

左摆时,意念在左承灵穴和尾闾。

右摆时,意念在右承灵穴和尾闾。

上承天的一瞬间,意念在百会穴。

4、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86――89)。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5、分手理气

两手行至脐下后,指尖渐转向下,掌心向外,沿带脉左右分开;绕至体侧,变掌心向后;绕至体后,双手外劳宫穴紧靠两肾俞穴(此时手指要放松,微曲)(图90――91)。

[意念]

双手后绕时,意念在双手劳宫穴。

双手外劳宫穴紧靠肾俞穴时,意念在两肾俞穴。

6、松腰转胯

放松腰关节,将胯部顺时针转三周,再逆时针转三周(转胯时,以左胯为起点;腰以上和膝以下基本保持固定不动的姿势)(图92――93)。

[意念]

松腰转胯时,意念在命门穴。

7、四转膝

拇指扣紧劳宫穴,两手沿臀部下推,经体侧绕向体前,掌心向下,手臂上抬,小臂略平,身体缓慢下蹲,两掌心压向髌骨上沿(膝盖上端)。压住后,拇指松开(图94――96)。

两膝靠拢,约与地面平行,依顺时针方向转三周,再做逆时针方向转三周(转动时脚掌不离地,主要是活动胯、膝、踝三个关节;注意将圈转圆)(图97――98)。

然后,两膝同时分别由前向后转三周,再由后向前转三周(两膝每次各转一个半圈,合起来是一个整圆)(图99――100)。

[意念]

两手下推至压髌骨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四转膝时,意念在两膝。

8、气通关

以劳宫穴为轴心,两手掌指内转(掌心不离髌骨上沿),手指自然分开扶膝内侧,拇指扣住血海穴,上身基本保持正直,蹲、起三次(三蹲三起时,一直保持双目平视,百会穴向上。起时不可只抬臀部,不可将膝盖伸直,不可低头)。然后缓缓立起,恢复预备姿势(图101――103)。

[意念]

掌指内转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下蹲时,意念在两膝。

上起时,意向两脚涌泉穴。

9、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104――107)。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意入下丹田。

10、收功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图108――113)。

[意念]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 理

本节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任、督二脉,使真气运行畅通无阻。

任脉起于少腹内(胞中),出会阴阴阜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颈部到达承浆穴,然后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分行至两目下,共二十四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六条阴经与任脉相交。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对阴经有总的调节作用),因起于胞中,又有姙(女字加任字)养之意。

督脉起于少腹内(胞中),经会阴穴沿腰背正中线上行,到脑后凹陷部的风府穴进入脑内,再沿头部正中线经百会、前额下行至鼻柱,到达上唇的龈交穴与任脉相交,共二十八个穴位,并有支脉络肾、贯心。督脉为“阳脉之海”,六条阳经与督脉在大椎穴相交,因而督脉具有总督与调节一身阳经的作用。督脉属脑,络肾,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所以,督脉与脑、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横布周身,经络纵横交错,网罗全身,无处不至。经脉又分为正经、奇经两大类。十二条正经各属一个脏或腑,奇经有八条(亦称奇经八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道路,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十二条正经比作江河的话,那么,奇经八脉就好比是湖海,十二条正经的盛衰,要靠奇经八脉来调整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脉最为重要。任、督二脉一旦通了,全身的经络就会逐渐被疏通。任、督二脉的疏通也就是小周天的形成。随着小周天的形成,全身经络的疏通,大周天也就会形成。大、小周天一通,真气就会沿其特定的轨道畅通无阻地运行。所以通过气功修练,首先疏通任、督二脉的目的就在于此。

本节几个主要动作的作用:

“引颈”、“摆头”是模仿鹤颈、鹤首的前后运动和左右摆动,以活动头、颈、躯干和疏通任、督二脉为主要目的。鹤性主静,做动作时要体现出仙鹤的性情(恬静、安舒、柔软、圆活)。前点后收,前点是松,主静,点时任脉气下降,后收是紧,收时督脉阳气上升。这样一点一收调整了任、督二脉,起到了阳升阴降的作用,使小周天逐渐形成,一般慢性病也随之好转。通周天需通六层(皮、肉、筋、骨、脉、脏),只有六层全通了才算真通。短期练功,病情一般只是好转,很难痊愈。当通到第二层、第三层┄┄时,仍有气冲病灶的反应(类似旧病复发,但程度一般会依次减轻,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直至痊愈),此时必须坚持修练,否则前功尽弃。练功到了一定程度,有人百会穴练通了,出现了跳动似蚁爬等现象;也有人从百会到会阴之间出现了一条中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应该任其自然,不可故意追求。在任督二脉疏通以后,冲脉也会随之被疏通。其次,前点后收活动了椎体,对大椎穴的真气流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由于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汇之处,所以能引导清阳上升。

“摆头”不是简单地左右摆动,要表现出一种活泼喜悦,兴致勃勃的样子。意念放在两承灵穴和尾闾上,全身放松,左摆右摆上承天(向上伸展躯干),在头的牵引下,松动椎体,真气就会随脊柱、颈、头呈“S”形上升与天阳相接。这一个动作主要是活动颈椎关节,通过自我牵引防治颈椎病。

“松腰转胯”要求放松腰、胯关节。转动胯部,能活动骨盆、膀胱、直肠、蠕动小肠,增强其生理功能和下丹田的活力。这个动作还可起到活动腰胯关节和运动尾闾的作用。腰部为全身上下活动的主宰,腰部放松是全身放松的关键,也是疏通带脉的主要一环。腰关节是督脉的必经之道,活动、放松腰胯,是使全身上下真气贯通的重要锻炼方法。而运动尾闾可以启动真气沿督脉上升,达到运精补脑的作用,促进大脑发育,增强人的智慧,开发人体潜能;转膝能使下肢三节(胯、膝、踝)贯通。

活动胯、膝、踝关节,能强肾、抗衰老。人过五十,脏腑功能开始衰退,肾气也开始衰弱。肾主骨,腿骨慢慢老化,走路失去灵健,故有“人老先老腿”之说。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常活动下身关节,利于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使得骨节灵活,步履敏捷轻健,同时对关节炎等病也有明显疗效。

活动下身关节,对疏通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里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央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阴跷为病,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疼嗜睡;阳跷为病,肢体内侧驰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癫狂、不眠、目内毗(,①接连:②辅助:③损坏,败坏)赤痛。

阴维脉维系三阴经,阳维脉维系三阳经。阴维脉为病,常患胸痛、心痛、胃疼等症;阳维脉为病,常患寒热反复发作等症。

足三阴、三阳和奇经里的这四条脉如果疏通了,就能调整人体之阴阳,使病气、浊气下降,治病健身。这几条经脉的疏通,可治疗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精神不宁、抽筋、运动障碍以及妇科一些疾病。

“气通关”所通的“膝关”是很重要的一关,这里的膝关,一是指膝关穴(在膝关节内侧的曲泉穴之下,中督穴之上),二是指膝关节部位。这里是足三阴、足三阳及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的必经之道。所以疏通这一关,对调整人体阴阳、治病健身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三起三蹲的主要作用是舒筋活络。“蹲”是将气集中于膝关节部位,加大 膝部气血的冲击力;“起”是使膝部所聚之气集中通关而过。这一起一蹲,即气通关,使足三阳、足三阴以及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这几条经脉得以疏通。倾盆大雨之后,山洪直泻而下,随着意念,直冲涌泉穴,乃至脚掌、脚趾,与地阴相通。而且,在大部分气直冲涌泉穴的同时,还有一部分阳气上冲百会穴,这对于打开百会穴有明显的作用。

此外,下蹲时,两手往里一转,拇指扣住血海穴(血海穴是脾经是穴位,拇指是肺经所在的一个部位,肺主全身之气),脾经得到肺气的补充,增强了脾胃的运化功能,食欲增加,如患有消化系统的病,病体就会迅速康复。

如患有肝病,肝病传之于脾(用五行的生克关系讲;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木便去乘土),就是“木乘土”。脾经得到肺气的补充,使脾胃功能改善,抑制肝病入侵,就叫“扶土抑木”。然后用“疏肝法”对肝脏进行疏导,有利于肝病的治疗。

如此反复锻炼,全身上下、内外层层相通,气血周流无阻,即可增强免疫功能,治病健身。

 

第四节 仙鹤点水

 

一、功 法

1、预备

两脚平行,与肩等宽(两脚外侧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114――117)。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3、提翅点水

两手在下丹田前自然分开,掌心向下,两臂以肩为轴,以与肩等宽的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至与肩平。同时抬起左腿(大腿抬至与水平面成45度夹角,小腿与地面垂直,踝关节放松,左脚离地面约10公分),点水三次(点水时,上身始终保持正直。下点时,以腰带动全身,缓慢下落;左腿姿势不变,左脚尖轻轻点地;同时两肩放松,掌心向下,以肩带动两臂,随身体在体前缓慢下落。上起时,力发于右足,左腿姿势不变;以腰带动全身,缓慢起立;同时以肩带动两臂,掌心向下,从体前缓慢扬起。两手的起落点: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图118――121)。

[意念]

提翅和点水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和左脚涌泉穴。

4、鹤步通臂

两臂微收,再前伸,向左右展开成“一”字形(展翅时掌指放松,微微分开,掌心向外、后方向似翔泳;展翅后注意挺胸收腹),阴掌,变剑指;同时,左腿迈鹤步(左脚缓缓提起,迈步画弧,至腿伸直后再将左脚跟落至右脚拇趾前15公分处)。然后,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右腿上提(右脚心向后,脚尖向下;右脚尖在左脚跟后约5公分,离地约10公分)(图122――124)。

以颈椎为轴,左右通臂三次,剑指变丹顶指(动作要领同第二节“通臂”)(图125――126)。

[意念]

迈鹤步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和左脚涌泉穴。

变剑指、提右脚时,意念在两手剑指和右脚涌泉穴。

通臂时,意念在大椎穴和剑指指尖(意念随着动作从一手指尖经大椎穴走向另一手指尖,状似穿梭,往返三遍)

变丹顶指时,意念在丹顶指。

5、展翅点水

丹顶指变阴掌,点水三次(点水时,上身始终保持正直。下点时,以腰带动全身,缓慢下落;右腿姿势不变,右脚尖轻轻点地;同时,两肩放松,掌心向下,以肩带动两臂,随身体在体侧缓慢下落。上起时,力发于左足,右腿姿势不变;以腰带动全身,缓慢起立;同时,以肩带动两臂,掌心向下,从体侧缓慢扬起。两手的起落点: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图127――128)。

[意念]

点水时,意念一直在两手劳宫穴和右脚涌泉穴。

6、提翅点水

两臂从体侧缓慢下落,至与身体夹角约为20度时,转掌心向后(此时右腿一直保持通臂时的姿势)(图129)。

以肩带动两臂,掌心向下,以与肩等宽之距离,从体前缓慢扬至与肩平。同时抬起右腿,点水三次(动作要领同前次“提翅点水”,唯左、右相反)(图130――132)。

[意念]

提翅和点水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和右脚涌泉穴。

7、鹤步通臂

两臂微收,再前伸,向左右展开成“一”字形,阴掌,变剑指;同时,右腿迈鹤步。然后,身体重心移向右脚,左腿上提(图133――135)。

(迈步、提腿动作要领均同第四节第四个动作“鹤步通臂”,唯脚的左、右相反)

以颈椎为轴,左右通臂三次,剑指变丹顶指(图136――137)。

(以上动作要领同前次“鹤步通臂”,唯脚的左、右相反)。

[意念]

同前次“鹤步通臂”,唯脚的左、右相反。

8、展翅点水 

丹顶指变阴掌,点水三次(动作要领同前次“展翅点水”,唯脚的左、右相反)(图138――139)。

点水后,左脚向左侧跨出半步;同时,两肩放松,两臂伸平,从体两侧缓慢下落至与身体约成20度夹角(图140――141)。

[意念]

点水时,意念一直在两手劳宫穴和左脚涌泉穴。

两臂在体侧下落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9、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张嘴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142――145)。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10、收功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脚立直(图146――151)。

[意念]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 理

本节功法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疏通上、下肢的经络和穴位,对腰部的命门穴(包括两肾)进行锻炼,为体内补充真气,促进经络中气血的循环,增强生命的活力。

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通道。真气在经络中周流不息、运行往返而充养全身。

经穴是经络上真气比较活跃的部位。特别是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全身每个穴位都成了丹田,到那时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把经络比作交通网的话,那么穴位就是其重要枢纽。人体除了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外,还有许多络脉和孙脉,穴位就更多。仅是经络循行路线上就有三百六十一个穴位。此外还有五百八十八个经外奇穴,总共九百四十九个穴位。

经穴的畅通和穴位的开阖是一致的。如果穴位,特别是重要的穴位疏通了,对真气流通就会起直接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穴位闭塞不通,那么该穴位所属的经络就很难疏通,就会直接影响到气血的循行。

每个穴位都是人身上的一个窍,就象人的眼、耳、鼻、口、二阴一样(眼能视,耳能听,鼻能嗅,口主纳,二阴主出),但穴位与这九窍的作用又不尽相同。穴位疏通以后,可以使体内之气场接通,使体内脏腑之病气、废气排出体外,把人体所需要的有益之气吸入体内,变为能量,充养全身。穴位的开阖,加速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吐故纳新),体内真气和血流量随之增加。真气运行不止,生命自强不息。真气如果耗尽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故而对真气的补充极为重要。

穴位还是传递信息的窗口。通过气功修练,穴位打开以后,便可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为探索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创造条件。

本节几个主要动作的作用:

本节功法主要模仿仙鹤的动作。仙鹤在飞翔过程中,姿态舒展,圆活轻柔,古人称之为翔泳。练完这节功后,可以使人感到精神爽快,体态轻盈。所以,这是鹤翔庄功法的又一精华。

提翅点水和展翅点水,是锻炼肩、肘、腕、腰及下肢的胯、膝、踝,使全身的经络疏通。以肩带动双臂,以腰带动全身点水,这里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是大椎穴、劳宫穴、命门穴和涌泉穴。

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汇之处,它除了本身的开阖呼吸之外,还能促使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疏通,把内气调动起来,引导清阳上升,打开百会穴,对小周天的气血运行有促进作用。

点水动作,可促进劳宫穴的呼与吸。下点是呼,上提是吸,一呼一吸,使体内外之气接通,起到内外交流,留清排浊的作用。

点水动作,主宰于腰,腰部一松一紧,促进了命门穴的疏通。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而肾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其华在发等功能,因此谓之为生命之源,先天之本。所以肾气充足后,会使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记忆力增强,智力得到开发。肾又为“作强之官”,肾气充足则筋骨强健,行动轻快,步履稳健,这是练功中最常见到的效果。其次,骨骼、牙齿等方面的疾病以及颈椎、胸椎、腰椎方面的疾病会迅速愈复;因心肾不交造成的心悸、失眠、遗精、遗尿等病症,也会收到疗效。

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说:“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传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这充分说明了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

命门穴又被称为“十二经之主”。意思是说,它除了本身的呼吸开阖之外,还有控制全身上下的主要经脉的作用,命门穴疏通了,全身上下的主要经脉才会相继被疏通。

因此,点水对打开命门穴,促进全身的气血运行和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治病健身有积极的作用。

涌泉穴也是体内体外之气体交换和排除浊气的一个很重要穴位。随着点水时的上下动作(点水是意守涌泉穴),便与地阴接通,身上之病气、浊气随之排出体外。《内经》云:“吸天阳以养气,饮地阴以养血。”通过这个动作的锻炼天、地、人便结为一体,调整了人体阴阳,达到了内外的统一。

 

第五节 混元归一

 

一、功 法

1、预备

两脚平行,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

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152――155)。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3、左右调正

两脚原地不动,上体左转约90度,头部左转约180度,目向左肩方向平视(腰椎、胸椎、颈椎依次连贯扭动)

与转体同时,左手绕至身后,外劳宫穴轻拍命门穴(掌心向后,掌指微曲);右手经胸前向上抬起,翻掌平放于右肩之上(掌心向上,指尖向后,掌指微曲,拇指根上托,防止劳宫穴对耳。两手的动作要同时进行)大臂紧贴右肋,稍停(图156――158)。

两脚原地不动,上体右转约180度,头部右转约360度,目向右肩方向平视(腰椎、胸椎、颈椎依次连贯扭动)

与转体同时,两手自然换位,右手绕至身后,外劳宫穴轻拍命门穴(掌心向后,掌指微曲);右手经胸前向上抬起,翻掌平放于左肩之上(掌心向上,指尖向后,掌指微曲,拇指根上托,防止劳宫穴对耳。两手的动作要同时进行),大臂紧贴右肋,稍停(图159)。

左、右转体各三次,共六次,中间四次均转约180度,最后一次与第一次相同,转体约90度,恢复预备势。

[意念]

左转时,意念在命门穴和右手劳宫穴。

右转时,意念在命门穴和左手劳宫穴。

4、足运阴阳

两手叉腰(拇指向后),提左腿(大腿抬至与水平面成45度夹角,小腿与地面垂直,踝关节放松),踢左脚(左脚尖绷直,与腿成一条线)(图160――162)。

左脚尖上翘,同时小腿微收,再用脚跟着力将左脚沿前下  45度方向蹬出(将腿蹬直,但不可用力过猛)(图163)。

以左踝关节为轴,用左脚尖画圆(左腿保持向前下方伸出的姿势固定不动,脚跟不落地),先向外转三周,再向内转三周(要尽量画圆);然后,左腿恢复提起时的姿势,再放下左脚(两脚距离保持与肩等宽)(图164――167)。

再提右腿,踢右脚;右脚尖上翘,同时小腿微收,再用脚跟着力将右脚沿前下约45度方向蹬出(图168――170)。

以右踝关节为轴,用右脚尖画圆,先向外转三周,再向内转三周;然后,右腿恢复提起时的姿势,再放下右脚(图171――174)。

(右腿、右脚动作的要领全同于左腿、左脚)。

两腿如此各作三遍。

[意念]

提腿时,意念在所提脚之涌泉穴。

踢脚时,意念在所踢脚之脚面。

蹬脚时,意念在所蹬脚之脚跟。

脚尖画圆时,意念在画圆脚之踝关节。

脚放下时,意念在所放脚之涌泉穴。

5、混元归一

两臂向左侧缓慢扬起,左手略低于肩,右手与肩平(右大臂与右肩成水平直角),掌心成45度斜向前(图175――176)。

以腰为轴,按顺时针方向(即向上→右→下→左)转三周(两手画圆的动作,上与下对称,左与右对称)(图177――179)。

以腰为轴,按逆时针方向转三周,然后两手自然垂向身体两侧(图180――185)。

[意念]

混元归一时,意念在十指尖,放远,画圆(但注意最后须将放出的意念收回两手劳宫穴)

6、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天目。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图186――189)。

[意念]

捧气时,意念在两手劳宫穴。

贯天目时,意入天目。

外导内行时,意念随手沿中脉下行。

导气至下丹田时,意入下丹田。

7、收功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

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起(图190――195)。

[意念]

外推,内收及拢气抱球时,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

松肩时,意念将上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提肛时,意念将下身之气收入下丹田。

两手向小腹收拢时,意念将两手所抱之球缓缓收入下丹田;同时,小腹加强后收意念,将气收紧、稳固。

二、功  理

混――混沌。指传说中宇宙形成之前,亦即天地未分、鸿濛未判之时的模糊一团的景象。

元――元始。元始之气为太虚之气。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曰太虚。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阴阳矛盾之中,生生化化。人体也是一样,相当一个小“宇宙”。只要练功顺乎自然规律,并持之以恒,就可以达到穴位开,经络通,阴阳平调,全身上下五脏六腑之真气混沌一团(即混元归一)的功效。

本节功主要是四个部分:“左右调正”、“足运阴阳”、“混元归一”和“双回气”。

“左右调正”是在前四节动功,特别是在“六方和合”和“柱地通天”的基础上,以转动形体,进一步活动椎体,疏通大椎、命门穴和上肢的经脉,促进小周天的气血循环。一手承接天阳,一手护命门,将承接的天阳输入命门穴,为督脉补充了能量,增强了肾功能和下丹田的活力。这个动作,使上半身之气混沌一团,为全身的混元归一做好准备。

“足运阴阳”是在“鹤首通关”和“仙鹤点水”两节动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下肢的经脉。提膝(下肢放松)踢脚和绷脚面(下肢前外侧拉紧),这一松一紧,疏通了足三阳经,小腿内收,脚尖跷起(下肢放松),蹬脚跟(下肢后内侧拉紧),这一松一紧,疏通了足三阴经。以踝关节为轴,用脚尖内外画圈,运动踝关节,主要是调整足三阴、足三阳,对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进行疏导。这个动作,使下半身之气混沌一团,为全身的混元归一做好准备。

“混元归一”这一动作是全身性运动(上肢、下肢、躯干都在往返轮转画圈)。全身各个关节都拉开放松,动作自然、柔和、舒展、圆活,意、气、形统一,使全身之气混为一体。以前的每个动作,是对身体的各个部位有所侧重地进行锻炼;而这节的动作则是全身性的整体运动。以前的每个动作,因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有所侧重,使得气血在身体各部位的循行也有所不同;而这节的动作,使周身的气血得到平调(阴阳平衡),使之混为一体,上下一致,内外一致,表里一致,即“混元归一”。

“双回气”属于收功内容。练完混元归一之后,不仅气血在周身的流注得到改善,而且在身体周围还形成一定的“气场”(人体能场)。“双回气”是将体外之气收入体内,储存于丹田。

整个五节动功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它对全身(从头至脚)的每个关节都进行了活动。对每个穴位、经络进行了疏导,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进行了锻炼,为身体补充了真气,增加了能量,促进了气血循环,改善了身体机能。长期坚持锻炼,不仅能强身治病,而且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