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赴澳大利亚科普考察报告

 风吹不动 2011-05-09

赴澳大利亚科普考察报告


 

2001年12月12日至18日,以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为团长的中国科协赴澳大利亚科普代表团一行7人,应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的邀请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访问和交流。考察团得到了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及其驻悉尼总领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等的热情接待。在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的周密安排下,先后分赴堪培拉、悉尼等地,对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澳大利亚公众科技意识中心、澳大利亚科技协会联盟、鲍尔豪斯博物馆(动力博物馆)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和交流,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其中第五部分--"后续工作和有关建议",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进行研究落实。

 

一、澳大利亚科普概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相对富足的国家,目前全国国土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人口1900多万。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科普工作非常重视,联邦政府1989年制定了明确的"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和相应的活动项目,企业界和研究机构均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国家科技中心为首的覆盖澳主要城市的14个科学中心形成了全国性的科技馆网络,是澳政府对公众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主要基地。政府的支持、各界的参与和设施的健全,使澳大利亚科普教育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卓有成效。

 

(一)澳联邦政府"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S&T Awareness program)

 

该计划始于1989年,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在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广大国民能更多地了解科技并积极参与对某些科技问题的讨论,使年轻人能对在科学、工程和技术方面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做出适当的考虑。澳联邦工业、科技和旅游部负责对该计划的管理,每年经费预算为200万澳元,其中约100万澳元用于资助提高科技意识的活动。

 

澳"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有明确的群体目标,针对下列五类公众对象群体开展项目计划:

 

--年轻人群体:因为许多年轻人对科学有一?quot;既怕又爱"的矛盾心理,不少有才智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学习科学。因此需要教育年轻人从事科学事业是值得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不管今后的职业选择如何,对科学的理解将有益于年轻人的未来。

 

--女性群体:女性对各类科技活动的参与都偏低,更加需要提高她们的科技意识。同时女性对年轻一代人看法形成有重要影响,提高她们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年轻一代。

 

--企业领导层:企业领导人在对科技能产生重大影响领域做出决定时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仍然需要说服许多工商界的决策者们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企业全面竞争战略的重要因素。

 

--科技工作者:要鼓励科研人员对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渴望有更高意识,增强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将科研成就更广泛地用于社会。

 

--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体是科学工程技术人员与一般公众开展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展示科技富有人性的一面和宣传科技对国家发展所起作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p>

 

针对上述五个不同的公众群体,"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活动计划和项目。

 

--澳大利亚科技奖:该奖于1990年首次颁发,是一项国际性的年度奖,表彰对科技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通过公开举荐、专家评选过程、颁奖活动以及媒介对该奖的宣传,使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承认澳大利亚的科学成就;显示政府发展科技事业的决心和贡献;突出科学技术在改善澳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麦克尔·戴乐科学、技术和工程新闻奖:该奖为年度性国家奖,以已故澳大利亚国家广播公司科技电视节目的创始人命名。授予那些向公众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而制作出优秀新闻作品的澳大利亚新闻工作者。这些作品包括: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广播和摄影作品等。

 

--提高科技意识活动项目:该项目资助那些旨在提高澳国民科技意识的有关活动,通过公开形式征集项目,由科技部长提名人选组成的资助委员会提出项目资助建议。每年计划均有重点。如:1997-1998年度的项目侧重提高澳年轻人的科技意识,增强他们对科技在国家发展中贡献的认识,该年被定为"科学年轻人年";1998至1999年度活动项目将重点放在澳乡村地区,提高工业界的科技意识和公众的工程技术和数学意识这三个方面。

 

通过这些项目资助了一大批活动,有些活动十分朴实简单并有当地特点,有些活动得到了其他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的联合支持。如:通过"科学为每一个人"招贴画宣传和举办中学生"夏季工程技术学校"活动,使年轻人认识到科技的价值,鼓励他们投身科技事业。针对女性和高中生出版一系列特别期刊,介绍年轻科学家成功经历和有趣的科学项目,提高她们的科技兴趣。举办"科学地平线论坛",邀请新闻记者参加,增加他们对当今科技问题的理解,鼓励他们撰写科技报道。

 

--科技通讯员网络:该项目通过建立科技通讯员网络和出版"Facets"季刊,传播科技知识。

 

--澳大利亚科技周:1997年5月澳联邦政府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国家科技周,并确定每年5月的第二周举办科技周。

 

(二)科研机构、企业界参与科普活动的情况

 

为了提高国民的科技意识,澳大利亚科研机构、企业等纷纷支持和参与科普活动。

 

--科研机构对科普的支持和参与

 

澳大利亚最大的科研机构--澳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RO)设有"科学教育"和"全国科技意识"两项计划,促进公众科技意识的提高。

 

科学教育计划: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及家长了解CISRO及澳其它研究机构对科学研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未来从事科技事业。联邦科工组织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10个科学教育中心,在这些中心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并通过现场实验和演示,了解CSIRO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以及这些工作对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心还举办各类专题科技展览(如基因技术、科学答疑等),到学校和边远地区巡回展出,每年有14万学生参与该中心的活动。这些科学教育中心均得到当地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全国科技意识计划:旨在提高公众对科技在澳未来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并让公众了解该研究机构在这方面所起作用和贡献。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与媒体有关项目。举行不定期新闻发布;每周安排研究机构两位科学家在全国广播电台介绍他们的研究进展;制作科技节目--"科学档案"免费在全国商业和公共电台播出。

 

国家科技情况介绍会。该活动由科技部长主持在议会大厦举行,每年举办10次,听众多为国会议员和高级公务员。目的是为政治家提供更多的信息,突出澳科学技术对国家强盛做出的独特贡献,便于他们制定出更好的公共政策。该活动得到了澳科学院,澳工程科学院,澳研究理事会等9个研究团体的大力支持。情况介绍会内容有:温室效应与替代能源、基因图谱、食品保护、海洋资源等。

 

出版各类刊物,介绍CSIRO研究特长,开展CSRO形象宣传,举行年度公共讲座,参与各种工业展览和科技节活动。

 

--企业支持和参与科普

 

澳大利亚企业界也积极参与科技教育和普及工作。如:澳最大的企业之一BHP公司赞助联邦科工组织设在瑞斯市的科学教育中心。在该研究机构设立了BHP科学奖,奖励做出科学创造性成绩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该公司还与"澳科技展览中心网络"合作,投资200万澳元,共同设计?quot;BHP野生科学展?quot;,介绍自然与科技的联系。壳牌澳大利亚公司在15年内赞助325万澳元帮助澳国家科技中心建立"壳牌科技马戏团",在全国巡回展览。澳最大的超市连锁企业Woolworths自1984年以来每年都向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发行大型宣传画,每年一个主题,介绍澳大利亚科技成绩,传播科技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科技意识。今年宣传画的主题是"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介绍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往往联合组织科技活动,如:联邦科工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参加的"科学技术中的创造性"活动项目,目的是体现科学的创造性、持久性和应用性。该活动得到了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教育部门和工业界的支持,还?quot;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获得了项目经费。又譬如,澳联邦科工组织在维多利亚州政府和工商界的支持下,在墨尔本市共同承办了97MANUfesto,通过展览、讲座和演示,介绍该组织在汽车、食品、环保、通讯、航天、卫生及化学等行业的46项最新科研成果。

 

二、澳大利亚科技馆建设与运营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把科技馆建设列入了政府投入的议事日程,每个州都建有本州的科技中心(科技馆),目前全国共有14个科技中心,几乎覆盖了全国。在科技馆建设中,政府财政除了在科技馆兴建时予以拨款支持外,在科技馆建成以后,仍然保持每年拨专款维持科技馆的正常活动。如,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每年的预算为1600万澳元,其中800万元国家财政拨款,其余主要依靠企业赞助和业务收入。鲍尔豪斯博物馆在兴建时州政府拨款9000万澳元,近几年每年预算3000万澳元,其中2500万澳元来自于州政府拨款,其余来自业务收入。

 

(一)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的运营

 

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Questacon)创建于1980年,在1988年澳200周年国庆之际正式对公众开放。该中心为联邦通讯和艺术部下属机构,属于联邦文化与遗产项目的一部分。由联邦通讯和艺术部长任命的由大学、企业和金融界人士组成的理事会负责管理。该中心的宗旨是促进全澳国民对科学技术的信任、理解和正确态度,从而推动澳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是提供世界一流的公共科普教育活动,扩展其在国内科普方面的领导地位和加强与亚洲国家合作,增强与工商部门的联系以支持科普活动的开展。

 

该中心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中心本部举办的永久性展览和活动,中心6个展室定期举办展览,此外在中心还举办公共讲座和各种研讨会,在学校假期为堪培拉附近中心学生举办各类活动。第二类为巡回展览,通过"澳全国科技展览中心网络'组织,国家科技中心每年组织一些展览到澳大利亚其它城市的科技中心和博物馆巡回展出,1997年举办的巡回展览有:BHP野生科学、恐龙、环境、有趣的科学、数学和微观世界等。第三类是为边远地区和社区举办小型流动展览,如SHELL科学马戏团、科学剧院和行星实验室等。

 

Questacon 利用各种创新和互动的手段设法使人们理解科学是有趣的,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包括在堪培拉的中心展出的互动展览和在澳大利亚全境及海外展出的展览,以及在澳大利亚各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展出的流动展览。这意味着要利用象INTERNET这样的互动技术使尽可能多的人群接触到展览,同时利用科学剧的形式使科学教育更加有趣。另外,也包括发展和传递旨在推动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资源。该中心每年使100万公众受益,其中科技馆每年接待参观的公众约35万人,科普大篷车接待公众65万人。

 

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目前开展的主要科普活动有:

 

--科普展览

 

NRMA公路地带展:这是一个由NRMA公司与Questacon共同发起的展览,关于道路安全的展览,旨在改变澳大利亚儿童(8-14岁)的观念,以培养安全的道路使用行为。展览设在一个虚构的名为"危险尖端"的小镇,运用20个有趣的展品来强调行人、骑车人、乘客以及驾驶者面临的道路危险。展览使用了最新的多媒体技术以加强学习的体验。

 

Questacon数学中心:该展览为激发孩子对逻辑和数学的兴趣而设计,包括500多个互动的难题。数学中心由"澳大利亚视角"基金计划和澳大利亚传播、信息技术与艺术部共同资助。

 

行星实验室:这是一个可使观众观看到夜晚的星空的可充气的行星仪。已经有25个团体以及接受了有关该展览教学的培训课程的教师租用了这一展览。

 

Questacon科学班:这是2001年在悉尼的学校启动的一个新项目。“科学班”项目以在教育和娱乐方面受过专门培训的科学表演者为特色。学校选择题目,并提供场地和组织观众,而由科学班做专业化的表演,表演以令人兴奋和与科技相关的演示为主。

 

--Questacon网站

 

Questacon网站是一个获奖的网站,有丰富的针对孩子、教师和成人的内容,每年有250多万人点击。为孩子们准备的部分是有趣的活动和题谜,而为教师和成人设计的部分则提供关于Questacon项目的信息和网上预订的便利。网站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使访问者可以参与三维活动,包括三维虚拟视图和虚拟科技中心游。2000年该网站进入"澳大利亚财政回顾互联网奖"的二个奖项的决赛。1999年英特尔选择该网站作为新的奔腾Ⅲ技术的演示网站。

 

--科学剧

 

Questacon已将其科学剧院的发展方向作了改变,并聘用了专门的表演队伍。每天在中心从事表演的“激情粒子”剧团。他们以中心的展览为基础素材,编排了一批保留节目。这些节目都加入了观众可参与的部分,使科学教育兴趣盎然。

 

--教育项目与资源

 

Questacon为教师准备了针对中心展览内容的教学材料。另外,在网站上也有为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的指南。为中小学老师准备了各种发展研讨会和现场讨论,这些活动针对教师个人设计或在学校现场进行,也可满足在小镇及边远地区的需要。这些活动旨在提高教师们依据学校课程设置为学生安排设计科技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展品设计与开发

 

Questacon在如何使教育变得有趣,具创新性和互动,这些方面已很有声望。另外,在设计和发展能够激发观众对科学的意识和理解的互动展览方面也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流动项目和针对教学设计的项目上也很有特色。

 

Questacon的所有展览的设计和开发活动的宗旨是激发人们探索科学的热情。多年来,该中心开发了许多大型展览,象恐龙展等。

 

在一个大型展览向公众开放之前,他们在幕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包括中心的许多工作人员和顾问的努力,概念组设想和构思关于展品的方案,市场营销人员要推动展品的最终形成,设计人员要把关于展品的构想用图纸表现出来,工作车间(木工,金属和电气)的工程人员再依图纸制作出展品,美术设计员(包括内部和外部设计)要制作展品标识,展板和布景,教育专家要研究和编排信息和教育材料以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展品所反映的科学内容。

 

--广泛的社会合作

 

该中心的社会合作很广。如,与国立大学科学意识中心的合作,为科学背景的科学传播者提供了独特的科学传播技巧和理论。组织300多名有着广泛的专业背景的志愿讲解员,向来中心参观的观众传播科学技术。在该中心的牵头下,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14个科技中心成立了"澳大利亚科技展览中心网络",协调开展活动。通过在各地科技中心举办巡回展览,共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方式,已形成了覆盖全澳的科技教育网络。如该网络属下的14个科技中心合作开发了BHP野生科学展览。近几年,该中心与亚太邻国同行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加,已成为在亚太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技中心。

 

(二)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科普马戏团的运营

 

Questacon意识到并非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有机会访问在堪培拉的中心,因此他们发展了面向澳大利亚全国广泛地区的流动展览,以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人们包括土著居民都有机会观看展览。该中心虽然建在首都堪培拉,但他们的许多科普活动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附近的一些国家去开展。该中心的流动展项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个流动科学展览,是由一个有15名科学表演人员组成,包括满满一辆半拖挂车的精彩的互动展品在内的科普马戏团运营。每年科学马戏团都把这些互动的展品带给生活在澳大利亚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和家庭。

 

科普马戏团是一个由澳大利亚壳牌公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Questacon联合发起的项目。参与该项目的表演者是在国立大学学习科学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该研究生项目学制一年,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科技传播的技巧。参与科学马戏团的活动是实践课程的一部分。科普马戏团一般雇用15人,其中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传播专业选派的10名硕士研究生,其余为项目经理、协调、工作人员、司机等5人,雇用的费用由科技中心提供。科普马戏团共分成5个演出小组,每2人组成1个小组。科普马戏团的成员不仅要负责所有的展览,担任讲解员,还要负责为所到地区培训年轻的科普志愿者,以利于他们到当地电视台上去做科普节目,扩大科普传播范围。1997年该中心还曾在泰国、文莱和几个南大岛国举办巡回科普展览,深受这些国家公众的欢迎,几十万人参观了展览。

 

为了科普马戏团外出有效开展科普活动的需要,该中心于1987年研制完成了科普大篷车。科普大篷车得到了澳大利亚壳牌SHELL公司的赞助,大篷车队拥有一辆大的拖车,每次活动还要租用一些小车,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租用小型运输机。科普大篷车一般可以装载50多件各类展品和演出道具,每3年更新这些展品中的10件。这些展品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方面,展品一般比较简单。有些需要用电或计算机控制的展品,在应用飞机运输时一般只带去模型。在一些中学作基础科学的演示,如光电子技术、机器人演示等,对中学生非常有益,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科普马戏团一般每年要出巡5-6次,每次4-5周,覆盖4--5个科技中心。每次出巡时,一般在大城市停留4-5天,在小城镇停留学校1-2天,对特偏远的地区往往要乘飞机去,就只能停留1天。科普马戏团,白天为中小学校演出,晚上布置展览为社区公众表演。科普马戏团每3-5年回访1次。出行计划在2年以前就已确定,并提前给学校和社区预定。

 

科普马戏团的演出收费标准为:学生3澳元/人、成人4澳元、家庭15.5澳元。科普马戏团每年的经费预算约120万澳元,其中科技中心支持50万澳元,企业赞助40万澳元,收费30万澳元。

 

(三)鲍尔豪斯博物馆的运营

 

鲍尔豪斯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是澳大利亚最大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在一个曾经建于120年前、专门为悉尼市电车供电的、当时决定废弃的发电厂房基础上,由州政府投资9000万澳元(其中5000万澳元用于厂房的改造、4000万澳元用于展品设计安装)于1988年建设完成的。馆内工作人员450人,除展教人员外,还设有自己的展览开发部,配备了展品设计、加工制作、标牌、声像、互动、摄影等专业人员。

 

鲍尔豪斯博物馆把科技放在了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虑,主要进行文化保存、设计工艺展览、科普展览等,是悉尼市内重要的旅游景点。馆内收藏了许多能够代表科技发展进程标志的实物,目前该馆收藏有38万件,覆盖社会历史,音乐,科学,技术,设计,工业,装饰艺术,交通和空间探索等广泛的领域,内容独特。有些收藏品的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目前从网址上可观看的展品只是其中的100件,展厅内一次可展出的展品仅是总量的3%。展品中3830号火车头是最重的,达200吨,而体积最大的是卡特琳娜飞艇。该馆除在情人港的馆址外,还包括一个历史性的悉尼天文台。

 

鲍尔豪斯博物馆展览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22个常设展厅,以及5个临时展厅,250多件互动式的展品。表现手段涉及了触摸电脑屏幕,音频电话,科学实验,模拟三维剧院,演示,经典电影,讲演和公共项目。博物馆还有全面的教育服务以及会员组织。目前每年接待公众50多万人(最多一天曾接待过3000人),如1998年动力馆共接待观众62.43万人,是悉尼人口的1/10,包括一些巡回展览在内的面向全国的外延项目的观众达到102.95万人。

 

鲍尔豪斯博物馆在科普展品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在儿童展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展品对儿童的安全性,避免展品对儿童一切伤害。在科技教育方面,还为学校提供教具材料,如计算机、实验材料等。在IBM公司的赞助下,建立了计算机教师,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设计工艺、音乐设计等教学,学生收费仅为6澳元/3小时。

 

三、澳大利亚科技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澳大利亚科普工作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十分重视科技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传播学科体系建设。

 

(一)澳大利亚公众科学意识中心(CPAS)

 

CPAS设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内,1996年由Richard Dawkins教授发起,国立大学将本校科学部的部分师资和国家科技中心的专业力量相结合成立了这个颇具创新性的中心。CPAS旨在将科学家,科学传播者和科学记者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吸引公众参与到有关科学的讨论、辩论和决策活动当中。在这种互动中,对新一代的科学传播者的设想是他们既是高水平的科学家又受过传播领域的专业训练。他们的任务是将科学的信息传达给澳大利亚的公众,以使公众可以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就21世纪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做出决定。CPAS 的工作便是培养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的毕业生。

 

1999年CPAS与澳大利亚壳牌和Questacon共同获得"商务与高等教育圆桌会议奖"。奖项中对CPAS的描述是:"这是一个设立在大学的中心,其目标是通过鼓励澳大利亚人掌握现代科学的信心来赋予他们力量。该中心旨在促进澳大利亚公民对于科学的意识,同时提高科学家的科技传播技巧。"基于这一荣誉,2000年3月CPAS被委任为澳大利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负责协调国内以及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在提高公众科学意识方面的合作。

 

尽管CPAS正式成立的历史较晚,但其在学术项目方面的革新性工作却有较长的历史。通过CPAS与国家科技中心的合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并已在全球得到认可的教学体系。科学传播专业研究生学位点是CPAS与国家科技中心联合开展的一个以奖学金为基础的教育项目,目前每年招收40名硕士研究生。自1988年以来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已有250多人,这些毕业生同时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和传播专业的技巧。他们目前在非常广泛的工作领域里从事与传播相关的工作,一般薪水为6-7万澳元,比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要高。

 

90年代初期国立大学已有开设科学传播专业的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的需求。1993年科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立并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同时硕士和博士水平的研究学位设立。这些学位深入研究与科学和公众有关的传播问题。2001年科学传播本科专业开始招收学生50名。这一学位的目的是为那些有可能继续进行主流的科学研究事业的学生提供如何将他们的科学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以及如何将这些科学知识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的技巧。目前该中心与有关专家组织编写的《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专著将于2002年初出版。

 

(二)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IEAust)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IEAust)成立于1919年,由当时的12个工程学科学会合并而成。1938年获英国皇家特许状,其成员可以使用特许工程师(澳大利亚)的称号。协会总部设在首都堪培拉,在全国按区域设有9个分会。凡是澳大利亚的工程师或工程专业的学生均可申请成为会员。会员共分6等,即荣誉会员、高级会员、会员、研究生会员、学生会员、非正式会员。前3类会员是得到IEAust承认的合格的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目前IEAust拥有会员6万余人,约占澳大利亚全国工程师总数的75%,海外会员5000人(其中香港1600人)

 

IEAust的宗旨和任务是促进和提高各学科工程理论和实践;提高工程师的地位;发展和壮大澳大利亚工程学科组织,提高工程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工程师的教育和培训水平,使其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丰富和熟练;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召开专题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展览会;鼓励工程师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和促进工程专业的发展交换看法。

 

IEAust除开展学术活动外,也开展交流或举办科普讲习班、工程教育讲演会等,特别是其地区分会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为工程师举办讲座和各种学科课程,以及工程师资格评定,向各级政府、厂矿、团体提供技术咨询,对本国及外国工程专业技术课程进行评估,协助澳联邦政府审定外国来澳工程师的资格等。在科普方面主要开展以下业务:

 

--支持和为工程师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提供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状况、职业操作经验、个人发展机会、继续教育等;

 

--对大学工程技术课程的认证,促进工程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科普活动,促进公众了解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工程对公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工程师职业和素质是动态的,协会进行的工程师(会员)资格认证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也为国家注册师奠定了基础。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为工程师的素质提高是全过程的,贯穿了一名工程师从中小学到退休的终身过程(如上图)。澳工程师协会和有关企业赞助了CSIRO设立学生研究项目,为高中学生提供在研究人员指导下从事6个月专业科研活动的机会,1996年有382个高中学生在全国80个研究机构进行这类实习性的研究工作。

 

 

附图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对工程师素质提高的过程

 

(三)澳大利亚科技协会联盟(FASTS)

 

澳大利亚科技协会联盟成立于1985年,直接的原因是1984年的联邦预算对科学方面的投入作了大量削减。而此前,当时任科技部长的Barry Jones曾批评科技界游说的呼声太弱,并且没能有力地协助他在内阁的工作。该协会是代表澳大利亚科学工作者的组织,其宗旨是对科技政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通过改善整体的研究与发展的环境使澳大利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受益。FASTS最主要的目标是加强各科技协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鼓励工业界,政府以及科技界之间的对话。

 

FASTS的董事会由各成员协会选出的代表组成,其中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包括199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Peter Dherty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前任院长David Curtis. 目前FASTS有包括澳大利亚神经系统科学学会,生物物理学会,地质学会,皇家化学院等组织在内的团体会员57个,个人会员7万人。

 

在科普方面,协会联盟每年都要组织科学家到公众中、新闻媒体上去演讲、为政府提供科技建议和咨询,改善政治家对科学家的态度,消除公众对科学家的不理解。过去两年的时间里,FASTS在促进澳议员(在澳224名议员中,有科学背景的议员仅24人)、政府官员、社会公众等了解科学,增强科技意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组织150名科学家在"科学与议会"日期间会见下议院的议员;向总理及其内阁成员提出关于科学政策方面的问题;促进联邦、州及地区科技部门之间的讨论与对话;向有关决策者提交FASTS的政策文件;就生物工程和科学商业化等问题发布临时性的文件;协助科学家对其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为议会委员会提供相关问题的研究依据;与政府部门之间保持积极的对话;与澳大利亚商业与工业部,商业理事会,副部长委员会和科学政策研究院开展合作;向政府提交评议和调查报告,帮助会员组织提交问题报告等。

 

四、 澳大利亚科普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启示和借鉴

 

考察团通过对澳大利亚科普情况的考察,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有许多科普实践和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借鉴澳大利亚科普的实践经验,对加强我国科普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及时启动和组织实施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计划",强化政府对科普的支持力度和社会广泛支持与参与程度。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不失时机地于1989年提出了"提高国民科技意识计划",目的任务、对象内容、项目措施等非常明确,有效地协调了政府和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中国科协已经明确于2002年正式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计划",应进一步完善计划的目的任务、明确对象内容、确定支撑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动员全国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来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

 

(二)强化我国的科普能力建设,突出科技馆设施建设。

 

澳大力亚人口不足2000万人,全国拥有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完备的科技中心(科技馆)共有14个,平均140万人就有1个科技馆,完善的科普设施为澳大利亚国民科普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接受公众科普教育的条件,他们还组建了科普马戏团,定期在全国各地巡回展示和演出。我国科普设施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国真正符合标准的科技馆不足10家,我国公众的80-90%没有机会到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加快科技馆建设步伐,完善科技馆展览设施,要借鉴澳大利亚鲍尔豪斯博物馆的经验,不要一说建科技馆就要新建,要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许多关、停、并、转企业的厂房、车间等设施,进行改造,兴建科技馆。这不仅可以解决这些设施闲置的问题,节约国家资金,减少资金浪费,而且可以节约兴建时间。要把科普大篷车研制和配置作为我国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改善我国县级以上科普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为偏远地区公众接受科普教育提供条件,提高我国公众的科普受益面。要开辟具有科学背景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加入到科普大篷车下乡的宣传队伍中来,这样既很好地解决了科普队伍人力不足、智力不足、表演人才不足等实际问题。

 

(三)加快我国科普教育专业队伍的培养,提高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传播学科体系的建设,澳大利亚公众科学意识中心对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相当基础,已先后培养了250名具有科学背景,同时又具有科技传播技能的硕士以上专业人才,对推动澳大利亚科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科普工作队伍知识结构、科技传播技能水平等非常不适应科普发展的要求,科普创作、科普表演、科普新闻、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加快科普专业队伍培养既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科普发展的长久之计。要借鉴澳大利亚科学教育的经验,建立我国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我国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国科协与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创建了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开始招收科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种培养规模和速度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科普发展的要求,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办科学传播专业,培养科普专门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