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玉器鉴识-伪古鉴识技术(1)

 老枪No007 2011-05-10
     

伪制的古玉,由于它是玉玉精心摹仿或是照蓝本而作,造助纹饰几乎乱真,所以很难辨识。有时即使已认出它是伪品至于是何时制作的也很难说清楚。目前人们大多依据清代螭原心《玉记》中更有宜和、政和间大贾伪造,将新五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号上;其色深透,红似鸡血,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失辨,或因之玦重价局”的上述祀仿古玉的制作时间上溯到了宋代,但是根据今日所见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历史发展怕况分析这一说法似乎值得商地。

宋代由于“重理较情”在艺术上追求的是一种平易淡雅的风格虽说金石学的兴起导致了仿古之风的滥购但是宋代的仿古玉,只是一种时代风尚,是一些文人雅士尊古、尚古的审美情越依然。再说宋代金石学是在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着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猢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尽管某些金石学著录中也收有玉器,但它并不是当时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也就是说,来代文人对玉器的研究和收藏只是刚刚起步,而且这种研究和收藏又大多集中在少数的文人官僚之中,不会有太大的规模和市场,特别是在来元时期的文献中,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伪造古玉的祀载,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也未见宋元时期伪古玉的出土资料。另外,以今人的限光看,清代文人、学者对玉器的研究,由于缺乏考古学资料,在器物的定名、用途、断代等问题上,臆测多于科学。因此,螭原心的这种观点,可能代表着当时玩玉、藏玉人的一种看法和认识,其根据尚嫌不足。

其实地古玉的出现同仿古玉一样,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只有人们对古玉的购买力加大,古玉供不应求时,仿古玉才会出现并抛向市场。也就是说,作他之举必有一定的条件和对象寸会产生。宋元时期似乎没有这种社会需求,即使有,也是为数极少。直到明代,特别是明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玉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文儿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同时也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一些商贾巨富们,由于生怕被人讥笑为富家俗子,便纷纷争相购买文玩书画,特别是古玩交易更为盛行。在这种市场需求高涨,人们商品意识增强的情况下玉玉们为了投其所好,谋取利益,便大量制作伪古玉以应市场需求。正如明人高须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贫笺》中所云:”近日吴中玉巧,模拟汉来摘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这种造假之风在清代迅速发展,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人侵和对中国文物的大肆掠夺,更加刺激了仿古玉的制作。因此,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伪古玉,大部分应当是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作品。

(一)明清时期伪古玉的鉴识

一般说来对古代玉器的鉴定只要掌握了它的发展脉络及各时代造型、图纹、工艺的演变趋势和特征,便不难较为准确地判定出所属的年代。至于仿古玉的辨识,似乎要比断代更深一步。因为大多数伪造的器物,根本无法用绝对的定量分析来定性,只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凭借自己的眼力作出正确或近于正确的判断,所以伪古玉的鉴别,不仅要象断代那样去认真分析它的造型与图纹,还要从微观的角度,细心用察官的沁色、质料及加工时所留下的蛛丝蚂迹,力求从零星的破绽中,综合因素,找出正确的答案。长期以来,虽然他白玉常使鉴赏家失辨,并付出了高额的代价,但是作伪者毕竟由于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审美情趣、操作技法等与古人相去甚远,根本无法了解古人的心愿、古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尚,因此在玉器的碾磨中,必然会留下当代人的治玉特点。再者,明清时期就玉器的研究来说,还很不科学,人们考证玉器的主要方法尚不能摆脱“按图索级”的俗套,多是从古文献中摘出有关上述,然后再找传世器物进行对号,因而当时一些玉器图谱中所绘制的玉器也不乏当代作品和一些仿古、伪古的玉器。如今看来,有些伪品已不攻自破,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伪品,需认真对待。

1)造型

造型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不断认识、把握逐渐成熟的。它不仅反映了玉匠们的设计意图、社会风尚以及当时人们的艺术创作和表现能力,而且也体现和透露了它所属的时代的讯息。因此它是鉴赏家判定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伪者仪力追寻摹拟的目标。不过,有些伪品由于缺乏科学的实物资料作标本,形制并非米分逼真。如早年定为仿宋,现在看来实属仿汉的角形杯,真伪之间就造型而言似乎相差不多,均以犀角为型,口大底小,但汉代角形杯的底部呈尖状并随形琢出一条绞丝状长尾盘绕而上,生动活泼,自然舒展;而伪品则多祀长尾搂雕成了呆板的杯柄,失去了古意和古样。有些伪品,特别是清代制作的伪品,由于出土物的增多,玉玉们有了一定数量的参考物,形制较为准确,但是当时能够依据实物进行造假的仍然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比照图谱辗转抄袭,因此也不免失真或出现一些差错。

总的来说,伪古玉因为是作伪者的摹拟之物,所以造型线条必然死板而没有流动的随意感。至于伪古的动物造型,则更是缺乏神气。特别是伪造的战国和汉代的龙、虎、螭等,根本无法再现当时那种自然奔放、雄浑豪迈的风采。

2)图纹

古代玉器,无论是圆雕件还是片状物,大多都装饰有美丽的花纹。这些花纹不仅是人们思想情感和观念的表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感到无穷的愉悦,而且也是后人辨识其时代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的作伪者,既不研究也不理解历代图纹的含义,更未掌握其演变规律及装饰特点,只是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结果必定走样。

此外还有一些伪古玉,其主体纹饰较为逼真,可是在器物的边沿和空间处却增添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图案。看似新颖别致,实际则为“此地无银三百两”,不但给辨伪带来了重要的信息,而且也给辨伪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3)工艺

玉器的制作工艺是识别伪古玉米分重要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工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儒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玉本,不惜劳力,碾磨得越精越好。而作伪者则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的功夫。另外,作伪器物只是一味地细心摹拟,生怕走样,很难呈现出原作的那种风韵,刀玉也常常形似而神菲,缺乏力度。还有的往往只注重原物的造型和图纹,忽视了古代治玉的工艺特征,因而不免露出破绽。只要从真地把握分析便不难祀后世的伪品剔除出去。

4)废料

为了伪过占玉,玉玉们在选择玉料方面也格外还患。他们大多根据部分玉器出上后的变质和受沁悄况,极力寻找那些杂色或带这黄边皮的不料进行制作。一般叨代的仿古玉,废料多显得干枯苍老可能与四川人贯用”在黄、杂色、边皮、赵玉成带墨色玉,如式琢成”有关吧。治代由于玉料米洲充足以及韩降皇帝崇尚古玉并积极提倡碾制假古玉的影响,玉玉们还常常以羊脂白玉伪造些汉佩、剑饰及后来的圆雕小件等,然后再进行烤色。这批玉器工艺精细,顾地优良有的烟包几乎乱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民国时期,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使玉玉们有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造似的商代玉质礼仪器。选料多用较细密的有色石料或劣质的石性较强的玉料,尽量使伪品的质地接近早年的出土分器。

可以说这些具有古朴气息的材料,则实为一些赝品增色不小。但是,又迎认真分析用心揣极多与发掘品进行比较,还是可以辨其真伪的。

5)沁色

古代玉器由于长期在地下受到地压、温度、湿度以及有机的、无机的物质作用,而呈现出各种深浅不同、变化莫测的颜色,即为沁色。玉器上的沁色历来都是收藏家和作伪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作伪者更是绞尽脑汁地尽力将假沁做得逼真,甚至这创出了什么羊血沁、狗血沁等。而收藏家,特别是清代的收藏家又多崇尚占玉上的这种沁色,打冠以秋葵黄、水银沁等各种美称。出此清代仿古玉在染色、作旧处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的几可乱真。可以说“仿古件件作沁,无沁不成仿古”。

此外,在传世玉器中还常见一些人质优良、造型较为逼真、表面有淡红色俗称血丝沁的伪古玉(人部分为人工染色的假沁),早年多断为宋代仿古,今日后来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因为,一般说来古玉沁色的深浅和形式并不是决定其制作和随葬年代的标志,再者就目前所见朱元时期的文献中,似乎还没有人提及人工染色的作伪技术。

但是根据中国人历来尊崇白玉的传统和习尚,办种染玉技术在早期的玉作中似乎不会太普遍。它的大量出现和运用,还应是在优古玉的兴趣和人们对如色过份崇尚和偏好的时间内,即明末或者清初。

(二)现代伪古玉的鉴识

建国以后,伪古玉一度消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自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市场需求这根杠杆的作用,假玉。假文物再次骤然兴起;愈演愈烈,并有泛滥之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伪手法也在发展。明情时期的伪品,多是一些玉匠所为,这些人虽然实践经验丰自;但文化水平往往较低,造出来的优品,大多破绽较多,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识别。而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除了一部分小作坊依然是个体玉匠手玉操作外,还有一批文化素质很高,甚至对文物颇有研究的高手也参与了伪古造假。他们选取最新的出土资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制玉方法,借鉴有关玉器鉴定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彩色图录及文字说明,精心事拟。如果仅从造型、图纹上去观察,可能就会上当受骗。因此,我们在鉴别现代的仿古玉时,就不能不注意今日的新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伪古至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应有尽有。上启史前,下至明的,无一不做。

同时无论数量、品种还是制作工艺、作旧处理四方面,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韵红山文化的玉龙、勾云形佩、块、环等,多用黄绿色的的岩玉琢成,有的在器表还故意留有一层极落的黄褐色边皮,以充沁色。光亲者很难辨识,稍有作玉的,便显得古韵不足,特别是钻孔内国上的螺旋改过份的明显而且突出。伪商周的玉器则大多处理成鸡骨白色。如今这种假鸡骨自的沁色,确实做得比较成功,不但色调自然均匀地修人到了玉石肌体内,而且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柔润的光泽,不像以往有些假沁那样常常留露出被烧烤或是酸腐蚀后的干燥挥,浊现民。因此,对现代的仿古玉,应该格外注意它的细微部分,如头、五官、足爪、钻孔、镂空、沁色等等。

此外,伪造战国及汉代的玉器依然是今日伪古者极力追寻的焦点。虽说作伪者大多是亦米亦趋地照原样进行制作但终因战国及汉代玉器工艺精细、构思巧妙,而作伪者功底浅精,不能完全体会原作的用心,更不用说将其完全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玉器的制作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工艺手法和时代风貌是分不开的。若脱离了这种特定性,超出时间和空间去追寻摹拟,则必然会失去它固有的生命和灵魂。既使作伪者可以使用各种高超的手段和技能,也不可能将原来器物的真实面目,再现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最近几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伪造清乾隆时期的玉器,其作品大多出自苏州玉工之手,主要有玉牌子、玉坠饰和圆雕小件等,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白玉,色佳质润,工艺也很精细。尤其是人物的人纹发丝、动物的足爪皮毛、花草的故茎叶脉等均刻划得米分细致。不过玉表的光泽有些发闷,尤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傅膜似的。在人物的开脸和刀痕较深处,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亮光。这些大器一般不进行作旧处理,只讲究成地和工艺,有些高水平的作品,确实很伤脑筋,需经常深入市场多观察、多了解,慎重对待。

中国玉器作伪,实际上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并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因此,鉴定伪品时,就不能不对古玩市场有所了解和分析在识别一切作伪手段和伎俩时,不能不紧紧抓住有利或无利可图这一中心环节和要害。同时,市场是随世风而变化的,只有掌握了世风及市场的演变和发展规律才能摸清优品的制作年代、作伪规律,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之,古代玉器的辨伪,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定中的很多经验均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或无法用文字描述得米分准确如伪品造型不生动,刀玉线条不流畅等,都是需要自己去认真体会的,所以要想提高对古玉的辨伪能力最重要的是多看实物,多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揣摸、去领悟、去感觉,并将那些模糊的认识、零星的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以便从中寻找出正确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