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就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yagi1 2011-05-12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书评选读

探幽入微的心灵触摸

这里讲述的是在幸福远去的时代一个忧郁的男人和他不那么忧郁的女友的故事,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可笑的荒诞通过对现代都市人心理状态和生存处境最深刻的描摹探索现代人灵魂的出路问题探讨人内心的孤独、虚无、挫败和幸福,让我们深度体验充满智趣而又感人肺腑的心理触摸,感人肺腑。

清醒的洞见,刹那间的感悟,在不经意间刺痛你我的内心。 

他天性忧郁,过度敏感,内心高傲,虽然没做错什么,却时不时感到羞愧。他中意的是那种半天的生活,喜欢的生活方式是默默的观察,发现隐秘的真实。他是自诩的艺术家。他人生的课题是寻找幸福,但不妥协的自我和不自由的人际关系使得他的幸福变得脆弱。

这本书里,格纳齐诺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格哈德·瓦尔利希的中年博士男,他有着很高的学历,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只好委屈地进了一家洗衣房,并升任主管。他有个同居多年的女友特劳德尔,感情稳定,但他的内心却天性忧郁,过度敏感,虽然没做错什么,却总是时不时感到羞愧和抑郁。他中意的是那种半天的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隐秘的真实。他喜欢不拘一格、探幽入微地深入到社会的、街头的、人性的乃至卧室大大小小的世界里来扩张生活的经验和体验。一些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认识自己,当他站在街角,意识到自己不仅观察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观察时,他的内心是欣喜的;当他坐在路边,专心致志地注视着那些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年轻人,并全心全意地羡慕着他们被鼓动的高涨情绪时,他又不由得为自己的自制感到激动不已。对于观察那些神秘的经历,瓦尔利希似乎很神往,每天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这是他的强迫症,但他倒也自得其乐,每每想到最后,他总是会抛给自己几个问题做总结,然后继续一天的生活。

瓦尔利希是自诩的艺术家。他人生的课题是寻找幸福,他尤其对于女人的幸福洞若观火,常有精辟的论述,比如他认为:女人们总是幸福了还想幸福,因为她们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现实已经存在的幸福往往就会丢失。其实,生活的追求说到底无非就是幸福,但格哈德·瓦尔利希和他生活的环境却明显格格不入,在这冲突中便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虽然他每天都在不懈地追求幸福,可在这个幸福远去的时代,最后男主人公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经历,他反而感到一种幸福感像电流一样通过了我的全身,因为他发现尽管发生了这一切,我显然仍旧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未来生活方式。

总之,《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是一本以哲学视角让你与自己交谈的小说,它是由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构成,并不断发表着对这个世界、对自我的看法和感受,总在不经意间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这本书里,作者威廉·格纳齐诺用富有镜头感和穿透力的街头意识流小说的形式探索了现代人灵魂的出路问题。清醒的洞见,刹那间的感悟,就这样感染着你我。

1我其实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是在内心深处搜寻着字眼。
    2我累的时候最糟糕的就是过分敏感。
  3如果我能写一本书的话,这本书的主要命题就是:人类只能观察灾难,却无法理解灾难。
  4那瞬间我不知道该遵从哪些内心意向,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内心意向。人在死亡之前很久,就经历着死亡的各阶段。
  5这句话令我有些哀伤,因为我知道,为了能生存下去我常装死。是的,我甚至可以宣称,装死是我最主要的生存技能。
  6我想起小时候有个梦想,愿意像只兔子那些蹦跳着走完一生,从来不被任何人纠缠。我的眼泪快掉下来了吧?生活中我所需要的细腻只能在我的忧郁中找到。
  7要是我们没有这些美国烂片,那我们也会有别的烂片,也许是德国烂片,那也不见得能比美国片好。
  8而我的无从属性永远是在内心深处的,它拒绝任何展示。
  9我痛苦的原因是隐蔽的抑郁,外加急迫的耻辱问题,我说。
  10我无法欣赏通俗音乐,相反,我认为通俗音乐是小资产阶级伤残的标志。
  11我让她遭遇了一个人,这个人由于内心的荒诞已经难以接近。
  12大概我不想再领受爱的耻辱。
  13无论我们做什么,阿德里安博士说,发生的总是同一件事:从正常生活转变为格式化的生活。
  14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比迄今为止柔和一些的生活。
  15我总有一种没有表述出来的愿望,想向人们揭示现实的普遍空虚性。然而我马上就发现,其他人早就知道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接下来我就琢磨,其他人是故意对自己的真知灼见秘而不宣呢,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让他们不愿涉及这类话题呢?

16特劳德尔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两个人在一起仍旧孤独。她这么说是在表达她的要求,我每周至少有一次应该让她尝到生活的乐子。听到她这句话时,我一般保持沉默,特劳德尔有时会把我这种态度当做是承认自己理亏。对此我继续保持沉默,因为我无法谈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并非坏事这一话题。其实这是个乏味的话题,但特劳……

我敏感,故我在

说不上喜欢这本书,就像吃不准是不是喜欢自己。

幸福对有些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他们被幸福包围着,他们和幸福融为一体,他们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瓦尔利希的女友特劳德尔大概就是这一类。对有些人来说,比如老瓦尔利希和还不算太老的我,幸福是需要努力创造并感知的东西,像瓦尔利希说的,我们必须自己创造不同寻常的东西,否则它们是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中的。在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有点看不起前一种人,并嘲笑他们的幸福是所谓肤浅的幸福,后来渐渐地不那么自信了。

41岁的瓦尔利希,富有洞察力,嘲笑生活的可悲可笑,但却无力塑造坚强的自我来对抗这个世界,甚至失去了行动力。只能用发现目光链半日生活来自娱,来代替行动。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发现继续到处走会毫无结果,这样人就坐下来,用到处观望代替到处行走。

跟多数敏感者一样,对细节的感知力是他获得存在感的重要证据。可惜的是,除了在监视假想中的点心扒手,观察屁股下坐着勺子而不知的女人这类轶事中找到片刻幸福,其它时候敏感都以忧郁的形式表现。他故意穿破内衣,逼迫自己感受生命的磨损;把裤子挂在阳台上,让裤子代替他风化。万物皆是隐喻,只是充满着无可奈何的忧伤,不是让他想到死去的妈,就是自己生命的磨损。

他讨厌大型洗衣房的主管工作,甚至讨厌下午也要工作,但却没法嘲笑这可怜工作带来的实在安全感。被解雇时,特劳德尔问他这件事对你打击大吗?”“没有,就像丢了一桩大学兼职差事。”“可你已经在那干了半辈子了。我无言以对。

和特劳德尔不温不火地同居了十来年,直到特劳德尔提出了生小孩的愿望。特劳德尔体贴、宽容、美丽,深深地爱着他,那种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默契和深入潜意识的依存感,在我看来更是难得。看戏时,特劳德尔对他说:只有你在场,分享我的快乐,我才能真正感到快乐。像梁文道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的那句话:爱情是享有,不是占有,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此孤单,都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很需要有个人来告诉我们——你看,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吗;我感受到了,你也感受到了吗——来见证我们的存在。

瓦尔利希也对特劳德尔也充满着依恋。他喜欢她在自己射精时抚摸自己的头,就像大人在危难关头抚摸小孩的头一样。无助的时候,他甚至拿出收藏在信封里特劳德尔的阴毛,放在嘴里舔来让自己平静(这种场面也只有德国人写得出来吧)。

用他的话来说:谁爱过,而且仍旧爱着,谁就知道,要想从根本上变得适合去爱有多难,而且要花多少时间。人会充满痛苦地发现,爱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多么不容易被重复。从痛苦中会滋生对爱这项艰巨任务的畏惧。

他不愿意离开她,但她要小孩,要结婚。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他抱怨女人总是幸福了还要更多的幸福,而他不想重复他父亲的老路,被婚姻、子女这种对男人来说无法理解的事情摧毁他们当下的幸福。

他确实没在重复老路,因为他根本已经坐下。

叙述即适度的变形

每个人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的框架是不同的,总会怀着某种先入之见或者思维结构,这个框架就相当于写字用的稿纸上的暗格。在暗格和现实互相调整与适应中,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真实边界判断得更准确、更清楚、有层次感和轮廓感。正是体验外在世界的这个暗格决定着我们的观察成果,决定着我们的情感体验是愉悦还是忧郁。我们对美的观察和描述,其成效与这个暗格的质地息息相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宏大事件和场面毕竟是少数,想直接了解人的形形色色并没那么容易,社会分工和空间隔阂天然地限制了我们,使我们没法去了解,或者有了便利条件别人也不见得允许你去了解。但我们有文学,我们有不少作者在不拘一格、探幽入微地深入到社会的、街头的、人性的乃至卧室的大小世界来扩张我们的经验和体验。这就是优秀作家的贡献。

观察事物肯定是有艺术的,观察事物的艺术水平决定了创作的境界。

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粒子在某个时刻的位置与动量,是不能同时准确给出的。对粒子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会影响到粒子动量的精确性,位置测量得越精确,它的动量就会越不精确,反之亦然。物理学家说,量子行为不允许我们以经典的方式描述它,对粒子的一次测量会直接影响其量子行为。

对事物的观察肯定会影响到事物的活动。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受制于观察工具和观察者主观性的制约,意味着只要我们想观察事物,就永远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来状态,看到的都是被观察干扰过的事物的状态,这正是作家最需要捕获的状态。

叙述即适度的歪曲或者变形。美妙的叙述就是适度美妙的变形。观察出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事物的状态来,创造出有深度的变形。把原本平平淡淡的事情讲得妙趣横生而又不过度扭曲,绝非想做就能如愿,这需要阅读,需要哲学,需要别致的暗格共同努力。

最有魅力的叙事或讲话风格就是把无聊和显而易见的事物描绘得有趣有味,切入的角度尽量别致却不损害事物的原貌。把看似根本没有可笑性的东西化作有趣的说法,这才是大师才华着力的地方。深刻作家常有而幽默家不常有,吸引我们阅读的是机智和幽默而不是崇高。

个高智商、爱思考、勤感受的观察者、体验者、叙述者,始终甘居凡俗小人物的立场和角度来观察事物、想入非非。他可以对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颠覆性的感受。他看到两只鸭子摇摇晃晃慢慢走来,在水泥缝隙中发现了短短的浅绿色的小草、然后神速地用自己的扁嘴啃光。他对时间会把我们每个人变成什么样充满了怀疑。他感觉其实大家都很孤独,甚至周围的事物也孤独,最孤独的是那些被锁在停车场汽车里的动物。他说,人们会充满痛苦地发现,爱这项艰巨的任务是多么不容易被重复,从痛苦中会滋生对爱的畏惧。吃过爱的苦头的人会突然害怕,也许再一次做费力的无用功。女人们总是幸福还想更幸福。在这意识活动中,正经的、忧伤的、有趣的体会随时随地迸发。对男女情事的描写,同样是最考究、最有趣的。

人的情感体验活动本质上是各种要素的杂糅,美好与黑暗兼而有之,而且经常是黑暗战胜美好,比如仇恨、嫉妒、焦虑、贪欲、过度地好色等战胜长辈或老师谆谆教诲的主流价值观。这些东西平时都藏在潜意识或者意识的汪洋黑海中,等到风不调雨不顺的时候就会发威,让你行为摇摇晃晃,让你从彬彬有礼的君子变成暂时的坏人,甚至让你变得极端可笑。这些黑色的东西比比皆是,人性中和生命中的晦暗,通常是别致和忧伤的糖衣,当然糖衣中又点染着苦涩。

幸福存在吗?幸福在哪里?我们仅凭自己或长或短的生活经历就知道,成长过程中烦恼居多,不愉悦的时候居多,不幸福的时候居多,如果我们总是生活在幸福的温室中,人类恐怕就不会发明幸福这个词汇了。生活中时有反愉悦的暗流汹涌,但我们却发明出幽默的智慧和诗意的想入非非来反制痛苦。

幸福时隐时现,忧伤时隐时现,幽默居中协调。生活不遗余力地用琐事、荒诞嘲弄他的主人公,他的主人公则在与尴尬和嘲弄的周旋中顽强地建立起独特的痛苦免疫系统,在烦恼的缝隙和角落里,利用这份免疫力,甚至利用上帝赐予凡人的欢乐本能探寻着、维护着、攫取着所谓的幸福,而幸福却与忧伤和烦恼越来越难舍难分。

孤独,在忧郁的幸福年代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群,恐怕都是或多或少的孤独症候群患者,否则社交网络怎么会大行其道

孤独、忧郁、渴望幸福,尤其是在打着文艺幌子挥霍青春年华的大段时光里,你不这么说都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摆出一副对人生略有思索与担当的架势。或者时间久了,连你自己都分不清那究竟是个单纯的姿态还是深入骨髓的无望,毕竟还有现实的生活压力需要担当,即使你是个熟读维根斯坦与尼采、撰写过有关海德格尔的毕业论文的哲学博士,还是免不了生活在对女友身体的恋慕、对供职单位的失望与对人际交往的恐慌中,而童年时代曾怀抱过的美好幻想,终究也只能化为作家笔下一个忧郁的有关孤独的故事。
   所谓幸福,叔本华在他著名的论人世痛苦的论文里写道,“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满足的情感,就其性质而言,均属消极”。也许在哲学的范畴里,幸福本就是与痛苦相生相伴,唯有最深刻的痛苦才能换取最真切的幸福。而需索幸福的本质又无非是人生来就有的渴望,对幸福的渴望,即使它归根结底也只是生活最基本的健康和衣食住行,至于那些更空泛也更形而上的爱情和理想,不谈也罢。

自由不过是我们的谈论和想象。

能够遇到一个为你恰切表达内心种种连自己都捉摸不透的情绪的陌生人是幸福的,是的,那是认识自己的幸福。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能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欲望所苦的对幸福的追求让深陷孤独不得其所。但孤独又是那么现实,充斥着生活的气味与质感

我们,终其一生追逐着幸福的脚步又为这追逐所苦,欲脱离其苦却终究难以自拔,一种充满矛盾的命运,一个以悖论为前提的人生。一如我们在童年时期默默许下的愿望:我原本愿意像只兔子那样蹦跳着走完一生,不被任何人纠缠。
    该怎么去寻找美好的足以抵挡所有孤独和忧郁的无可取代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