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里挑的出一点不是?

 胡诺诺 2011-05-12

哪里挑的出一点不是?

   

清明三天小长假,几乎手不释卷,看完今年一、二期《收获》连载王安忆写的《天香》,这是好长时间没有过的事。其后心心念念,放它不下。我一直认为,《收获》是当下极少的正经文学的一块园地,就像苟延残喘的京剧,如果连块舞台也没有了,我等受传统文学观念熏陶出来的读者,到哪里去享受已经习惯了的阅读呢?《收获》现在常被讥为“老人刊物”,虽然我并不认同,但那上面近年来的小说确实不太抓人,有些甚至很差劲,也曾经冒出过不再续订的念头,因为黄永玉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拖拖拉拉一年多还没有连载完,这小说很有意思,没舍得断,结果等来了《天香》。

王安忆成名甚早,我年轻的时候她就是很有名的青年作家了,而且是有家传的,她的母亲茹志鹃,以短篇小说著名,《百合花》、《草原上的小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草原上的小路》,人物情节已经记不清了,但当年阅读时的感觉与看电影《黄土地》时的感受有点类似,不那么剑拔弩张、不那么直截了当,情节不曲折、人物不张扬,可就是有那么一种苍凉悠远,天涯孤客或贫家弱女的心怀遭际,折射出一丝家国兴亡的悲酸,不时地戳疼你的心弦。王安忆早期的短篇似乎没有她娘的好,肯定看过,就是没什么印象了,使劲想,好像有一篇《本次列车终点》,情节人物统统忘光。后来的中篇《小鲍庄》还有点印象,说仁义的;再后来的什么之恋,多少还记得点篇名,直到获了茅盾奖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比较独特的,但篇幅长的吓人,试了几次,实在没有勇气读完,我是通过电视剧了解全貌的。那两个香港主演非常出色,无论外形、举止、气质与小说极为符合,背景氛围也很到位,效果比读小说要好。一个平民家庭的小姑娘,期望出人头地,过上华贵富足的豪门生活,如同时下的超女,在末路王朝的最后时光里放了一次光彩,似乎好运已经来临。然而突然的改天换地打碎了她的梦。在其后漫长的时光里,她抱着那虚幻的荣耀、残存的梦想,在狭小而清贫的生活空间中坚守着那份由此而来的清高和雅致,度日艰难,韶华难留,幸有一铁杆粉丝相伴,浮华过后的凄凉令人心酸。虽然说一叶知秋,但也太过于儿女情长了。篇幅太长,要命;腻来腻去,更要命。

印象中,《长恨歌》之后王安忆还写了一部长篇,也在《收获》上,篇名也是两个字,实在想不起来了。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浦东的贫家女到上海闯社会的,家长里短太琐碎,没有看下去。这次看到《天香》,基于上两次的阅读经验,就没看,直到二期来了,一翻,竟然是连载。怎么回事?这一拿起来就没有放下。

《天香》分为造园、绣画、设幔三卷,是写申绣(姑且这样称呼)如何产生的历史故事的,说实话,看完第一卷,我竟然没有看出故事的主旨。这可是好事,说明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氛围等等本身就能抓人。刚看的时候,以为是写明末士绅的生活故事,这也是很诱人的话题,能写真了,写活了,得有多大的本事呀。先交代事件、地点,申家的家世,申家两兄弟的经历性格,给未造的园林起名,拜访大木匠,章木匠家怎样吃茶、上菜,饭菜是怎么样的,特别是章师傅的容貌举止,生动而传神,明末江南的民间气息扑面而来,端的是妙笔生花,锦绣文章。

无论看小说还是电视剧,只要是历史题材的,背景氛围、人物举止等味道气息对头,感觉就真实;味道气息不对,一看就是瞎编的。这属于一种记忆的积累,关注过此类的史料、传说、好的作品等等,自然形成了一种大体的感觉,当同类的新的视觉效果刺激你的反应,与积累的感觉相符,气息就是对的;相逆,气息就不对,就会觉得虚假。以清代题材为例,高阳先生的清宫系列看着就真实,因为他熟悉清代的宫廷生活,熟悉那时的官僚士林,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文学修养又一脉相承、息息相通,尽管写的过多过滥,文笔又随意,不那么精炼,但味道气息对头,让人觉得当时人们就是那样生活的。故事和人物是否精彩,是另一回事。二月河先生的清代大帝系列,篇幅浩大、情节繁复,立意高迈,主要人物情节都不假,就是味道气息不对,感觉不符合历史的自然状态,是硬编的。这大概与二先生的历史观、学识修养等有关,与才情无关。

看完全书,最让我感慨的是书中人物的生活态度。开篇里说到大老爷申儒世,“去到西南地方做太守,很吃了苦,勉强做了三年,父亲去世,丁忧卸任,一旦回家就再不去了。”第一、二卷的男一号柯海,十六岁中举,是个神童,却无意功名,一片玩心。他的侄子阿昉,自小有主意有志气,是个厉害角色,好像是家道中兴的希望,长大后“因看见功名之上,有无穷的境界”,“骨肉至亲才是人生第一要义”对功名淡了许多。第三卷似乎找不到男主人公,硬找,应该是阿暆,他天生异禀,细心体贴,急公好义,却只是做些闲事,对于振兴家业毫无兴趣。个个宅心仁厚,天真率性,用沈老太爷的话说,喜欢这家人的性情,有天籁。表面看起来是富家子弟的做派,根子里是传统文化的浸染、诗书传家的家风。三卷三个女主角小绸、希昭、蕙兰,个个有教养、有才华、有骨气、有见识、有性格,为人行事不让须眉。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才子佳人那一套,可这才子不是那才子、此佳人不是彼佳人。那些什么眉目传情、私定终身所谓反封建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婆媳姑嫂的勃谿之事也简而化之,一个“绣”字把故事串起来,说不尽的世间百态、遍地风流。

人物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态度。文明几千年,留给我们能直接看到的物件并不多,无非是些西方的建筑、雕塑,我们的青铜器、青花瓷。这些文明的结晶是那些史书所载的战争、疆土、改朝换代、灾难饥饿、思想斗争、政策安排等等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我这样的读者无意去探究它们所代表的什么意义,只是欣赏其精美和体悟制作者的聪明与技巧,感叹并领悟历史及人生的逝者如斯。书中希昭与蕙兰议论天香园绣,感慨道:“大块造物,实是无限久远,天地间,散漫之气蕴无数次聚离,终于凝结成形;又有无数次天时地利人杰相碰相撞,方才花落谁家!”如果没有申家的富厚家资,申家男儿的天籁性情,闵女儿的技艺,小绸、希昭的诗书画功底和高傲的心性,以及儿女情怨和生活的逼迫,哪里有天香园绣的大放异彩。我们看历史、看社会、看周围的人生百态,那么多的不如意,何尝不是如此。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在天时地利机缘巧合之时努力有所作为;所有的不完美,都是机缘不到、努力不够而已。

这可不是所谓积极的人生态度。奋斗拼搏,修齐治平,出人头地,当然是对的,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是历史的全部。人生及历史的长河并不总是波涛汹涌,特别是作为心灵寄托安放的艺术欣赏,让人安静轻松愉悦一点不好吗?

这也是让现在的多数历史题材的小说、电视剧闹的,而且不单是历史题材。自左丘明、司马迁以高超的文学技巧书写历史,让历史不再死板和无趣,使人们以为文学也都应该这样,到处是你死我活的拼搏,不是金戈铁马的血腥,就是尔虞我诈的铜臭;再加上一点家长里短、风花雪月,小人作祟,狗撕猫咬。明明是名利场,却说是成功学;分明是诲淫诲盗,却说是教人励志。当然,历史上的头面人物都是这样干的,历史的主流大体上也是这样进行的。但也太多太滥了吧?

作者的文字老到雅致,在我的阅读范围无人能及,看似平常,实则功夫深厚,余味悠长。如“可恨她大伯爷、大伯奶做了几十年冤家”,真是老太爷声口。这种读来意味悠长的叙述语言,《儒林外史》有,“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水浒》有,“那雪下得正紧”。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简略而生动,随着人物的活动随笔带出,外貌逐渐清晰,性格不断丰满完整。想想《红楼梦》前几回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什么“粉面含春威不露”之类,老套而俗气。小说不过是文章的一种,哪有什么“最伟大”、什么天下第一!

作者对地域文化风俗等应该是下了苦功夫的,对各色人等的揣摩功夫更是过硬。比如几组同类人物,章木匠、闵师傅、朱老大,荞麦、小桃与落苏,以及小绸、希昭与蕙兰的洞房花烛夜,有同有不同,生动而有趣。我喜欢这样老实诚恳、不弄虚讨巧的写法,平铺直叙,文采焕然,看似平常,却是真功夫。

书中借题发挥的几处议论很有意思,如小绸对文人寄托于竹木花草的讥讽,吴先生心中对徐渭其人其画的评价,与以往世人的看法大不相同,很合我等俗人的口味。

 

题目借用了书中人物小绸评论希昭绣工的一句话,只表示对《天香》的喜欢而已,并不认为它会讨所有人的喜欢。《天香》没有阶级斗争意识,没有尔虞我诈,避开社会矛盾,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也不想与人斗;家败了就败了,守寡就守寡,不去写那些哀怨和愁苦,最后的那一点奋斗,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出了一对小桃母子好像要捣点乱,也很快风平浪静;一切顺其自然。这可真不符合传统的主流意识,不革命、不励志、不教课书;写法也不现代、不新颖。然而,在当今社会都认同丛林法则,整日昏头昏脑地在喧嚣的污泥浊水中拼搏,能否抽时间静一静,让心灵有个安住;或者到山野里走一走,或者象欣赏《清明上河图》一样读一读《天香》。过去的生活,不全是你争我斗,血腥龌龊,也有《天香》所写的那样惠风和畅,山花满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