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溶液?溶解度专题复习

 山城山羊羊 2011-05-12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溶液 <wbr>溶解度专题复习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精题导解:
考点1:溶液
例1: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糖水的溶质是水      D医用生理盐水是溶液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此并不是说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因此A是错误的;饱和溶液并不一定是浓溶液,但是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B错误;糖水是蔗糖与水的混合物,根据溶质、溶剂的判定方法,糖水中的容只是蔗糖,因此C错误。因此叙述正确的是D。
答案:D
点拨: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定应根据判定方法里确定,固体与液体混溶形成的溶液,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考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例2: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溶液 <wbr>溶解度专题复习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解析:根据题中的图示来看,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从M到N,可以采用升高温度再增加溶剂的方法;而从N到M,可以采用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因此,正确的是D。
答案:D
点拨:在解答此题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方法上要考虑到温度的改变。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例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7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在lO0g水中放入60g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溶液 <wbr>溶解度专题复习
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对溶解度曲线理解。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均为30g,因此甲、乙各30g分别加入70g水中并不能恰好完全溶解,而是都剩余了一部分,因此A项错误。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不相同,因此二者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同,故B错误。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把6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会形成150g的饱和溶液,此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为33.3%,故C错误。根据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的示意图来看,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首先饱和的是甲物质,因此D是正确的。
点拨:解答本题需明确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变化的规律。要分清曲线上的点、曲线上方和下方的点以及不同曲线的焦点的含义。
考点四:溶液的配制
例4:要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将10g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量取90ml水时,俯视读数
C.为加快固体溶解,用温度计搅拌溶液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解析:在称量固体药品时,固体应放在干净的纸上或者时一定容器内,而不是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在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在对固体物质进行溶解时,应该用玻璃棒搅拌而不是温度计。因此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点拨:溶液配制是近几年来中考的热点之一,主要体现在溶液配制的步骤、方案、仪器的使用等方面。
方法指引:
1、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是量少,水都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水。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质量不再减少,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为该溶质不饱和溶液。
3.(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③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④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和增加溶质,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⑤如何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冲关训练:
基础题:
1.下列物质中既存在离子又存在分子的是 (    )
A.氯化钠晶体                    B.金刚石
C.氯化钠溶液                    D.液氧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3.用氯化钠配制l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④①          (D)①③⑥⑤②④①
4.现有60℃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的质量分数;④60℃时NaCl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               ;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一定变化的量有              
提升题:溶液 <wbr>溶解度专题复习
5.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6.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溶液 <wbr>溶解度专题复习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_B。 (填写“>”、“<”或“=”,下同)
(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7. 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溶液 <wbr>溶解度专题复习

答案:
基础题:
1.C 
解析:氯化钠晶体中只存在离子,而没有分子;金刚石中既没有离子也没有分子,只含有原子;而液氧中只含有分子,并没有离子的存在。
2.C
解析: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并不一定比他的不饱和溶液浓,例如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与80℃接近饱和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因此正确的说法应是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3.B
解析: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取固体、量取液体、混合溶解,因此正确答案位B
4.(1)②④    (2)②③⑤
解析:稀释溶液是向其中加水,这个过程不改变的溶质的质量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而改变的是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而将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则会有溶质晶体析出,而溶剂的量不变,溶质的量发生改变。
提升题:
5.答案: (1)10g  (2)小于30℃ 
(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易结晶析出。
解析:此题是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在解答是要根据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来分析。
6.(1)B;(2) =;(3)>;(4) >。
解析:在解答此题时,要充分认识溶液在进行稀释、浓缩、结晶以后的各个量的变化情况。
7.答案:方案一 25g溶质质量分数40%的硝酸钾溶液25g水;
方案二  10g硝酸钾和40g水;
方案三  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7g硝酸钾和23g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般有四种方案:
一种是直接用药品和水来配制,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案了。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所用硝酸钾(溶质)的质量:50g×20%=10g
根据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所以所需水的质量为50g—10g==40g。
另一种方案是用质量分数大于20%的硝酸钾溶液和一定质量的水来配制:
需25%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50g×20%÷25%==40g
水的质量为50g—40g==10g
第三种方案是用15%的硝酸钾溶液与固体硝酸钾、水来配制:
20g15%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为:20g×15%==3g
需固体硝酸钾的质量为50g×20%—3g==7g
那么需水的质量为50g-20g—7g==23g
第四种方案:用25%和15%的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来配制:
设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25%的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x,则15%的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50g—x。
50g×20%==x×25%+(50g—x)×15%
解得,x==25g
所需15%的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50g—25g==25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