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从《道德经》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晚晴斋 2011-05-12

对联从《道德经》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韩崇文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于中国春秋末期,《道德经》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22年左右,距今已有2500多年。他的《道德经》,有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的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而《道德经》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道德经》中所包含的辩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它最深刻而又最系统地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不仅对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充满辨证思想的文体---对联的形成与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辨证思想基础。《道德经》中大量的对偶句式,也是对联制式形成的重要文体基础。《道德经》中关于“音声相和”的论述,也是对联音韵的原创性理论。对联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其成长过程中,借鉴和吸纳了多种文体的长处。但是,绝不能忽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那么,对联从《道德经》中汲取了哪些营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道德经》中汲取了辩证的思想

《道德经》深刻而又系统地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它在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第二章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在第四十章中写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讲的都是“道“,都是对立统一的道理。

它在第九章中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在第二十二章中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在三十六章中写道:“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在四十五章中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在八十一章中写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在第四十一章中写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là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的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对联是古今中外唯一充满对立统一辨证思想的文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有的对称、对应、对等、对比、对衬、对立、对照、相对等集大成者,是辨证思想完美的结晶,其源渊主要就是《道德经》。

二,从《道德经》中汲取了对偶的句式

《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几乎章章都有对偶句式,从上述引用的文字中,我们已经领略到那些对偶句式的魅力。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为了节省篇幅,就不再举例。这些都是多么工整的对偶句式啊。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对联原始的雏形。由此可见,《道德经》的对偶句式,对于对联的形成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三,从《道德经》中汲取了音韵的和谐

我们在前面引用过《道德经》第二章的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中“音声相和”,既是讲音韵方面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同时,也是讲语句甚至字词的音韵和谐。在《道德经》中,语句的音韵和谐,非常突出。如:

第三章中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第四章中的“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在还没有讲究平仄的当时,音韵的和谐能做到如此美妙,已经令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这也为对联的音韵和谐,讲究平仄相对、平仄交替等,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老子是伟大的,《道德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广阔的。笔者只是就《道德经》对于对联的影响,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尚希批评指导。

〈本文所引用的《道德经》原文,椐中国书店1992年版《老子白话今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