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唐宋怀古词与怀古诗比较论

 闪闪星1978 2011-05-12

 

 

唐宋怀古词与怀古诗比较论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 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摘要】怀古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在唐宋诗词中均有出现,唐宋的怀古诗与怀古词虽然是同样的题材,两者在题材的小类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互通之处,可以说怀古词对怀古诗是“怀古”题材上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但由于两者体裁的不同,具体表现手法则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唐代 宋代 怀古诗 怀古词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1)怀古,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题材,古人已多有阐述,或谓:“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2]或谓“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以详核为佳。”[3]这一题材在唐宋诗词中均是常见题材,但鉴于诗词体裁的不同,在诗词中具体的表现就有了不同之处。

一、互通之处

(一)怀古对象

怀古之作,多为登临故都故地,引发盛衰之感和兴亡之悲。宋末元初方回编撰的《瀛奎律髓》诗集序概括的“见古迹,思故人”六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怀古题材诗词“场合”的共同特征,根据这还可以细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故都”,作为对象主要指历代帝王建都之地,比如姑苏(吴宫)、咸阳、长安、(汉宫、渭水)、邺都、洛阳、金陵(建康)、汴京、临安(钱塘、西湖)等。以像“金陵怀古”为例,同是唐代文人创作,怀古诗中就有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怀古词有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宋代也有很多怀古词作品,如北宋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南宋辛弃疾的《念奴娇》(我来吊古)等。“遗迹”(原本也包括故都,在此将把前者除外),即历史遗迹,如前代名人故居、陵墓、祠庙、古亭等,尤其是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如骊山、马嵬、华清宫、赤壁、新亭、隋堤、汴河等。“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明皇、李广、诸葛亮等。

从怀古对象这点来看,唐宋怀古词对怀古诗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二)二元模式

在诗中直接以“怀古”为题,始见于唐代李百药的《郢城怀古》,后继作者众多。唐代怀古诗在数量上,从初唐到晚唐呈上升趋势。据《全唐诗》粗略统计,初唐怀古诗作者15人,作品23 首;盛唐怀古诗作者20人,作品77 首;中唐怀古诗作者40 人,作品105 首;晚唐怀古诗作者60 人,作品214 首。具体来说,这419 首怀古诗,不论古体还是近体,均表现出由古、今二元时空构建的结构特点。这一建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古迹与历史人物写到今之现实景物,由古到今,或是上下句之间,或是联与联之间形成古今对比,并且古今二元在诗中更替出现;另一种则是先写现实实景,再写古之历史人物与古迹,由今到古,古今二元交叠出现。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首联从古之“凤凰游”到今之“凤去台空”,上下句形成古今两面;颔联古之“吴宫花草”、“晋代衣冠”,而今或“埋幽径”、或“成古丘”,上下句都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颈联和尾联进一步写现实景物,触景而引发愁思,意寓言外。全诗是由古到今,由今及古的结构模式。

宋代词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怀古词作的大量出现。据曾昭岷、王兆鹏等编辑的《全唐五代词》和唐圭璋编《全宋词》粗略统计,唐五代时期咏史怀古词作者11 人,作品17首,而宋代词坛上仅以“怀古”名篇的词作者就有117 人,词作达197 首。北宋怀古词作者20人,作品36 首,南宋怀古词作者97 人,作品161首。虽与《全宋词》作者总数及作品总量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怀古词作上承怀古诗古今二元模式产生的时空张力同样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的冲击。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贺铸的《台城游》、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南宋胡世将的《酹江月》、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直到南宋末年陈德武的《水龙吟·西湖怀古》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倾向。

以苏轼的《念如娇·赤壁怀古》为例,词的上阕中“大江东去”是眼前实景,“浪淘尽”是衔接句,把“大江东去”这一实景与已经不存在的“千古风流人物”衔接起来。“故垒西边”是实景,“人道是”又是衔接句,连接“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是眼前景,“豪杰”又是已经不存在的历史人物;词的下阕中“雄姿英发”的“公瑾”与“早生华发”的“我”形成古今两极。在这首词中,词人将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有机融合,并在这时空张力中,又把景物和人物交替轮番推出,忽近忽远,忽人忽景,从而呈现出戏剧中如真似幻的效果,并且“古”、“今”两个元素被词人交错使用,互相层叠。词作的结构就是一句现实、眼前之景,一句是非现实,或是历史、或是不存在之物,如此穿插交替。

怀古词与怀古诗相比,由于词体篇幅的扩大,这一二元模式呈现的更为复杂与多样,或是一句之中的古今轮换,或为上下阕之间的古今对比,既有从古到今的时序结构,也有由今到古的时空变换。但总而言之,怀古诗与怀古词都具有古今交替的二元模式的特点。

(三)诗词基调与感情抒发受历史背景影响

初唐到盛唐时期与北宋都是社会相对稳定,不论是一般平民还是诗人词人都处于盛世,大多人有着积极向上的高昂气势,无需用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来慰藉自己,从中找到寄托,而只有一些虽有远大志向却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才注重歌咏历史人物。如李白一生坎坷不平,志不能遂,因而写了不少咏史怀古诗来批评现实,揭示人生,如《古风五十九首》。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怀古诗词虽也表现文人失意与哀愁,但并不给人以颓丧的感觉,总的基调还是积极的。

而晚唐与南宋则是国势衰微,特别是南宋偏安于一隅,这与前代相差甚远,且离文人理想的世界越来越远,人们非常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因而出现大量用历史事实来影射现实,来批判统治者,来表达自己情怀。如晚唐杜牧的《过勤政楼》、《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等怀古诗,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盛唐的无限怀念,批判了当今统治者的荒淫废政。处于乱世的诗词创作者的创作的伤感成分相对于盛世时代的怀古诗词来的多得多,似乎想要竭力地营造伤感、凄惨的情绪氛围。如史达祖的《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上片写的汴京宫苑空虚、繁华消散的景象,在词人看来是凄惨不堪的,使得全词基调带有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处于乱世的文人更习惯与将现实感受和历史感触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身合为一体,从而乱世的怀古诗词创作相对来说较多,

二、区别之处

(一)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

怀古诗词大多是在古今时空的对比中表现人生的苍茫之感,寄托诗人、词人对终极问题的深切关照。这需要一种合适的承载形式,怀古诗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多用近体诗作为承载体,而怀古词则较多地选择慢词作为承载形式。由于诗词的表现形式不同,篇幅长短不一样,使得两者表现出来的感情相对有所不同。短的诗往往表现得更为精炼,而长的词,特别是慢词往往将感情渲染铺衍开来。这样表达的个人情感就不同了,精炼的诗表达的个人感情非常直接,而冗长的词却将感情思想藏得更深。当然也有长的怀古诗,如李白的《梁园吟》,篇幅甚至比词都长,感情回环往复,这点也只是从总体上来说的。

怀古诗一般是前半部分或是通篇写景,往往借景寄慨。如刘禹锡的《石头城》通篇写景,仅两句就一下将诗人因物是人非而引发的伤感之情表现出来,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但“故国”不在,已成“空城”,昔日的繁华化为乌有,呈现一片凄凉萧条。怀古诗往往在诗中很少议论,有时连抒情也不着痕迹,用各种意象连缀成画面来陷入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比如《石头城》就是用“潮”、“空城”、“月”等意象构成的,不议论也不抒情,却能让人了解其中的感情。而怀古词与怀古诗比较,由于篇幅更长,其所包含感情却是经过多重叙述或抒发,有大量用典,或化用或直接引用前人怀古诗的某句或几个词的作品。如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上片隐括《史记》中所载的李广的事迹,下片则是化用了杜甫《曲江》诗句来议论。从辛弃疾这首词中还可以看出怀古词叙述性较强,即便用典,还要描写,如写“李广射虎”——“射虎山横一骑,烈石响惊弦。”而怀古诗由于体裁的缘故,只能限制在规定字数里,不能多加叙述。

(二)个人主体意识

比较唐宋怀古诗与怀古词,可以发现怀古诗诗人主体意识较强,更注重个人失意情感的直接抒发和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而怀古词往往不直接涉及词人自己,虽然也是讲自己的命运,但不外露。“怀古”题材发展到了晚唐,诗词中有了更多的理性成分,而怀古词如上所述常引经据典、多议论,这体现了理性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上则是将个人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往往忧国忧民。

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希望借历史的酒杯浇灭他在现实中的“块垒”。李商隐的《贾生》诗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些怀古诗都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个人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强烈主体意识。即便有非常强烈忧国忧民思想的杜甫,在他的怀古诗中总体上看到的是个人失意情怀的表达。在他的《曲江对酒》,诗的颔联写出的赏心悦目的烂漫春色,在颈联却转入人生不得志的尴尬境遇,用含蓄之词写尽了不为朝廷所用的满腹牢骚。抒发个人抑郁不遇情怀的怀古诗在唐诗里有很多,有的怀古诗词中也能看到文人的牢骚之言,不过相对少点;怀古词中更多是通过对前朝前人来感叹历史兴废和自己的壮志难酬,有明显的关心国家兴亡和当前时局的情绪(这也是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如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周邦彦的《西河》(佳丽地)、南宋戴复古的《满庭芳》(赤壁矶头)等等。

 

【小结】唐宋怀古词是对怀古诗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在题材上、艺术表现手法上、文人创作心态以及表达的情感上,两者可以说有非常大的相似点。题材上主要都是怀故都故地古人,艺术表现上主要是二元模式的结构,古今、虚实的对比,表达的多是个人壮志未酬与国家兴衰的感慨,人生无常的感伤。但诗词不同的体裁,使得两者又有所不同。怀古诗相较怀古词,意象缀合多,叙述较少,用典化用诗句来议论较少;正因如此怀古词中体现的有关个人感情较为隐晦,不直接倾吐外露。

 

 

注释:

1)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月版,第179页。

2)方回:编《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第24页。

3)〔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王兆鹏:主编《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月版

2】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月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月版

4】朱枝富:《咏史怀古》,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1月第1

5】王松涛:《怀古诗词之古今二元模式及其深层意蕴》,《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8月第26卷第8

6】戴捷、黄今芳:《唐代怀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12月第17卷第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