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 下

 老枪No007 2011-05-13
 四)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见图19)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见图20),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卷上),《饮流斋说瓷》也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说彩色第四),可见康熙青花是独步清朝的,《陶冶图说》中有两条说到"青料",第八条采取青料说:"瓷器无分园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万之别,悉藉青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产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第九条拣选青料说:"用青之法,画于生坯罩以釉水,入窑烧出,具成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是黑色,窑火稍过,则所画青花多致散漫…?quot;。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见图21),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见图22),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反动派的摧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蹶不振,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辉,到解放夕,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几乎到了停产地步。

    五)结语
     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淫巧。"(《浮梁县志》)"陶政篇")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
     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quot;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quot;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
     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几百年来,景德虻睦投 舜丛炝硕嗌倬 赖那嗷ù善鳎 两癯铝性谌 澜绺鞔蟛┪锕堇铮 死嗟奈镏饰幕 沸聪铝斯饣缘钠 隆H欢 诮准渡缁嶂校 饨ㄍ持蔚闹贫认拢 嗷ù善鞯拇丛煺呷垂 哦嗝蠢Э嗟纳 睿 庑┚偈牢琶 那嗷ù善鳎 笔贝善鞔丛煺叩娜馓搴途 翊 炊嗝瓷钪氐目嗄选5 牵 僬饪嗄牙锕ぷ鞯娜耍 际且恍┱嬲 姆⒚骷摇⒁帐跫摇T诔ぞ玫姆饨ㄉ缁崂铮 患窃亓硕教展倮舻拿 郑 杂谡庑┱嬲 姆⒚骷遥 帐跫业男燎诶投 肫洳恍嗟墓 ǎ 疵挥械玫接τ械闹厥雍妥鹁础1纠凑庑矶喾⒚骷摇⒁帐跫叶加Ω妹 羟嗍罚 墒牵 持谓准度唇 髌芳由系弁跄旰呕蚨教展倮粜帐暇菸 延校 投 嫉男彰 幢"宣德青花""康熙青花" 等湮没了。当我们了解青花瓷器的历史时,绝不能为这些名称所拘泥,误认是统治阶级、督陶官吏、御窑厂的成就。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瓷器的装饰的时代特征
瓷器的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产重要的鉴定内容。有的装饰仅见于某一朝代的画面上,如早期青瓷上常见的带状印纹贴铺首或佛像纹样,为西晋时独有。而隋代青瓷上则多用朵花、草叶、条纹母体的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带状或图形图案或构图的模印装饰。有的纹饰则几个朝代延袭使用,成为传统纹饰,但又各具时代特征。如莲瓣纹,南朝时多以双划线表现,瓣身瘦长;唐五代时莲瓣头尖削;元代的则宽博。所以,瓷器的装饰是瓷器鉴定时,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
瓷器主要的装饰技法
    印花 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瓷器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 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剪纸贴花 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 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 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装饰特征
    瓷器的装饰技法是指装饰所运用的工艺和技术。装饰特征则是指因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而在瓷器的装饰特征,也是鉴定瓷器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为胎骨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时,器口釉汁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现铁黑色,即所谓的“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色,小纹片呈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开片 又称“冰裂纹”。系因瓷器装烧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
    出筋 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起,施釉时刻处的釉层极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此即“出筋”。
蚯蚓走泥纹 瓷坯施釉后晾坯时,釉层产生裂痕,焙烧时釉汁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的痕迹,故名。为南宋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的装饰特征。
    蟹爪纹 宋代汝窑青瓷独有的装饰特征。釉片纹犹如蟹爪,故名。
    泪痕 瓷器施釉时,因釉厚而下垂形成似落泪后留下的痕迹。宋定窑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瓷器艺术奇葩
明清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尤其彩瓷得到巨大发展,器物造型丰富,纹饰繁多精美。在明清瓷器百花园中,有两朵奇葩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是收藏界热捧的焦点,升值空间巨大。那就是青花和珐琅彩。
艺术之美
  “明清瓷器在古玩收藏中别具特色,即使没有收藏价值,也有艺术价值。”7月29日,在海口一位收藏爱好者许先生家中,记者领略了明清瓷器的艺术之美。
  一件是明永乐年间的青花折枝花卉瓜果纹梅瓶。此瓶小口、短颈、丰肩、圆腹至足部微外敞。瓶身青花绘折枝花卉、瓜果纹,花色浓翠、色如兰宝;瓶内绘釉里红瓜果纹。
  而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瓷胎画珐琅山水人物瓶,高仅10公分,小巧精致,可握于手中把玩。奇特的是画法,为中西合璧,通身以珐琅彩釉为地,颈足部绘莲枝花卉、海水、回纹饰,腹部则对称绘以四幅图画:山水图和婴妇图。画工细致到婴妇图的发须、睫毛,甚至光线透过窗户打到人物脸部变幻的柔和色泽,都栩栩如生、恰到好处。
青花贵在钴料
  青花瓷又称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最贵重的青花瓷,出自两个朝代:元至正和明永乐,又称至正型青花瓷和永宣型青花瓷。
  许先生说,第一对至正型青花瓷瓶是1950年在英国博物馆里发现的,从此人们才知道元代也有青花。元青花的珍贵,与进口料苏麻离青有关。苏麻离青原产于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古文献记载为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带回中国,往往用于青花的点睛之笔。景德镇后来结合高岭土研制出的青花料,更胜一筹。
  到了明代,青花瓷改变了元代形大、体重、胎厚的风格,变得薄厚适度,器型俊美,画面疏朗、简洁、明快。
  青花瓷器历来是藏家的宠儿。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仅有200多件,可见元青花的稀缺。
  在许先生眼中,青花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是画工。青花的画工非常繁褥,但繁而不俗。通过放大镜,还可以见到苏麻离青的晕散效果。其次,由于钴料的作用,青花颜色浓郁、青翠。再者,由于青花通常先在瓷胎上作画,罩上一层油后再烧制,能永不褪色。
珐琅彩的中国特色
  珐琅彩起源于埃及,16世纪开始进入欧洲。当时,珐琅彩是画在铜器上的,在明朝景泰年间始传入中国。珐琅彩在中国的流传,与康熙皇帝分不开。康熙26年,宫廷里请来一批法国画师,专研如何将铜胎画珐琅釉彩应用在瓷器上,供皇家专用。至康熙56年,法国发明一种铜胎画珐琅,用于鼻烟壶、首饰盒上,当时供不应求,开创了中国瓷胎画珐琅的先河。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其花纹凸起有立体感,画面瑰丽。到雍正时期,把珐琅彩中花、鸟、竹、石与诗、书法融为一体,富丽中见古雅之风。这时期,粉彩瓷器的画面也开始有了明暗、浓淡、深浅的变化与过渡。
  2005年10月23日,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以1亿1548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新的世界记录。
  在众多古玩中,珐琅彩瓷器为何如此贵重?
  许先生说,珐琅彩反映的是艺术和历史价值。当时,珐琅彩为皇家专门订制,每一件珐琅彩瓷器都有记载,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绘画绝少重复。
收藏须谨慎
  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藏家提醒,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形成了一定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
  近年来,青花瓷器的收藏随着大势走热,行情越来越好,即使是民间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而珐琅彩,由于数量控制严禁格,身价自是不话下。记者了解到,在海南,涉及青花、珐琅彩的收藏其实并不多。
  许先生提醒,青花瓷和珐琅彩真品很少,涉足此领域须异常谨慎。要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对历朝历代的兴衰变化,得有一定了解,因为瓷器的兴衰也是随着朝代而变化的。其次,还要看个人的财力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档次较高、价值贵重的瓷器,最好要有专业人士“掌眼”,切不可凭着感觉或者抱着投机捡漏的心理,盲目购买。
  至于下一步,青花和珐琅彩的升值空间如何?许先生认为,在各种拍卖会上,青花和珐琅彩目前的价位已经非常高,下一步仍会有一定升值空间。但要象以前拍出连翻几倍的“天价”,已不太可能。

 

“海归文物”也有赝品 专家教你如何识别
人们常以为海外回流的文物件件是真品,其实不然。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为今春艺术品拍卖征集瓷器拍品时,从“海归文物”中多次发现赝品。瓷器鉴定专家常福全说,参与拍卖要多看、多问、少掏钱,不要盲目“崇洋”。
  南京有位企业家新近收藏了两件价值不菲的元、明瓷器“珍品”,日前邀请常福全去鉴定,其中一件洪武釉里红扁瓶,是企业家亲自带了顾问从印度一位藏家手中购买的;还有一件瓷罐是从YN一个有名望的家族中收购的,经鉴定全是赝品。那位企业家顿足大呼:“这下可惨了!”
  近年来,随着内陆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渐回暖,收藏队伍不断扩大,致使长期流散在海外的文物纷纷回流,出现在内陆拍卖市场。也有不少人利用旅游、出差的机会,从海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购买文物,回来参加投拍。
  常福全说,这些海外赝品,尤其是瓷器,就是迎合这种心理应运而生的。这些运用高科技仿制出来的“文物”,常人很难辨别,专家有时也会看“走眼”。加上50年代,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都设有特艺部,专把景德镇制作的仿古产品作为工艺品出口换汇。这批瓷器现在也有人从海外买回来,作为古董参加拍卖。
  如何识别新旧瓷器
  胎质:旧:紧密、细腻
  新:疏松、粗糙制作:旧:工艺精致,一丝不苟
  新:工艺粗劣,不拘小节造型:旧:线条流畅,形体庄重美观
  新:线条生硬不畅,外形笨拙画意:旧:内容充满当时的气息,画面有山有水有人物,且栩栩如生新:内容充满现代气息,画面呈麻木感款式:旧:字体工整流畅,规规矩矩
  新:字体不够工整(由于出现了电脑版,此款现在鉴定中不能作为重要依据)
明洪武青花特征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衙的一代产品,继承了无青花传统,但工事有余,变化不多。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特别多见匾菊纹。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表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无代斜削足的特点。


明清瓷器造型纹饰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作风。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洗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长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尊、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