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徐斌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赏析

 昵称6133883 2011-05-13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在不同阶段以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列表、画图、替换、假设、转化等常用策略。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之一。特级教师徐斌在执教该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捕捉教学细节,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灵活掌握画图的策略,充分体验画图的价值所在。

一、捕捉教学细节,探索画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新课伊始,徐老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带领学生一起画长方形。动手的同时,巧妙地提问:要使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办法?

接着,教师出示书上例题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默读题目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把文字叙述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在独立练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名一生上台板演。

学生开始只把其中的一条长增加了3米,教师问:“现在面积增加了吗?”

生说:“没有增加。”“那么,题目里说长增加了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哪里是面积增加的部分?”

生迟疑片刻,再增加了另外的一条长。师又问:“现在面积增加了吗?”学生感觉好像缺了什么,补上长方形的宽。

图画好后,教师让学生在图上注明题目中的信息。并追问:刚才我们为什么画图?光看题目里的数字知道怎么画吗?为什么一开始没找到面积增加18平方米?

经过观察思考,学生得到:题目中的长增加了,宽没有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通过画图,可以方便解决问题。

新课导入,直奔主题,不难发现教者的用心所在,如何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画图的策略?教者非常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他让学生尝试画图。但仔细观察,发现徐老师将学生的笔和尺半控制着,将上图分三次画完,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增加3米,从而面积增加18平方米”的含义。这一细腻处理,点亮了教学细节,激发了学生对画图策略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练习比较,凸显画图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在新课展开环节,教者重视练习比较,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凸显画图策略的重要性。

在初步掌握画图方法后,学生自主探索练习1: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继续尝试画图后,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突出画图后减少的面积、原来面积和现在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独立列式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

150÷5=30(米)               20-5=15(米)

20-5=15(米)                  15÷5=3(米)

30×15=450(平方米)           3×150=450(平方米)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追问:与例题相比较,这道题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减少部分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两者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例题是长增加,面积也增加,而练习1是宽减少,面积也就减少。

紧接着,教师出示练习2: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经历了画图、讨论、合作、交流、展示,通过比较,得到启发:仅仅从文字上看,这道题很难解决,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原来的长和宽再解决面积问题。于是,教师让学生对以上三个习题进行系统比较,要求学生想一想:这两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有了哪些体会?

显然,呈现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不是目的,通过追问不同个性化答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以这些答案为思考材料,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凸显画图的策略才是教师的真正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徐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表述问题的各种信息,唤起学生内在的画图需要,通过操作与思考,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从尝试画图到充分体验画图作为策略的作用所在,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引发认知冲突,体验画图价值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中,刚刚获取若干知识点与整个系统的联系往往只处于松散状态,在这些新知识点(群)之间并未形成有效联通。只有通过互动交流、知识碰撞,引发出能暴露问题本质的各种信息数据,再由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把问题的本质反映出来,才能实现知识点(群)之间的联通。新课练习部分,教师精心设计了富有层次性的练习,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充分体验画图的价值所在。

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依次设计6个小问题:

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2) 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3)长和宽都增加8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4)长和宽各减少8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5)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面积改变了吗?(6)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面积改变了吗?

对于这些变式练习,教师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第一和第二题,直接让学生画图、讨论,口答算式,分别是40×8=320(平方米),8×50=400(平方米),出示第三个问题后,教师追问学生:用320+400=720(平方米),一定对吗?

文字 “误导”,尝试猜测,学生似乎轻易就获得了720平方米的答案,而教师的追问,似乎又蕴含着什么。于是,画图验证,交流思考,对比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学生在思考中找寻思维的快乐。

验证环节,有位学生举手说:“我想给大家一个提示,不能忘记哪里的一个角。”事实上,该生的意思是当长和宽同时增加时,除了720平方米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8×8=64)。所谓的精彩,应该来自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发现!

“计算也不是最重要的,遇到问题,我们可以在纸上画图,也可以在脑子里画图,或者先不画,通过计算,再通过画图验证。”教师的友情提醒恰到好处。练习第5题时,学生疑惑了: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后,面积会改变吗?教师让学生同桌讨论一下,面积会变吗?为什么面积变化了?经过交流,学生真正体会到:光看文字,长增加,宽减少,似乎抵消,面积应该不变,但通过画图,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却有了新的理解与顿悟。

新课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教者又抛出话题:会不会有一种情况,长增加,宽减少,面积没有变化?下课后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和同学讨论讨论……这样的变式练习,由浅入深,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累积数学活动经验打破了学生在新旧知识间的平衡点,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反复,不断地激疑布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朔。

由此可见,教师尊重学生的画图经验,从提出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反思解题活动,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渗透“数形结合”“变与不变”“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不断体验画图策略的重要价值,提升了思维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