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社交障碍症 ——《社交网络》 阿猫 2010-11-09 看《社交网络》,佩服大卫·芬奇的功力,按理说,这样一部关于计算机宅男的故事,大部分场景发生在大学宿舍或教室,大段的充满精英色彩的专业性对话,主人公整日坐在电脑前写口令,是个女生绝缘体,这样的故事底子,很难讲得有趣。之前得知芬奇要拍摄这么一部电影,很好奇他对这个题材的兴趣来自哪里,从《七宗罪》、《十二宫》等代表作能看出来,芬奇是个“无奇不传”的人。虽然马克·扎克伯格这个年轻IT富豪的故事也很传奇,但那只是个引人注目的结果,至于商业人士创业的过程,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观众而言,远不如他们和女明星的罗曼史有趣。就像不久前的《华尔街2》,大段的金融术语没有造成紧张感,反而令人昏昏欲睡,不禁担心《社交网络》也会踏入同一条河流。 奇就奇在,大卫·芬奇还真把这个宅男创业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一口气看完,并不觉乏味,淡淡的嘲讽和平视的同情兼而有之。编剧艾伦·阿金很厉害,之前看过他操刀的剧集《白宫群英》,加上本片,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特色——高智商话痨,虽然话多得让你晕头转向,那种精英主义的骄傲态度让人物有自恋之嫌,但是并不觉得讨厌,他写的是那些绝顶聪明的天才,当人物如此真切可信,让你确信他是个天才的时候,天才的怪癖和毛病就都可以容忍了,人家就是牛,怎么着吧。 本片最出色的构思在于创业的传奇其实只是背景,镜头审视的是一个天才永远寂寞漂泊的内心,这眼光带着几许讽刺和悲哀。马克创造了facebook帝国,建立了一个无需邀请函的超级club,打造了庞大的社交网络,帮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接近,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个没有社交的人。他没有办法与任何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无论爱情还是友情,他并不是那么在乎金钱,但是他也不会轻易认输,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之巅上的唯一一人。孤独,是一种必然,他偶尔也幻想做出改变,可是那只是让他更无所适从,他已经习惯孤独,人的心思和情感太难捉摸,不像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那样步步准确,于是,他宁愿选择后者。 片中几个主要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更象征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划艇双胞胎家境优渥,身材高大,外表英俊,是哈佛校园的上层人物。与马克的怪咔相比,他们的“绅士风度”显得过时而可笑,他们的运动员身份也在暗示着他们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群。他们属于过去,某种前现代的痕迹仍挥之不去,就像他们从事的代表古老传统的赛艇运动。虽然他们努力在追赶新的潮流,想出了facebook的原初创意,但是仿佛积重难返,286的配置带不动最先进的系统,他们注定被淘汰。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确是帮助马克融入校园主流生活的契机,不过马克不是乖乖仔爱德华,不同于后者的受宠若惊,他对校园领袖们的“垂青”弃如敝屐。其实在马克极度自我和自信的背后,也有着深深的自卑,他未尝不希望加入主流,进入那个赫赫有名的俱乐部,然而,他的自我和自信更重要,当自信受到折损,自我受到压抑的时候,他宁可选择与主流决裂,也不肯妥协。 看片的过程中,同情心常常忍不住向爱德华倾斜,爱德华并非完美,但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他要比马克可爱得多。爱德华比马克更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常态,是现代人的代表,像钟表一样准确而稳健,马克会铤而走险,不成功则成仁,爱德华则会把前后的路都铺垫好。他做事情一丝不苟,永远中规中矩,就算不大红大紫,也会小有所成。。在facebook成功之前,马克坐冷板凳,而爱德华一直是哈佛的新宠儿,他的家境不如划艇双胞胎显赫,也属中上阶层,从他对马克的慷慨能够看出。他比马克更能够融入主流,如果不是与马克成为好友,他会一直这样稳步走下去,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功人士,而不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看到他,想起一句名言:“凡在心中欲建起一座大教堂的人已然胜利,凡汲汲于在一个竣工的教堂里成为一名司事的人已然失败。” 相比爱德华,我并不喜欢马克后来的领路人肖恩·帕克,如果爱德华是现代人格的化身,那么肖恩就是无法无章的后现代人格典型。他的激情,他的疯狂,他的不按牌理出牌……种种反传统、反权威的行径让马克有同道中人的感觉,但终究他们两人是不同的。肖恩也是IT中人,对于电脑和网络,他和马克有同样敏感的直觉和深刻的认知,这一点不同于玩经济的爱德华,经济和金融世界已经高度制度化,需要谨慎小心守规矩,而计算机世界是开疆拓土的西部,需要的是策马冒险的的牛仔。正因为如此,马克才与肖恩一拍即合,最终与唯一的朋友爱德华决裂。事业上如此,但是在生活中,马克对于肖恩的放浪形骸并不认同,在肖恩醉生梦死的时候,马克关心的仍然是他面前的电脑屏幕和他的虚拟世界。肖恩的社交生活处于后现代式的漂浮状态,他与萍水相逢的女生一夜激情,潇洒恣肆,并不以富翁自居;又与漂亮的模特打成一片,进行着不知所云的对话;这些还不够,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只求一个酷字,法律亦不放在眼里,他办吸毒party只因那是让人们high起来的方式之一,过敏的他自己并不能吸,他只是想要那种气氛。马克呢?马克还是那个没法与人交往的马克,没有一夜情,没有party,当肖恩被警察逮捕时,电话另一头的马克才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距离很遥远。 马克周围的人分别代表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只有马克是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漂泊者,因为其他人虽然各自带着不同时代精神的印记,毕竟仍然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而马克游离在社会和人际网络之外,belongs to nowhere,他的高智商与他情感交流的低能成正比,他伤害了自己有好感的女生,伤害了一直包容他照顾他的朋友;他如愿以偿成为人人景仰的校园红人,竟不知如何与粉丝们聊天,众人崇拜的眼光反而让他无所适从;他试图追随肖恩选择后现代的生存方式,最终却发现自己不属于那里。与众人对簿公堂时,马克捍卫的与其说是他的财富和权力,不如说是他仅余的精神依托——他超众的智慧。他的智商是他唯一可以依靠和安慰的,他要用自己的聪明压倒所有人,来填补情感的空虚。事业上他是个成功者,是个疯狂的天才,同时他永远治不好自己的社交障碍,他与世界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电脑屏幕。 影片结尾仍然给与了马克些许安慰,虽然他没有办法与早年的女友“关系正常化”,但那个曾经对他深恶痛绝的女孩毕竟还是注册了facebook,在明知老板是他的情况下,这算是一种无声的原谅吧。马克机械地刷新着屏幕,望着那个女孩的笑容,这样才是他所熟悉的交往方式。此时不禁又想到那个古老的话题:虚拟世界,到底是让我们更接近,还是更疏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