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光温室番茄栽培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雨夜﹠晨星 2011-05-14


  摘要:对番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各种病害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为当前番茄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番茄;病害;防治
  番茄是秦安县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栽培面积的增加和连作年限的加长,各类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病毒病、叶霉病、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等病害综合发生、不断蔓延。这些病害一旦发生则表现为扩散快、危害重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交替发生,药剂防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长时间大量使用农药,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或促进新的生理小种分化,使以后的防治更加困难,导致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影响菜农的收入。
  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造成日光温室病害迅速发生、传播和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消毒不严格,通风不及时,造成温室内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环境,病害发生后药剂防治不及时、用药不当等。因此,在防治上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确保我县番茄生产达到优质、丰产、高效。
1 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
1.1 番茄灰霉病
1.1.1 症状 幼苗受害,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浸状腐烂,后干枯,表面生灰霉;花和果实受害,病部呈水浸状灰白色,最后果实腐烂。一般病果不脱落,相互间可以传染。   
1.1.2 发生规律 温室大棚番茄,特别是冬茬及冬春茬日光温室番茄,由于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结果期间,植株叶面积系数大,田间茎叶茂密,土壤湿度又大,故极易发病。
1.2 番茄早疫病
1.2.1 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果实和叶片,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感染。番茄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   
1.2.2 发生规律 番茄地缺肥,管理粗放,田间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植株长势衰弱发病较重。另外当棚内温度超过15 ℃时,病害发生早,发展快。
1.3 番茄叶霉病
1.3.1 症状 叶片发病时叶背初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或淡绿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白色、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   
1.3.2 发生规律 病菌生长温度为9~34 ℃,最适温度为20~25 ℃,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情发展,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此病极易流行。
1.4 番茄根结线虫病
1.4.1 症状 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结。
1.4.2 发生规律 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菌苗及灌溉水。土温25~30 ℃,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 ℃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 ℃经10min就会死亡。
1.5 番茄青枯病
1.5.1 症状  一般番茄长到约33cm高以后开始发病。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恢复正常,若土壤干燥,气温高,2~3d后病株即死亡,但叶片仍保持淡绿色。
1.5.2 发生规律 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发病。
1.6 番茄晚疫病
1.6.1  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叶片多在叶尖端或边缘开始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大病斑,后逐渐变褐色;潮湿时病斑的边缘和健叶交界处长有白色霉。
1.6.2 发生规律 相对湿度75%以上,持续时间较长,气温10~25 ℃时极易发病流行。
1.7 番茄病毒病
1.7.1 症状 花叶型病毒病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片略有皱缩,病株较矮。蕨叶型病毒病叶背叶脉呈紫色,叶片向上卷曲,变厚,变硬。卷叶型病毒病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中叶呈球形,扭曲成螺旋状畸形。黄顶型病毒病病株顶叶色褪绿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中部稍突起,边缘多向下或向上卷起,病株矮化,不定枝丛生。
1.7.2 发生规律 田间操作如定植、整枝、打杈、绑蔓等可通过磨擦将病株毒源传给健株;蚜虫的迁飞和危害也是重要传毒途径。一般低温时,病毒病不表现症状或症状很轻,随气温升高,一般在20 ℃左右即表现花叶和蕨叶症状。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当地主要流行病害具有较强抗性又适合于温室栽培的优良品种。
2.1.2 合理轮作倒茬 番茄不宜连作,最好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a的轮作,以有效防止病原菌借助土壤传播。番茄日光温室的上下茬可选择韭菜、芹菜、黄瓜、豆类、西葫芦等,应坚持进行轮作倒茬。
2.1.3 严格消毒程序 
  ①种子消毒。番茄的许多病害可以通过种子传播,所以,在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防治病害。生产上常采用的方法是温汤浸种和药剂消毒。温汤浸种的适宜水温为55℃,时间为15~30min。应用药剂消毒时,应先将种子用清水泡胀,再用药处理。
  ②育苗床消毒。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蛭石、草炭、炉渣和充分腐熟有机肥的混合基质育苗,这些基质中一般不带有病原菌。如果采用一般土壤育苗,应尽量取未种过番茄的土壤,并对营养土消毒。育苗床消毒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8~10g/m2与营养土拌匀,也可按1 000kg营养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g的用量兑水喷洒,喷洒后将床土拌匀,盖膜密闭2~3d消毒。
  ③温室消毒。一般采用温室熏蒸消毒。定植前10d用硫磺4 g/m3、锯末8g/m3混合点燃,或者用45%百菌清烟雾剂3 750g/hm2分放数处点燃,密闭熏蒸24h。
  ④土壤消毒。前茬作物收获后认真清除作物残体,进行深翻暴晒。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定植前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2.50kg/hm2拌土375kg配成药土,施入定植穴。
  ⑤人员及工具消毒。工作人员的手接触到病株,尤其是病毒病的病株后,应用肥皂将手洗净再接触健康株。所使用的工具、手套等接触病株后,也应洗净晾干或暴晒后再使用,以免相互传染。
2.1.4 加强田间管理 
  ①苗床管理。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可抑制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幼苗出土后要及时通风透光,降低苗床湿度,齐苗后及时浇水,幼苗长至2~3片叶时及时分苗,均能有效防止立枯病和猝倒病的发生。
  ②定植后的管理。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以上时,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等迅速蔓延,发病率均在40%以上,而长期处于空气湿度60%以下的植株,发病率只有13%。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形成高湿环境,应将空气湿度控制在60%以下,尤其是光照不足的低温季节,更应注意不要造成低温高湿的病害发生有利条件。管理中采取以下措施:采用主垄地膜栽培来提高土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严格控制灌水,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滴灌,切忌大水漫灌;阴雨天不能灌水,灌水后要及时通风降温;规范田间操作,及时进行整枝打杈、吊秧、清除植株下部老叶,以利通风透光;打杈最好不在清晨有露水时进行,避免病虫的传播;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应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浸染源;在外界气温较低的冬季,通风应反复多次进行,避免室内温度变化剧烈,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发育;合理施肥,改善番茄的营养条件,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害损失程度。
2.2 化学防治
2.2.1 采用化学防治应注意的问题
  ①正确使用农药。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禁使用剧毒农药;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上规定的使用方法和浓度用药,切不可擅自增加使用浓度,并保持安全间隔期7~10d。
  ②定期更换农药品种。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将具有同种功能的农药交替使用。在一个生长季同一种农药使用次数最好不要超过3次。
  ③以防为主,认准病害,对症用药。对于大部分病害,现有农药中多数预防效果好,治疗效果差,因此应在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如在病害大面积蔓延后再喷药,则往往防治效果不佳。
  ④注意喷药时间。喷药应避开阴雨天和晴天早晨有露水时,且应力求叶面叶背喷匀。
2.2.2 病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①病毒病。可采用绿芬威1号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并注意防蚜灭蚜。有条件的地区,在番茄2叶1心时用弱毒疫苗N14、S52接种,可预防病毒病,或发病初期用1.50%植病灵水剂800~1 000倍液,或0.15%高锰酸钾液,或5%菌毒清500倍液,每7d喷1次,连喷3次。
  ②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是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300~500ml,隔10d灌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抗菌剂401的500倍液灌根。发病严重的病株拔除后,可在空穴内灌链霉素,并撒上草木灰或生石灰。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50%莱来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DT、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农抗“401”5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药液0.30~0.50kg。
  ③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包括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灰霉病、枯萎病、斑枯病以及猝倒病、立枯病等。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喷雾。发病初期就应对症选药,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

 


高岚1,马俊文2
(1秦安县职教中心;2秦安县农技中心,甘肃天水  7416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