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CC版摩根银元的GSA盒子

 $$$$¥¥¥¥ 2011-05-15
喜欢美国币的同僚恐怕最先想到的就是摩根银元了。因为发行量大,制作精美,摩根银币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美国钱币的名誉品。对于摩根银币的收藏,在众多的年份和造币厂版别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CC厂标,即卡森城造币厂了。无论是哪个年份,即使再多,卡森的摩根银元永远都是传奇,无数藏家倾尽所有只为求一枚卡森的key,因此,许多珍贵的卡森摩根价格都在数万美元以上。
如果你曾经留意过卡森的摩根,那么你一定见过一种特别的盒子。这种盒子比较大,里面用黑色材料填充。在这种盒子上贴着NGC公司的评分,但是在评分标签上却明确写着“这不是NGC官方盒子”的字样,同时背面还贴着NGC的免责声明。那么这种盒子包装的卡森摩根究竟与NGC官方评级盒子币有什么渊源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

这种盒子通常被称为GSA盒子,是根据其发行机构命名的。众所周知,当年摩根银元铸造量严重超过了实际流通需要,因此许多摩根银元被保存在银行、造币厂或者美国财政部的仓库了没有参与流通。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当摩根银币的收藏称为一种时尚的时候,美国政府决定将这批库存的摩根银元搬出来出售给收藏者。大量珍稀的完全未流通的卡森摩根就是这个时候被发放出来的。在1979年,GSA获得了大批卡森摩根的销售代理权,按照计划,GSA将每一枚保存完好的卡森摩根装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笨重的GSA盒子里销售,不过当时只是封装在盒子里而已,并没有NGC公司的评分。

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种盒子实在过于笨重,非常不利于携带和邮寄,这让很多通过电话或者或者邮件买卖钱币的人觉得非常的不方便。与此同时,在1986年,NGC公司从GSA盒子中得到灵感,创造了小巧美观的最早的NGC官方盒子。于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浪潮,大量钱币商人和收藏者将笨重的GSA盒子打碎,然后将币取出送往NGC公司评分,而往往得到NGC公司评分的钱币能够卖到一个更好的价格,一次,在这段时期内,大量的GSA盒子被打碎。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GSA盒子的消失,GSA盒子本身成为了一种收藏品,盒子及其内的钱币成了一种类似于mint set的专项收藏而被许多人所追捧。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开始囤积尚存的GSA盒子币。

然而,GSA盒子币的销售还是遇到一个关键问题,即盒子内的币没有任何评级机构的评分,因此价格非常难以保障。于是,NGC公司的商机来了。在2003年,NGC公司决定为GSA盒子币提供鉴定服务,将NGC公司的鉴定标签贴在GSA盒子上,以助收藏者和币商根据分数定价。而给GSA钱币评分的服务费甚至高于裸币送评的服务费。

就像预料中的那样,几乎所有的GSA盒子都被送往NGC公司评分,这样,NGC狠赚了一笔。

同时,问题也来了。
一个钱币评级公司之所以能够给一枚钱币打出较为公正的分数得益于公平的市场竞争。简而言之,如果一家评级公司为了利益而将钱币分数故意评高,那么久而久之这家公司的名誉将受损,更多的客户会将钱币送往其他公司;若是这家公司过于严格将所有送评钱币的分数都打低,出于利益考虑,客户同样会选择其他公司。由于存在同行的竞争压力,迫使每一家评级公司都乐于给出较为专业和公正的评分。

可是,自2003年以来,NGC公司是唯一为GSA提供评分的公司,而几乎所有GSA盒子币都由NGC公司评分。于是,开始有人质疑,NGC公司怎样才能保证所有拥有GSA盒子的人都愿意花费高于一般评分服务费的费用将GSA盒子送评呢?

正如我之前曾经讨论过的那样,顶级的钱币,往往一分之差,价格可能是数十倍的差距,这种高额的利润对于钱币商人和收藏者来说是最大的诱惑。如果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保证钱币获得较一般高一点的评分,那么很显然,人们是愿意这样做的。

于是,有人对GSA盒子币的分数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没有竞争意味着没有保障,而NGC公司的很有可能是利用偏高的分数吸引人们花费更高的价格将GSA盒子币送评,而非将盒子砸碎之后花费较为低廉的价格作为裸币送评。因为,就算GSA盒子本身具有收藏价值,这点价值也抵不过高分能够带来的巨额利益。若是GSA盒子币分数偏低,那么毫无疑问,一大批商人会将GSA盒子砸碎之后作为裸币送评,这样还能节省评分服务费。但是大部分人将GSA盒子直接送评,那么至少意味着,GSA盒子上面的分数大于或等于钱币实际分数。

这些猜测最终影响到一部分收藏者和钱币商人的行为。有些人认为GSA盒子的分数不具有说服力。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GSA盒子既然出自NGC官方鉴定,就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以上内容来自阅读,并非个人总结。特此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