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openSUSE
大家在安装openSUSE时,经常就卡在了分区上,这里详细说明一下如何分区。让大家对openSUSE的分区方法有个详细的了解。以后就不会再出任何问题了
1.Linux 分区基本知识: 文件系统:ext3、ext4、swap swap,交换分区:在磁盘中专门分出一个磁盘分区用于交换,一般是内存的1.5倍就可 ext3,第三扩展文件系统,是一个日志文件系统,常用于Linux操作系统。它是很多Linux发行版的默认文件系统。 ext4,2006年10月10日发布了一个增强版本的文件系统,使用ext4作为名称。该文件系统包含很多新的功能。 ext4(第四扩展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Linux系统下的日志文件系统,是ext3文件系统的后继版本。 ext4特点: 大型文件系统 ext4文件系统可支持最高1 Exbibyte的分区区[4]与最大16 Tebibyte的文件。 Extents ext4引进了Extent文件存储方式,以取代ext2/3使用的block mapping方式。Extent指的是一连串的连续实体block,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大型文件的效率并减少分裂文件。ext4支持的单一Extent,在单一block为4KB的系统中最高可达128MB[1]。单一inode中可存储4笔Extent;超过四笔的Extent会以Htree方式被索引。 向下兼容 ext4向下兼容于ext3与ext2,因此可以将ext3和ext2的文件系统挂载为ext4分区区。由于某些ext4的新功能可以直接运用在ext3和ext2上,直接挂载即可提升少许效能。 ext3文件系统可以部分向上兼容于ext4(也就是说ext4文件系统可以被挂载为ext3分区区)。然而若是使用到Extent技术的ext4将无法被挂载为ext3。 预留空间 ext4允许对一文件预先保留磁盘空间。目前大多数文件系统做到这点的方式是直接产生一个填满0的文件;ext4和XFS可以使用Linux核心中的一个新的系统调用“fallocate()”取得足够的预留空间。 延迟取得空间 ext4使用一种称为allocate-on-flush的方式,可以在数据将被写入磁盘(sync)前才开始取得空间;大多数文件系统会在之前便取得需要的空间。这种方式可以增加效能并减少文件分散程度。 突破32000子目录限制 ext3的一个目录下最多只能有32000个子目录。ext4的子目录最高可达64000,且使用“dir_nlink”功能后可以达到更高(虽然父目录的link count会停止增加)。为了避免效能受到大量目录的影响,ext4默认打开Htree(一种特殊的B-tree)索引功能。该功能已经实现于Linux核心2.6.23版。 日志校验和 Ext4使用校验和特性来提高文件系统可靠性,因为日志是磁盘上被读取最频繁的部分之一。这个特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安全地避免日志处理时磁盘I/O的等待,而稍微提高一些性能。日志校验和的技术源于威斯康辛大学的一篇名为IRON File Systems的研究论文(见第六节 transaction checksums校验和处理)[5] 在线磁盘整理 对于在线磁盘整理工具有许多草案,但是这些草案都没有被包含在主流的内核当中。即使Ext4包含有许多避免磁盘碎片的技术,但是磁盘碎片还是难免会在一个长时间使用过的文件系统中存在。Ext4将会有一个具有磁盘整理功能的工具[6]。 快速文件系统检查 Ext4将未使用的区块标记在inode当中,这样可以使诸如e2fsck之类的工具在磁盘检查时将这些区块完全跳过,而节约大量的文件系统检查的时间。这个特性已经在2.6.24版本的Linux内核中实现。 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Ext4 ========================================== 可见Ext4 有很多优点,所以建议分区文件系统建议选择为Ext4 ========================================== 二、Linux下的分区名称: Linux下的分区命名就像Windows下的C盘、D盘等等。 /dev/hda /dev/hda1 /dev/hda2 /dev/hda5 /dev/hda8 /dev/hdb /dev/hdb1 /dev/sda /dev/sda1 /dev/sdd3 首先它占用了四个主分区,所以逻辑分区是从/dev/hda5开始,/dev/hda5就正好是IDE硬盘的第一个逻辑分区 现在大多数朋友都已经使用SATA硬盘。所以一般看到的都是/dev/sda,第一块sda硬盘,第二块就是sdb、sdc等等 sda5代表第一个逻辑分区,只有一个主分区的朋友只能看到sda1和sda5以后的,这是正常的。 ==================================================== 了解自己的分区 ============================================= 三、Linux分区 / /boot /home /usr /usr/X11R6 存放X-Window的目录; /usr/bin 存放着许多应用程序; /usr/sbin 给超级用户使用的一些管理程序就放在这里; /usr/doc 这是Linux文档的大本营; /usr/include Linux下开发和编译应用程序需要的头文件,在这里查找; /usr/lib 存放一些常用的动态链接共享库和静态档案库; /usr/local 这是提供给一般用户的/usr目录,在这里安装软件最适合; /usr/man man在Linux中是帮助的同义词,这里就是帮助文档的存放目录; /usr/src Linux开放的源代码就存在这个目录,爱好者们别放过哦! swap 可以看出主要分区:/、/boot、/home、swap ====================================== 建立分区步骤,1./boot、2.swap、3./、4./home ====================================== 四、分区方式 1.基于分区 这个不用多说和Windows下分区一样 2.基于LVM LVM是 Logical Volume Manager(逻辑卷管理)的简写,它是Linux环境下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 详细:http://baike.baidu.com/view/361916.htm LVM有一个优点可以方便的动态调整分区大小。lvextend命令 =============================================================== 如果你是建立基于分区的方式,可以在分区工具中看到你的实际分区。 但是如果你是基于LVM分区方式的话,只能看到整个一个分区。而看不到实际的/home和/分区。 =============================================================== 五,实际操作 安装openSUSE开始,到了安装硬盘分区阶段 可以看到如图两个分区方式: 1.基于分区、2.基于LVM(Encrypt Volume Group_这个意思是输入密码,加密卷的意思) A.操作基于分区 在openSUSE里,选中基于分区,点编辑分区, 然后在分区详细的专家分区里,创建自己的分区,分区顺序按一swap,二建立/分区(建议7G左右,或更高,一般我是分的10G),三建立/home分区(把剩下的全分配给这个分区) 当你点到Device Graph,的时候可以查年分区布局图,如下:
如果确认无误的时候,这样就完成了分区,接受后一路下一步就可~
B.操作基于LVM 基于LVM和上面其实差不多,不过要注意的就是把/boot分区要和其它LVM分区要单独分出来 /boot分区约需要200M空间,用来安装启动信息 其它分区布局在LVM中 分区顺序为,先分出一个/boot分区,然后把剩下的分区分部分为LVM,然后分出1.交换分区(swap),2./分区(建议7G左右,或更高,一般我是分的10G),3/home分区(把剩下的全部分给这个分区)
然后点Device Graph查看一下分区布局正确后,点接受
上面两个分区的分区格式操作如下,分交换分区和其它/boot分区的时候选择,设置挂载点为/boot 和swap,swap的文件系统为swap
好了,到这里,这两种分区就完成了。推荐大家选择基于LVM的方式,下面就可以下一步开始安装OpenSUSE的系统了,请看下一期教程,软件的选择~
=================================================== by:wangbin5542 http://www.wowpc.cn 原文地址:
|
|
来自: 步梦九渊 > 《OpenS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