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功保与太极拳名家杨振铎的对话二简洁才能有效 - 小中医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博藏群书 2011-05-17

余功保与太极拳名家杨振铎的对话二简洁才能有效

太极拳 2009-08-20 10:20:40 阅读46 评论0   字号: 订阅

 

 

余功保:

  现在练杨式太极拳的人很多,由于简化太极拳的普及使大家学会太极拳变得容易一些,但学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您觉得练好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杨振铎:

  最重要的环节开始练拳的时候。练拳和从事其他的工作一样,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在练拳之初,要把要领先搞清楚,再做的时候不至于偏的太远。开始先做些准备工作,对要领有个深刻印象,然后就循规蹈矩地练习。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练的如此,教的也要如此,这样才能打好基础。有的同学虽然练拳不久,练的式子也不多,但是一看,是那么回事。一规范了,效果就不一样。

余功保:

  练习太极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错误,动作上的,劲力上的等。纠正错误是学习太极拳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人开始会有很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根据您的体会,练太极拳应该如何避免和纠正错误?

杨振铎:

  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与松相关的两个容易犯的毛病,一个是“紧”,一个是“软”。有的人说,练太极拳不能用劲,所以一点劲都不敢使,动作做起来软软踏踏的。我们认为,练太极拳是不用拙力,不是不要用劲。一点劲不用你怎么动作?我父亲在他的著作中一开始就说了“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这里刚、针都说的是劲,讲怎样用劲,是什么性质的劲。武术又称“功夫”,功夫功夫,一个是功力,一个是功法,功力必须要有劲。太极拳虽然现在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速度上慢了,但她用起来也是很快的,要发力肯定是要快,快和慢只是处理上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首先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了就不冷静。思想紧张了动作就僵硬了。松不是松软,是松开,放展,特别是上身。对于“用意不用力”要有个正确的理解。软是虚无的,柔是有韧性的,不要把两者混淆。

余功保:

  一软了就不会饱满。精神上不饱满越练越萎靡,身体上越练越无力。

杨振铎:

  太极拳的身法上也有些容易犯的错误。把握身法的一个最关键点,就是“正”。比如单鞭、闪通臂等,身体动作不一样,但保持正直是一致的。闪通臂就不能向前倾斜,单鞭也不能后仰。正就是要不偏不倚,有八面支撑的感觉。但对正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把上体硬性树的笔直,从脚到手不流畅,使劲在腰间断掉了。

余功保:

  太极拳中的正应该是个动态的概念,不能理解成几何上的正,成了用尺子量的感觉。有时候空间几何上“正”了,但意不正,劲没正就全歪了。

杨振铎:

  杨式太极拳有个特点,比较简洁。有的学员练习时喜欢添加一些枝节性动作,为了好看,比较罗嗦,就与我们的传统练法不一致。技击上不能拖泥带水,手上不能绕来绕去。劲力必须主宰于腰,你那么多碎动作就没法运腰,没法用整劲。简洁才能有效,才能从容。在打拳的过程中,腰要始终动,腰来带动四肢,这样才能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实现节节贯穿。

余功保:

  怎么减少罗嗦的动作?

杨振铎:

  这就是对动作的要领、路线、转折处很清楚。举个例子,搂膝拗步,脚迈出去,脚着地,重心移,腰带两臂弯,由脚跟到脚板,逐渐抓住地,有蹬必有撑,落地生根,转身推掌,过程很清楚,你就不会有多余动作。只把动作开始和结束的定型搞清楚了,对过程中的细节不清楚,就会导致做的时候含含糊糊,跟着感觉走,做错了自己还认为挺好。

余功保:

  能够对每个动作进行细致的分解,并且经得起推敲才行。

杨振铎:

  太极拳练习中很多人还有个不好把握的要领是“气沉丹田”。有的学员问我,说老师我练了三年太极拳了,还是感觉到气一直不够用,怎么办?杨式太极拳很讲自然,你平时往那里一坐,或自然地一站,就是气沉丹田。那位学员我后来了解到他每次练拳前都先跑几圈,气往上翻了,你再练拳气就不沉了,从开始就处于紧张状态,呼吸也不顺,气就觉得不够用。我给他讲了以后,再练就觉得好多了。他这是由于跑步引起紧张,其他原因也是一样,你违反了自然状态,就没法做到气沉丹田。所以有的要领不要刻意去求,而是从大的原则上去做。

余功保:

  练太极拳就是一个返朴归真的实践。

杨振铎:

  练拳中还有一个手法问题值得重视。我父亲在“太极拳十要”中谈了一些太极拳的要领,但篇幅有限,在手法上没有详细谈的很多。手上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进一步明确。

    “太极拳十要”中说“掌以微伸,手指微曲”但这是说的手掌的形状,掌法没有具体说明。杨式太极拳掌法基本上分两类,一个是坐腕立掌,一个是伸掌。坐腕立掌往前击打时常用,掌微伸,指对手掌心部位而言,指微曲,是对手指来说的,指头缝还要离开一些。这样手掌形状比较好看,气、劲也顺。伸开时掌跟往下翘,翘到什么程度?往外伸展时要找到力点,在翘的过程中能找到劲的感觉,过了就硬了,达不到,就软了。这个分寸自己要体会。在单鞭中左掌就属于这种掌。坐腕立掌还有一些变形的表现,实质上劲力感觉是一样的,有的动作中手是正面掌,这也是坐腕立掌的一种。比如双手向前按的动作就是这种掌。另外有一种平掌,但在劲力感觉上和坐腕立掌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还有一种翻掌,白鹤亮翅中右手就是这类,也是坐腕立掌。直伸掌是另外一大类掌法,肩、肘、腕、指放松了,向前直伸,有劲感,往下落时也有劲感,是整体性的,没有坐腕的动作。这两类手法不清楚练习时就容易混淆,整个式子感觉就不太对了。

余功保:

  掌主要是这两大类,拳法呢?

杨振铎:

  拳也有几种,有拳眼向上的,有俯腕拳,有翻腕拳等。在搬拦捶中有几种拳的变化用法,大家要细心体会这一式的拳法。此外还有栽拳,有打虎捶、双风贯耳捶等。

太极拳虽然叫拳,但拳法实际上并不多,所以保留的这些拳法都是千锤百炼、极有代表性的。要认真研究,每一个拳法的作用和练法。

余功保:

  还有一种特色的手法是钩手。

杨振铎:

  对,钩手也叫“吊手”,五指向下捏在一起,掌心虚含。在单鞭中右手就是这种手法。吊手有一个要领,就是劲力点要在腕上,否则你手指再怎么用力,劲力也贯穿不了,没法从肩到臂。

说到单鞭,各个动作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右臂是自然伸直的。太极拳中其他动作手臂都要求是弧形的,只有这个动作右臂是直的。因为它是吊手向下,手臂再收回弯起来,就萎缩了,也不能反关节向上弯,所以是自然伸直,但不能故意挺直。

余功保:

  练拳要研究理论,这是他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项目的一个要求。您认为哪些拳论对指导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最有帮助?

杨振铎:

  练习太极拳最早、基础的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于杨式太极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论著就是《太极拳十要》,它是具体讲解太极拳的要领,由繁而简,语言简明但含义丰富。开始练拳时把这些理论记住,理解,落实到了,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太极拳十要》中对一些主要的要领阐述的很清楚,要逐条琢磨。比如“十要”上讲了“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身法要求,是太极拳发劲的需要。含胸拔背中,含是自然含,只有含了以后,才能力由脊发,如果挺胸,就发不出去。能含胸才能拔背。拔背时由腰部往下松腰松胯,形成上下对拔的劲。“十要”上说的很清楚“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余功保:

  《太极拳十要》中也提到了“用意不用力”,还做了相对较多的论述。但还是有很多认对这一点觉得难以把握。

杨振铎:

  用意是大脑的活动方式,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对于初练的学员来说,就是要求思想集中。因为初练,套路、动作不熟悉,不知道意念怎么用,这时候思想集中就是一种训练意念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动作熟悉了,不用通过思维就能做出来了,这时候思想容易开小差,容易不集中了,你的意念就要和动作合在一起,用意念来指导动作。到了第一个阶段,要领也掌握了,这时候意念就要考虑拳法的技击特征,它的用法,每一个动作做出来是什么作用,要很清楚。这时候你脑子里意念如何想的,对动作、拳套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就象演员演戏,同样的台词,表演起来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他的感情,他在表演时的思维状态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