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容华贵宣德炉

 yigeduxingzhe 2011-05-17
明清两朝铸炉风行。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1426-1435年),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长子。幼年深得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永乐九年(1411),永乐皇帝立朱瞻基为皇长孙,巡幸北征皆令其相从,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不受永乐皇帝信赖的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也因朱瞻基受永乐帝宠爱之故。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帝死,其子朱高炽即位,同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子。洪熙元年 (1425)五月洪熙皇帝去世,朱瞻基六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德。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元月病逝于乾清宫,年仅36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圣钦文昭武宽仁纯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北京昌平景陵。

wutd20100902-1-l.jpg


明王朝享国277年,宣德一代,就整个明王朝来说,犹如短暂的一瞬,然而这却是明代最辉煌的一瞬。明史学把这一瞬,比作西汉时代的所谓 “文景之冶”,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清初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宣宗本记》,也给这一瞬以“纪纲修明,仓庾充羡,间阎乐业,岁不能灾”的评价。从文献记载,宣德皇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的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宣德皇帝的亲笔绘画和反映他射猎、戏游活动的绘画,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射猎图》)、《行乐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行乐图》)等 “留神词翰”、“尤工绘事”。除此之外宣德年间生产了大量的青花瓷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宣德炉,这是中国冶金历史上自青铜时代结束后,又一次的辉煌,宣德炉的创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宣德炉诞生起至今,不知迷倒了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数的收藏家为之折服,又引出了多少故事和传说,宣德炉虽然才五百多年历史,但至今就有很多未解之迷。
历代文人官宦均对宣德炉钟爱有加,历史上曾出现了多次收藏高峰,改革开放后收藏逐渐升温,宣德炉又成为收藏者的新宠。由于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无论真赝可以说是收藏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品种,但是真假难辨又缺少相关普及资料,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形成一种香炉文化,这其中原因很多。

宣德三年(1428)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同年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为保证香炉的质量,据说其中加入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商周青铜器后世铸制铜炉的先河,宣德炉可称上乘之作,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五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千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收藏界中的“悬案”。种种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宣德炉由来
中国人在室内焚香始自战国或更早,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自汉代以降,历代均铸香炉,金、银、铜、铁、瓷、石等等无所不包。

炉有香炉、薰炉、烘炉、温酒炉等,香炉的出现代表了生活与文化结合,最早人们焚香是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另一最大需求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来驱蚊虫避秽,香能有提神醒目作用。香炉从焚香驱蚊虫避秽,发展为专用炉具,渐发展到炉具上造型争奇斗艳。

古人爱闻气味,汉代宫中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此炉中燃焚香料,即见青烟由盖孔栩栩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宣德炉应承此俗,并以作郊坛,太庙及内廷祭祀焚香的礼器为主。自明清以来,不论庙宇及民间古老厅堂供案一上到处都有大小香炉陈设,使得中国古代的铜器仅剩这唯一的实际效用了。

明代屠隆在《香笺》中称:“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闼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渭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玄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品。”

宣德炉样式
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参照皇府内藏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炉、鹤、鬲、簋、笸甚至几形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只是这些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其实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宣德炉还包括鼎、鬲、簋等形状,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一、按造型来分:圆、方,花式及其他等四大类,再按双耳、器足及纹饰依次订名;二、仿古青铜器样式:鼎式炉、彝式炉、鬲式炉;三、宣德鼎彝谱所记为炉名:乳炉、台几炉、戟耳炉。鱼耳炉等;四、以易懂及文雅名称为命名者,如仿古器樽或奁,改以直壁之筒式炉通称,取其浅显易懂。

按图谱将炉器之造型分为11大类:
一、乳炉类:冲耳(亦名冲天耳、朝天耳)、桥耳、錾耳、双耳、方耳、兽首耳、平口等七项;

二、鼎式炉类;

三、鬲式炉类:索耳鬲式炉、平口鬲式炉;

四、其他三足炉类,依器形分有鼓式炉、仰钟式炉、洗式炉、杯式炉、盏式炉、朝冠耳炉、其他等七项;

五、花式三足炉类;

六、筒式炉类:方耳筒式炉,筒式炉,阿拉伯文筒式炉、戟耳、如意耳、弦纹筒式炉等六项;

七、竹节式炉类;

八、钵式炉类;

九、簋式炉类:蛐龙耳、鱼耳、戟耳、錾耳、仿古式、象首耳、天鸡锦边、兽首耳、平口、其他等;

十、方炉类:朝冠耳方炉、鼎式方炉、鼎式方炉、台几炉、斗炉、琮式炉,长方炉、小方炉等;

十一、花式四足炉类:分盏炉、海棠式及水仙盆式炉。

炉基本彤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炉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这是因为当时宣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应其奉祀对象而特殊的形制,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单一用途的性质,而缺乏放诸四海皆准的美感;至于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高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三玩味。《宣德彝器图谱》中介绍有117种,但只绘出85种,其余不知其形式。北京藏书家韦力先生藏有一部手抄六卷本《宣德鼎彝图谱》,书中有手绘炉样可与《宣德彝器图谱》相补充。

宣德炉数量
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一百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5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竞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8000座。

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有学者怀疑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带过去的4件也有疑问。也有一种说法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但这应不属真炉之列。

《宣炉汇释》中将宣德炉历来经历的灾难分为十种厄:
1 即烧斑厄:嘉靖、隆庆年间以前,当时崇尚烧斑,所以真正宣炉被重新烧斑;

2 本色厄:明朝嘉靖、隆庆之后,又重新推重本色,又将传世宣炉烧斑及包浆全部去除,重新制作藏金色等铜炉本色;

3 磨新厄;万历、天启年间过份追求铜质显露,所以,竞相将真炉磨治一新;

4 嵌款厄:宣德炉的样炉及无款炉,有许多是美妙的真品,后人取得后便凿空底部嵌入炉款;

5 凿款厄:将无款的炉,加凿伪款,以便增价牟利。这种除宣德款外还有伪制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

6 崇祯铸钱厄:《烈皇小识》卷六载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铜器及宣德年间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

7 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大量收购青铜器包括宣德炉,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观,古玩商人竞相把旧宣炉磨成新炉,以博买家青睐;

8 敷色厄:为迎合各时期鉴赏家对宣德炉的审美追求,狡猾的商人将磨新的各款炉,或是色皮剥蚀的旧炉,重新敷上潮流色皮,使得真面目被遮掩;

9 凿底厄:宣炉珍品重量与黄金相同,一些世俗人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样化验,使炉留下了凿痕;

10 配环厄:宣炉的兽耳,大多衔有铜环,流传到后世很少有完整的,后配之环大多成色不同,有些装配时无意间伤了炉腹或兽耳。

除此十厄以外,宣德炉近代还受“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所以现在真的宣德炉非常少见。

宣德炉的制作工艺
宣德炉以“风磨铜”及锌、锡等台金原料用失蜡法铸造,也有传说是金银等33种贵重金属矿物制成,但明代《宣德鼎彝谱》等书中并没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的书中有所见闻。“风磨铜”及合金原料最少也得6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12炼时,只剩4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用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完美,所以铸出的宣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头份量重。

按图谱所记,铸宣炉之铜来自于暹逻国(今泰国)优质良铜且炼铜至少为8炼,多可至12炼,再从卷二所记铸造物料清册,大致可以看出宣炉铸造炼铜耗用物料及参加其他金属的情况,如来自暹逻国生矿洋铜使用31680斤,烊铜用之倭源白水铅13600斤,日本国红铜800斤,贺兰国花洋锡 640斤,铸造时使用煤炭及栎炭各86400斤。

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凡铜经炼五、六次则俱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宣庙遂敕工匠必12炼,每斤得其精者才4两耳,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此为明末对宣炉精炼铜质看法。因此在铜质要求上追求“宝色内涵,珠光外现”。

另有一种传说宣德皇帝在位时,官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不少收藏者认为宣德炉中含金。有些人认为有些铜炉表面的“雪花金”斑点就是铜质中含金的体现。还有人认为,宣德炉若比重超过铜,就一定有金的成分。其实,稍有冶金常识的人都知道,“雪花金”是一种色斑,不是铜质中含金,因为就算铜中加入金,炼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铜分离的状态。有些宣德炉比重是比铜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炉中含金,有多种金属的比重都大于铜,这些炉的铸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属。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东亚部负责人Rose Kerr曾对维多利亚博物馆馆藏的宣德炉作过成分分析,她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炉的成分是含29%到35%锌的黄铜,其中末发现有金的成分。

那么什么铜是“风磨铜”呢?风磨铜出自泰国,地处我国云南省的南面,相距边境一百多公里,泰国北部山脉属哀牢山、无量山山脉的余脉。在地质构造上,同属一个地质年代和板块。

在明朝,云南是我国产铜大省,到清代乾隆年间达到了最辉煌。云南的铜矿多属硫化铜铁矿,泰国北部地区属澜沧江流域,相比较泰国的铜矿也因属同一矿藏。因此“风磨铜”只不过是精选铜矿的一种方法。冶炼工艺,从泰国过来的粗铜,从12炼后只得到4成看来。可见风磨铜需经6~12炼后铸制,是为了保证香炉浇铸质量,在工艺上采取了古时冶铜经过向冶铜炉内投输石起到为铜提纯的方法。

总之,炉色的美恶,取决于铜的精纯,其金属的比例与铸造时温度的控制合宜与否,与后期加工等等。

宣德炉颜色
所谓“炉色”即炉外表利用各种装饰方法,加以镶嵌成各种色泽的宣德炉,本身端丽无俦,浑样天成的色皮,才是令诸家赏玩时擎为天人的主因。冒襄《宣炉歌注》: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著斑色便有:葡萄朱砂斑如铜绿色、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椹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纸色、土古色及鎏金、渗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精工料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粟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渗金渗银的。铸工逐件染制,将宣炉本色完全包裹起来,器表便覆盖一层坚实入里的“皮色”,最后打上一层白蜡罩护并使其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便告完成。即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削脱皮色,同时铜体本身隐藏在皮色之内,未与空气或水气接触,也就不会有生铜锈及铜器病的顾虑。

文献中有很多古人称美宣炉炉色的文辞。如项子京《宣炉博论》说:宣德铜炉将宝石般的锋芒内敛其中,只现出温润如珠玉般的光泽,虽是淡雅庄穆,而其中玉粒金屑的彩饰,则在炉身的肤理间隐隐呈现,仿佛融雪时的冬日清晨,或是夜晚的雪光一般,晶莹柔润,映照四方的光华,绝非其他的鼎彝所可以比拟的。

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宣炉中只有颜色是一般炉品所伪造不来的,炉色看来黯淡无奇,但是却隐隐透出奇幻的光彩,仿佛是柔腻而肤触的活物般,如果逼近来看,好像是肌肤一样的鲜活,若用温火烧炼,炉色就会幻化成绚烂多变的色彩;如果是伪制炉,外表看来虽然光彩夺目,但是实际铜质的肤理却是干槁而缺乏柔润的光泽。

冒襄《宣炉歌注》说:宣德铜炉最奇妙的地方在于颜色,伪制的色皮外表炫眼夺目,真正炉色却是揉纳于铜质中,从黯淡的表皮内发出奇特的光芒,就像是女子鲜嫩的肌肤一样,柔软细腻似可捏掐。

本色较淡的铜炉,是属于晚期所烧的炉色,此时铸炉已经纯粹是利用铜的本质来烧炼炉色,所以炉色愈是浅谈,反而愈能显现出铜质的精彩。

《沈氏宣炉小志》说:炉色虽然有青赤白黑等的分别,实际上铜质只有青、黄、赤三种颜色,而没有黑、白这两种。那种炉身纯黑,俗称“黑漆古”的颜色,是由青、红两种颜色的铜,经过长久的烧炼所结合而成的新颜色。白色则本属于黄铜色,愈经过烧炼而颜色愈淡,看起来十分的古雅庄穆。炉色是依铜质而定,铜质匀嫩者虽佳,若颜色与铜质不合时,一经火炼就变化;铜质纯净者虽属上乘,如果铜质和炉色不能相合时,长时期地用火功烧炼,反而更道致色泽枯死。这是因为铜质与炉色是息息相关的,伪制的铜炉因为色皮掩盖了铜的本质,所以由色泽的死沉或是鲜活来区分,就非常的清楚了。粟皮色、茄皮色这两种颜色铜液中掺人了三分铅,棠梨色在铜液中掺入了五分铅;褐色、藏经纸色两种分别掺入铅三、四分之间。以上各种铜炉,都必须等到铜质炼得非常精致时候,才会显出光润的色泽。

宣炉最美的就是铜皮色,类似婴儿肌肤柔腻可掐灿烂善变。《宣炉汇释》还将宣德炉颜色分别诠释,大约有30种:

仿古青绿色:与古青铜器色相同,以夏商周青铜器型为蓝本制,此古青铜器色最为高贵;

朱砂斑:与朱砂色同。有三种,大片的叫红片,斑点的叫红斑,长丝者的叫红丝,均极难得;

石青斑:即带有石青色斑点;

石绿斑:即带有石绿色斑点,较石青色深;

黑漆古斑:斑点为黑漆点;

葡萄斑:斑点为深紫色,类似于葡萄色;

朱红斑:斑点为朱红色,较朱砂斑更鲜红;

淡蓝斑:似石青斑,而淡作蓝色;

枣红色:红带紫,类似枣皮色;

猪肝色:较枣皮色者为淡,类似猪肝色;

甘蔗红:较枣红色淡,但红过之;

海棠红:较枣红色淡,红色亦较甘蔗红淡;

桑椹色:即类似瓷器粉彩中的胭脂水色;

石榴皮色:黄带红,杂以各色斑点,类石榴皮;

茄皮紫:紫带青黑,似茄皮色;

珊瑚色:淡红带粉色也;

琥珀色:金黄色,类琥珀色;

红黄色:红色厚于黄色,二者混成此色;

杏黄色:深黄色带浅红色,类似杏的颜色;

蜡茶色:黑黄色带白色,即深杏黄带黑色;

栗壳色:黑黄似栗壳的颜色;

棠梨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

秋白梨色:即棠梨的浅颜色;

骆色:自带红黄;

褐色:黑自带红淡黄色;

鳝鱼黄色:黄似鳝腹,有纹理;

藏经纸色:黑黄色,近似藏经纸的颜色;

水白色:就浅黄色;

鎏金色:有6种鎏法,全体鎏金的叫赤金纯裹,赤金鎏下半部的叫涌祥云。鎏上半部的叫覆祥云。只鎏中腰者叫金带围。金带围点染朱砂斑者是金带石榴红色,施之于金带围者则称之金带仙桃;

渗金色,用赤金薰擦入铜内,如渗入者然,有三种,大片的叫金片,成点形者叫金点,大小相间叫雨雪点;

泥金点:用赤金镀上如鸡皮者,色黯而光,恰似泥金笺纸;

铄金色:用赤金混于铜内,视之有碎金点也;

金银商嵌:以金银片或丝嵌成各种花纹也。嵌金者名之商金,嵌银者则名之商银;

绿色:即铜绿色也;

鹦羽绿:俗称鹦哥绿,或者称之孔雀绿也;

秋葵花色:淡绿带白黄,如秋葵花色者;

茶叶末色:深黄带淡绿,如茶叶末之色,视之如外挂瓷釉中搀有金点然;

蟹壳青:黑色带青,如蟹壳然;

青瓷色:黑带蓝,如瓷青色;

水银古色:自稍带青,黑光闪铄,如水银;

铜古色:古铜色也。

土古色:如旧玉的土沁色;

敷漆色:在各种地色之上敷以漆。

各种银色与金色同称流银、渗银等,金银同用之亦然,叫流金银、渗金银等。具体哪种颜色为上品,各家说法不一。

宣德炉的铭款
大多数宣德炉的款铸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几炉的一侧,极少有在内底正中的。铭款均为阳文,其字体据《图谱》摹传有二种体:其一是小篆铭款,有单字作“宣”或再加框的,有二字直书作“宣德”或加框的,有四字直书作“宣德年制”,也有四字作一行的;其二是用欧阳询体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有一行直写的,有一行横写的,而绝大多数为长方印款三行六字排列。“宣德年制”四字二行方形宣德炉楷书款识,相传出自翰林沈度,而且与宣德时期官方制造瓷器及珐琅器之款识相近。

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书的“德”字,“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由此德字的省笔特征,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

如何辨识印款真伪,是所有玩家的难题,因为并非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为宣德皇帝所铸炉。

这是广大玩家的共识。《宣炉汇释》中记载了29种款样可提供大家参考。分为一、二、三、四、六、八、十、十二、十六字款,还有蟠螭款、太极款、圆花款、嵌款、李澄德款、且闲主人款等。

宣德炉仿品
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文武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此后自然还有臣属会因功受到赐炉,但一般小官仕绅,以至民间大户,却是风闻而难得一见。于是一些原来主管过司铸的官员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铸造工匠重新召集起来,按照当年铸造工艺仿制,抛售于民间,从此开民间仿制之风。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炉最为著名,可与宣德三年铸造的正宗宣德炉媲美,但这绝不能列为真宣炉。

据晚明天启时(1626年)项子京的《宣炉博论》称,当时真正的宣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大概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和氏壁。在万历末年(约1614年前后)南京甘文堂,能仿铸一种猪肝色的乳足炉极佳,另一位比甘氏不差的是苏州周文甫,仿铸鱼耳及蚰耳两种炉,他晚年所铸者已以与真器相差一等,当时亦被人搜购一空,价钱可达真炉的一半。清代以来,民间普遍存在造伪者,到处都有。经常能见到的还有正德、景泰、崇祯、康熙、雍正等年款的炉,制作很精细。

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钟爱,还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是佳品,款识确上百种之多。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呆竹山房、乾清官、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有上百种之多。私款即指私家铸款,是当时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款识。此种铜炉一般是孤品,亦有后仿。

宣德炉的鉴赏
宣德炉玉毫金粟,红榴甘黛;珠光宝色,雍容典雅。视之使人神清气爽,抚之令人心旷神怡;个中精妙并具:正、坚、妙、雅四德。具此四德,铜炉方脱平庸俗器之名,得以登上文人的大雅之堂。

铜炉之正:谓形态端正,中规中矩,不偏不欹,不妖不媚;具浩然之正气,得凛然之气度!炉之四德,以型正最为重要,型是炉之根本。炉型不正,虽是精铜铸造,却宝物未得其用矣;炉型不正,虽得靓色绚彩,终失之于妖媚轻薄也;炉型不正,虽有雅款相配,徒浅薄恶俗之流附弄风雅耳。故型不正,则如人之无骨,气弱神靡,型正,则似君子端坐,气足神扬!

铜炉之坚:是取天地之精,历烈火熔炉,经千锤百炼,始得坚密如玉,坚韧似金!若炉型比人之外貌身形,则其铜质可比人之内在品行。为人不可轻浮粗陋,作炉亦然。炉中精品,人手沉稳凝重,手感细密光洁,犹如处婴儿之肌肤,素净温润。而劣质铜炉,人手轻飘疏松,手感粗糙生涩,面目枯槁,黯然浑浊,不堪为用。

铜炉之妙:或若仙桃,或若秋葵,或若粟壳,绚丽而斑斓,晶莹而璀璨!铜炉皮色繁复多变,五彩缤纷,然外表之虚浮色彩,非妙色也。炉色之妙者,貌似黯淡无奇,实是宝光内含,珠光隐约,晶莹映彻,淡雅纯净。故至美之炉色乃自精粹铜质而出,如珍珠美玉之荧光,似皓月朗星之清辉,光华微微,淡淡穆穆,其妙无穷也……

铜炉之雅:或寄情松月,或相伴琴书;或高游云天,或下访梅竹;其情隽永,其意深远!铜炉多仿宣德年款,其中亦不乏书法精美、制作工整者,此类铜炉为炉中上品,素为藏家所重,然玩炉不光要见其型,赏其色,更要品其雅,会其意。故仿款略失内涵意趣,欣赏把玩之余,稍欠想象品味空间。古人做炉,常以炉款铭志,抒其情,畅其怀;寄其愿,展其意;品味高雅,超凡脱俗。是以好炉配得雅款,更为有识者所喜。

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 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纯朴美;2 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6至12炼,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实而厚重所以手感非常重;3 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鼎彝图谱》所载相符;4 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5 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器的感觉。

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 看包浆、色泽。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旧说有五色,分别为藏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藏经纸色为第一。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伪品包浆枯槁,有的像油漆,越放久越难看。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2 看铸工。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形,也不管是桥耳,还是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藏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3.5公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1.5公斤的高数倍。

3 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看宣德炉的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4 最后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穴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座宣德炉目前学术界认为是明代宣德炉,通高13厘米,口径19.4厘米。炉身呈扁圆形,炉口有折沿,其上有两个对称的环形立耳,其下有束颈和折肩,炉底有三个蹄足,炉的外底中央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个阳文铭款。它有以下特点:

一、造型流畅圆润,生动自然,特别是从口沿、双耳、折肩、三足等局部及整体看给人以美感。

二、色泽乌黑莹润,光可鉴人。

三、铜质十分精良,表面光润细滑,抚之若婴儿肌肤。从口沿、折肩和蹄足等部位的磨损处可以看到露出的黄铜本色。

四、铭款字体周正,笔法刚柔相济,浑厚有力,具有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鲜明的书法艺术特点。
但也有不足之处,手头过轻。

养炉
收藏宣德炉,主要欣赏的就是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器为贵。这种颜色的产生主要以铜质的含量不同而展现的色彩不同受收藏者推崇。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铜炉的美色可以经过炭墼烧热,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烧炉者正是在添炭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王先生介绍了《烧炉新语》共32篇,此文收录在《锦灰二堆》中。

宣德炉收藏很有讲究,必须经常把玩,不能放在潮湿的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十分重要,空气污染的地方宣炉也容易生锈,把玩香炉手中不能有油渍和污渍最好带上纯棉手套,宣德炉为陈设品,不应长期放在裹盒内保存。

宣德炉文献
宣德炉的文献众多,但有价值的并不多,“盗”听途说的很多,最有参考价值的主要有以下几篇:

一、《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八期1985年11月;《鉴定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刊载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八卷第一、二期1990年4月;

二、《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成书于明代宣德年间,目前所见均为传抄本,疑原为一书,后经流传互相传抄,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即分出了不同的版本。另又有后人藏炉心得,如《沈氏宣炉小志》《宣炉汇释》等,今人关于宣炉研究或文章等均出自这几本书的内容。台湾陈庆鸿主编、杨徵祥、黄圣文助编的《大明宣德炉总论》,将大多数与宣德炉相关的文献全面收录其中并配图说明,是一部研究宣德炉难得的工具书。2006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宣德彝器图谱》,收录了喜咏轩版《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是宣德炉也许根本不存在,有学者开始质疑“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些学者认为,回顾一下历史文献不难发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宣德彝器图谱》尽管此书带有1428年的序,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议。早在1936年,法国著名考古学家Paul PelEot便详细论证了《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Pelliot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到了19世纪该书被扩充到20章。

《明史》中更是从未提及“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一些学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宣德彝器图谱》可能是晚明的伪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