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班规之我见

 紫雨剑 2011-05-17

小学班规之我见(转)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小学阶段养成。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的班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一、班规应以个性化为取向
  新课改实施前,小学班规大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的,这样的班规往往过于简单化、统一化,班规的规约性仅指向学生。如班规里通常要求学生“尊敬师长,按时上交作业,知错能改”等,而“尊重学生,不体罚学生”这样指向教师的条款却几乎没有。新课改实施后,有些学校根据新课改精神,让小学生自行制定班规,但制定出的班规大多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雷同现象严重。
  班规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在生理、心理、品德等方面发展变化很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刚跨入小学校门,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因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应该在班规里具体、明确地列出。而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有自律意识,所以班规中有关纪律约束的内容就应相对减少,而更应注重道德养成教育。另外,应特别提倡师生制定符合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班规。
  二、班规应以发展性为取向
  目前,多数班规只着眼于维持班级当前的正常秩序,列出了奖罚条款,如“上课闲聊干扰课堂,罚款一元”等,却没有告诉小学生怎样做才对自己的发展有益。而班规制定采用正面引导性语言,以“良好形象”和“常见陋习”结合给出示范,这即使对学生的尊重,也是班规亲和力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常表现为一些不可感知的抽象词语,如:“学习态度端正,习惯良好,”以上条款如有违反,后果自负等.哪种程度才算称得上端正?怎样才算良好?违反了班规班纪,到底会受到怎样的处理?面对这种不明确的班规,学生们将会手足无措。精神恐吓性语言常表现为居高临下的逼迫,对学生精神的摧残,如“望大家自觉遵守班规,如有违反,严惩处理!”这样的规定,听了之后都让人感到胆怯,用它来要求学生,与新课改的师生平等对话相差甚远。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采用具体化的语言,将有助于学生规范自我.如:“上课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上课要专心,要经常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班规中,更容易确定出学习活动的参照.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班规生产,应着力体现对话精神.内容方面,强调尊重多元化,反对惟我独尊,盲目尊崇.师生双方应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心灵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强调对学生的信任,教师不可强迫学生接纳.更不能要求学生在当下就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