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负,所,利润,产品成本核算

 hainanhjf 2011-05-17

 负 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其特征包括:(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短期借款核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直接支付】、应付利息 【月末计提】
二.应付及预收款项
(一)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科目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1.应付账款附有现金折扣的,应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应付款总额入账。因在折扣期限内付款而获得的现金折扣,应在偿付应付账款时冲减财务费用
2. 企业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比如因债权人撤销等原因而产生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按其账面余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二)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核算企业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1. 支付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企业无力支付票款的,按应付票据的票面金额,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如果是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企业无力支付票款的,按应付票据的票面金额,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帐款”科目。
 3.带息应付票据的核算与不带息应付票据核算的不同之处是,期末计提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借记“财务费用”,贷记“应付票据”。
(三)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预收账款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
三.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包括:
(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二)职工薪酬确认与计量
 1.职工薪酬的确认
  职工薪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计入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
(2)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计入 “在建工程”、“研发支出”。
(3)除直接生产人员、直接提供劳务人员、建造固定资产人员、开发无形资产人员以外的职工,包括公司总部管理人员、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人员相关的职工薪酬,因难以确定直接对应的受益对象,均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计入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2.职工薪酬的计量
  对于货币性薪酬,对于国家规定计提标准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情况和职工货币薪酬标准计量计算应计入职工薪酬的金额,例如,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
  对于国家没有规定计提标准和计提比例的的职工福利费,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当期福利计划,预计当期应计入职工薪酬的福利费金额;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实际发生的福利费金额和预计金额进行调整。
(三)货币性职工薪酬
 1.分配职工薪酬
  对于货币性薪酬,企业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情况和职工货币薪酬标准计量计算应计入职工薪酬的金额,例如,“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按照受益对象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2.支付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1)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2)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收款【代垫的家属药费】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代扣个人所得税】
 3.支付职工福利费
  企业向职工食堂、职工医院、生活困难职工等支付职工福利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4.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贷:银行存款
(四)非货币性福利※
 1.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含税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借记: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
  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职工薪酬发放给职工时,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相关成本,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2.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并且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3.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且同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四.应交税费
(一)企业交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不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
(二)应交增值税
  1.一般纳税企业的核算
  (1)采购存货、固定资产和接受应税劳务
  ①购进时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采购存货】
    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采购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②如果购进免税农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购买价款-购买价款×1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购买价款×13%】
    贷:银行存款 【购买价款】
  ③接受应税劳务(修理等)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④购进或销售货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的运输费,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规定扣除率7%计算进项税额。
(2)进项税额转出
  ①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非常损失,其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入有关科目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②企业将购进的货物用于对内改变用途, 其进项税额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转入有关科目 借: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
              贷:原材料或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3)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
  企业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营业收入和应收取的增值税税额,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照实现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发生的销售退回,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4)视同销售行为
   企业的有些交易和事项按照税法规定,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计算应交增值税。视同销售需要交纳增值税的事项如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送他人等。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应当借记“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营业外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等。
(5)出口退税
   企业出口产品按规定退税的,按应收的出口退税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6)交纳增值税
   企业交纳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
2.小规模纳税企业的账务处理:小规模纳税企业只需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不需要在“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中设置专栏。

(三)应交消费税
1.销售应税消费品应交的消费税,应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
2.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用于在建工程等非生产机构时,按规定应交纳的消费税,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
3.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
4.进口应税消费品在进口环节应交的消费税,计入该项物资的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四)应交营业税
1.企业按照营业额及其适用的税率,计算应交的营业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2.企业出售不动产时,计算应交的营业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五)应交资源税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对外销售应税产品应交纳的资源税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自产自用应税产品应交纳的资源税应记人“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六)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适用税率
  应纳教育费附加额=(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教育费附加率
 企业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企业应交的教育费附加,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科目。
(七)应交土地增值税
 企业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视情况记入不同科目:
1.企业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一并在“固定资产”等科目核算的,转让时应交的土地增值税,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
2.企业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的,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同时冲销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贷记“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八)应交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企业应交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房产税(或应交土地使用税、应交车船税、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科目。
五.应付股利及其他应付款
(一)应付股利
  应付股利是指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定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1.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确认应付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   贷:应付股利
 2.向投资者实际支付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
 3.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不作账务处理,不作为应付股利核算,但应在附注中披露。企业分配的股票股利不通过“应付股利”科目核算
(二)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的款项,如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存入保证金等。
六.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l年)的各种借款。 企业应通过“长期借款”科目, 分别“本金”、“利息调整”等进行明细核算。
(一)取得长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贷:长期借款——本金
(二)长期借款的利息
  长期借款利息费用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长期借款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按以下原则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借:管理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且属于筹建期间】
    在建工程【购建固定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制造费用【生产产品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研发支出【开发无形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财务费用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贷:应付利息 【分期付息】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三)归还长期借款
  企业归还长期借款的本金时,应按归还的金额,借记“长期借款——本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归还的利息,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七.应付债券核算
  企业应设置“应付债券”科目,并在该科目下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
 1.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面值
 2.债券的利息
  发行长期债券的企业,应按期计提利息。对于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在每期采用票面利率计提利息时:
  借:管理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且属于筹建期间】
    在建工程【购建固定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制造费用【生产产品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研发支出【开发无形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财务费用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贷:应付利息 【分期付息】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3.债券还本付息
  借: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应付利息 【分期付息】
    贷:银行存款
八.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款项等。
(一)应付融资租赁款:应付融资租赁款,是指企业融资租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应付款,是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向出租人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
  1.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在租赁期开始日
 借: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加上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按最低租赁付款额
      银行存款【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2.按期支付融资租赁费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企业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能够取得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的,应当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企业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费用。
(二)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付款购买资产
  企业购买资产有可能延期支付有关价款。如果延期支付的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所购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延期支付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具体来说:
  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购买价款的现值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长期应付款【应支付的价款总额】

第三章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一).接受非现金资产投资
  企业接受投资者作价投入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确定资产价值(但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和在注册资本中应享有的份额。
(二).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增减变动
 1.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增加主要有三个途径:接受投资者追加投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和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2.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减少
  企业减少实收资本应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冲减股本,按注销库存股的账面余额与所冲减股本的差额冲减股本溢价,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再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如果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所注销库存股的账面余额与所冲减股本的差额作为增加股本溢价处理。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来源
 1.形成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原因有溢价发行股票和投资者超额缴入资本等。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1.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股本的,股票可按面值发行,也可按溢价发行,我国目前不准折价发行。
在按面值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应全部作为股本处理;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企业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等于股票面值部分作为股本处理,超出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应作为股本溢价处理。
 发行股票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如果是溢价发行股票的,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项目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中主要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企业对某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对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如果是利得,则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数额.
 3.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核算
  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时,应冲减资本公积,同时按照转增前的实收资本(或股本)的结构或比例,将转增的金额记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下各所有者的明细分类账。
  借:资本公积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三.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两类。
(一)盈余公积
  是指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公司制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的盈余公积。
  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转增资本或派送新股等。
(二)未分配利润
  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相对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部分来说,企业对于未分配利润的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
(三)留存收益的账务处理
 1.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章程、投资者协议等,对企业当年可供分配的利润所进行的分配。
  可供分配的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年初未弥补亏损)+ 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其他转入(即盈余公积补亏)
  利润分配的顺序依次是(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会计核算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
  (2)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  贷:应付股利
  (3)实际分派股票股利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贷:股本
  (4)盈余公积补亏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5)年末
  ①结转本年利润
  借或贷:本年利润     贷或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②结转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
      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借: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借:盈余公积     贷:股本
  (7)用盈余公积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盈余公积     贷:应付股利
  
                                 第四章 收 入

 一.销售商品收入
(一)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
  收入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5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1)通常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如大多数商品零售、预收款销售商品、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
 (2)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商品所有权上的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商品等。在这种情形下,应当视同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
 (3)某些情况下,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随之转移
①企业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或协议要求,又未根据正常的保证条款予以弥补,因而仍负有责任。
②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取决于购买方是否已将商品销售出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等。
③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且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或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通常情况下,企业售出商品后不再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不再对售出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够合理估计,就无法确认收入。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商品销售价格已经确定,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金额。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根据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与同一项销售有关的收入和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予以确认即企业应在确认收入的同时或同一会计期间结转相关的成本。
(二)销售商品收入的会计处理
  在进行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符合收入准则所规定的5项确认条件的,应及时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关销售成本。
 1.托收承付方式
  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 【代垫运杂费】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已经发出商品但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
  如果企业售出商品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5项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均不应确认收入。
  (1)已经发出但尚未确认销售收入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2)如果已经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应收账款等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交款提货销售商品
  交款提货销售商品的,在开出发票账单收到货款时确认收入。
 4.采用商业汇票方式销售商品
  采用商业汇票销售商品的,收到已承兑汇票,开出发票时确认收入。
 5.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和销售折让
 (1)商业折扣
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即已发生,企业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2)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发生在企业销售商品之后,企业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3)销售折让
  销售折让如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前,则应在确认销售收入时直接按扣除销售折让后的金额确认;已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且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如按规定允许扣减增值税额的,还应冲减已确认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销售退回
 (1)尚未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
  ①库存商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   贷:发出商品
  ②增值税发票抵扣联也退回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收账款等
 (2)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
  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一般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如按规定允许扣减增值税税额的,应同时冲减已确认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该销项退回已发生现金折扣的,应同时调整相关财务费用的金额。
 7.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 企业通常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预收账款。
 8.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
  采用支付手续费代销方式下,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受托方,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将应支付的代销手续费计入销售费用;受托方,不确认库存商品,即不作为购进处理;对外销售时不确认收入,也不结转商品成本,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方法计算确定代销手续费,确认劳务收入。  
 9.销售原材料
 企业销售原材料存货实现的收入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结转的相关成本作为其他业务成本处理。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一)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1.对于一次就能完成的劳务,或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提供劳务交易完成时确认收入及相关成本。
 2.对于持续一段时间但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企业应在为提供劳务发生相关支出时确认劳务成本,劳务完成时再确认劳务收入,并结转相关劳务成本。  
(二)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
 1.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且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企业可以根据提供劳务的特点,选用下列方法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1)已完工作的测量  (2)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  (3)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完工百分比法下,本期应确认的劳务收入及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确认的收入=劳务总收入×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本期确认的费用=劳务总成本×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  
 2.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
  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此时,企业应当正确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能否得到补偿,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只能部分得到补偿的,应当按照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结转劳务成本。
 (3)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劳务成本”科目。
三.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使用费收入主要指让渡无形资产等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租金,进行债权投资收取的利息,进行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等,也构成让渡资产使用费收入。

.政府补助收入※
(一)政府补助的概念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1.政府补助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补助是无偿的,政府向企业提供补助属于非互惠交易,政府并不因此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未来也不需要偿还。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
(2)政府补助通常附有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条件和使用条件。
(3)政府补助不包括政府的资本性投入
 2.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1)财政拨款(2)财政贴息(3)税收返还,包括先征后返的所得税和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流转税
(二)与资产相关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1.递延收益分配的起点是“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对于应计提折旧或摊销的长期资产,即为资产开始折旧或摊销的时点。
 2.递延收益分配的终点是“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或资产被处置时(孰早)”。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三)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营业外收入
  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可能不容易分清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用于补偿已发生费用,还是用于补偿以后将发生的费用。根据重要性原则,企业通常可以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对于金额较大的补助,可以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
(四)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这类政府补助时,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确实难以区分的,企业可以将整项政府补助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第五章 费 用

.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资源税等。
三.期间费用
(一)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包括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也属于销售费用。
(二)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三)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第六章 利 润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二.营业外收支
(一)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不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1.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2.政府补助3.盘盈利得4.捐赠利得
(二)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
 1.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2.公益性捐赠支出3.盘亏损失4.非常损失5.罚款支出    

.所得税费用※
  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指当期应交所得税。
(一)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主要包括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纳税调整减少额主要包括按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的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入等。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二)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
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即为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四.本年利润的核算
(一)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表结法和账结法两种。
(二)结转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
  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表示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表示当年发生的净亏损。
  年度终了,企业还应将“本年利润”科目的本年累计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本年利润”为贷方余额,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借方余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应无余额。
                                   
第七章 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一.资产负债表
(一)定义: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内容,并满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衡式。
(二)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
(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填列方法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
 (1)直接一个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各总账科目的余额直接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需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未分配利润”项目。需根据“本年利润”、“未分配利润”两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2.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1)“开发支出”项目,应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2)“应收账款”项目,应当根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明细余额合计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3)“预收款项”项目,应当根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明细余额合计填列。
 (4)“应付账款”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填列;
 (5)“预付款项”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填列,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预付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3.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贷方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长期借款后的金额计算填列。
 4.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应当根据“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项目,应当根据“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累计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无形资产”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5.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需要根据“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等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二.利润表
(一)定义: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格式。
(二)利润表的主要编制步骤
  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
  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亏损)。
三.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定义
 1.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等。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属于现金。
 2.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三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3.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现金流量表的填列方法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重点项目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本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以及前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包括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本期预收的款项,减去本年销售本期退回商品和前期销售本期退回商品支付的现金。企业销售材料和代购代销业务收到的现金,也在本项目反映。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应收票据年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年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年初余额)-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2)“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实际支付的现金(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及本期支付前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的未付款项和本期预付款项,减去本期发生的购货退回收到的现金。企业购买材料和代购代销业务支付的现金,也在本项目反映。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存货期末余额-存货年初余额)+(应付账款年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票据年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年初余额)-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职工薪酬-当期列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折旧费
 (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职工薪酬(包括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所得税)。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年初余额+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
 (4)“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发生并支付、前期发生本期支付以及预交的各项税费,包括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等。
  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所得税期初余额+当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期末余额)+支付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5)“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所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如经营租赁支付的租金、支付的罚款、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保险费等。此外包括支付的销售费用。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其他管理费用+支付的销售费用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重点项目
  (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对其他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的现金。本项目可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2)“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得的现金股利,从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分回利润、现金股利而收到的现金,因债权性投资而取得的现金利息收入。本项目可以根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投资收益”、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3)“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建造固定资产、取得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含增值税款等),以及用现金支付的应由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
  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资本化部分,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中反映。本项目可以根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4)“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取得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对其他企业的权益工具、债务工具和合营中的权益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包括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交易费用。
  企业购买股票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以及购买债券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反映。本项目可以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重点项目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实际收到的款项净额(发行收入减去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本项目可以根据“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 “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而收到的现金,以及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款项净额(发行收入减去直接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本项目可以根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3)“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偿还债务本金所支付的现金,包括偿还金融企业的借款本金、偿还债券本金等。企业支付的借款利息和债券利息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不包括在本项目内。本项目可以根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4)“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支付给其他投资单位的利润或用现金支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不同用途的借款,其利息的开支渠道不一样,如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均在本项目中反映。本项目可以根据“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研发支出”、“财务费用”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五.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指标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两项: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①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流动比率高,不等于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或存款用来偿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
  ②从债权人角度看,流动比率越高越好;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过高的流动比率,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获利能力的下降;
  ③流动比率是否合理,不同行业、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评价标准是不同的。
 (2)速动比率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l00%
  其中: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如果速动比率小于100%,必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如果速动比率大于100%,尽管企业偿还的安全性很高,但却会因企业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大大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两项: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l00%
  ①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②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
  ③从债权人来说,该指标越小越好;从企业所有者来说,该指标过小表明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将偿债能力指标与获利能力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也称资本负债率。它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l00%
  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所以,企业在评价产权比率适度与否时,应从获利能力与增强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即在保障债务偿还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产权比率。
(二)运营能力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期(天数)=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0/营业收入
  其中: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
 (2)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存货周转期(天数)=平均存货余额×360/营业成本
  其中:平均存货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
  ①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②在分析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的口径是否一致。
 (3)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其中: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数+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数)÷2
 2.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固定资产净值×360/营业收入
  其中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初数+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2
  注: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额-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越充分,同时也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反之,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不高,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生产成果不多,企业的运营能力不强。
 3.总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 平均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年初数+资产总额年末数)÷2
(三)获利能力指标
 1.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l00%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l00%
  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l00%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获利能力越强。
 3.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l00%
  其中 :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年初数+资产总额年末数)÷2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企业还可以将该指标与市场资本利率进行比较,如果前者较后者大,则说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适当举债经营,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4.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l00%
  其中 :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越高。

(四)发展能力指标
 1.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l00%
 2.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l00%
 3.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l00%
 4.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l00%
 (五)综合指标分析
  综合指标分析的方法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其分解为若干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各分解指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来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变动原因。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 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第八章 产品成本核算

.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与成本项目
(一)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1.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2.正确划分成本费用、期间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的界限;3.正确划分本期费用与以后期间费用的界限;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费用的界限;5.正确划分本期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上述5方面费用的划分应当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负担费用应与受益程序成正比。上述费用划分的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
(二)成本项目: 1.直接材料2.燃料及动力3.直接人工4.制造费用
二.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工业企业的费用按照经济内容可以划分为要素费用,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用、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该分类反映了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哪些费用及其金额。
(一)材料、燃料、动力的归集和分配
 无论是外购的,还是自制的,发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各项要素费用时,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等,均应计入产品成本。
 1.如果分产品领用的材料(直接计入)2.共同耗用的材料(分配计入)※
(二)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
  职工薪酬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
 1.直接进行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的职工薪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人工”成本项目。2.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职工薪酬,按工时、产品产量等方式进行合理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直接人工”项目。
(三)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
  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很小、制造费用很少、且辅助生产不对外提供产品和劳务的,为简化核算工作,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也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而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及账务处理
  辅助生产的分配应通过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
(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的特点是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采用此方法,各辅助生产费用只进行对外分配,分配一次,计算简单,但分配结果不够准确。适用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
(2)交互分配法(重点掌握)
  交互分配法的特点是辅助生产费用通过两次分配完成,首先将辅助生产明细账上的合计数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相互提供的劳务数量计算分配率,在辅助生产车间进行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即交互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再按提供的劳务量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的优点是提高了分配的正确性,但同时加大了分配的工作量。
(3)按计划成本分配法(重点掌握)
  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的特点是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这种方法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成本,有利于分清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成本分配不够准确,适用于辅助生产劳务计划单位成本比较准确的企业。
(4)顺序分配法(了解概念)
  顺序分配法,也称梯形分配法,其特点是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分配费用,受益少的先分配,受益多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后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受益程序有明显顺序的企业。
(5)代数分配法(了解概念)
  代数分配法的特点是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此方法有关费用的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知数也较多,计算工作比较复杂,因此,本方法适用于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

(四)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制造费用的归集
  制造费用的内容,包括物料消耗、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车间管理用房屋和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车间管理用具摊销,车间管理用的照明费、水费、取暖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办公费以及季节性及修理期间停工损失等。制造费用属于应计入产品成本但不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成本。制造费用应通过“制造费用”账户进行归集,月末按照一定的方法从贷方分配转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
 2.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或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方(或生产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1)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适用于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差不多的企业,如果生产工人工资是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该方法实际上等同于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2)机器工时比例法是按照各产品生产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
 (3)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年度开始前确定的全年度适用的计划分配率分配费用的方法,分配率的计算公式的分母按定额工时计算,年度内如果发生全年的制造用实际数与计划数差别较大,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五)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损失。经质量检验部门鉴定不需要返修、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以及产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损坏变质的产品和实行“三包”企业在产品出售后发现的废品均不包括在废品损失内。为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应增设“废品损失”科目,在成本项目中增设“废品损失”项目。废品损失也可不单独核算,相应费用等体现在“生产成本”、“原材料”等科目中。辅助生产一般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
(1)不可修复废品损失:将废品报废前与合格品计算在一起的各项费用,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见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成本的分配)在合格品与废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废品的实际成本,从“生产成本”科目贷方转入“废品损失”科目借方。

 (2)可修复废品损失:可修复废品返修以前发生的生产费用,不是废品损失,不需要计算其生产成本,而应留在“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有关产品成本明细账中,不需要转出。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一)在产品清查的核算
 1.在产品定义:在产品是指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能作为商品销售的产品,包括正在车间加工中的在产品(包括正在返修的废品)和已经完成一个或几个生产步骤、但还需要继续加工的半成品(包括未经验收入库的产品和等待返修的废品)两部分。不包括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对某个车间或生产步骤而言,在产品只包括该车间或该生产步骤正在加工的那部分在产品。
  2.清查结果:在产品发生盘盈的,按盘盈在产品成本(一般按定额成本计算),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批准后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在产品发生盘亏和毁损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取得的残料,应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批准处理时,应分别转入相应科目,其中由于车间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
  结合生产特点,企业应当根据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项成本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的好坏等具体条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等。
 1.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产品每月发生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其每月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为每月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算:某种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就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但各月变化不大的产品或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3.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月初在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之和)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生产产品本月发生的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就全部投入的产品。
 4.约当产量比例法:应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将产品应负担的全部成本按照完工产品产量和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且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提示】如果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投入,则只能将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进行分配,材料成本还是直接按照数量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5.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月末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该种产品的全部成本(如果有月初在产品,包括月初在产品成本在内)减去按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余额作为完工产品成本;每月生产成本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或超支差异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是很大的产品
 6.定额比例法: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按照两者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比例分配。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按直接材料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比例分配。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可以按各该定额成本的比例分配,也可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比较准确、稳定,但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的产品
(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1.联产品成本的分配:联产品,是指使用同种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产品。联产品的生产特点是在生产开始时,各产品尚未分离,同一加工过程中对联产品的联合加工。生产过程进行到一定生产步骤,产品才会分离。在分离点以前发生的生产成本,称为联合成本。“分离点”,是指在联产品生产中,投入相同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分离为各种联产品的时点。分离后的联产品,有的可以直接销售,有的还需进一步加工才可供销售。联产品的联合成本在分离点后,可按一定分配方法如:售价法、实物数量法等,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种产品的成本。
  2.副产品成本的分配: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它的产量取决于主产品的产量,随主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如甘油是生产肥皂这个主产品的副产品。由于副产品价值相对较低,而且在全部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而可以采用简化的方法确定其成本,将副产品和主产品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从总成本中扣除副产品的成本,其余额就是主产品的成本。比如副产品可以按预先规定的固定单价确定成本。
  在分配主产品和副产品的生产成本时,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生产成本,然后确定主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九章 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

.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及适用范围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对象

生产类型

成本管理

生产组织特点

生产工艺特点

品种法

产品品种

大量大批生产

单步骤生产
多步骤生产

不要求分步计算成本

分批法

产品批别

单件小批生产

单步骤生产
多步骤生产

不要求分步计算成本

分步法

生产步骤

大量大批生产

多步骤生产

要求分步计算成本

  除上述方法外,在产品的品种、规格繁多的工业企业中,为简化成本计算,可采用分类法,在定额管理工作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企业中,为配合和加强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的定额管理,还可以采用定额法
二.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品种。如果企业只生产—种产品,全部生产成本都是直接成本,可直接记入该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有关成本项目中,不存在在各种成本核算对象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如果生产多种产品,间接生产成本则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2)品种法下一般定期(每月月末)计算产品成本。
(3)如果企业月末有在产品,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三.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主要特点
(1)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 (2)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结束紧密配合的,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但与财务报告期不一致。
(3)在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的问题。
四.简化的分批法主要特点
 1.每月发生的各项间接计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将其分别累计后,在产品完工时,按照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的比例,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因此,这种方法也叫“累计间接费用分配法”,有的还称之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分批法”。间接费用分配的计算公式如下:
全部产品某项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全部产品该项累计间接费用÷(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在产品累计生产工时)
  某批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某项间接费用=该批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全部产品该项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2.必须设立基本生产二级账,按成本项目登记全部产品的月初在产品费用、本月生产费用、累计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工时、本月生产工时和累计生产工时,以按月提供全部产品的累计的生产费用和生产工时资料,据此计算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
五.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一)主要特点有:
(1)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2)月末为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还需要将归集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3)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需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其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加工步骤。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成本核算对象就是该种产品及其所经过的各个生产步骤。其成本计算期是固定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二)分步法成本计算方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1.逐步结转分步法: 这种方法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复杂性生产的企业。优点:一是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二是为各生产步骤的在产品实物管理及资金管理提供资料;三是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缺点:成本结转工作量较大,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如果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方法,还要进行成本还原,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成本在下一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的反映方式,还可以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方法。
 2.平行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平行汇总计入产成品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缺点是:不能提供各个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在产品的费用在产品最后完成以前,不随实物转出而转出,即不按其所在的地点登记,而按其发生的地点登记,因而不能为各个生产步骤在产品的实物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各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不包括所耗半成品费用,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各该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不能更好满足这些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
六.产品成本分析
(一)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产品生产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成本的报表。该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按成本项目反映,另一种按产品种类反映。
(二)产品总成本分析
 1.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一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
 2.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变动的因素有两个,即产品品种比重变动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变动的因素有三个,即产品产量变动、产品品种比重变动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
(三)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1.各主要项目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的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用量偏离标准,二是价格偏离标准。前者按计划价格计算,称为数量差异,后者按实际用量计算,称为价格差异。
  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计划数量)×计划价格
  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数量×(实际价格-计划价格)
  (2)直接人工成本的分析
  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形成该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是量差,指实际工时偏离计划工时,其差额按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二是价差,指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偏离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每小时工资成本变动的影响=实际工时×(实际每小时工资成本-计划每小时工资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