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的余家当铺 不行访古镇之一
千灯是一个有着二千五百年历史,位于江苏昆山的古镇。与其它江南古镇一样,它的格局为河街并行,船和桥是必备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小桥、流水,小巷、青石板路….是它外在的表现方式。丰润的人文环境、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先贤顾炎武。 今天的千灯,是一个淳厚的古典元素与浓烈的现代气息相互交融的城镇。这里居住着十一万新老千灯人,在八十四万平方公里上有着一千多家企业在不断地创造财富。千灯人用聪明和智慧将先贤、戏曲、当铺、水乡、稻作这“五大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镇旅游产品。
千灯游所含内容很多,如:顾炎武故居、顾园、顾坚纪念馆、延福禅寺、世界第一大玉卧佛、秦峰塔、余氏典当、千灯灯馆、秦望山遗迹、古戏台、大唐生态园。 这里我重点介绍“余氏典当”。 余氏典当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余氏的祖先余爱山于明代万历年间自安徽休宁县迁来昆山千墩吴家桥开店经商,余氏很有经营头脑,收入颇丰。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 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第一进东为店铺,四开间门面,经营茶杂山货;第一进西四开间为典当铺;第二进是明厅“立三堂”;第三进为大堂楼,走马楼为住宅;第四进为小堂楼。第五进为当库。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
砖雕门楼“诗书执礼” 第五进是典当品仓库,以前是不能随便进的,现在作为奇石馆,展出各种奇石,这是“沙漠玫瑰” 第五进后有一个方型“更楼”是典当保卫人员和打更人员的值班室,兼为千灯全镇定时打更、防火、防盗 当铺,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有谁真正与之接触过呢?为了搞清它的概念,我特意查了一些资料。 当铺是收取动产作为抵押,向对方放债的机构。旧称质库、解库、典铺,亦称质押,又有以小本钱临时经营的称小押。 当铺起源很早,在南朝时已有寺院经营为衣物等动产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唐朝当铺成为质库,唐玄宗时有些贵族官僚修建店铺,开设邸店、质库,从事商业和高利贷剥削,它与柜坊同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当铺称长生库,这个时期当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者中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宋入长生库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宝、玉器、钱货外,有时甚至还包括奴婢、牛马等有生命的物品,而普通劳动人民则多以生活用品作抵押。长生库放款时限短,利息高,还任意压低质物的价格,借款如到期不还,则没收质物,因此导致许多人家破产。 元代开当铺的人是回回人。元时当铺除称解库外,还称解碘铺,典当放债的利息很高,劳动人民多有无钱赎当者,自己的质品被当铺吞没。 明朝正式称当铺,从事典当业的多为山西、陕西商人及安徽人。各明都大邑都有他们开设的典肆,有的商人专以典质为业,并致富。这些商人经营的范围较前广泛,不仅一般贫民受剥削,有的富有之家也因典当而濒临破产。明朝乡镇中还有“代当”,即乡镇小当铺领用城市大当铺的款作资本(网络化经营,如现在商业企业在各地设办事处、分公司),押的物品再转押给城市大当铺。 清朝经营当铺已十分普遍,乾隆时北京已有当铺600-700家。清代当铺对人民剥削相当严重。如浙江湖州府典当“息钱”旧分三等,10两以上者每月1分5厘,1两以上者每月2分,1两以下者每月3分。利息按月计算,超过几天的也按1月取息。而且到一定时期不能取赎即成死当,质品由当铺没收。
同程网服务好,方便快捷,订票有折扣(千灯古镇门票60元,同程网50元),点评有奖金(2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