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读人生![]()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陪读大军”。父母为了孩子教育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家长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全身心陪伴,有的夫妻甘愿长期分居两地,各大中学、高校周围房价看涨,甚至在一些学校周边形成了所谓的“陪读村”,更有家长从中小学一路陪到大学、研究生……他们过着苦行僧般的陪读生活,每年花费数十万的陪读费用,而“陪读”慢慢演变成了赔上金钱、赔上事业、赔上婚姻的“三赔”……在陪读如此盛行的当下,我们是该顺势而陪还是坚持不陪?或许值得每一位父母认真思考。
他是放弃60万年薪的陪读爸爸。10年来,他需要无数次重复做简单家事,需要排除外界干扰和诸多诱惑。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帮助女儿,或者说帮助自己圆梦。
情愿被女儿“绑架”
文/本刊记者 吴影
陪读从辞职开始
孙生龙曾是一家报社的执行总编辑。女儿孙同同10岁那年,以全国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孙生龙一家三口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内容是“要不要陪读?谁去陪?”
念上音附小的孩子,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一、住校;二、请保姆陪读;三、祖父母陪读;四、妈妈陪读;五、爸爸陪读。越往后,意味着家长的牺牲越大。多数家庭,选择把家里面最闲的人派来陪读,而不是最重要的人。
但孙生龙认为,女儿去上海读书,需要身边有一个人,既能照顾好她的衣食住行,又能引领孩子圆音乐家的梦。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陪读家长,要求显然不低,坚强、大气、有梦想且有行动力是必备的成功人格特质。而培养孩子的这些特质,爸爸来做显然更适合。最后,一家人决定由爸爸辞职陪读,妈妈负责挣钱借钱。从此女儿在上海,妈妈在南京,爸爸则上海、南京、老家泰州三处跑。
从决定陪读那一刻起,孙生龙就告诉自己:从此最重要的头衔是孙同同的爸爸。他信心满满,觉得这个全职爸爸,自己是能胜任的。
“三懂”才能“三陪”
那么,做家长的如何能陪好孩子呢?孙生龙认为只有懂社会、懂孩子、懂教育的人,才适合“三陪”。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没有人天生就懂,对于孙生龙来说也一样,所以只能是缺啥补啥,尽量做个成长型的家长。
孙生龙做过菜贩、小裁缝、老师、记者编辑、执行总编,人生经历丰富,对于这个社会的理解,可谓深刻。他一直有意让女儿渐进式地接触真实的社会。
懂孩子和懂教育,在孙生龙看来,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家长得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都不同,作为家长,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需求并且给予满足并非易事。就目前而言,女儿在圈内小有名气,孙生龙最关注的是名气可能给女儿带来的种种心理变化。他针对这个问题,和女儿聊了很多,如今女儿已经能够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荣誉与肯定、批评与质疑,父女两个有时也会调侃:“所谓名人,就是经常被人喊着名字骂的人啊!”然后相视哈哈大笑。
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这是孙生龙心中幸福的定义。从这个标准出发,女儿除去拉琴的成就,还是个包容、有爱、愿意付出爱的孩子,她也必然是个幸福的孩子。儿女走上艺术道路,家长倾注了太多财力、精力,赋予孩子的希望往往太多太大,恨不能隔离一切外来干扰因素,让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一把小提琴。和社会脱节的孩子,不是孙生龙想要的,他希望女儿首先是个健全的社会人,其次才是音乐家。
今天的陪读,是为了明天的放手
陪读是对家长综合能力的考验,小到衣食住行、找补习班,大到拜访名师、带孩子出国比赛,都需要孙生龙这个全职爸爸亲力亲为。但是,随着女儿的长大,孙生龙愈加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2006年4月,孙生龙带着女儿去法国参加梅纽因小提琴国际比赛。这是父女俩第一次出国。去的时候是由爸爸带领,抵达巴黎的最初几天,英语很蹩脚的孙生龙勇敢地给女儿做榜样、做示范。随后的日子,他要求女儿将他视作一个80岁的“痴呆老头”,需要带领这个“老迈”的爸爸在巴黎玩好、吃好,并且安全回国。
女儿欣然同意了。之后,孙生龙认认真真地扮演起一个“无知者”的角色。去餐馆吃饭,等着吃现成的,狠下心来看女儿硬着头皮开口讲英语、点餐买单;坐地铁,也由女儿带着。巴黎地铁设计得比较复杂,稍不留神就走错了,他跟着女儿一次次地错,一次次地换,只管跟着女儿走,不提醒她,因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啊”。就这样,女儿带着父亲游览了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到要回国的时候,女儿照顾父亲已经得心应手。打包行李、查看路线、提前出发,为意外留出充分时间,最后顺利地将父亲带回中国。
这次大胆的尝试,让孙生龙切实地体会到自由独立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陪读是为了“不陪”,“不陪”是陪的方向和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天能够完全独立,离开爸爸、妈妈也能活得很精彩。
孙生龙相信,那一天不会远了。 相关链接:
“妈妈同桌”引争议
与孙生龙一样,湖北武汉的金琼也把自己整整8年的时光献给了陪读。
为了全心陪伴儿子,她放弃高薪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白天在学校学什么,她就在家学什么,孩子要做的题目,她都会提前做一遍。每到晚上和周末,书房里,两张书桌上面摆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几乎都一样。讨论起问题,30多岁的金琼就像是和儿子一样的初中生,神情专注。母子俩就这样做起了“同桌”,而这一做就是8年。
8年间,甘苦自知。最开始,金琼也会感到空虚苦闷,但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她感到很欣慰,“一个人的事业再成功,如果没有把孩子教育好,他的人生也是失败的。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把他教育好,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金琼“妈妈同桌”的教育方式,支持者赞其为“现代孟母”,认为金琼很有责任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也有人觉得这种方式不可取,认为家长除了教育孩子也应该做最好的自己,况且,这种贴身式的“伴读”容易让孩子失去个性。
这早已不是孟母的时代,我们也无法妄断金琼选择陪读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抛开一切,这只是一个母亲个人的选择。
她是天底下最爱儿子的妈妈,所以,在儿子与工作和家庭之间,她选择了儿子。然而,在陪读的过程中,她却忽视了自己作为妻子的身份,漫漫陪读路上,她的婚姻也在悄然改变。
被陪读改变的婚姻
口述/邢秋芳 整理/艾米丽
天才or路人?
儿子无意间被发现是块跳舞的料儿,这带给邢秋芳的并不都是欣喜与快乐。
那时候儿子才4岁,站在舞蹈班偌大的镜子前,跟着老师学得有模有样。老师私下里和邢秋芳说这孩子是个跳舞的好苗子。邢秋芳回到家就兴奋地向老公转述,老公却眉头一皱:“真的?老师是在忽悠你交学费吧!”邢秋芳当时就摔了筷子:“你啥意思,我这样的生不出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吗?”
为了老公的一句话,邢秋芳坚持让儿子每周学3天舞蹈。她坚信:儿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绝对不会是普通人。她决定给儿子改一个饱含艺术气息的名字,可当她把这一想法透露给老公的时候,老公瞪大眼睛盯着她,“你,有病吧?改个艺术的名字就成艺术家了?”
尽管老公不同意,无奈邢秋芳的坚持,最后七拐八拐托关系给儿子改了名字,“我儿子叫斯斯,艺术吧?”她的言语间满是骄傲。
纵使帮着给儿子改了名字,老公仍旧时不时地给邢秋芳泼冷水,说孩子爱跳舞,可以作为爱好,何必有那么大野心呢?孩子开心就跳,不开心就不跳,何必老逼着他。
邢秋芳对老公大撒把的态度非常不满意,“你不就是跟我对着干吗?”邢秋芳当时就发飙了,“你没出息,也要儿子和你一样吗?”这句话一出,夫妻俩冷战了半个月。
漫漫陪读路
儿子10岁,邢秋芳决定带着儿子进京,为了第二年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做准备。
这是个重大的决定,陪读,意味着一家三口从此分居两地;金钱投入不仅仅是孩子的学费,还要算上两人的房租、生活费等等,开支骤然增大。前期有如此多的投入,后期的结果却充满了变数。
其实,关于儿子是否要走专业舞蹈之路,老公仍持不同意见。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地觉得男孩子应该学金融或者建筑,那才是男人该干的事,男孩跳舞多少有点娘娘腔。
初来乍到,找房子、找老师,飘着的生活比邢秋芳想象中艰难多了。在北京这个地方,全国优秀的孩子都聚集来了,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被老师看重、能不能脱颖而出?对孩子是一次考验,同样,对家长来说,则是意志力和财力的综合比拼。
舞蹈班的门口,总是停着一溜好车,虽然像邢秋芳这样坐“11路”来接孩子的也有不少,但是想交个朋友也不容易。有一次遇到一个妈妈模样的人,邢秋芳主动上前打招呼,谁知道对方马上像是撇清关系似的说:“今天限行,我就没开车,家里的另一部车让他爸开走了。”
起初,邢秋芳的陪读生活一片灰暗,唯有儿子,是她安慰自己的亮点。抱怨、沮丧,许多负面情绪都通过电话发泄到了老公身上。“我觉得他该理解我,如果我在他跟前都不能发泄,那我肯定得憋疯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我没考虑过他一个人在家生活的孤独才导致彼此不理解吧?他父母都已经过世,家里亲戚也不多,我和斯斯一走,就剩下他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冷炉冷灶的,想想也不容易。” 陪读却赔上婚姻?
丈夫的冷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邢秋芳都没太注意。大概是从他再来北京不像当初那样热情算起吧。“两头都不像家,秦皇岛的房子,大是大,可是没了人气儿;北京的房子虽然有老婆有儿子,可是一个屋檐下住着4户,自己住的这间是唯一没打隔断的卧室,卫生间厨房都是公用的。与其说是家,更像是集体宿舍。每次回家,无论回哪个,都充满了挫败感。”做丈夫的有诸多不满。
作为女人,邢秋芳也有痛楚。为了儿子学舞蹈能成材,她和老公几乎压上了所有。可万一儿子没考上,只能回到原籍,像别的孩子一样参加中考、高考。
“为了儿子,我工作不要了,大房子不住了,背井离乡的,还得看老师的脸色,我能不魔障吗?”邢秋芳心里的委屈一下子被勾上来,两个人话不投机。
这对邢秋芳来说是个两难,孩子上了附中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想成为舞蹈家,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学,陪读又是必须的;如果没考上,能就此放弃吗?不甘心,陪读更是必须的。
明年3月,是儿子公布成绩的时候,也是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到底是要儿子与梦想,还是老公与家庭,她还在纠结着……
每天陪着他、盯着他、一切围着他转,还要介入他的交友圈子,甚至把他的女友都吓跑了……看上去这是着魔女人的行为,而事实上,这是一位陪读母亲每天做的事。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样的父母心,却让儿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求求你,别再陪我了!
倾诉/徐亮 整理/李彦
18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艺术院校。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妈就辞掉工作,来北京陪读。
到北京后,我妈考察了一番,在学校正对面盘了个店面卖烧烤,说这样离我最近。
刚开学没多久,有一次下课时,我妈就堵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烧烤店的小传单,冲着老师喊:“老师老师,我是徐亮的妈妈,学校门口那家烧烤店是我开的,您有空过去吃啊,不要钱!”听得老师一脸尴尬,他还不知道徐亮是谁呢。我赶紧过去拉我妈走,我妈趁机抓住我,喊道:“老师,他就是我儿子徐亮,以后你多关照啊,有空来吃烧烤。”然后,她继续堵在教室门口,给每个出门的同学塞传单,一边塞一边说:“我是徐亮的妈妈,都来吃烧烤啊,给你们打折!”我羞愧难当,赶紧把传单抢过来,说:“妈你赶紧走,我帮你发。”我妈还直摆手:“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这下可好,我一夜成名,大家都知道,导演系有个徐亮,而徐亮的妈妈在彪悍地卖烧烤。
后来,我妈又来了几次,怎么劝都不听,直到我对她发了一通脾气,她才消停下来。
那天,店里来了好多同学,我也在。我妈就拉过我,指着几个男生说:“儿子,你听听,他们全在说老师的坏话,这样的同学能好吗?”然后,又指着一对情侣说:“你再看看他们,这么小就谈恋爱,能好好学习吗?”我妈自以为是在跟我“窃窃私语”,其实声音大得吓人。我赶紧对她说:“妈您别说了,我知道怎么做。”我妈还不乐意了:“说还说不得?妈这是帮你选朋友呢,你可不能学坏了,你以后要当大导演的,知道不?”这时,店里的同学都在看着我们俩,他们都听见了我妈在说什么,我只好尴尬地笑,然后鞠躬作揖。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成了同学茶余饭后的笑谈。他们暗地里说我是“娘娘腔”,说我妈是“狮子狗”,整天蹲在学校门口守着自己的儿子。有时同学一起打牌,他们都不愿带我,说:“输了可是要掏钱的,我们可不敢要你的钱,你妈还不吃了我们?”大学里,同学都喜欢通宵K歌,因为那个时段便宜。我说我也去,他们就会笑着说:“你敢去吗?你妈就在学校门口看着你呢!”
你看看,我妈陪读就陪出这么个结果来。我劝我妈赶紧回家,还向我爸求助。可我爸说:“你妈不肯回来我有什么办法?”后来我才知道,我爸有“小三儿”了。
我妈知道后,火速回家离婚。离完婚她又回到北京,对我说:“儿子啊,我现在只剩下你了,你可得对你妈好点,给你妈长脸。”我无语,有些心酸又有些无奈。
我妈的婚姻没了,我却收获了爱情。大三那年,我交了女朋友,带去给我妈看,她很开心,说:“晓晨长得漂亮学习又好,跟我们徐亮真是天生一对。”她又热情地对晓晨说:“以后常到阿姨这里来啊,学校里没啥好吃的,阿姨给你做。”
晓晨刚开始觉得我妈挺好,可没过多久,她就不乐意了。因为我妈常使唤她端盘子、擦桌子、放孜然……就差没让她去烤串了。
就这样,在我妈店里当免费小工一年后,晓晨跟我分手了,她说:“我伺候不了你妈!”我恨死我妈了,要不是她,晓晨也不会和我分手。我跟我妈大吵大闹,她却哭着说:“我这么做,还不是考验她将来能不能对你好。”
大学毕业后,我没找工作,而是继续读研。我劝我妈离学校远一些,干点儿自己的事,别老盯着我。我妈却说,她还要继续陪着我读研,我头都大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样的父母心,我还真有些吃不消……
解读父母的陪读基因
文/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这几年,陪读之风愈演愈烈。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出艺术家、音乐家……宁愿牺牲自己,咬着牙,不惜一切地陪、陪、陪。其中不乏成功者孙生龙,他花费10年时间掌握了相对正确的观念与方法。但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很让人感叹,并非每个家长都能拿来效仿。
这只是个案,在众多的陪读案例中,结果平平常常的才是大多数,甚至还有许多失败者,成功的仅有寥寥几个而已。这些个案也各有其成功的原因,是难以用陪读来解释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成功的个案不用陪读十有八九也照样成功。
如果说一类家长是为了追逐成功,那么另一类家长则是为了避免失败。其典型心态是以焦虑为主,害怕耽误孩子,决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觉得如果不牺牲自己,全心全意奉献给孩子那就是自私,孩子就无法成功。他们痛苦地、但同时又自觉高尚地选择离职。可是,本质上这样的父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孩子,他们把自己对社会的恐惧和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怀有如此陪读心态的父母,最多也就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不可能养育出杰出人才。
当然,还有家长是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把陪读当途径,把孩子当成弥补缺憾的工具;还有的是在社会上或工作中受挫,逃回家庭,把孩子作为避风港;也有因为空虚、精神无所寄托,投身于这项似乎伟大的事业。凡此种种,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单方面从父母的利益出发,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读也许有短暂和现实的好处,比如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让孩子专心学习。可从长远来看,难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使得他们无法独立。何况,父母全方位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将会减少孩子体验世界的尝试,限制他们向外发展的疆域。面对父母的牺牲和期待,孩子有着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压力巨大,常常为不能让父母满意陷于自责和挫败感之中,既没有幸福体验,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整体来看,陪读更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或后滞力。而对于家长来说,这也不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或避风港,奉劝家长三思而后行。
【调查】今天,你陪读了吗?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10日
调查样本:1348人
支持:清研灵智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1在您身边,是否有陪读现象?【单选】 比例
我不是,但身边有这样的陪读家长 70.9%
没有 15.6%
我就是陪读家长 13.5%
2 您或者您身边的陪读孩子多大?【单选】 比例
中学生 62.2%
小学生 21.3%
大学生 12.8%
研究生及以上 2.1%
其他 1.6%
3 您觉得,陪读家长陪的都是什么?【单选】 比例
陪上学(举家搬到学校附近) 46.2%
异地陪读 31.1%
陪写作业 11.8%
陪上兴趣班 9.1%
其他 1.8%
4 您觉得父母出于什么原因
会选择异地陪读?【多选,限选5项】 比例
生活陪读,孩子自理能力差,需要照顾他们的生活 75.2%
监督陪读,不放心学校教育/孩子自觉性,亲自指导孩子 73.5%
亲情陪读,因为想念和牵挂孩子,需要和孩子在一起生活 43.2%
责任陪读,夫妻一方的要求,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35.3%
协调陪读,关注、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循循善诱,协调解决 30.9%
盲从、攀比陪读,别人都在陪,自己也去陪才觉得安慰 27.2%
学习陪读,想和孩子一起学习 20.2%
其他 4.2%
您认为异地陪读,会对家庭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多选,限选5项】 比例
陪读费用增加,经济压力增大了 78.9%
整天围着孩子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59.8%
加大孩子心理压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56.2%
夫妻聚少离多,感情疏远了 52.0%
孩子不理解父母陪读(孩子觉得不自由、没面子),亲子关系恶化 32.5%
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付出一切都值得 25.0%
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多,增进了亲子关系 23.7%
其他 3.5%
小贴士:把陪读变成陪伴
全职陪读不可取,我们呼吁用心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不能陪伴孩子,那错过的将是人生美丽的风景线,是无法挽回的缺憾,那陪伴与陪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1.陪伴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陪伴并非有什么目的,而完全是因为爱、联结、亲密、温暖、成长和幸福。
2.陪伴也要有年限。
当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专注而投入。而且,即使你想陪,到孩子18岁,也就可以停止了。
3.陪伴是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身为父母,相信孩子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只要不去人为地阻碍和限制,孩子天然就有积极正面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无论孩子多么小,都把她(他)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人的附属物,绝不跨越彼此应有的界限。
4.陪伴不一定要形影不离。
陪伴并非要舍弃工作,甚至去异地陪读。而是要给孩子一种“无论你什么时候需要,我一直都在”的感觉。你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比如QQ、邮件或者视频电话,这种靠后的支持,能让孩子随时找到你。
5.你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学习优秀,父母生活幸福。家长自己活得幸福、成功,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一味地牺牲,这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和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