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手的佳作,编辑的最爱

 灤水鍾靈 2011-05-19

  魏琪(上海故事杂志资深编辑)
  作为编辑,我每年大概要看3千多篇来稿,而我们能发的稿件,也不到一百篇。据说故事会的来稿更多,选稿的比例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如何穿越密密麻麻的稿件堆,让编辑看中,成为作者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啊。在论坛上,我读到很多这样的帖子,讨论什么样的稿子容易使编辑看中,容易发表。作为一个编辑,我想就同一个问题,从我的角度,和我从事该项工作多年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有一些很一般的问题,我不说了,比如字迹清楚之类,书信中的礼貌啦等等。也不说有关人情稿的问题,作为老编辑,人情稿,照顾一些老朋友,老作者也是难免的。不管怎么说,老作者行文是没有问题的,也不会一稿多投,更不会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啊。我只想说一个话题—
  —你的佳作,我的需要。
  作为一个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你们的投稿,然后从中拣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加工修改,最后送审。那什么道理使我选中了一些稿件,而没有选中另外一些,难道真的是很随机的吗,当然不是。我写这篇帖子,也不想让你们来揣摩我的思路,从而投其所好,也许我是最没有固定成见的编辑,只要是好的作品,我就喜欢,尽量的发表,也希望让读者喜欢。
  什么样的作者是好作者,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这是两个既统一又矛盾的问题。只能写出一二篇好作品的作者肯定不是一流的作者,一个好作者有时也会写出一般的故事啊。但好作者写出好作品的比例要高一些,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一些,轻易不会把差劲的稿子寄给刊物的,他珍惜自己的名声。既是一个好作者,又能写好的作品,虽然有点困难,但是一个喜欢故事创作的人,对自己就应该有这样的要求啊。
  我先就我自己的选稿的标准,谈谈我认为好的作品的看法。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代表我们杂志,更不能代表所有的故事刊物。
  1、题材永远是我首先关注的,一个从未被人表现过的题材,是你成功的一半。天下早已没有新鲜事了,这句话是对的,但那是指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事件的关系,千百年来其实都是相似的。但你——每个人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你生活的内容和环境是不一样的,你从你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来用故事——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讲别人不讲的故事,那就会吸引我的眼睛。
  2、情节是故事的关键,是故事作品能成立的根本,也是故事和小说区别的分野所在,小说更注重语言。在通俗作品里,情节有很多的类型,是故事类型化的标志,许多故事刊物的栏目一般都是按情节的不同来设立的,实在无法归类的,就按篇幅来设。在故事的大家族里,人情和惊险传奇好象是两个主要的大类,而爱情可以当作主题,更多的是成为故事的调味品,和人物关系交合的要素。既然故事是类型化的,那么千百年来通俗文艺的各种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戏剧和古典小说中的套子,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普通读者愿意接受你的作品的审美乐趣所在啊。
  3、人物是故事存在的必需,没有人物活动的故事作品是无法成立的,但人物的命运是要依靠情节的支持,离开了事件的发展,人物就失去活力,然而我要指出的是在故事创作中存在着重视情节而忽视人物塑造的倾向,人物成为可有可无的,形象的苍白是大多数故事作者中的通病,更有甚者,人物的雷同成为单个作者创作的毛病,也是作者群体的通病啊。小说创作理论里有扁型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故事的人物塑造同样也要注意这一理论啊。
  4、结构—章法,故事的结构在网站里的帖子中,各位前辈老师都谈的不少,经典的故事佳作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供大家学习揣摩,我不详细展开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故事叙述的过程里,在掌握各类结构之后,要特别注意节奏的变化,有张有弛,不要一个节奏到底,舒缓是为了更加紧张的高潮的来临啊。
  5、语言是故事作者的基本功,没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决不是一个故事作者的起码要求。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每一个作者追求的目标,开始从事创作就要有这个意识,你独特的语言就象你自己的注册商标,是你在故事领域有所成就和成为高手的必由之路。
  适当的方言俚语的运用,会使你的作品更有趣,尤其现在的许多新新人类的用词,如果你能够在作品里恰当使用,会生色不少,无疑是我们故事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的象征。此外,新的技术词汇,新的经济现象的专用词汇,新的社会形态下的种种新现象,在故事这个旧瓶里,被你注入新酒,一定会让许多人惊喜的。
  6、情感,既有故事作者自己的情感在作品里要体现,也有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在你的笔下自然流露,二者都是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混淆的,往往我们的故事作者在把握这两种情感时,不能准确的区分,从头写到底,都只看见作者一个人的影子——作者主观的情感。当作品里有多个人物时,每个人物的情感也无法区别,这需要自我的训练,对人生的体悟,随着你阅历的增加,和对他人命运的关怀,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但过程越短,对你创作能力的提高就越有好处。
  7、细节,目前我看到的故事作品,作者都过于关注细节。所谓的故事核理论,对于故事高手来说,是创作的捷径,但对于新手来说,恰恰成为写作的误区。只见树叶,不见树木,使很多新作者的作品缺少最基本的要素和框架而无法成立,故事显得小气,除了博人一笑,不能令人震撼。围绕着细节而刻意制造的铺垫,无法自圆其说,反而把故事的创作沦为公式化程式化的产物,这是目前故事界的一大诟病。
  8、价值观的取向。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作者,价值观的取向无疑要有现代社会的特征。这个问题在故事圈里,一直得不到重视,许多陈腐的伦理道德在故事精彩的光圈下,在诸多故事刊物上得以发表。这是故事的悲哀,也是故事发展迟缓的原因,更是故事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抬不起头的理由,这或许需要故事界的每一个人——作者、编辑、刊物的决策者(主编大人)——都要关注的。故事刊物发行量的众多不是忽视这个问题的理由,功利主义的情绪主宰着每一个故事人,最后会让大家的吃饭家伙被新的文化消费样式取代,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
  9、内蕴和余味。好的故事作品,许多被称为经典的故事都是能给欣赏的人——读者留有回味余地的。直露的主题,刻意寻求的细节—故事核,博人一笑的小品,在目前的故事创作里已是主流,这样的作品或许可以赚取稿费,刊物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不能长久。好的充满内蕴的,给人带来余味的好作品,相信是所有故事从业者欢迎的。作为一种追求,我们都要努力,作为一个编辑,我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作品是十分偏爱,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会迫不及待地将之发表的,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以上是我多年来做编辑的一些工作体会,也是我选稿的部分的理由,写下来给大家参考,也许对于创作会有一点帮助。再次声明,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