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

 莫内 2011-05-20

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

一、考纲点击

 根据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考试大纲》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大方面进行总结: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形式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掌握一些命题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1、命题材料。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命题所选材料突出体现以下特点:(1)选文多为文化散文,有关历史人物的,有关名胜古迹的,有关文化传说的,十分重视文化底蕴。(2)选文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

2、命题角度。

《考试大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虽然设置了9项具体的考查目标,从近年来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其实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命题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语言材料。(2)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考生只要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上述命题特点有了清晰的理解、理性的认识,就会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在考前建立起一种亲近感,做到心中有数。

结合最近几年试题,我们还发现:写物寄情类散文不再一枝独秀,05年和06年连续两年选择了说理散文,注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也退出了主导地位,06年更选择一篇法国文学作品,注重外国文学艺术理论的考查;鉴赏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眯;选材和设题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学科特点。选文大都为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文情理并重,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设题在注重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人文和哲理蕴含。设题深入而浅出,由关键语句切入文本的哲理情趣,引导考生在理性思素中感受审美愉悦。2004年是《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2005年是《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2006年是《平面的生活》(米·图尼埃)。

4、新课标视角中的08年命题趋向解读。

  新课改大潮正在全国范围内涌动, 2008年是新课改在全省深入铺开的一年,作为指挥棒,08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必然要凸现和回应教育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即新课标。因此,从新课标的角度去解读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趋向,必有大收获。

命题趋向解读一:提高素养,重在育人,整体理解,准确解读。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指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要着重考察学生的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新课标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根据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新课标对不同类的文本阅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都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还明确指出现代文阅读既要重视对作品文本的整体把握,又要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从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所有这些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07年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和设题中有所体现。

  命题趋向解读二:彰显人文,要求提高,选材多样,答案开放。从新课标的内容上看,07年的现代文阅读选文文化内涵丰富,表现为抒发作者情感或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试题的变化调整可能会体现这几方面:分量分值增加;客观题进一步减少,主观题进一步增加;推断类试题减少,思维类试题增加;难度与要求提高,开放性增强。

命题趋向解读三:凸显地方特色。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也是自主命题的,因此,试题的本土化、地方化是个可以预见的大趋势。突出地域色彩,强调山东特色,将是命题者努力和探索的大方向。其命题途径为两种:要么作者为山东籍,要么选材与山东的人事物地密切相关。

 三、解题策略:

 (一)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概括段意及主旨。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写的是什么物象、事件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把握结构。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题文对照,进行有效信息处理。(1)审察题干,发掘提示性信息:答题角度、阅读范围、表达要求。(2)带题研读。——三点这其中的步骤和要求是: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对应点如果选择支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整合相关材料,组织答案。四法”1、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2、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3、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4、整合文意,概括表述。注意:具体分析,有根有据。避免凭空想象,大而空泛。深入挖掘,抓住本质。 避免望文生义,流于肤浅。筛选提炼,加工整合。避免简单摘录,照抄照搬。 注重要点,讲究形式。避免只管答题,不顾要求。

 (二)答题原则:答案不在你的头脑中,而在原文中。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熟悉常见的提问方式及相应的答题思路。

1、问为什么?的题

A.问技巧——为什么这么写?06湖北卷第《从阿尔卑斯山归来》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用了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强化了什么意思)

B.问内容——为什么说玻璃门不是门”01全国卷《门》——问内容间的因果联系。(从上下文中准能找到。)作者是否同意那观点,为什么?例:05江苏《波兹曼的诅咒》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

2作用或好处”“怎样的效果的题

A.要考虑内容(表达什么内容)、形式(有什么好效果)两方面。 06年湖北《从阿尔卑斯山归来》19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B.答题既要有术语,又必须结合题目要求的具体内容。

3  是什么的题

提问形式多样,但实质相同,都是考查文意的理解。05浙江《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几点”“哪些的题(段内几层,文中几点,分层筛选。能并的并,不能并的不并。)06广东《夕照透入书房》15.本为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5、问能否换位——考语句或段落内容的对应关系。

6、就段间关系、文章思路出的题。

06全国卷2《绵绵土》第16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

弄清提问角度,从哪个角度问,就从哪个角度答;问短语的要对答短语;注意考虑字数要求。

 (四)、熟悉命题类型、问法、作答技巧:

A、形象类B、结构类C、理解类 D、表达技巧类E、人称类F、分析综合类

 1、形象类。

问法: 根据原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或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1)用最精练的语言一语中的。(2)根据原文内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

例:104年全国卷(四)《痛哭和珍》18.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5)

205全国卷二《春天的梦》——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2、结构类:

问法:a 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作者XX的原因有哪些?)(角度) b 文章是如何将几个材料(画面)组织到一起的?(线索)c 简要分析本文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层次)知识链接: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铺垫,奠定基调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等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A线索类:

问:例:04全国18 ,《大地山河》本文主要分三个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答:线索:以为线索;以为线索;以情感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感悟为线索。

B角度类:

问:例06年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18题,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

C层次类

问:例1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206年重庆卷《说村落》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开去的?(4分)

 3、理解类:

问法:a X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b 请根据文意,写出XX词语的含义。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答:理解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提醒:这类题目,几乎每年每文都考,所以要格外关注)

A、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06年北京卷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物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答: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例、05山东卷《溯源》——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地理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4、表达技巧类:

这类试题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考察比喻、拟人、反语、反复、双关、对比等手法的特点。三是表现手法:比如衬托、象征等。回答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能积极记忆部分常见手法的作用及术语。

问法:文章(第X段文字)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b  文章使用了XX手法,有何作用(效果、XX了什么)?

 A、表达方式

105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

知识链接:

记叙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       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开头奠定基调,结尾升华主题。

            间接抒情    

描写       细描、白描  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

            正(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等)    

议论       1、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揭示主题

2、中间常常是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展示人、事、物

 B、修辞手法

106福建卷《泪与笑》   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2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

比喻       特征突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注意本体喻体理解)

拟人       使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充沛,爱憎更加鲜明

反语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双关       使语言幽默,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旋律美

对比       两物对比——揭示好坏、善恶、美丑的对立,便于比较中鉴别一物

对比    揭示对立面,反映辨证统一关系,认识问题全面

夸张       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读者冲击强烈

对偶       语言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语言整齐,有气势

反问       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强烈

 C、表现手法

4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四段通过主观感受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1)运用了侧面描写(或者侧面烘托、衬托)的手法。(2)通过渲染自己各个器官的主观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烘托出壶口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5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知识链接:

 表现手法                                 作用

象征           具有暗示作用。可引发读者联想,加深对文章情感哲思的理解

铺垫与照应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紧凑。

衬托(烘托)突现正面反面,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变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达得更突出。

夹叙夹议       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托物言志       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肖像描写       使人物抽象的性格形象地展示

动作描写       同上

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内心

语言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

白描           简洁勾勒,准确、传神,特点鲜明

细描           精雕细刻使对象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地展示其特点

插叙           使内容更丰富,深化主题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铺垫照应       使某种意思表现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首尾呼应       升华主题、造成回合美

 5、人称类:

问法:a这篇文章主要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b文章第X段改为了第几人称,原因是什么?

100全国卷《长城》——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原因是什么?

205湖北卷《土地》——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3(辽宁卷) 《杨柳》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

知识链接: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

 常用的鉴赏术语,如:

 n 意境、意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主线(索)贯穿、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 旧典活用,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无论选文怎样变,思维加工能力不会变。练就能力,就可以应对万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