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科举史上DE首名状元;最后一名状元;被招为驸马的状元

 花随月转阴晴 2011-05-20
我国科举史上DE首名状元;最后一名状元;被招为驸马的状元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腾讯-陈令申博客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殿试第一名为状元。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到底是谁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河北邢台清河人士孙伏伽,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点要势的官员。

图片
孙伏伽像


     据史料记载:李渊在长安称帝后,孙伏伽降顺了大唐王朝。武德五年,孙伏伽已是颇受李渊器重的官员了。同年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孙伏伽在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即状元。
     据《登科记考》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金榜题名的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这位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开科奉举时代走出的第一人。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进士科始于隋炀帝,但由于历史淹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今已不祥,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便是孙伏伽。
 
 

 
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及第背后的趣事 
 
 

     中国古代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到1905年满清废除科举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陆陆续续产生了600多名状元(武状元除外)。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呢?笔者通过查阅史籍得知:清光绪年间的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图片

刘春霖像


     刘春霖(1872年—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之中状元,实属偶然,在他的背后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朝照例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唯独被招为驸马的状元
 

     虽然电视剧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的不在少数,但真实的历史上,却只有一人!

     在戏剧《铡美案》中,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双儿女的陈世美,赴京赶考高中状元,继而隐瞒婚史,与公主成婚,做了驸马爷;在黄梅戏《女驸马》中,民女冯素贞为了解救丈夫,男扮女装冒名赶考,结果殿试夺魁,状元及第,被招为东床驸马;……可能是因为这些流传甚广的戏剧的影响,很多人会误认为驸马多为状元出身,而中了状元也就很有希望被招为皇帝的女婿,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据毛佩琦主编的《中国状元大典》记载:自隋唐开科取士,到1905年满清废除科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共产生了大约671名状元,其中有籍可考的只有一位曾被招为驸马,他就是唐朝的郑颢。


图片

郑颢像

 

     郑颢,字养正,生年不详,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后落籍河清(今河南孟津)。 卒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郑颢高中状元。四年之后,唐宣宗李忱继位,改元大中。李忱虽然贵为天子,但却是个科举迷,不仅给自己另取了一个名字叫李道龙,还在文书上自题为“乡贡进士李道龙”,每遇到朝臣,总要问人家何时登第。若对方是进士出身,他则龙颜大悦,若不是进士出身,他则为之惋惜不已。

     李忱既迷恋科举,又欣赏状元郑颢的才学,故而一定要将自己的女儿万寿公主嫁给郑颢。他委托宰相白敏中(即白居易的堂弟),前往郑颢家里求亲。

     郑颢对于这送上门的好事却很犯愁,因为一则他已经与名门望族卢氏订婚,二则唐朝的公主一直都有彪悍的传统,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就是一代女强人,郑颢也担心自己取回来的是位难伺候的主儿。

     郑颢为了推掉这门婚事,就借口说自己已经给卢氏家里下了聘礼,不日就将迎娶。然而白敏中可能收到了皇帝李忱的死命令,于是他便派遣快马,前往卢氏家里,追回了聘礼和堂贴。卢氏一家原本正在为与状元的联姻而大举庆祝,不料却遇到了这样的事,但也无可奈何,谁让横刀夺爱的是当朝天子的女儿呢。

     最终郑颢迎娶了万寿公主,婚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万寿公主的表现还算谦逊,但皇家的傲气终究难改。据《新唐书》记载:某一天,郑颢的弟弟郑凯得了重病,全家上下都焦急万分,而万寿公主居然跑到慈恩寺看戏去了,对于小叔子的病情毫不关心,有失嫂子的礼节。后来皇帝李忱听说了这件事,专门训斥了万寿公主,说她有失体统。每次觐见之时,李忱还不忘训勉女儿:“无鄙夫家,无干时事。”要她不要干预朝政,重蹈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的覆辙,也不要因为身份高贵而轻视夫家。受此训诫的万寿公主此后收敛了很多,与郑颢也算相处甚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