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及“丹霞”名称的由来
“芗城”这个名称,来源于芗江。至迟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有以“芗江”代称漳州城之说。如云洞岩上有一处“踏起青云”石刻,为“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芗江林编”所书。光绪七年,(1881年)刊行的《北溪全集》(“北溪先生”陈淳的文集)署名“芗江郑圭海安国氏重刊”(郑为南乡下半林人)。民国初年王履亨(人称王咸师)校订王化的《甲戌蒙难遗稿》署名“芗江宗敬氏校编”。陈林松称《题百川学海堂杂记》的作者胡君湘为“芗江旧词客”。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办“芗江女子师范学校”。从许多例子皆可看出,自明清以至近代,“芗江”已成为漳州城(包括四乡)的代称了。
无疑,“芗江”在漳州城附近,而起初只指九龙江北溪中的一段,址在浦南与磁窑(扶摇)以东之间。在明朝初年,那里已经有一个书院以“芗江”命名。明嘉靖《龙溪县志》载:“芗江书院,在县东北二十三、四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初,知府钱古训、知县刘孟雄因里人杨彦章、洪乾请建。”清乾隆《龙溪县志》更明确指明“芗江书院”的具体地点在翰林社(即今龙海市步文镇内林村)。该村在九龙江北溪东岸,在其北面不远处有“古香洲渡”,又写作芗洲渡。 “芗”,在古书指五谷的香气,也指用以调味的香草,“芗”通“香”字,所以明嘉靖《龙溪县志》写作“芗洲渡”的,清乾隆《龙溪县志》写作“香洲渡”,《读史方舆纪要》写作“香洲渡”而注明“香一作芗”。
至现代,由于“芗江”被广泛用以代称漳州城,凡九龙江北溪、西溪之流经漳州城附近的段落都被认为是“芗江”,如三十年代龙溪中学校长王秀南所作校歌有 “芗水滔滔”之句,属于此类。
由于“芗江”早巳成为漳州城的代称,在1985年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来县级的漳州市就改为“芗城区”了。“芗城”可以作为“芗城区”的简称,也可以专指漳州城区。
漳州又有“霞漳”的别称,那是由于城南有丹霞山。又称丹霞屿(在南山寺后),宋朝置丹霞驿于此山下。南宋林宋臣诗云:“笑凭诗句说丹霞,城廓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
明、清时代,“霞漳”和“丹霞”已成为漳州的雅称。清《漳州府志》记载:“郡之四郊皆称霞东、霞南、霞西、霞北。”乾隆二年(1731年)漳州城东南隅八卦楼附近有“丹霞书院”,为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所建。
自明,清以来,“芗江”与“丹霞”、“霞漳”被广泛作为漳州的别称,而在应用上小有区别。一般来说,“丹霞”大都用于漳州城区(不等于城内),如清朝漳州城东南隅的“丹霞书院”,今大同路山顶巷的“霞北书院”(乾隆二十年重修),浦头的“霞东书院”等。民国时期又有巷口的“霞东小学”,北郭顶的“霞北小学”等。“芗江”大都用于九龙江北溪流经漳州城附近一带,如上述的“芗江书院”等。“霞漳”一词则可以代表整个漳州府,如白礁慈济宫的对联就嵌入“霞漳” 二字;黄道周自称霞漳人等。
给事巷、尚书巷、尚书岭
漳州给事巷在渔头庙(今芗城区北京路北段)。原来渔头庙前有个“都宪坊”,是明嘉靖年间为吏科给事中潘荣立的。这个给事巷就是潘荣的故居。后来,潘荣升任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元年(1488年),潘荣70岁,告老还乡,在东铺头(今新华西路)新建府第,人们称之为“尚书府”,其府第通大街的小巷称为“尚书巷”,地名至今沿用。
潘荣,字尊用,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曾奉命到广东犒军。任务完成后,任吏科给事中(管抄发章疏,稽察违误的朝廷事务)。天顺六年(1462 年),琉球国中山王尚泰久逝世,第三王子尚德继承王位。当时琉球为中国属国,新王继位都由中国皇帝册封。英宗皇帝派吏科给事中潘荣为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为副使,率领一支近400人的使团,其中有中国为琉球提供的造船、航海、手工业等技术人材(绝大部份是漳州人),乘坐一艘大型的“封舟”,航行七天七夜,至琉球进行隆重的“册封”典礼。回来后,升任都给事中(吏科的主管官,下领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成化六年(1470年)升迁南京太常寺少卿(专司祭典祀乐之官)。翌年再升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事项。成化十七年(1481年),召任户部左侍郎,后南京户部尚书黄镐罢官,潘荣升任尚书。弘治元年(1488年)潘荣七十岁,告老还乡,孝宗皇帝赐“月廪岁夫如制九年”(九年内照发薪米和用人费)。七十八岁逝世,追赠太子少保(一说太子太保),赐祭葬。
潘荣的墓在今龙海市九湖镇岭兜村后的小山上,地名因此叫做“尚书岭”。墓碑篆文为“明故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潘公墓”。墓前路口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面积约三亩左右,人称为“尚书潭”,至今尚存。原有墓前仪制石羊、石马、石翁仲,及社口路头一座三丈多高的墓道碑,于“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有人也乘机挖掘墓穴,见潘荣尸身完好,袍服如故,尚未腐烂(见空气后不久,袍服即化为灰)旋即又将其掩埋。棺中出土宝剑一把,光彩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