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摄影离艺术更近些------------[陈旭] - 百家论坛 - 中摄论坛 - Pow...

 minru 2011-05-21

[转帖] 让摄影离艺术更近些------------[陈旭]

(来源:数码摄影杂志  作者:陈旭)

光之烙印——让摄影离艺术更近些



    影像的魅力是巨大的,  人们对图像的需求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媒体对于影像的运用也随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将像素发挥到极致:视频网站的兴起、  网站上图片专栏
的开辟、  电子刊物的涌动……一张图片被浏览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都不足为奇,  一段视频动辄千万的点击率,这场视觉盛宴正在迎合大众的感观,  而摄影,  正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境遇和挑战,摄影人,也应该重新审视和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何让摄影离艺术更近些?

    给力的新科技使得影像的获取变得如此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留存自己所需要的影像而不再依赖昂贵的专业设备,  日趋廉价且性能优越的电子摄影设备使得摄影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LOMO,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留存所见即所得的“作品”,而这种“作品”又会因网络得以迅速传播,这就是“自拍”。不可否认,这种颇具个人色彩的摄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于机摄像头的低像素图片还是专业相机的杰作,受众的窥视欲和猎奇心理总是在占据着上风,人人都是摄影师,这使得摄影大众化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的形成是源于电子设备多媒体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合力,但这是摄影吗?

    摄影是有远近之分的,广义和狭义的摄影,二者之间区分和界定的尺度很简单,那就是肤浅和深刻的距离,也就是摄影能否成为摄影艺术的距离。

    艺术是一种表达,这里,任何技术上的东西都不是最重要的。那重要的是什么?形式还是内容?这应该是一个哲学命题,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范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需要合适的形式表达,只有以恰当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内容才称得上完美。但没有内容,即便是千百般华丽堂皇的形式,也都是多余的。内容看似是个包罗万象的词语,但衡量内容的尺幅却是以“深浅”来划分,而能称作艺术的,那一定不会是肤浅的、泛泛的“表现”。

    如何拍摄出有深度的作品,这个命题不仅适用于专业摄影师,也同样适用于众多的摄影爱好者。细节是无穷的,无法一一概述,但我们应把握关键所在,纵观那些成名作品和职业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也许可以窥视出其中的端倪。  当然,由于视野范围不同,立场角度不同,每个摄影师的风格总会有差异,但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每幅作品,摄影师都表达出了应该表达的东西。如何提高摄影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增强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启发。

   首先谈谈摄影中的光元素。光,是摄影艺术的基本载体,是衡量一部作品的技术指标。也许有人会说:一张图像由许多元素构成,诸如线条,色彩,构图等等,不能说哪个更重要,但我要说的是:光,应该是一部好作品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在一幅好的摄影图片里,能看到层次分明的光感,是视觉上的首要需求。  “要看到光”,有人认为太简单了,哪幅照片里没有光呢?其实不然,那些光线是有讲究的,  能用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光,多一分则多余。这里的光是各种强度的、各种形状的光,勾画出了最基本的影像。线条、层次都是因为光的存在而存在,可以说光是一张照片最锋利的元素。这也就是为什么黑白照片有时候比彩色照片更有视觉冲击力,  因为黑白照片比彩色照片更纯粹,剔除了色彩的干扰,“光”便更充分地在图像中凸显出来。

    光线之美,是唯美派摄影作品的利器,也同样适用于多种风格和流派的摄影作品,光可以造型勾画轮廓线条,烘托质感、体现构图之美;光之强弱可以营造隐喻、象征的摄影语言与抽象符号,体现意境氛围之用。所以,摄影师在拍摄中时刻要有光的概念,选取合适的拍摄时间、场所和角度,来“发现”尤。简而言之,光,为摄影作品定下了调子,这对于强化视觉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认识光,发现光,是摄影师的第一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常说“摄影是光的艺术”之原因所在。

   其次,在摄影作品里还能找到另一种光,这和前面的光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光是非物理的,是目光的运用。这是看得见的目光,即被拍摄者的目光,它通常出现在包含人物在内的摄影作品中。在被摄影人所熟知的《黑镜头》丛书里,出现过各种目光:喜悦的、悲哀的、绝望的、愤怒的、冷漠的,贪婪的,无不让我们过目不忘,深深地定格在“决定性瞬间”。

    好的摄影师明白,目光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巧妙的运用目光会成为一幅作品的点睛之笔。瞳孔不会说谎,  目光是灵魂的折射,这是被摄者与受众在时空交错之间的交流,这是无声的碰撞,无需任何多余的语言。这不由使人想起了电影里常见的对白,愤愤不平的女主角在质问男主角时候,总是加上一句——“请看看我的眼睛”!这种目光的捕捉看似简单,但能成功拍摄到并不容易,机会稍纵即逝,绝不是靠运气就能得到的,这就需要摄影师头脑里常有这样的意识,形成一种本能的反应,没有酝酿思考的时间。  当影像以照片的形式辰现在摄影师面前时,他拿起来喃喃自语:这就是我想要的了。此刻,就是摄影者可以释然的时候子。

    最后要说的是摄影者的眼光,这是我们看不到的另一种目光,关系到摄影者的思维层面。一幅照片,传递出的不仅是入画的人和物,还隐含有一个摄影师的视角和心态,这是一个链式的信息交流过程,能通过照片为媒介准确真实地传递信息。通常,摄影作品本身吸引了我们更多的注意力,而隐含的摄影师视角则往往被忽略了,其实,每张图片背后都是在一定意义上和摄影创作者进行了一次艺术对话和共振——如同读书读的其实是作者,看电影看的是编剧和导演。在评价摄影作品时,与其说是对作品本身的认可或否定,还不如说是对摄影师创作思维和技术水平的认可和否定。

    摄影,是光的烙印,以光为媒。作为摄影师,我们怎么烙印下自己的痕迹?在这个日益多元化和商业化的时代,考验着每个摄影师的职业操守和理想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泥沙俱下、光怪陆离的影像洪流里,社会呼唤更多有深度有内涵的摄影作品出现,我们摄影师应以发现的眼光、严谨的态度把握好每部作品,通过摄影语言,在创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锐利真实的表达!

文/陈旭
河北保定人,199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后就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艺术系,现工作于ZG河北省委党校信息处,曾在专业摄影媒体发表过摄影评论和摄影技术理论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