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 最新文学类本阅读答题指导

 dream-group 2011-05-22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现代文阅读一般可分为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种。

    现代文阅读测试题要求考生能准确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高考主要从三个方面考查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是对文章的理解。它包括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等。二是对文章的分析综合。它包括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等。三是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它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我们将根据高考考查的要求从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个方面来研究探讨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第一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高考阅读命题材料,近年多为散文和小说,尤以散文为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查。

    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所谓作品结构即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考生的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鉴赏评价考点主要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等。鉴赏评价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在阅读方面具有较高要求的一

种能力层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

义;鉴赏语言通常指语言的风格,如优美、华丽、淡雅、含蓄、深刻等,或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鉴赏表达技巧通常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烘托、对比)、结构(起承转合、承上启下、照应、铺垫)、修辞运用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通常指能够概括分析文章所描写的事物、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指能够对作者观点看法作出中肯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甚至要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体会与认识,要融进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感悟。

    3.探究,能力层级为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探究。探究既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也

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评说,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人文精神的发掘、探讨,以及自己特有的解读和质疑。

【命题规律】

    1.选取材料方面。

    (1)体裁。体裁大都为散文和小说,尤以散文为主。

    (2)内容。内容厚重,作品大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象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来揭示一种

哲理或表达一定的思想的。

    (3)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缺乏审美品味、艺术手法平淡的作品难以入选。

    (4)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

    (5)一般在1000字左右。

    2.题型方面。

    (1)设题。每个阅读语段一般设置四个小题,这四个题目集中在重点语句的理解、内容

的理解与归纳、艺术手法鉴赏、对作品的分析评价以及对重点难点的探讨上。最后一个题目

一般为探究题。探究题开放性强,往往没有统一答案,允许见仁见智。

    (2)题型。一般为主观题,题型较为稳定,分值在20分左右。

【知识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知识

    1.开头、结尾的手法及其作用

    (1)开头的手法及其作用。一般手法的开头及其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或交代人

物、事件,或交代主题,或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特殊手法的开头及其作用。a.结局法:把结局放在开头。其作用为: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人物形象或主题,或突出悲剧意义。b.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为下文作铺垫。

    (2)结尾的手法及其作用。一般手法的结尾及其作用。a.以结局为结尾。从结构

方面看,故事完整,脉络清晰;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从主旨方面看,画龙点睛,或升华主旨。b.以写景为结尾。渲染(凄凉、清幽或其他)气氛;突出(强化)人物形象或主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②特殊手法的结尾及其作用。以高潮为结尾。至高潮戛然而止,留下思考的“空白”,给读者想象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2.叙事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用第一人称,语气亲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对话,便于感情交流(感情交流自然),便于抒发感情(使感情表达得更亲切感人);若是指物,还有拟人、呼告的修辞作用。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运用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行文比较灵活自由。

     3.叙事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叙述。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内容和人物起补充、衬托或伏笔作用,能使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加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作用:能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倒叙和插叙的区别。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4.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以主题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事物为线索;④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⑤以感情为线索;⑥以事理为线索。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写作特色

    (1)表达方式。如以记叙为主,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叙事顺序。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语言特色。文学文本的语言特色一般有: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

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含蓄蕴藉、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6.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自)、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2)侧面描写,如衬托(正衬、反衬)、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的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③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④

渲染气氛,衬托或突出主题。社会环境的作用:展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

风貌。

7.某些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1)文首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2)文中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照应上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统领全文,揭示中心。

    (6)抒情句():直抒胸臆,抒发情感。

    8.布局谋篇的技巧和术语

    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术语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详略得当,选材典型、鲜活真实等。

    9.作者态度、观点和感情的分析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题目;分析开头;分析结尾;分析抒情议论

段落;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0.基本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手法:托义于物(借此言彼),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表达委

婉含蓄,耐人寻味。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以突出主要人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还可使文字曲折含蓄。

    (3)先抑后扬: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以突出所写的对

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以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或用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或用以展示人物的

  心理活动,或用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7)虚实结合:虚实相映,以虚衬实,或彰显人物的性格,或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突出文章的主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增强了文章可读性或者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感染力(表现力)③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法;④还起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等重要作用

    11.基本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拟物:把物当人写,表现厌恶的感情。

    (3)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

    (4)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情。

    (6)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7)反复:渲染、强调某种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8)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9)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注意:复习时一定要和《模块高手——古诗词鉴赏》结合起来看

【复习招数】

    在复习文学类文本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审察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大体上知道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内容或采用什么写

法。如以人物为题目,往往是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主要采用典型事例的写法;如以事

为题目,往往是表现事件意义和影响的,主要采用典型细节的写法;如以景物为题目,往往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主要采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如以物象为题目,除抒发某种感情外,还往往是为了表现某种品质或道理,主要采用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题目是打开文章内容和解读写作方法的钥匙,阅读文章,也必须认认真真地进行审题,把题目吃准、吃透。

    2.树立文体意识

    一般来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涵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的。文体可帮助我们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思想感情。

    3.要注意把握文本结构和行文思路

    文学类文本结构和思路主要有四种。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文本的行文,或按时间先

后,或按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结构,一是注意时间标志,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二是注意情节转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抓住表示情节转换的词语。横式结构。横式结构文本的主体部分一般是从几个方面来分别写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或是并列,或是对比,或是由主到次。分析其结构,一般应抓住空间或分点的变化。纵横结合式结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从整体看是横式结构,它分别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而每个典型事例又注意了先后顺序,属纵式。分析其结

构,一般应抓住时空或分点(思想感情的变化点)变化。总分式结构。此种结构是文章的

基本结构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种: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叙述故事,最后再概括出寓意,采用的是分总式结构。“总一分一总”式结构的记叙文,通常址开头点题,中间具体叙述事件,最后扣题。另外,分析记叙文的层次还要抓住感情、描写对象和角度的变化。

    4.要注意把握承载重要信息的语段

    重要段落一般为: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作为文学文本,其开头段或采用顺叙手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或采用倒叙,交代故事的结局;或采用景物描写以渲染铺垫。开头段对全文往往有一个提示或暗示作用。文学文本的过渡段,往往对情节内

容、思想感情、主旨思想具有转换作用。文学文本的结尾段,或卒章显志,深化感情主旨;或在高潮戛然而止,使作品更加含蓄;或用景物渲染,以凸显思想感情。重要句子一般为:开头句、过渡句、段落结尾句。这些句子,或起着连接文段的作用,或承载着段落主要信息。重要词语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对刻画人物、描写事物状貌起着传神达意的作用。当然,还要注意把握重要语段中的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

    5.要注意把握文章以外的隐含信息

    这类信息包括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文章出处等,它们往往牵涉到对人物的评价、感情主旨的理解,甚至写作手法的运用,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6.要联系标准答案,不断进行对照修改

    在复习中,我们应多做一些近三年的高考阅读题,做过后把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

比照,从比照中看自己的失分点在哪儿,琢磨标准答案的得分点是从什么角度制定的。隔一

段时间,再重做一遍甚至两遍三遍,通过不断修改比对,我们的解题思路与高考的出题思路

就会逐渐吻合起来,我们的答案也就会逐步靠近标准答案。

【解题技巧】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审题技巧。

    1.要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多少,推断答案大体包含几点内

容。如4分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等。赋分多少往往还暗示

着试题的难易度,对小分值的试题,我们往往只需要浅层思考,不要想得太复杂。

    2.要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我们能写出正确答题,出题者常常煞费苦心,

他们在题干中往往会安排一些提示性的语言,以指导我们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语言分

“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暗示往往要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3.要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

的,后者是隐性的——但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回答问题的落脚点)。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

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从而避免答非所问。

    4.要树立整体意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简答题,在读文章思考题目答案时候,要把几个题目作为一个整体

放在一起研读。其原因有三点。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目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

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

    其二,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对于答题技巧,我们主要谈五点。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阐释概括,探求本义

    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并解读出其意趣。   

    3.分条回答,条理清晰

    回答有条理,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易于得分。

    4.文通字顺,得足分数

    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我们应先拟

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除非有明确要求,一般不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些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5.如不限定字数,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要多写一点

    因为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的,多答说到上的几率就多,就容易多得分。当然,也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正确的被错误的掩饰了,反而会少得分。

    其三,要熟悉题目类型及解题技巧。

    1.信息整合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概括内容要点;

    (2)给某事物下定义;

    (3)理解文句的意义。

  解读这类题目,应根据题目要求,先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

词句;然后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最后,根据答案要点之问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答案要注意摘取原文重要语句,一般不要求照抄原文。

    2.情节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某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将某个情节抽去或置换;

    (3)重复写某某事件;

    (4)伏笔与铺垫。

    解读这类题目,要从情节的构成与作用来寻找思路,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

向:①是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其作用是发展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为了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与前后情节形成对比以突出人物性格或主题。④是艺术手法方面

的作用,是为了引起悬念或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

    3.人物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3)分析某种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解读这类题目,首先要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

扬还是讽刺;然后标画出文本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

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再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根据描写手法、重要评价语句或情节事件概括出问题答案。

    4.主题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2)文本内容或人物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文本主题或写法探究。

    解读这类题目,其解题思路一般为:从题目人手,有时题目点示着主题、暗示着写法;②从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人手;③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人手,把握人物形象

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5.环境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2)景物描写对人物和情境的烘托与铺垫作用;

    (3)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解读这类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

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

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

人物作铺垫等。

    6.艺术手法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及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3)语言特点(如精炼传神、含蓄形象、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及其审

美作用。

    解读这类题目,要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文本所用的手法并能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7.语言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某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某一词语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3)某句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解读这类题目,一要瞻前顾后,结合文义理解;二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三要联系人物性格或小说主题。

    8.探究类题目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1)认识和评价文本的思想与感情;

    (2)认识和评价文本的情节结构;

    (3)认识和评价文本的艺术手法;

    (4)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

    解读这类题目,一是要有文本意识,根据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二是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好恶。

三是要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如解读散文文本探究题就要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读小说文本探究题就要注意掌握小说的三要素,等等。四是要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探

究性的题目,其问题设计往往采取“你是如何看的”、“你的感受如何”、“谈谈你的理解”等

形式,因此在解答此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先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我认为什么

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第二专题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表述:强调突出是首选,表达情感是关键。设身处地想一想,上下文要联系密。双重含义要答全。

作用:扣住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紧密联系中心。

口诀:先本义,后深义,或引申,或比喻。感情色彩仔细看,有无反语讽刺义。言外义,拟人义,比喻义,拟人义,生动形象别忘记。

矛盾词语要注意 矛盾词语分开议

两种形式:

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比较

⑵相同语言环境中不同词语的比较

结合语境比较法  如词语的作用、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感情色彩等。适用于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根据要求,归类词语。

 

重要句子含意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表层意义

句内意义也是语境意义和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要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重要句子通常指文眼,主旨句,警策句等,实际上关键语句还不止这些,如,从文体的角度着眼,记叙文,散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往往是关键语句。

句子品味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1)看看句子写的是什么?

2)其中表现了什么?

3)和上下文有何联系?

4)和中心有何联系?

注意:

内容上作用就不能答成结构上的。

分清句子的类型:

答题思路: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次范围  方法: 1.这句话的运用手法及作用

2.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3.这句话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

分析语言特点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长短等分类,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一般语序句和特殊语序句、长句和短句、单句和复句等

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同:

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

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弄清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推动情节发展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使结构严谨

段落能否删掉

段落能否调换

答题方式:

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不合并什么逻辑简要指出)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

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号入座回答: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是否渲染了气氛

是否设置了背景

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

是否深化了主题

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注: 环境描写在结尾不起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的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服务。一展示人物活动场所

二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三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 四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

自然环境作用

(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

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表现人物……的心情。

暗示。。。。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  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注: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人物描写

(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对比反问

排比

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象征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

特征增强了气势。

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

该对象的××特征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的叙述或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通常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 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 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C 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

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注

意要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精神或品质。

 

记叙文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文章末尾议论)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

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议论文中记叙作为例证出现:  证明论点

说明文中的描写:  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塑造人物手法及作用

答题方式:

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表达方式作用类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文中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概括文章主旨

提炼中心、主题

 

 

 

 

答题方式: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或其它词要准确选择)了……的深刻道理或主题内容。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推动情节发展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使结构严谨
  
答题思路:

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次范围   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同: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文章开头段某句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题方式:(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第一段: 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注意读懂文章,非本文作用不要多答)

 

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

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作用: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首段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末段的作用

 

末段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偏偏又很含蓄,学生说的看不懂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放在末尾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为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结构上的作用:过渡   

表达上的作用: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   表达作用: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   表达作用:反衬。

如《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内容上的作用: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问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

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答题方式:A 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 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 总结你的观点

 

文章写作特色:

 

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运用等。

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进展……

议论文: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逻辑)顺序等特点。

 

阅读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 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 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或直抒胸臆。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故事情节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为人物服务,使人物性格得以表现,得以深化。而它本身也还有揭示作品思想的作用。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情节对于小说的作用:是引子,引出故事和意义。一篇小说,不管它人物如何生动,思想如何深刻,它的外在形式还是故事,人物和思想都要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如:完全程之后我们发觉,暴君因浮躁而自食恶果,而哲人则因坚毅谦卑而最终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整个情节都是围绕暴君的浮躁与哲人的平和心态而展开的。

 

评价、赏析一句话

 

 

 

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等等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

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特殊语句表示关系作用

 

 

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 转折关系    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  递进关系

两者用意都在于: 强调后者。

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欣赏文学作品

要侧重主观体验。小说的欣赏重点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故事情节的梳理、环境描写的分析,其次还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某一物象作标题作用

由实而虚的作用

 

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    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如: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赋予象征意义的门,蕴含深刻的哲理。从最熟悉的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

引用古诗文格言的作用

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作用。

插入史实或某事件作用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果在史实前后总结性语句,则具有例证的作用。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提出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插入某一事件有时是: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春从心出》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第二人称的作用

拟人的意味,使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点题

指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关键句子

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等于作者本人;

小说中的不等于作者本人,是作品中的,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根据短文观点补充举例

回答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文内容)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答题方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不是如此不写)或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词好在哪里?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答题方式:

1.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2.不能,删掉“×”词,句意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说明文主观题及解答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重要句子作用汇总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第三专题辨析并修改病句※

  【考纲解读】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D(表达运用)

    此考点包括辨析病句和修改病句两个方面。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命题规律】

    病句种类繁多,考试说明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义不明、不合逻辑。

    本考点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题型,以辨析为主,重点考查对句子正误的判断能力。

    2.内容,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表意不明为重点。

    3.结构,以辨析语病的综合考查为主。单一考查某种语病较少,除了表意不明外。

    4.选材,多为当前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热点题材。

  【知识积累】

病句类型及其解析

    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以及修饰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1.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包括: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次序不当,多层修饰语次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句序不当,等等。例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示对象的

介宾短语一般要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地同他交谈”)

    (3)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词语的前后照应不当,商家应照应经营企业应照应设计、生产”)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词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等。例如: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记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实现了纪录动宾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包括主语残缺或赘余,谓语残缺或赘余,宾语残缺或赘余,定语、状语或补语残缺或赘余,关联词语残缺或赘余,结构助词“的”残缺或赘余,等等。例如: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缺谓语,在而且后加做到了”)

    (3)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缺宾语,在输送氧气后面补上的能力”)

    (4)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来源来自有重复,可删去来源”)

    4.结构混乱

    主要指杂糅,包括旬式杂糅和句意杂糅两类。例如:

    (1)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应该是这是一…·原因之一这成为……原因之一;删掉成为”)

    (2)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是由……配制而成的”)

    5.表意不明

    主要指歧义句和指代不明两类。例如: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

,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语意明晰)

    6.不合逻辑

    主要有自相矛盾、主客颠倒、分类不当、强加因果、多重否定及否定与反问连用导致语意颠倒、语气过于绝对等。

    (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语意矛盾)

    (2)为了避免学生不再发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本学期学校对学生加强了组织纪律教育。(“避免不再,双重否定,把意思说反了)

    (3)公路一边停着一辆汽车。(是公路只有一边停着一辆汽车,还是两边都停着汽车

?有歧义)

  【复习招数】

    辨析和修改病句,在复习训练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并列短语

    句子中出现并列短语时,我们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

    (1)看它们是否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报刊杂志和出版物之间为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2)看各项是否与前后成分搭配得当。如今年春节,这个市里2lO辆消防车和3000

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了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执勤岗位上消防车不能放弃休假

    (3)看语序是否错位。如我们要善于处理、存储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语序颠

倒,应先获取再存储、处理。

    2.看双面词语

    句中如果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语时,我们就应考虑其正反两方面是否前后呼应。例如:

    (1)武器质量的好坏,也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2)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完全取决于日方能够正确处理台湾问题。

    (3)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

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例(1)好坏为双

面词,后面应改为战争能否胜利,也形成两面,以互相照应。例(2)能够改为能否。例(3)“进步与否为两面词,国家富强应改为国家能否富强

    3.看动词搭配

    一是审视动诃是否缺少宾语,二是审视动宾搭配是否得当。例如:

    (1)对待因下岗而构成生存危机的弱势群体,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不会也不可能置之

不顾,但是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生存并非易事。

    (2)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

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1)动词解决缺少宾语,应在生存后加问题。例(2)“服用”“含碘量搭配不当,含碘量应改为含碘食品

    4.看介宾短语

    一是审视句中是否缺主语,二是审视该介词是否缺宾语,三是审视句中如果有两个介宾

短语,其中一个是否漏掉介词。例如:

    (1)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步不小。

    (2)从这件小事,告诉了人们一个大道理。

    (3)日前,布什迫于压力决定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对关于伊拉克违禁武器盼隋报进行调

查,妄图将调查的范围局限在情报部门。

    (4)在综合科技实力及科技人才方面,我国与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有差距;

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1)、例(2)均为介宾短语缺主语。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

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如例(1)、例(2)分别去掉通过;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如例(1)去掉使,让“我”作主语。例(3)为介词缺宾语。关于后缺宾语,应在情报后加事件。例(4)漏掉了介词,应在第二个“我国”前加“同”。

    5.看定语和状语

    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状语,我们一般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语序是否得当,二是是否

产生歧义。例如:

    (1)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2)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

    (1)语序不当,一连串应移到事情前。例(2)有歧义,著名航天专家是修饰“梁启超”还是修饰“梁思礼”呢?不明确。

    6.看关于对于()” 看到关于对于()”,一要考虑其是否混用。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用“对于”。“关于”表示关涉,有提示性质。二要考虑主客是否颠倒。例如:

    (1)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并及时曝光。

    (2)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地铁起火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报道。

    (3)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动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

    (1)(2)关于对于()”混用。例(1)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于;例(2)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例(3)为主客颠倒,应为小朋友对……是陌生的

     7.看多重否定

    句子中如出现多个否定词,要审视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而引起意思混乱。否定不仅

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注意肯定句反问表否定、

否定句反问表肯定的特点;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例如:   

    (1)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的呢?

    (2)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3)春游前,老师反复强调,务必增强安全意识,防止不再发生事故。

    (4)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

提示。

    (1)否认和反问构成三重否定,把意思说反了;例(2)、例(3)、例(4)句中“忌”与“不可”,“防止”与“不再”,“避免”与“不受”均构成双重否定,违背了原意。

  8.看指示代词

  如果句子中有(这些)”(那些)”‘‘自己等代词出现时,要考虑其是否指代明确。

    (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

用在这方面。

    (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1)中的指示代词这方面,是指搜集史料,还是指鉴定和运用史料’’?指代不明确。例(2)自己究竟是指老师,还是指?指代也不明确。

  9.看关联词语

    句子中如果有关联词语,就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审视其是否配套,二是审视其是

否错位,三是审视其是否残缺,四是审视其是否与语境相符。

    (1)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

顶峰。

    (2)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

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

    (3)尽管南极气候那么恶劣,我国科考队员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

    (4)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晰,耐人寻味。

    (5)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1)关联词语使用不配套。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条件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例(2)关联词语使用错位。两个分句之间应为因果关系,不仅……而且’’应改为“因为……所以”。例(3)关联词语残缺,应在完成前补出还是,以与尽管’’相搭配。

(4)关联词使用与语境不符,应去掉因而。例(5)关联词语位置失当,因为其前后分句

主语均是“我”,两个分句共一个主语“虽然”应放在主语“我”的前面。

    10.看谦辞或敬辞

    句子中如果有谦辞或敬辞,我们就要审视其是否用错对象。如我们将光临贵馆参

观”,“光临”指宾客,不能指“我们”。

    11.看数词

    句子中如果出现数词,我们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考虑表确数和表约数的数词连用是否

造成矛盾;二是考虑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同时出现时是否搭配。

    (1)日本滋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德国磁悬浮列车超过4亿元,国

内现有磁悬浮列车也在2亿元左右。

    (2)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1)“以上造成矛盾,是“9亿元人民币,还是“9亿元以上人民币,不明确;例(2)“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名词岁月,应将岁月改为日子

    12.看同义词

    句子中如果出现多个近义词,我们就要审视其使用是否重复。如他在密密的杂草丛

生的灌木丛林中慌慌张张地奔跑着,衣服也被挂破了”,“密密的”和“杂草丛生’’语义重复。

【解题技巧】

    要正确辨析病句,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我们主要介绍五种最常用

也是最简便司行的方法: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查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当句子的谓语是成为时,更要通过梳理主干的方式来判断其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一致;不一  致,当为病句。如参加亚运会的中国游泳队,是由20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12名优秀选手组成的。这个句子有两个动词,挑选组成。从组成看,应为……12名优秀  选手”‘组成;那么挑选的对象“20名集训队员中前面就缺一个介词,应补出字。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一般来讲,读起来顺口的,应当是接近正确的。如预备铃响过后,教室里才比较安静下来。这  句子读起来就不顺畅。句子的谓语中心词是安静,前有修饰语比较,是说安静的情  况稍好一些,但还不是很安静;后有补语下来安静下来是说全部安静了。这样就  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表义矛盾。此句要将比较下来删除一个。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  的句子,在比较中辨别正误。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这个句子结构复杂,我们先把它简化为这值得我们的重视;然后再依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我们的学习。原句与造句进行比较:这个句子和日常说法比,多了一个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字删去。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如为了选择中国熊猫的饲养员,洛杉矶动物园很是为难,因为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实在是太多了。这个句子问题较多,一是为了……”这个介宾短语有问题,从搭配看,选择”“饲养员是可以的,但选择”“饲养员不是仅仅涉及对象,而是为了某一行为目的,所以,光用中国熊猫做修饰语不恰当,应为喂养中国熊猫。二是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不合逻辑,用报名争当中国熊猫饲养员的修饰语,等于是说饲养员…‘报名争当中国熊猫,所以,应改为报名争当喂养中国熊猫的饲养员的人。这样一改,实在是太多了这个谓语的主语也明确了。

    5.规律标志法。病句的错误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复习招数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找到病句的标志。如关联词语的位置规律: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前。这一规律,决定了关联词语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