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洋淀·雁翎队·雁翎油田__李增禄 温馨家园

 深山木槿 2011-05-23
白洋淀·雁翎队·雁翎油田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雁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上的一支游击队;雁翎油田,是石油工人在白洋淀抱的一个大“金娃娃”。可以说,没有白洋淀,就没有当年“神出鬼没打东洋”的雁翎队;没有雁翎队,也不会有当年石油部领导在万人祝捷大会上为雁翎油田的命名!白洋淀、雁翎队、雁翎油田,这三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将会长相厮守,不离不弃,代代相传。

  小时候,我家前边有一条河,弯弯曲曲,向东流入几十里外的白洋淀。上学了,我知道了白洋淀是个很美的地方,淀上曾有专个打“小日本”的雁翎队。从此,我就很向往白洋淀。60年代初,从师范学校一毕业,我就“自愿申请”,满怀激情地到交通不便的白洋淀中学任教。在简陋的教室里,我给学生讲述孙犁的《荷花淀》;课余时间,我领着学生走访当年的“水生”和“水生嫂”们,听他们讲述雁翎队打保运船、端岗楼、除汉奸,妇救会做军鞋、救伤员的故事,在孩子们明净的心田里孕育了“保卫白洋淀,热爱白洋淀”的幼芽。后来,我调到县里搞通讯报道,阅读了许多有关白洋淀的史料,了解了白洋淀的悠久历史,饱览了淀里的沟沟壕壕,走遍了淀里淀外的村寨,描绘过欢庆白洋淀大桥通车剪彩的热烈场面,也歌颂过枣林庄枢纽和同口闸桥遥相呼应锁大淀的宏伟工程;报道过稻谷香、鲜鱼肥,也赞美过荷花盛开、芦苇吐翠……在我心目中,白洋淀就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历史画卷。

  70年代初,为了对外宣传白洋淀,我和两位文友奉命到天津、北京,走访当年在白洋淀当区委书记的徐建和雁翎队队长郑少臣老前辈,搜集整理雁翎队的抗日故事。当时,两位老人身体刚健,思维敏捷,讲述了雁翎队的许多战斗故事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面,整理出了《雁翎队抗日斗争史料》。从1973年到1975年间,以郑少臣为主组成的雁翎队接待小组,用这些史料先后接待了刚果、也门、津巴布韦、巴勒斯坦、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团。在接待巴勒斯坦参观团时,郑少臣在当年用“扫帚炮”(即大抬杆,白洋淀渔民打雁用的大型猎枪)痛打鬼子保运船的现场,向外宾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雁翎队的英雄业绩,每讲一个故事,接待小组就唱一曲当年流行在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歌曲,吸引得外宾不断鼓掌欢迎。临别时,他们的领队还给郑少臣郑重地戴上了一枚纪念章,并且深情地说:白洋淀的雁翎队,我们永远记在心中!

  没想到,30多年后,就在当年雁翎队打鬼子的地方,石油工人又竖起了钻塔,谱写了一曲淀上找油的新歌。我作为县里的通讯报道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是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5月,石油工人在白洋淀南岸钻探淀2井,经过半年的苦战,就在庆祝建国28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打出了一口日产原油1200多吨的高产井,抱了一个大“金娃娃”。不几天,在井场召开的祝捷大会上,当我听到领导把这个油田命名为雁翎油田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即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郑少臣老前辈。不久,我又目睹了石油工人在白洋淀搞石油大会战的壮观场面,恬静的水淀,顿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淀中,地震船穿梭作业,搅起串串水花;岸上,石油人争分夺秒,一片繁忙。那种热火朝天的干劲,炽烈的会战气氛,和粉碎“四人帮”不久后的喜悦心情融会在一起,实在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那个32668女子钻井队也应运而生,以顽强的斗志,连创佳绩,不仅打出了一口口高产井,向国家贡献了石油,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现了“半边天”的自身价值: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同志能干的事,我们女同志也能干!通过几十部钻机的集中勘探,短短的几个月,就把雁翎油田的油藏搞清楚,很快投入了开发,为保证当年原油生产“超亿吨”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说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那么,雁翎队就是这颗明珠的捍卫者,而雁翎油田则是这颗明珠上结出的一个丰盛硕果。李增录(华北油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