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05-23
小柴胡汤
请大家从该方的原文阐释、组成配伍、量比用法、适应病症、临床应用、个人经验、各家论述等方面展开讨论。

1,原文《伤寒论37条》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方七。(用前第五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原文《伤寒论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3,原文《伤寒论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方四十九。(用前方。)

4,原文《伤寒论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五十。(用前方。)

5,原文《伤寒论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方五十一。(用前方。)

小建中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6,原文《伤寒论101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7,原文《伤寒论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五十三。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8,原文《伤寒论104条》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方五十四。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一两)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擘,四枚)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9,原文《伤寒论144条》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原文《伤寒论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方十四。(用前第十方。)

11,原文《伤寒论 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12,原文《伤寒论 229条》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六。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3,原文《伤寒论230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方十七。(用上方。)

14,原文《伤寒论231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八。(用上方。)

15,原文《伤寒论266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方一。

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6,原文《伤寒论 379条》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十九。

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7,原文《伤寒论394条》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方三。

柴胡(八两)人参(二两)黄芩(二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8,原文《金匮要略*黄疸病》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二十一)

19,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十五)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0,原文《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①,厥而必冒。冒家②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③,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二)【原文二】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方见痉病中。(三)

21,原文《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

《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22,原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①,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小柴胡汤的现代研究
小柴胡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功效: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和胃降逆。 主治: 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以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或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且是少阳病者。本方加减主要用于治疗肝胆及消化系统疾病和发烧、感染或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剧吐,原发性神经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用法用量: 汤剂:日1剂水煎分2-3次服。浓缩丸:每8丸相当原生药3g,成人每次24丸,日2-3次口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半量。片剂:每次6片。冲剂:每次10g,日3次口服。
临床应用:
1.肝炎:用柴胡30kg,党参30kg,大枣30kg,半夏20kg,黄芩20kg,甘草10kg,生姜6kg,先将柴胡置容器内,加水盖过药面浸泡2小时,加热煮沸3小时,过滤,其余生药置容器内加水盖过药面,浸泡2小时,煎煮2次。第1次煮沸2.5小时,过滤,药渣加水盖过药面,煮沸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32500ml,静置沉淀过夜,吸取上清液加热,加入适量白糖搅拌溶解,煮沸,过滤,滤液加入适量防腐剂搅拌溶解混匀,并加蒸馏水至20万ml,灌装即得。治疗组30例均为男性,年龄15-64岁,小柴胡汤日服2次,每次50ml,2周为1疗效。对照组30例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肝炎合剂,每日1剂,分2次服。两组按顺序随机分组,资料具有可比性。①两组消化道症状改善对比:经治疗后治疗组消化道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为2.9日,对照组为4.6日,治疗组比对照组缩短1.7日。②两组退黄疗效对比:治疗组退黄时间平均为15.47日,对照组退黄时间为21.15日。③两组转氨酶复常疗效对比:治疗组GPT复常时间平均为22.27日,对照组平均为40.93日。④血清蛋白系统和血清甲、乙、甲乙重叠病原学标志物,治疗后两组均无明显变化。将小柴胡汤制成冲剂,每包2g,每次1包,日3次,儿童酌减,治疗3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用药4个月后HBsAg近期转阴率为11.9%。以小柴胡汤加山栀10g,滑石15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307例。结果:临床痊愈268例,好转3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75%;29例HBsAg(+)患者,转阴23例。p
   2.胆道疾病:用柴胡15g,黄芩15g,半夏9g,党参9g,生姜3片,大枣7枚,甘草3g,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治疗胆囊炎285例,男134例,女151例;年龄2-68岁,平均40.1岁;病程2日至38年,平均2.7年;急性胆囊炎61例,慢性胆囊炎224例。治愈27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9%。
  3.抑制肝硬化转化肝癌:每日经口投给小柴胡汤7.5g。观察本方抑制肝硬化发生肝癌的作用。研究对象为经病理学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而且经甲胎蛋白及超声波检查无肝癌可疑的患者292例。甲胎蛋白值200μg/ml以下为条件,超声波检查上可疑病变者除外,分对照组与投药组,对前者继续给以前应用的药物。由1985年6月开始,对全部患者,每2个月检查1次甲胎蛋白,每3个月作1次超声波检查。投药组中男性92名,女性54名,共计146名;对照组亦为146名,其中男性91名,女性55名。HBsAg(+)者,投药组男性12名,女性8名;对照组男性11名,女性6名。对可疑肝癌者进行CT及血管造影,必要时在超声波监视下进行肝脏活检。研究开始后6个月内检出的肝癌,视为研究开始时就已存在肝癌,故均予排除。到1987年2月止的统计,共确诊为肝癌17例,其中对照组12例中有4例是6个月以内发现的,故被排除,投药组5例中有3例同样被排除。结果:对照组发生肝癌8例,投药组发生肝癌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小柴胡汤组的肝癌发生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发现肝癌的10例中,只有1例HBsAg(+),1例有输血史,4例有10年以上饮酒史。8例肝癌直径在3cm以下,2例是超声波检查困难的弥漫型肝癌。男女之比为9:2。未发现肝癌的患者,以研究开始前的甲胎蛋白值为基础,对照组的甲胎蛋白值变动在组内明显上升,与投药组之间有明显差异。GOT、GPT两组均无明显变动。
  4.感冒: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329例感冒,咳嗽加杏仁、贝母;咽干加牛蒡子、玄参;头痛加羌活、防风等,水煎服。结果:总有效率达94%。
   5.登革热:以本方加板蓝根、大青叶各2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登革热37例。结果:12例在服药后24小时体温降至正常,16例在48小时降至正常,6例在48小时内体温稍有下降,3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1.8%。
   6.返流性食管炎:用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0g,法夏10g,生姜4片,甘草6g,大枣5枚。反酸加煅瓦楞子30g;兼血瘀者加丹参20g;灼痛加乌梅30g,白芍30g。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治疗前及1疗程后做胃镜检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8例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38-65岁;病程4个月至3年。结果: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所见基本治愈,3个月内无复发者)69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稍减轻,胃镜所见改变不大,3个月内有复发者)6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胃镜检查均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96.2%。
   7.支气管哮喘:用小柴胡汤治疗类固醇依赖型重症难治性哮喘为主的患者28例,结果:显效4例,有效14例,有效率64.3%,尤其对支气管痉挛伴过量分泌和细支气管闭塞型有显著疗效,不仅缓解哮喘状态,还改善因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副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本方一方面抑制了白细胞的组织胺游离,另一方面改善了IgG和末稍血淋巴细胞数的减少,从而增强了全身的免疫功能。
   8.美尼尔氏综合征:用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2g,党参10g,甘草60g,生姜3片,大枣7枚。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小便频数加山药、金樱子;日1剂水煎服。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40例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0-5O岁;诊断标准以总后卫生部出版的《疾病诊断标准》为主,排除其它脏器病变,以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目不能睁和口苦咽干耳鸣为主症;病程2-7日。服药2剂症状消失者为治愈,共35例;服药3剂症状体征消失者为有效,共3例;服药5剂以上无显效或加用其它药者为无效,共2例。
   9.口腔干燥症:用本方提取剂5g/日,早晚饭前2次分服,疗程4周。治疗具有口腔干燥患者(口腔干燥症12例,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症5例,放射性口腔干燥症2例)19例。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并测定唾液的分泌量。结果:多数病例唾液分泌量增加,自觉症状及他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有效率为:口腔干燥症91.7%,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症80%,放射性口腔干燥100%。全部病例均无副作用。
   10.输卵管结扎术后呕吐:用柴胡15g,黄芩12g,人参3g(或党参30g),半夏12g,炙甘草10g,生姜12g,大枣12枚(劈开),日1剂水煎服。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呕吐96例,均以结扎术后呕吐为主症者。研究设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判定:痊愈:服药3日后呕吐消失,他症解除,停药3日无反复;好转:用药后呕吐基本消失,或停药后有反复,他症明显好转,病程在3-7日者;无效:用药2日后症状无改善。结果:治疗组54例中:治愈46例,有效6例,无效2例;3日治愈率为85.2%;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42例中:治愈20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3日治愈率为47.6%;总有效率为76.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11.流行性腮腺炎:以本方加石膏50-100g,海藻15g,橘核15g,板蓝根30g,日1剂水煎服。治疗本病合并睾丸炎25例,结果全部获愈。
   12.小儿夏季感冒:用小柴胡汤加羌活、板蓝根,日1剂水煎服。治疗小儿夏季感冒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最大者13岁,最小者3个月。结果:全部治愈。服药半剂热退症减者8例,1剂热退症除者21例,1剂半痊愈者5例。
   13.小儿尿路感染症:用本方结合抗生素、尿路消毒剂等,治疗小儿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症6例,本方的使用时间为1个月到10个月。结果除1例因投药时间短未作效果判定外,其余5例在投药期间未见复发。
小柴胡汤宗阳明而治                王全年 孙广仁

  少阳本态病,处于寒、热双重态:开-闭态。因寒故有闭,因热故有开。开、闭交作,随寒热交作也。什么是态?《说文》:“态,意态也。”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不同的态,对应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态,就是一个东西,处于一定的发展形势及状态中。因为它“必见于外”,故可产生中医“藏者,象也”的信息,让人们认识。伤寒六经病,实为六态之为病。态的意义,显然远远大于经络或脏腑,是“一身之气”织成的六大进行时也。常态潜于“一气”而固守,异态演生出“三阴、三阳”六态之为病。小柴胡汤,就是典型的少阳病宗方,但却宗阳明而为,治不离阳明。
  1.少阳本态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2.少阳本态病解释
  (1)病机:少阳态,故一定寒热交作,寒热往来。这种状态的产生,多由太阳之病转归而来,或因其他原因造成了少阳之为病的“开-闭”态。寒者,阴邪进,寒性收引,故有“闭态”或“敛态”。热者,阳邪进,阳热外释,故有“开态”或“热态”。寒者,似太阳之为病有“闭”态之貌;热者,似阳明之为病有“开”态之容。所以,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焦点症状。在这一态下,少阳枢机不利,引动胆火上乘,灼阴伤津,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脾胃也受影响,故可见“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为肝胆所辖,故少阳之热可致阳气运动不畅而“胸胁苦满”。有热可“心烦”。所以,少阳,可认为处于太阳、阳明两态之间的一个过渡态品种。因有寒,所以能将少阳态滞定于太阳之为病的闭态;因有热,所以又能将少阳定格于阳明之为病的开态。寒热交作,因气虚无力祛邪所为。而不是阳虚或阴虚。
  (2)治法:清热解阳明开态之热,补气聚能祛太阳闭态之寒。
  (3)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服。
  (4)方解:柴胡、黄芩,苦寒,气质轻清,以清阳郁之热为最佳,治阳明开态热胜恰如其分。又“寒性收引”,顺阳明内趋主阖、主敛势。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中,大补阳明“土”位之气,使“阳明”有足够的能量“阳明主阖”。所“阖”能量,以气的固摄与防预作用,祛除寒邪,消太阳之为病的寒性“闭”态,恢复生理上的“太阳主开”。寒、热消除,阳明、太阳各回到生理意义上的态势。
  中焦“土”位,在脏为胰(传统认为脾)、肝,在腑为肠胃。腑主消化、吸收,主纳、主入;脏主传输、上达,主升、主开。阳明主阖,就是消化吸收;太阴主开,就是升清上达。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顺应腑气以降为和,又顺应阳明内敛之德。
  全方合,内聚阳明之“气”能,以祛太阳之为病的“寒”;又苦寒之药,清解阳明之为病的“开”态余热。所以,本方主治,实只从阳明入手,这才是张仲景大师小柴胡汤的千年之妙。阳明之生理在于“阖”,故可补不可泻,参、芪类故也;阳明之为病在于因热有“开”。故可泻不可补,柴、芩可为。
  3.小柴汤宗阳明而治
  由于拘于传统六经的“经络说”,所以少阳病提纲误认为“口苦、咽干,目眩也”。笔者认为提纲应该是“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也”。它是阳明与太阳互有胜负打持久战。阳明故有热,太阳故有寒。寒、热,最能反映机体性质的两大类病性因子。所以,以“寒热往来”命定少阳提纲,更具有临床意义。《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处的证,实际对应着一个特殊病机:开-闭态。其实质就是抓住与证高度相恰的“病机”。而在众多与此证对应的“症”中,只有“寒热往来”,最具有代表性。小柴胡汤,以补阳明之“土”位固其本。《灵枢·五音五味篇》:“阳明常多血多气”,阳明主阖,是人体一切能量的蓄集塔。所以,大补气为首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柴汤宗阳明而治,清阳之为病的“热”,补阳明生理主阖的“气”,实为千古之秘。
  再,寒热是《伤寒论》定性的要点:太阳寒热,同时出现;少阳寒热,交互而为;疟疾寒热,发有定时;而阴虚之热,朝热盗汗。所以,采“寒热往来”定性少阳提纲,最为精确。它是与少阳证“寒-闭”态下,众多症中最准确的一个。
  伤寒三阳病,本质均为热病。所以刘完素依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指出伤寒发而为热病,其机理主要是“阳郁化热”。如他在《宣明论方·热论》中说:“寒藏于肌肤,阳气不行散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病热。”此处的“怫结”,即“阳郁”后而化热。阳者,阳气也,阳郁而盛而化热。热胜则成火。任何病理因子,如果瘀而成患,都可造成阳郁,阳郁则化火,故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伤寒三阳态病的热,各有所因,均由阳化。太阳之为病,因寒成闭态,因闭而阳郁而化热。阳明之为病,内阖之气聚集,遇热化热。阳明病热,或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如气分热),或因太阳闭态阳郁化热成阳明(太阳它态证),均可引动阳明主“阖”主“敛”的能量而化热。此能量,附于内阖之“气”而存在,气化阴气、阳气。阳热之邪,恰好引动的是阳气。两阳叠加,必生大热。故阳明态病,以发热为主。
  极热,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清阳明热用石膏;次热,如“心烦懊憹不眠”,可用栀子豉汤,清阳明热用栀子;太阳、阳明合病的“利遂不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清阳明热用黄芩、黄连;而小柴胡汤,寒热往来,寒时是太阳,热时是阳明,用柴、芩清阳明之热。可见,随阳化热的“阳明之为病”产生的热量多少,所用清阳明之药,随证而变。不拘泥于白虎汤也。
  小柴胡汤,只是众多清阳明热方剂的一个,却演生出中医最重要的“半表半里”的小阳理论。此处半表半里,只是一种思维模型,实为一个过度态品种:开闭态。
唐宗海详说小柴胡汤
唐氏喜用善用小柴胡汤,观其著述,其用于诸病者不可胜数,必是别有会心者也,今将其解小柴胡汤之论录之于下,供各位研读,或能略窥其奥,也未可知.
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机枢;人身之里,三焦实脏府之总管.唯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脏府;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下,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意,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府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亦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
小柴胡汤纵横谈  ―――邹孟城.

    小柴胡汤乃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殊多。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颇有貌不惊人之嫌。然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之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伦比者。今就小柴胡汤本方及其治疗伤寒本症之旨略加纵引,于其所涉内外杂症之治者稍稍旁及,聊述拙见,以就正于明者。

    一、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小柴胡汤由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黄芩、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物组成,均是普通常用之品。药虽至简,而全方之功能,深切于少阳病机。方中参、草、大枣,益气扶胃,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合之使阳明充实、气机畅达,即可扶正以达邪,更可使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易传里。亦即《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又如柴胡合黄芩以解少阳之邪;柴胡疏少阳之表,黄芩清少阳之里。使内外俱解、表里咸宁。

    少阳病既是寒邪袭入半表半里之间,治法首当达邪外出,柴胡无疑为少阳病和解达邪之主药,是必不可少者,而尚不能独擅其功。盖是时邪在少阳,渐已化热,加之肝胆内寄相火,其热更甚。此时少阳经中之热往往甚于袭入之邪,斯时若非黄芩之力,则不足以除少阳之热,热若不除,何和解之云哉!是故愚以为柴胡、黄芩两药同为小柴胡汤之主眼。方虽名曰“小柴胡汤”,而当少阳邪重热盛之时,无柴胡则不能达其邪,舍黄芩则不能解其热。黄芩与柴胡相须而用,相得益彰,此乃小柴胡汤之真谛也。或曰:仲景书中有去黄芩加芍药例及去黄芩加茯苓例,何得谓黄芩亦为此方之主眼?须知前者一因于腹痛,虑黄芩可致脾阳之不振;一因于水气,恐其得寒则凝。既有阳衰、水寒,则少阳之热自挫,已不必再投黄芩以解其热,反虑黄芩之苦寒以妨其病。是病机转而药随之,此乃小柴胡汤之变法,而非正鹄也。

    据于上理,虽《伤寒论》原方中柴胡之用量,为他药之两倍,而余临证时,每用3g或6g,多至9g,常少于他药。发热至39℃上下者,方中之柴胡仍用3g(黄芩用9g),依然药到病除。

    盖小柴胡汤一方,除上述柴芩之功用外,亦不能忽视参草扶元,姜枣辅佐之力,生姜大枣为药食兼用之品,常不为人所重,而须知生姜之用有三:一者合大枣健胃而致津液,二者助柴胡以散袭人之寒邪,三者合半夏和胃降逆。余曾遇一少阳证病人,体温38.2℃,平素体质较差,每多药食过敏,畏甜辣之味,余试投小柴胡汤而去姜枣,仪用其余五味,服一剂,寒热仅退二分,仍有38℃。考虑再三,次日仍加姜枣煎服,患者服药时觉喉中热辣刺痛(数日后始消)。而服药一帖,寒热即解。由此可知,姜枣并非可有可无之物,自有其独特之功用在。

    二、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

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虚人感冒纵有太阳表症,亦为病之标也;纵无少阳正证或变证,却总是腠理空疏,邪与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汤,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则太阳表症亦可除矣。”刘渡舟教授之论述,言简意赅,深切临床实际,亦可谓先得我心者也,故详加引述,以饷读者。由此可知无论经方抑或时方,治疗外感疾病诸方中,能广泛适应,普遍使用者,唯有小柴胡汤而已。

    此外,小柴胡汤亦可治疗风温、瘟疫、湿温等初起证候。如《济阴纲目》曰:“小柴胡汤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及在半表半里,非汗非下之证。”《得效方》谓:“小柴胡汤治挟岚嶂溪源蒸毒之气。”《苏沈良方》则曰:“此药极解暑毒。”类此之论述,诸书散见极多。是以知小柴胡汤不仅为治疗感冒风寒之圣剂,亦是其他外感热病之良方。

    三、“但见一证”,辨治独特

    小柴胡汤之主证,医书每将《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将“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然《伤寒论》原文又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对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名家所注不一,见仁见智各具心得。余临证间,以小柴胡汤治愈感冒发热者不知凡几,其中不乏小柴胡汤正证。然四大证中,仅“发热”起伏有时一证为人人所必具,其余三证及四证悉具者殊不经见,但口苦咽干证则为绝大多数患者所具有。不过,在以小柴胡汤治愈之病例中,其热型有典型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亦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成一定时间之周期变化。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即是“寒热往来”之一种形式。

    本书“小柴胡汤治验选”治验病例第二例中,仅见“寒热往来”及“眼目红赤”两症,投以小柴胡汤,得复杯即愈之效。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独特辨治方法,赋予小柴胡汤广泛之适应力,俾其临床应用之范围更为广阔。

    四、不仅外感,内症多倚

    小柴胡汤不仅为治外感热病之要剂,用以施治内伤杂病,同样功效独特,非同凡响。《皇汉医学》曾曰:“凡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肋膜炎、肠窒扶斯、疟疾、胃肠加答儿、肝脏病、肾脏肾盂炎症、妇人病等悉能治之。”虽已概括十余种病症,其实小柴胡汤于杂病中之治疗范围正远不止此。如《苏沈良方》又云:“常时上壅痰实,只依本方食后卧时服,赤白痢尤效,痢药中无如此之妙……”罗谦甫亦曰:“本方为脾家虚热、四时疟疾之圣药。”而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更是盛推小柴胡汤治虚劳咳嗽之功。余运用唐氏经验曾治一肺结核病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俱全,并见消瘦乏力,以小柴胡汤加杏仁、白芍、天冬、百部,咳血、潮热、盗汗均止,仅咳嗽减而未净,以川贝、桃仁、丹参、平地木等随证加减,诸症全消。改拟百合固金汤培本善后(参见本书“小柴胡汤治愈肺痨”篇。)以是知小柴胡汤确为治疗痨咳之良剂,唐氏之说洵不诬也。现代医学界对于小柴胡汤之应用与研究,更加深入广泛,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各科领域,应用病症亦日见其多,散见于诸书及期刊报道者,俯拾即是,原文俱在,恕不赘录。

    五、试治癌症,崭露头角

    据《现代肿瘤学》记载:“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癌症为严重危害人民牛命与健康之恶性疾病。目前尚无必效方法加以控制与治疗。于中医中药防治癌症之研究中,有人发现小柴胡汤对化学致癌物质有明显抑制效果,已受到医学界之高度重视。尤其日本医家对小柴胡汤治癌效果进行大量探索,成效可喜。如大阪市立大学于动物实验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结论认为“肝硬变者服用小柴胡汤,可预防潜在的微小肝细胞癌发生,或延迟其发病,是十分有意义的肝癌预防剂。”“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特别是子宫癌,经常施行放射疗法,往往容易导致难治性出血性膀胱炎,发病后常无有效药物治疗。而日本《汉方医学》(1984;3)报告一例,以小柴胡汤治愈。”“日本名医矢数道明曾以小柴胡汤治疗网织细胞增生症,获得极佳效果。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是全身广泛性内皮系统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病,有‘亚型白血病’之称。”(以上内容引自《抗癌良方》。)由上述报道可见,于防癌治癌之中医药大军中,小柴胡汤独树一帜,不仅其本身抗癌治癌之作用可资研究,且其与癌症抗衡之机理,有利于开拓抗癌药物研究之思路。余曾治一例胰腺癌,初以益气化滞、活血消瘕、解毒制癌之方治之甚效,症状消失二年余。于半年前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泛恶欲吐,投诸药不应,后考虑是胆逆痰扰,以小柴胡汤加利胆疏导之品.竟得全安。复用先前制癌之方.反觉不适,用小柴胡汤加减方,却颇适意,于是专进此方,已经数月,不见任何症状,体力、睡眠、饮食均佳。目前仍在治疗观察中。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不仅是一首名方,亦是一首奇方。此方看似浅近,而内涵极深,若能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祖国医学之发展,并造福人类。

    小柴胡汤治验选

    例一丁老太,1982年退休后,偕夫于家中同营制衣业,房舍简陋狭小,环境郁闷。入夏以来,频频汗出。至8月下旬,偶患风寒感冒,稍见头痛、鼻塞、纳差、乏力。自服感冒药,终未解除。延至9月9日,诸症加重。逮及傍晚,骤发寒颤。虽时属秋令燥热而复以厚衾,仍寒颤不止。如此二小时许,转为发热,身如热灼火燎,继则四肢抽搐。家人惶恐,急送医院。入院后测得体温40.5℃,诊断意见“发热待查”,予退热及抗惊厥处理,并给补液。施治后惊厥解除,体温下降而未清。嗣后每夜寒热交作,服解热药体温可以稍退而他症如故。待至13日晚始邀余诊。证见恶寒发热而先寒后热;动辄汗出;口中苦甚;两胁痞胀不舒,常欲以手相揉;频作呕恶,发热至此已四天,前两日食后即吐去,近两日连连泛恶不吐;胃纳甚差,不思谷食。脉则两关滑大,两尺寸俱俯,苔薄微黄而干。并测得体温38.2℃。据此证情,乃伤寒少阳病无疑,急书小柴胡汤:

    柴胡3g党参9g姜半夏9g黄芩9g炙草3g生姜一片红枣3枚  服三帖,诸症悉蠲,寒热亦净,知饥纳食。继以两调气阴之剂善后。

    例二南汇盐仓乡周某,于1992年7月病发热不退,住县医院。凡可行之检查,悉以行之,无法明确诊断;可用之药俱以用之,发热终不能清。至1993年1月,病已七阅月,化费达万余元,病仍未解。经友人介绍,迎余为诊,询知发热多在38~39℃之间,用西药后可退至38℃以下,然不用则升。有时可自行退净三、四日,但数日后必定复热如故。问其症则无以得对,盖并无明显之症状,原有咳嗽宿疾,仅见小咳而已。然诊见两眼球结膜红肿充血,与发热一症同起同存。脉则左弦右小,右关细软,舌淡红,苔薄白。余推究此证,病不甚重而缠绵不解,可自行热退而又复热如故,此为正气不足,邪气亦微,邪正共处,两两相安。患者惟一明显之体征为目红,尤在泾曰:“少阳受邪而热壅于经.故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也。”此病初起,应是夏月感寒,邪踞少阳,未得解散而致迁延不愈。为疏小柴胡汤,因略兼咳嗽,稍参肺药:

    柴胡3g党参9g姜半夏4.5g黄芩9g甘草3g杏仁9g桔梗3g川贝母4.5g生姜二二片  大枣五枚

    仅服三帖,热即退清,咳嗽亦止,随即出院,今已五年余,未再复发。

    例三  偏头痛。某街道孙副主任,女性,年龄约在四十上下,形虽不丰而并无慢性疾患,惟苦偏头痛时作时止,一月数发,或在左侧,或偏右侧。常备麦角胺咖啡因片,每发辄服,似能减轻,终不能愈。经友人介绍来诊。诊见脉小弦,右手较软。舌质淡,苔薄白微腻。据上述四诊所得而分析之,则头之偏侧为少阳经循行之地,头痛偏于两侧,其病必在少阳。兼之脉小而弦,为少阳经气不舒,引邪内急。右手偏软则为中焦气弱。舌苔微腻乃稍兼湿浊之象。治拟小柴胡汤扶持中气、舒展少阳,加晚蚕砂、僵蚕、川芎以化痰除浊、通络止痛。方为:

    柴胡3g太子参9g炒白术芍各9g黄芩9g甘草3g姜半夏9g川芎3g蚕砂(包)15g僵蚕9g

    服上方竟得药到病除,后又两度复发,投以上方辄效。

    例四斑秃。孟氏子,年方弱冠,善交际,好经营。数年前夜寝时忽头发块块脱落。直径在2cm左右者有三块,较小者六、七处。余先授以《医宗金鉴》之方神应养真丹及洗发剂,经治两星期未见显效。改拟王清任《医林改错》之通窍活血汤。病情依然无变化。最后投以小柴胡汤。服一周后见有短小稀疏之发生长,共服一月,发茂如初。今已五、六年,未复秃也。

    例五  阳痿。某集团公司总经理,素体康健。但中年以后得一隐疾,先见早泄,后成阳痿。中西医药调治数年而竟罔效,后经友人荐举来就余诊。诊得六脉涩缩不畅,左关兼弦。与余言语对话之间,忧伤神色时有流露。余推测患者必有七情重伤,询之果然。据其脉症,病源当在肝气郁滞,宜先疏肝解郁、条畅气机。而观其以前所服方,尽皆滋肾壮阳之品,无有出其范围者。余取褚澄遗法:以白蒺藜500g,炒去刺,研为细末。日服二次,每次6g,开水送下。服完药粉,患者欣喜来告,连称“大效”,“自服药以来从未见有如此良效。”复诊脉见细软,并无他征。改拟两调肝肾、平补阴阳之方。服两月,病情更趋好转,已有正常性生活。但停药半年,又见反复,临场怯战,娇妻抱怨。再次来诊,脉象又变,左手弦而有力,右手软大,证现中气虚馁、肝火内炽之候。迳予小柴胡汤原方,连进数十剂,服后阳道再兴、人伦复常矣。
各家论小柴胡汤

***成无己***
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撤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即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伤寒明理论》
***许宏***
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通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
***方有执***
柴胡,少阳之君药也。半夏辛温,佐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与。然小柴胡汤者,出表入里,往来寒热之主治也。而热入血室者,乃下往上来之寒热,似不相同,亦以之为主治,何也?曰:出入上下虽不同,其主往来寒热之少阳则一也。邪属少阳,发表则无表可发,攻里则胃不可攻,取之于血室,则邪又结于胁下,肝胆同归一治,妇道必从于夫。故从少阳之小柴胡,为解厥阴之血室,乃主其夫妇之和,而潮热期之于必愈。《伤寒论条辨》
***不著撰人***
论曰:伤风与寒,有里即不可攻表,有表即不可攻里,此定法也。少阳为半表里,故凡见少阳一证,即不可从太阳为治,而用小柴胡。盖柴胡能引清气而行阳道,又能引胃气上行而行春令,又能散诸经血结气聚,故凡邪之表里混杂者,俱籍之以提出少阳,俾循经次而出,所以仲景取用独多。而尤于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为对的之剂。谓风寒之外邪,挟身中之痰饮,结聚少阳本位,所以胸胁苦满,热逼心间,所以心烦喜呕,胸胁既满,胃中之水谷亦不消,所以不欲食,于是邪入而并于阴则寒,并于阳则热,故不问传经或直中,概以小柴胡和之。柴胡者,少阳主药也。兼黄芩,邪入内则热也;兼半夏、生姜,有饮而呕逆也;兼参、甘、枣养正而调其阴阳。小柴胡得擅和解之功,实赖此也。然人小气体所挟不同,故以柴、甘、生姜为定药,余则增减随症耳。《伤寒方论?和剂》
***喻昌***
或问小柴胡,近世治伤寒发热,不分阴阳而用之,何也?然柴胡之苦平,乃足少阳经伤寒发热之药,除半表半里之热,乃往来寒热,小有日晡潮热也。佐以黄芩之苦寒以退热,半夏、生姜之辛以退寒,人参、大枣之甘温以助正气,解渴生津液,则阴阳和而邪气解矣。但太阳经之表热,阳明经之标热,皆不能解也。如用之,岂曰无害,若夹阴伤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可不慎哉,乃内虚有寒,大便不实,脉息小弱,与妇人新产发热,皆不可用也。《尚论后篇》
***柯琴***
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血弱气虚,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正分事,故往来寒热,与伤寒头痛,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故取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参之微甘微温者,予补其正气,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头汗心烦舌苔等症,皆虚火游行于半里,故用黄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草之甘以缓之,亦以提防三阴之受邪也,太阳伤寒则呕逆,此中风则干呕,欲呕者,邪正相搏于半里,故欲厥而不逆,胁居一身之半,为少阳之枢,邪结于胁,则枢机不利,所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也。引用姜、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枣之泥滞,可以止呕者,即可以泄满矣。夫邪在半表,势已向里,未有定居,故有或为之证,所以方有加减,药无定品之可拘也。《伤寒附翼》
***陈尧道***
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一云专主往来寒热,谓其能升提风木之气也。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一云味苦而不沉,黄中带青,有祛风热之专功,谓其能散风木之邪也。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邪初入里,以风寒之外邪,挟身中有形之痰涎,结聚于少阳之本位,所以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亦所以佐人参、甘草以补中气,使半表之邪从肌表而散也。《伤寒辨证》
***汪琥***
柴胡汤方专治少阳经往来寒热,头角痛,耳聋口苦,胁痛脉弦者,倘其病初伤本经,或初自太阳、阳明二经传来,邪气方盛,人参一味断不可用;若其病过经不解,或本经中有留邪未尽,正气已虚,人参一味方可加之也。《伤寒论辨证广注》
***张隐庵***
柴胡根生白身,香美可食,感一阳之气而生;半夏气味辛平,形圆色白,感-阴之气而生。柴胡、半夏启一阴一阳之气而上合于中焦,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滋补中焦之气,而横达于四旁,黄芩气味苦寒,外肌皮而内空腐,能解躯体无形邪热。正气内出,邪热外清,此运枢却病之神方也。《伤寒论集注》
***钱潢***
邪在少阳,内逼三阴,达表之途辽远,汗之徒足以败亡卫阳。少阳虽外属三阳,而入里之路较近,下之适足以陷邪伤胃,汗下俱所不宜。故立小柴胡汤以升发少阳之郁邪。使清阳达表而解散之,即所谓木郁达之之义也。故少阳一经,惟此一方,无他法也。虽有多证,亦不过因此出入变化而已。《伤寒溯源集》
***王晋三***
柴胡汤,不从表里立方者,仲景曰:少阳病,汗之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故不治表里,而以升降法和之,盖遵经言。少阳行身之侧,左升主乎肝,右降主乎肺。柴胡升足少阳清气,黄芩降手太阴热邪,招其所胜之气也。柴、芩解足少阳之邪,即用参、甘实足太阴之气,截其所不胜之处也。仍用姜、枣和营卫者,助半夏和胃而通阴阳,俾阴阳无争,则寒热自解。经曰: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也。去渣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于和也。七味主治在中,不及下焦,故称之曰小。《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谦***
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予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订正伤寒论注》
***程郊倩***
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而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阳背阴两岐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默默;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为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症,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症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症。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于畏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古今名医方论》
***吴昆***
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府,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此条皆少阳证也,以少阳为甲木,在天为风故《机要》名为风疟。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见伤寒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故两胁作痛,责之少是方也,柴胡味辛而气温,辛者金之味,故足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足以入少阳;佐以黄芩,泻其实也;佐以半夏,破其滞也;而必用夫人参、甘草者,恐木病传脾,而先实其土也;用夫生姜、大枣者,调其营卫,不令经气壅滞也。《医方考》
***汪昂***
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半表半里,阴出与阳争,阴胜则寒;阳入与阴争,阳胜则热;阳不足则先寒,阴不足则先热。又曰:太阳行身之后,属膀胱寒水,为表;阳明行身之前,属胃燥金,为表之里;邪在于中,近后膀胱水则寒,近前阳明燥则热也。寒热有定时者为疟,无定时者为往来寒热,以热在表而浅,邪恶正故畏寒,寒已复热,此邪未并于表里,故寒热微而无定时也。半表半里,属足少阳胆脉,行于两胁,手少阳三焦之脉络心包,风邪干之,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或攻胸胁,故又胸胁痛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在里则烦而闷乱,邪自表而方传里,故默默静也。经曰:阳入之阴则静,邪在表则能食,入里则不能食,今在表里之间,故但不欲食,未至于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在里则烦呕,表方传里,故心烦喜呕也。里虚协热,故或渴或利,或腹中痛;里有停饮,故悸而小便不利;少阳胆脉络于耳,故耳聋;胆气上溢,故口苦;胆与肝皆属木,故脉弦;春月时嗽,少阳当令之时也。血室,冲脉也,男女皆有之,妇人伤寒七八日,邪当传里,值经水适来,则邪不入腑,乘而入血室;或经水适断,表邪乘虚亦入血室,热与血搏结而不行,致有寒热如疟,暮则谵浯如见鬼状,在男子则下血谵语,皆为热入血室。妇人伤寒与男子无异,惟热入血室、妊娠伤寒为不同也。小柴胡在经主气,在脏主血,故更能入血室。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曰:伤寒五六日,发热而呕,医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愈。或湿热在半表半里而发黄者,仍与小柴胡汤和其表里,虽杂证不能外也);亦治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为阳微结(仲景曰: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有汗,故知非少阴也。按三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程郊倩曰:热虽结而不甚也,以有微恶寒之半表在,至于脉沉,虽似里阴,则又有头汗出之证以别之,凡脉细、脉沉、脉紧,皆阳热郁结之证,无关少阴也,可见阳气一结,不但阳证似阴,阳脉亦似阴矣)。
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呕逆加生姜、陈皮(生姜散逆,陈皮顺气);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以荡郁热);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生津);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解肌);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咳为气逆肺寒,五味敛肺,干姜散寒。戴元礼曰:少阳有嗽无喘,有喘非少阳也;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虚烦加竹叶、粳米(竹叶凉心,粳米和胃);齿燥无津加石膏(齿燥属阳明火,石膏清胃止渴);痰多加栝楼、贝母(能去热痰);腹痛去黄芩,加芍药(黄芩寒中,芍药合甘草和里);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大枣甘令人满,牡蛎咸能软坚);胁下痛加青皮、芍药(胁为肝胆之部,痛属肝火,二药平肝);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经曰:太阳证饮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下故悸,水畜不行,故小便不利,黄芩苦,反坚肾,茯苓淡能利水);本经头痛加川芎(入肝活血,散郁除风);发黄加茵陈(利湿)。
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景曰:少阳中风,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释曰:邪在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又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汗,汗之则谵语。释曰:汗之亡津液,少阳之邪,因之入胃,故谵语)。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阳不足则阴凑之,故发寒,用黄芩降阴气,使不陷入阳中,则不寒;阴不足则阳凑之,故发热;用柴胡升阳气,使不陷入阴中,则不热。又曰:柴胡、黄芩之苦寒以退热,半夏、生姜之辛温以退寒,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以助正气);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二药固太阴,使木邪不致克土,然必虚人方可用参);邪在半表半里,则营卫争(表属卫,里属营),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李时珍曰:少阳证虽在半表半里,而胸膈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必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昂按:半夏止呕和胃健脾,亦通治烦呕不欲食,寒热间作,脾亦有之,不独少阳也,小柴胡之用半夏,以邪在半表半里,则阴阳争,用半夏和胃而通阴阳也,《灵枢经》用治不眠,亦同此意。而仲景治喉痹咽痛及大小便秘,皆用半夏,取其辛能润燥,又能散也。丹溪谓半夏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今又专以半夏为除痰之药,稍涉燥证,辄不敢用,而半夏之功用不复见知于世矣。徐忠可曰:小柴胡能引清气而行阳道,能引胃气上行而行春令,能散诸经血凝气聚,故凡邪在表里混杂者,俱藉之以提出少阳,俾循经而散,以柴甘生姜为定药,余则加减随证耳。陶节庵曰:本经证心下饱闷,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腑,尚为在表,只须小柴胡加枳桔,不效,就以本方兑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喻嘉言曰: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用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脾和中,但带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扦格矣;又曰:虚劳发寒热者,乃卫虚则恶寒,营虚则发热耳,缓调营卫,俾不亢战,寒热自止,若误用小柴胡,俾汗多而卫伤于外,便溏而营伤于内,虚热转加,病益甚矣。吴绶曰:小柴胡为半表半里之剂,太阳经之表热,阳明经之标热,皆不能解也。若夫阳气虚寒,面赤发热,脉沉足冷者,服之立见危殆;及内有虚寒,大便不实,妇人新产发热,皆不可用也。李士材曰:今人治伤寒,不分阴阳表里,概用此方去参投之,以为平稳,杀人多矣,不独峻剂也。李东垣曰: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气夫血妇也,如妇人经病,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医方集解》
名医用小柴胡汤

齐秉慧医案:治一妇人,寒热闲作,口苦咽干,头痛两侧夕默不饮食,眼中时见红影动,其家以为雷号,来请诊。齐曰:非也,乃少阳胆热溢于肝经,目为肝窍,热乘肝胆,而眼昏花耳。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当归、香附宣通血分,羚羊角泻肝热而清眼目,不数剂而愈。

柴胡12克、黄芩9克、法夏9克、党参12克、生姜9克、

甘草3克、大枣6克、当归9克、香附9克、羚羊角末1克(冲服)。

寥笙注:本案为少阳小柴胡汤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味以和解之。患者寒热间作,即往来寒热也;头痛两侧,即少阳头角痛也,眼中时见红影动,即目眩也。柴胡症具,故投以小柴胡汤加味,不数剂而愈。少阳属半表半里热症,其病理机制为木火上炎,热迫空窍,故口苦,咽干,目眩;正邪相争,则往来寒热;邪郁胸中,热伤胃气,故默默不欲饮食,木火相通,胆喜犯胃,故心烦喜呕。少阳为枢,小柴胡升清降浊,通调经府,和其表里,以转机枢,故为少阳之主方,独得柴胡症之名。柴胡味苦性微寒,疏肝解热,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苦寒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辛温,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味甘平,补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甘平,佐柴芬调和内外;姜枣助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不内向而外解。少阳病有三禁:发汗则澹语,吐下则悸而惊,唯和解表里为治少阳病之要诀。本方加当归之辛温以养血;香附之辛平以理气,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合当归更能宣通血分;羚羊角味咸性寒,功能平肝熄风,治疗肝火升扰,善清眼目,合小柴胡服之,效更捷也。



齐秉慧医案:治其女,六岁,寒热往来,每于梦中惊叫而醒,爬人身上,且哭且怕,至十余夜,不能瞑目,将合眼,就大叫大哭。齐诊之曰:此胆虚热乘,用小柴胡汤去黄芬,加白茯苓、远志宁心安神,竹茹开郁,真琥珀定惊,一剂而愈。

寥笙注:本案亦属小柴胡汤症。患孩寒热往来,为得少阳病之主证;因无口苦咽干,故去苦寒之黄芩;因有惊恐,神志不宁,故加白茯苓,以宁心安神;竹茹味甘性微寒,清热开郁;远志辛温,豁痰利气,安神散郁;琥珀味甘性平,镇惊安神。凡用古方,必须活用,症有出入,则方须加减,挨方治活病,多见其不当也,读此案务宜着眼其加减化裁之妙用。



孙兆医案:治一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脉沉紧。或者以为阴结。孙曰:此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也。投以小柴胡汤而愈。盖四肢冷,脉沉紧,似乎少阴。然少阴多自利,不当大便硬。况头者三阳同聚,若三阴经则至胸而还。今有头汗出,似乎阳虚,故日汗出为阳微。然少阴额上冷汗,则为阴毒矣。故曰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知非少阴也。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仲景虽不立方,可知其为大柴胡汤矣,此亦阳症似阴之一种也。

寥笙注:本案为阳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阳症结证。患者头汗出,为表症;心下痞闷,大便秘为里症;手足冷为少阳与少阴疑似症。此案辨证要点: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少阴病,无头汗出,故为阳症结,为半在里半在表也。孙氏对此症与阴结对比分析,辨证精确,故投以小柴胡汤转输少阳枢机而愈。此种一证,非平素精研《伤寒论》者,极难辨识,论治则更无从措手矣。

 

小柴胡汤方论

〖方源〗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 柴胡 半斤 [24g]  黄芩 三两 [9g]  人参 三两 [9g] 半夏 半升,洗[9g]    甘草 三两,炙[9g]  生姜 三两,切[9g] 大枣 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分二次温服。]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功用〗和解少阳

【方解】

柴胡 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 君┐
                       ├ 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黄芩 苦寒善清少阳相火───────── 臣┘

            (上焦得通)

半夏 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助君药、臣药攻邪之用──佐
            (津液得下)

人参、甘草为佐┐
       ├益卫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

生姜、大枣为使┘
            (胃气因和)
         

【运用】1.本方主治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忌用。
  2.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鞕,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
  3.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

【注意事项】1.服本方后,一般是不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去,胃气和降而致。若少阳明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此种情况虽属正盛邪却,但也应严密观察,防其虚脱。
  2.肝火偏胜,肝阴虚,肝阳上亢者不宜使用。
  3.柴胡用量大于芩、参、草,否则会引邪入里。

【文献摘要】 方论  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背阴阳两岐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默默;木受邪则防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为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
  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迫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鞕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耎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畏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名医方论》)
刘渡舟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

  刘渡舟(1917-2001年)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注:刘老把仲景方与后世方结合应用的方剂称之为古今接轨方),临床应用频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并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张保伟跟随刘老侍诊三载,得闻先生对本方机理之阐释,得睹先生临证疗效之神奇,受益匪浅。此仅就导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运用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 尊经旨 阐“升降出入”  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 主但见一证 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以笔者之见,刘渡舟教授论“但见一证”,当以口苦为先。
  刘渡舟教授常用之小柴胡汤加减系列方甚多,如治疗外感发热的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刘老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其应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汤加减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炎的方剂,如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螵蛸、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芍、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螵蛸),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蛎、干姜、土鳖虫)等,均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体现了刘渡舟教授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
  3 倡合方 创古今接轨 尽柴胡之功
  刘渡舟教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堪称当今研究仲景学说的泰斗。晚年有古今接轨论、方证相对论、火证论、水证论、湿证论问世,被称为其老年五大论。以余之见,五论之中,以古今接轨论为其最得意之作,其临床实践也最成功,尤其是柴胡类古今接轨方甚多。与后世方的接轨应用,大大扩展了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使本方的临床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刘老深研仲景学悦,境界之所至。现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3.1 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能治疗气、血、痰、火、食所致之郁结,消化不良,胸脘痛闷等证。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理肝胆之郁,而侧重于“横’;越鞠丸畅气舒胃,善治胸脘痛闷,而侧重于“纵”。两方接轨,则互相为援,而有纵横捭开,疏肝和胃,解郁开结,畅行三焦滞结,无往而不利,为接轨方最理想之法也。临床用于治疗郁证、胃病疗效惊人。
  3.2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3.3 小柴胡汤与霍香正气散接轨
  霍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霍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气,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疟痢,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
  3.4 小柴胡汤与温胆汤接轨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组成。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治痰热扰动之心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等证。两方接轨,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5 小柴胡汤与黛蛤散接轨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间验方:服壳蛤、青黛研成细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此方治疗木火刑金,咳痰带血,咽喉不利,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每见于妇女,服之多效。木火者,肝胆之郁火也,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肝胆舒畅则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泄肝肺二经之火,为治标之法也。两方接轨,则标本兼顾。
  3.6 小柴胡汤与三甲散接轨
  三甲散,出自《瘟疫论》方: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此方脱胎于《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具有软坚消癥,治疗肝脾肿大,两胁痞坚,络脉瘀阻,气血瘀滞等证,须久服而方有效。两方接轨,一者理气郁而畅肝气,一者行血瘀而消癥瘕,合用则对肝病由气及血,肝脾肿大有明显疗效。本方也是刘老柴胡鳖甲汤之前身,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
  3.7 小柴胡汤与四磨饮子接轨
  四磨饮子,出自《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此方功能下降逆气,顺气扶正,治疗正气素虚,而又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证。导师治疗肝胆气郁疾患,又见气之上逆甚为猛烈,或呃、或喘、或呕、或胸满不食等证,乃用“柴磨接轨”之法,用之多效。
  3.8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腿酸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烧,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疏肝解郁,以顺其阳用,补血柔肝以滋其体阴,用之则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
  他如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嗝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与颠倒木金散接轨治疗气病及血胸痛连胁之病;与三仁汤接轨,治疗少阳合并湿邪之发热,也有立杆见影之效。本方与经方合用者,如治疗肝胆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疗湿热蕴郁肝胆所致黄疽的柴胡茵陈蒿汤等,均为刘老临床常用之效方。以上只是刘老使用小柴胡汤经验中的九牛一毛,限于论文篇幅,不能详述。能否反映导师学术思想,权作窥管之见。
小柴胡汤》

    一、邪人少阳

    齐秉慧医案:张女,寒热间作,口苦咽干,两侧头痛,默不欲食,眼中时有红影动。其家以为雷号,来寓备述,予日:非也。少阳热溢于肝经,目为肝窍,热乘肝胆,两目昏红。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当归、香附宣通血分,羚羊角泻肝热而廓清目中,不数剂而愈。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显系邪入少阳之证,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挟肝胆郁热,故加当归、香附、羚羊角以理肝郁、清肝热。



  二、少阳病胁痛   

  许叔微医案: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可忍,或作奔豚治。予视之日:非也。少阳胆经,循胁入耳,邪在此经,故病心烦,喜呕,渴,往来寒热,默不能食,胸胁满闷,少阳证也。始太阳传人此经,故有是证。仲景云: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三投而痛止,续得汗解。

  按语:少阳病兼太阳证,当和解少阳为法,续得汗解。



  三、少阳病气上冲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兼见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更觉烦悸不安,倍感痛苦。脉来时止而有结象。此为少阳气机郁勃不舒,复感风寒,由于心阳坐镇无权,故见脉结而挟冲气上逆。此证原有风心病而又多郁,外感内伤相杂,治法:解少阳之邪,兼下上冲之气。处方:柴胡12克,黄芩6克,桂枝10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5枚,炙甘草克。 3剂后诸症皆安。

  按语:本案治疗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法。加桂枝一药,起到治疗三种证候的作用:一、桂枝解表,二、桂枝通阳下气,三、桂枝又治风心病’。柴胡汤方后注云:“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不渴,为邪未入里;外有微热,是兼有表邪。故以柴胡汤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外。可见本方是用于少阳病兼表邪不解之证。本案患者素有心脏病又兼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胸胁发满、心悸等少阳气机不利而兼表证不解。此外,患者还突出表现为“气上冲”而致烦悸不安。桂枝于解表之中又善于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下气。刘老常将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用于治疗少阳病又兼有心悸、气上冲等症,疗效确切。



    四、黄疸

    祝谌予医案:李某,男,40岁。患病月余。胃纳不适,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血胆红:3.6毫克%,肝功能正常,胆囊造影、十二指肠引流均未发现异律证属:肝胆湿热。用小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服上方12剂,小便即不甚黄,胃纳增加,口苦咽干均减。原:服至18剂,诸症消失。血胆红素2.4毫克%。原方又服18剂,胆红素降至1.2毫克%,食、睡、二便如常,无任何不适。嘱病人:服原方15剂。

    按语:黄疸之病机关键在于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利,小柴汤以利肝胆枢机为能事,故凡肝胆气机不疏之证,皆宜使用。加陈、金钱草者,在于加强清利湿热之功。



  五、热入血室

  俞长荣医案:二十年前,曾治某校一女工,外感恰值月经来漶寒热交作,心烦胸满,瞑目谵语,小腹疼痛。迁延六七日,曾服中:数剂,均未见效。我认为热入血室证,拟小柴胡汤,用柴胡12克。时有人怀疑柴胡使用过量,劝病人勿服。病家犹豫不决,复来询事我说:寒热往来,心烦胸满,非柴胡不解。并用陈修园《时方妙用>:胡“少用四钱,多用八钱”一句相慰,力主大胆服用,病家始欣然而去。只服一剂,诸症均除。

    按语:正值经期,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搏结而发病。热入室证,小柴胡汤主之。



  六、低热

  李克绍医案:张某某,男,50岁。1973年初夏,发低烧。在楼治疗无效,返回济南。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水、激素等药物,治疗两月,仍毫无效果。该院西医某大夫’邀余诊。患者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是脉象稍显弦细,兼微觉头痛。《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2剂,低烧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该院有的医师还不相信。结果过了三天.患者病愈,已能上班工作。

  按语:发热头痛,三阳证皆可见,惟以脉为凭,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弦为少阳。本案低热、头微痛,脉略弦细,证属少阳无疑,故与小柴胡汤和之愈。



  七、胃脘痞痛(急性胃炎)

    祝庆堂医案:董某某,女,1l岁,1987年5月2 9日初诊。患者体质素弱,四天前因淋雨引起发热,服安乃近后热退而复起,成寒热往来之状,且出现胃脘痞痛、心下支结、呕恶频频,不能进食。西医按急性胃炎给予消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两天,效果欠佳。改服中药,证略同前,四日未解大便。予小柴胡汤原方重用黄芩30克,1剂而大便畅行,寒热止,呕恶减,胃脘痞痛基本消失;惟食欲仍差,体力欠佳,改用和胃安中之剂调理三日而愈。

    按语:小柴胡汤本为和解少阳之方,但重用黄芩后即兼有明显的清通阳明胃腑的作用。《本草品汇精要》指出:黄芩“疗肠胃不利,破壅气,令人宣畅’’。其使用要点是:既有脘腹痞胀或疼痛、大便干结或不爽的胃肠结滞证;又有口苦咽干、不欲食的少阳经证。并应据阳明结滞的轻重而决定黄芩用量的大小。



    八、呃逆

    许叔微医案:张保义得汗后吃逆,或者以胃虚则哕,故吃逆也,以干姜橘皮等汤,不下,命予治之。予曰:此证不可全作胃虚治,六脉尚躁,是余毒未解耳,服以小柴胡汤,两啜而愈。

    按语:太阳不解,转入少阳,时时作哕,乃少阳枢机不利也,必有少阳见证,方可与小柴胡汤。案叙过简也。




    九、腹泻

    王挚峰医案:梁某某,女,14个月,因腹泻5天于1963年11月6日入院。患儿腹泻,呈蛋花样粪便,每天1O次左右,量多。呕出胃内容物,小便明显减少,烦躁不安,口渴非常,饮水颇多,发热,在当地卫生所打针、服药(用药不详)未效而入院。入院后即请中医会诊。发热,El唇干燥,苔黄,脉弦数。诊为胃肠湿热,三焦气滞,用小柴胡汤加苡仁、白芍、黄连治之,配合补液。服药2剂,诸症消失。

    按语:泄泻而呕吐、脉弦,土虚木乘之象。《张聿青医案·泄泻》指出:“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睥土。”盖土虚则湿
盛,木盛则气逆。故用小柴胡汤疏达肝木之气,加苡仁、黄连、白芍以培土清利湿热矣。



  十、便秘

  王成钢医案:李某,男,45岁。数天前因发热恶寒,身痛,自服感冒清、板蓝根冲剂后,寒热消失,但精神尚差,头晕,不尽饮食,时欲呕吐,大便四日未解而腹无所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弦滑。予小柴胡汤3剂,便通呕止,汗出而愈。

  按语,大便不通,一般多责之于热结肠腑,或血亏津少,而麓以通里攻下或润燥缓通之常法。然有因表里不和,津气郁结而致大便硬者,则小柴胡汤正为的对之方。恰如论中所说:“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i戢然汗出而解。



    十一、产后痢疾

    彭含芳医案:王某,于1954年秋产后月余,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中疼痛,寒已复热,胸胁苦满。当时偏执产后阴虚下利之见,忽视其寒热胸满的少阳症状,进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服后毫无效果,反增呕逆不食。复诊改从少阳立法:拟以小柴胡汤加吴萸、香、连。连服2剂,竟收热退痢止之效,渐加调养,迅复原状。

    按语:前医囿于产后痢疾多虚之论,而忽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少阳证存在,用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治疗,不切病本,服后不唯原证不除,反因苦寒遏阻气机而呕逆不止。所幸小柴胡证未变,仍当小柴胡汤以挽之,合左金丸兼清肝胃之湿热,以达木调土,止呕止利。



    十二、心悸怔忡(冠心病)

    朱进忠医案:雷某某,男,48岁。冠心病,心律失常三年多,曾反复以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审其症见胸满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舌苔白,脉弦滑而结涩时见,证脉合参,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为拟疏肝理气,化痰清热,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O克,半夏1O克,黄芩1O克,党参1O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个,栝蒌15克。

    服药4剂,诸证好转,服药1O剂后心悸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此时患者因拘于冠心二号方治疗冠心病之见,又服冠心二号方l剂,服后心悸又见,心电图复查:室性期前收缩。后又约余诊视,再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服药120剂诸证消失。

    按语:朱氏认为,心律失常从心病论治有不效者,多究于肝气部结。这类患者每见心悸反复发作,情绪低落,甚至闷闷欲哭,伴见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脉弦而结,治以疏达肝胆气机为要,主用小集胡汤。其中挟痰者,加栝蒌;心阳不足者,减黄芩,加桂枝、茯苓;血虚者,加逍遥散。



    十三、真心痛(冠心病)

    邵桂珍医案:程某某,男,50岁,1983年1月10日来诊。患心病三年,心绞疼不断发作,屡用西药血管扩张剂、降脂、降压、静及中药活血益气之品,症状时轻时重,但心绞疼终不能停止。因家事纠纷、情志不畅心胸痛大作。诊见,心前区压榨样剧痛'整左侧胸胁攻疼不止,时而串及右胁,左手臂至手小指次指俱痛,色苍白·头冷汗出,手足发凉,口唇淡紫,不时呻吟,舌苔薄白质黯,脉弦细。血压180/90毫米汞柱,脉搏110次/分。心电图报.(1)窦性心动过速。(2)高侧壁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西医诊断:冠病心绞疼。中医诊为:真心痛。胸胁乃少阳经络所司,少阳气机舒,肝郁气滞,郁久由气及血,胸中气血闭阻,心痛随之发作,急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20克,半夏15克,人参1O克(另炖),黄芩9克,炙草克,当归15克,川芎25克,附子15克,生姜12克,大枣9枚。

    连服2剂,心痛减轻过半;服药一周,疼痛遂止。心电图报(1)窦性心律。(2)偶发室性早搏。后宗此方加减调治两月,嘱其意精神调理,一5-痛至今未见发作。

    按语:真心痛由情志不畅诱发,痛时旁及两胁,脉来弦细’责于肝也,母病及子之故。少阳气机不舒,肝胆疏泄失常,肝郁气,气病及血,使胸中大气不旋,心血流通不畅,发为心痛。《诸病源论》指出:“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膻中’络心包,……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下引于胁,故烦满而又胸胁痛也。”因此,和解少阳,疏通气机之去不失为治心绞痛一重要方法。



    十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沈中林医案:张某某,男,32岁。1984年11月8日诊。三日下乡寒温不适,遂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自服APc片,药后大汗淋漓,外症虽去,继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不敢启目,口苦咽干,恶心欲呕,经某县医院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给注射葡萄糖并口服鲁米那数日·其症不减,遂来中医科就诊。
    刻诊:患者紧闭双目,主诉如前,苔黄薄,脉弦,余虑其过汗伤阳·阳虚水瑟所为,处以真武汤温阳化水,其症非但不解,反而加剧,除上述诸症的在外,又增心烦不寐。反复思考,此症由外感误汗而致之变症,不似内伤之眩晕,参阅仲景《伤寒论》少阳病篇颇有所悟,仲景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眩、呕、咽干、口苦、脉弦、苔黄诸象,显系邪传少阳之证,乃拟小柴胡汤和之:柴胡12克,黄芩9克,党参12克,姜夏9克,大枣12克,甘草6克。服1剂后诸症悉减,再剂而愈。

    按语:眩晕,乃少阳主证,由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所致。临床上,凡属少阳枢机不利之眩晕,用本方和解必愈。



    十五、顽固性不寐

    任宏程医案:节某某,女,52岁,1989年3月18日就诊。述因惊吓染患失眠三十余年,始为人寐困难,闻步履、门响、人语等声扰醒,醒后不能再寐·家人倍蹑手足而行,莫敢触冒,每日睡眠不足.四个小时,甚者彻夜不眠,良医数更,中西药并进,针灸按摩、气功保健、土单验方、求神拜佛遍施,终无一效。近几年尤为严重,连日不眠,甚则月余,终日苦不堪言。但精神状况尚可,饮食如故,仍能坚持工作,旁无它症。谈叙间,随取往日病例处方一大厚叠,余逐观之,率多按养血安神论治,镇心安神、养阴清热、涤痰清心、活血化淤、消食和胃者亦复不少。余聆视病情,也感茫然,讶为顽症。殚思再三,忽悟失眠一症,病因虽繁,但总属阴阳失调,阳不交阴,治疗也当着眼于此。奈苦无良方,辗转思维,蓦然忆及小柴胡汤正是调和阴阳之方,不妨一试,乃疾疏方:柴胡15克,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各1O克,生姜5片,大枣5枚。嘱令千里流水煎之。

    患者对治愈早已懊丧,今又见药简量轻,平淡无奇,直摇头长叹。余释其病理,言此方乃医圣先师调和阴阳之祖方,心诚则灵。千里流水煎药,乃为奇处,《本草纲目》云:“流水者,以大而江河,小而溪间,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主治……阳盛阴虚,目不能瞑。”患者将信将疑取药而去。不意翌日来告,昨天服药,当夜即安然入睡,一觉竟1O个小时,醒后精神疲惫,仍有睡意。既效不更,仍宗前方,6剂诸症竞悄然而去。余为之获效速捷而惊讶,恐其病久疗效不固,嘱再进3剂,以收全功。一年后追访,安然无妨。

    按语:《类证治裁》云:“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阳护于外,阴守于内,通过少阳枢机运转而阴阳交配。今病在少阳枢机不运,乃使表里开合无度,气血运行紊乱而阳气不交于阴。小柴胡汤为转运少阳枢机之专方,正切本案之病机,是获卓功。至于嘱患者取千里流水以煎,除取其药用外,还意在鼓舞患者勇气,调动体内有利因素,以祛病抗邪。对顽固性疾病,此法有可取之处。
十六、喁僻不遂

    刘远坝医案:谢某某,女,62岁,1987年11月11日初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天。于四天前因感冒寒热,自服生姜辣椒汤一碗,旋即大汗淋漓,头痛目胀,心烦不眠。次日出现嘴角向左歪斜,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前医投镇肝息风汤三剂罔效。诊见:患者神情默默,言语蹇涩,恶心欲呕,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右侧痿僻不遂,血压190/1OOmmHg,舌苔簿白,脉弦数。辨证:邪陷少阳,气机不利,贼邪不泻,阻塞窍络。治法:疏畅气机,通利血脉。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l8克,黄芩、党参各12克,制半夏9克,生姜、大枣、甘草各6克,丹参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服。

    3剂后右上肢能自由活动,握力明显增强,下肢能借助手杖行走,言语清晰,呕吐已止。但咳吐稠痰,手足不温,脉弦细。守方加鲜竹沥1支,桂枝9克,地龙1 2克。5剂后诸症悉除,恢复正常生活。

    按语:病起于太阳病误汗伤正,邪陷少阳,胆火上扰,引动肝风,阻塞窍络,导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故予小柴胡汤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宜通内外,和畅气机。加代赭石降气镇逆,丹参活血通脉,药中其鹄,其病霍然。




    十七、舌体强硬

    刘玉海医案:李某,女,3 2岁,1989年1O月6日诊。患者于十天前自觉舌体强,身热头痛,按感冒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近日口苦、心烦,舌体强硬胖大,言语不清加重,求余诊治。诊见:面色少华,体倦神疲,言语支吾不清,自述脊背憎寒发紧。查:舌体强硬胖大、边暗,按之压痛,苔白,脉弦滑而细。白细胞9.5×9/L,红细胞3.6×12/L,中性O.6 5,淋巴O.35。诸症合参,证属少阳机输不利,痰湿郁滞所致。处方:柴胡、黄芩、川芎各12克、半夏、菖蒲各15克,党参30克,桂枝1O克,甘草6克,生姜4片。水煎服,l剂。服药1剂,舌强减轻,脊背不寒。继服2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舌体强硬见口苦、心烦,寒热并作,脉弦,乃病在少阳也。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疏通无力,痰湿内停,阻于窍络,故见舌体强硬,语言不清。用小柴胡汤转运气机,调达上下,并佐菖蒲、桂枝、川芎以通络开窍,化痰活血。



    十八、久咳   

    张磊医案:孙某某,女,47岁,1970年来诊。从小咳嗽至今,历40年,每年秋末发作,冬季较甚,夏季自愈。在发作期间,昼轻夜重,甚则难以入眠,痰多而稀,喉咙发痒,其神色形态无明显病容。窃思此病已数十年,患者服药较多,不见效果,一般治咳之剂均已用过,若不另想方药,恐难取效。忆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治咳论中有云:“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考虑用此方较为合适.欣然疏方,以观其效。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服上方1剂即能安然入睡,服4剂后咳嗽已去大半,继服数剂而咳止。

  按语:本案所治,非读大书之人难以为之,堪为当今疑难杂症治疗之楷模也,值得诸同道细细玩味。




    十九、癃闭

    王挚峰医案:某,女,40岁。自述2个月前脖子下部长了一粒如息肉般的东西,即就诊于西医,以为是“结核病”,予服雷米封。服后数天竟成癃闭,溺时点滴而出,量少,大便难,胸膈胀闷不舒,隔日呕吐一次,呕后始舒。后转请某中医治疗,多日不效,来诊时脉弦,舌苔薄黄而润,属三焦不能气化,决渎失职,水停中脘。拟:小柴胡汤加黄芪30克。服3剂而愈。



    二十、水肿
 
    吉益东洞医案:一男子十四岁,通身浮肿,心胸烦满,小便不利,脚亦濡弱,众医无效。诊之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四肢微热,作小柴胡汤使饮之。尽三服,小便快利,肿胀随减,未满十服,全愈。

    按语:上两案主证虽各有不同,但其表现皆有胸胁苦满,其病机皆与少阳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三焦不通有关。遵照“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原则,以小柴胡汤解郁利枢,令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表里上下之气畅达则水化气行,诸症自除。



  二十一、不射精

  孟庆余医案:王某,2 6岁。婚姻不称心意,2年来未射精,夜间多梦'足软无力,情志不畅,诊断为继发性功能不射精症。处方:小柴胡汤加麻黄。药后即射精一次,共用6剂,后育一男。

  按语:婚姻不遂心愿,郁闷不乐,必致肝胆疏泄失司,少阳气机不利。肝经绕阴器,与肾“乙癸同源”,肝疏泄失司,窍机不开,则肾精难以施泄。治疗巧妙之处,在于通利肝胆枢机,枢转气活,则窍开精泄。



    二十二、手足厥冷

    许叔微医案:酒家朱三者,得伤寒六七日,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厥冷,心下满,大便秘结。或者见其逆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予诊其脉沉而紧,曰:此证诚可疑,然大便结者为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证,然少阴证多矣,是自利未有秘结。予谓此半在表,半在里也。投以小柴胡汤,大便得通而愈。

    按语:伤寒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结,脉沉紧诸见症'既表又里也,实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沉而紧,不得以为少阴病,因有头汗出一症,以阴不得有汗也,果阴证见汗,则九死一生之侯。于此之候,当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待枢转气活,表里气通,津液得达,气机得畅,则诸症自愈。



    二十三、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俞济人医案:吴某某,男,36岁。形寒发热3天,咳嗽气逆,左胁牵痛,胸闷欲吐,遍身骨楚,胃呆{口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弦数。体温40"C,叩诊左下背部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经X线胸透,诊为左下背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用小柴胡汤加葶苈子6克。服药仅2剂,热退净,咳逆、胸胁痛大减。

    按语:水饮内停胸胁,但其势不甚,阻碍肝胆气机。所见寒热,胸闷胁痛、愠愠欲吐、口渴、脉弦,乃少阳柴胡汤证也,故用小柴胡汤调理肝胆气机为主,加葶苈子以利胸胁水饮,肃肺降气,服之则肝升肺降,待大气一转,则诸症自除。





  二十四、感冒

  张子惠医案:徐某某,女,34岁。恶寒发热二天,体温在38·5~3 9.5~c,住院作发热待查,对症治疗三日,西药曾用过安乃近,青、氯霉素和激素等,寒热未解。中医会诊时,患者寒热交作,口苦恶心,欲吐不出,不思纳谷,心烦,舌苔白,脉弦而数。此乃外感邪郁少阳之候,当予和解法。处方:柴胡20克,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各1O克,甘草6克,大枣10枚。服2帖后,诸症悉退而愈。

  按语:少阳证备,故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二十五、项背强痛

  吴光烈医案:苏某某,女性,46岁,1985年8月2 3日就诊。症见:项背强痛,转侧不灵,伴寒热往来,每日一发,寒轻热重,热来大饮不解其渴,不欲饮食已4天,经到某医院门诊,治以葛根汤连取3剂,汗出甚多,寒热往来未除,项背强痛益增,而求治。查问病史,去年患胆石症曾到福建医学院附属一院进行手术,素体虚衰,月经行期色淡,白带多而清稀,面色无华,脉弦而细,舌质淡,苔薄黄,症属少阳热重伤津,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治之:柴胡、黄芩各12克,半夏、党参各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6粒(剖)。1剂而寒热解,3剂尽,项背强痛除。

  按语:本案项背痛而无表证,故用葛根汤无效。但见寒热往来,寒轻热重,热来大饮,不欲饮食,证属少阳热重伤津所致。当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待枢转气活,则寒热自除,郁热自解,津伤自复,而项背疼痛自止。



    二十六、汗下目闭

    许叔微医案:李思顺得伤寒,恶寒发热,口中气热如火,不绝七八日矣,而目闭不肯开。予诊其脉,阴阳俱紧,是必汗之而复下之故也,此坏证矣。病家日:一医于三日前汗之不愈,一医复下之,而目闭矣。遂投以小柴胡汤,五啜而愈。

    抟语:许叔微日:“或问何以知其汗下而目闭?予日:仲景称伤寒发热,口中气勃勃然,头痛目黄,若下之则目闭。又云: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汗之,咽中伤。若复下,则两目闭,此坏证,须小柴胡汤调之愈。




    二十七、定时发作疾病八则

    (一)子时脘胁剧痛

    刘熹医案:严某某,男,5 3岁,1986年4月4日初诊。每日半夜子辰(24时),左肋胀痛延及胃脘痛并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剧痛难忍,须起床行走痛势方减。每至卯辰(早5时),不药疼自止。病史已届8个多月,素昔体质弱。经超声诊断为胆结石,经用消炎解痉等药治疗无效,改用清热利胆排石中药治疗,病情有增无减。每夜疼痛发作后神疲乏力,余无兼证可辨,证属肋痛。由于少阳之气升发不利,木失条达之性,抑郁犯胃,故子辰至卯辰发病。方用小柴胡汤:柴胡1O克,半夏(洗)18克,黄芩4克,人参4克,甘草4克,生姜4克,大枣12枚,水煎服,投3剂。

  4月9日复诊:服2剂后,左肋连脘痛已止,患者要求再服些丸剂以除病根。遂给投逍遥丸,每次1丸,FI 3次,以调理肝脾和胆胃,升发少阳之气,连服2月余。至今1年有余,病未复发。



    (二)子午卯酉时胃脘痛   

    刘熹医案:杨某某,男,19岁,1984年6月2 2日初诊。半月来,每于子、午、卯、酉四辰,胃脘疼痛每次1O分钟,过后不治自止,余无异常症状,经钡透及胃镜检查未见异常。依时辰辨证,此为阴阳不相顺接。投:柴胡1O克,半夏(洗)18克,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4克,枣12枚,3剂,水煎服。同年7月份随访,患者言服药后,脘痛遂止,后未复发。
(六)夜半恶心

    袁兴石医案:辛某某,女,54岁。夜半恶心一月有余。患妇因罹淋巴结结核,以软坚散结、苦寒解毒之蛇蝎之品以毒攻毒治之二月,病情大有好转,血沉趋于正常。但每于夜间丑时出现恶心症状,至卯时自止。神疲乏力。前医以攻伐过分,伤损胃气论治,投四君子、六君子类无效,又以降逆之黄连、柿蒂、枇杷叶等亦无济于事。余诊视之,确属攻伐过度所致。然非胃气受病,而是伤及生发之气,即木损气少,生发无力,夜半阴盛之时,难以制阴克土,则胃气上逆,恶心见也,卯时生发之气得朝阳相助,疏泄有权,土气自和,故恶心止也。拟以小柴胡汤和调木气,以利升发:

    春柴胡1O克,制半夏1O克,生姜4片,大枣7枚,台党参10克,生甘草5克。煎服法:以水1000ml,前服浓液400ml,再以水600ml,煎取浓液400ml。将头二次煎取的800ml合并煎取400ral,分三次温服。上药服2帖,恶心消失,继服2帖,精神转佳而停药。



    (七)上半夜恶寒下半夜烦热

    刘熹医案:孙某某,女,31岁,1984年4月1 O日初诊。每晚上半夜恶寒,盖被不能露风,下半夜烦热,不能复被,白天则一无所苦。经现代医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按时辰辨证,此属阴阳不相顺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黄芩4克,人参4克,甘草4克,生姜4克,水煎服。
    4月14日来诊:服3剂后,微感头晕,余症悉除;改用杞菊地黄丸每服1丸,日3次,服1个月。1987年4月16日因治胃痛来诊,追问原病谓:至今未发,无异状。

    (八)春季发热

    崔健民医案:王某某,女,31岁,初诊日期1982年2月1日。患者于五年前因产后受凉,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风湿热’’。经抗风湿治疗,症状消失。此后,每年春季2~3月间则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C。20天前因受凉后而发热复作,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而入院。现症: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纳谷不香,恶心欲吐,头晕目眩,小便短赤。体温39~C,舌质偏红苔薄黄少津’脉数。入院后服达原饮、甘露消毒丹二周,症状无明显减轻,体温波动在37·4~38.3~c 2:1~。经重新辨证认为,患者虽证见发热恶寒'脉数之邪伏膜原证,但发热已数日,恶寒应退而转为但热不寒,脉象虽数,但舌质无红绛,舌苔无浊腻或白如积粉之象,故非达.原饮之所治。患者虽有发热、呕恶、溺赤、腰膝困重之湿热内阻之象'但无胸满腹胀,舌苔未见浊腻或淡白,故亦非甘露消毒丹之定。现证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食等少阳证。故改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生姜5克。

    服2剂后,身有微汗,体温降至正常。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2剂,未再发热,诸证消失。惟感口干,大便秘。用沙参麦门冬汤以益胃生津。于1 982年2月25日痊愈出院。

    总按:《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鸡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以上疾病多是发于子、午、卯、酉时分,乃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如阴阳之气能顺利交接,人则不病,否则,则会出现诸多病理变化。这些病变的一个特征就是疾病定时发作。案(一)为子时发病,至丑时痛剧,乃少阳胆气无力升发,肝木郁滞所致;案(二)为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发病,则属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案(三)为子、午时辰发病.机理同案(二);案(四)~(七)均为病起子时,责之于肝胆之气升发不及,或致肺气不降,或使胃气上逆,或令母病及子而发病;案(八)为春季发病,亦正当肝胆升发之时,升发不及,则气郁而发热。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之主方,一方面能升发肝胆之气;另一方面能通过转运少阳枢机而起到顺接阴阳的作用。故诸凡肝胆之气升发不及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病,表现为连续而有规律发作者,用小柴胡汤治疗皆有良效。

  【补述】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载:友人某,微寒发热,目眩,胸胁苦满,持续多日不愈。自诊为少阳病,亦服过小柴胡汤,但所用柴胡系毛柴胡、银柴胡,后才用北柴胡八分,渐加至一钱,连服数剂,证状仍然。自认为证属少阳无疑,何以用小柴胡汤无效?虽非大病,但
缠绵多日,苦恼异常。一日召我商谈。我说:仲师创立小柴胡汤,柴胡用量几乎三倍于参芩,汝用柴胡不及他药之半。眨君为佐,将如何发挥柴胡除寒热、解半表半里之邪之力?他问:柴胡须用多少?我说:三钱。他笑云:宁愿再苦几日,不愿冒此大险。我正色告云:汝以我为“追魂使者”耶?他默不言。后经劝强相加,始用北柴胡二钱,连服三剂而愈。

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

          滕女,57岁。右胁下板滞不适感三个月。
久用"消炎药”“中成药”乏效;
    问诊得知:心中烦闷,目花,咽干多饮,喜热饮,纳可,食硬物则心下不适;大便日一行,质略干。
    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阳病
  处方;小柴胡汤
  柴胡24  黄芩12  半夏12  党参18  炙甘草12
    生姜15  大枣15        4剂。
    复诊疗效之好正如我所预知。患者并且告知,近年来就睡眠欠佳,服药后香甜极了。原方续进。
      本案的喜热饮一证,怕是火神们有“虚阳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们是不会用柴,芩的;其实是少阳枢机不利,上焦郁火所致。
食后返味《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07
    张*伟,男,49岁。081202
    进食后隔一段时间即上返食物之气味,甚为苦恼,进食油腻物更甚,食青菜尚可,大便两日一行,质尚可,溲可;口略干,喜饮水,纳可,目干涩而眩,常欲以水润之,喜闭目。
    脉弦,舌淡红嫩胖苔黄绿腻;
    五证:痞 饮
    六纲:少阳太阴合病
    方证: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
    处方: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合方
          生半夏30      黄芩30      黄连10    白人参20
              炙甘草20      干姜20      大枣20      柴胡40
              生姜10
                              四剂;
二诊:食后返味已愈,目尚干涩,眩而喜闭,目眶压痛,口干喜饮,大便二日一行;
      少阳从三焦来看也是半位,中上焦之间,邪在少阳,三焦的通道被阻,就会造成津液的输布障碍,不能上承,上焦本来就有个火在位,津液不能上承,上焦就会干燥,就有了目干涩,渴喜饮等一些燥象的出现; 这个用小柴胡汤治之可矣,上焦得通,津液得以输布,即可痊愈;
    处方:柴胡40      黄芩15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八剂;
        尽剂而愈。
按:这个医案,首诊其实就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二诊一些上焦津液输布濡润不利的症状没有改善就是因为干姜的存在。
食后返味《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07
食后返味《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07
    张*伟,男,49岁。081202
    进食后隔一段时间即上返食物之气味,甚为苦恼,进食油腻物更甚,食青菜尚可,大便两日一行,质尚可,溲可;口略干,喜饮水,纳可,目干涩而眩,常欲以水润之,喜闭目。
    脉弦,舌淡红嫩胖苔黄绿腻;
    五证:痞 饮
    六纲:少阳太阴合病
    方证: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
    处方: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合方
          生半夏30      黄芩30      黄连10    白人参20
              炙甘草20      干姜20      大枣20      柴胡40
              生姜10
                              四剂;
二诊:食后返味已愈,目尚干涩,眩而喜闭,目眶压痛,口干喜饮,大便二日一行;
      少阳从三焦来看也是半位,中上焦之间,邪在少阳,三焦的通道被阻,就会造成津液的输布障碍,不能上承,上焦本来就有个火在位,津液不能上承,上焦就会干燥,就有了目干涩,渴喜饮等一些燥象的出现; 这个用小柴胡汤治之可矣,上焦得通,津液得以输布,即可痊愈;
    处方:柴胡40      黄芩15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八剂;
        尽剂而愈。
按:这个医案,首诊其实就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二诊一些上焦津液输布濡润不利的症状没有改善就是因为干姜的存在。




[ 此贴被书剑一生在2008-11-25 20:49重新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