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审时·度势(2008-01-17 22:25:15)
《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 务:一定。知时:认识时机。 ●审度时宜,虑定而定,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坏训策黄西》审:详察;细研。虑定而定:考虑成熟而使心中有数。 ●审时度势 清·洪仁玕《资政新篇》 时:时势。度:揣度,估计。 ●事有常变,理有穷通。……其理在于审时度世。 清·洪仁玕《资政新篇》事有常变:客观事物有不变有变。常:正常。理有穷通:事理有不理解有理解。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治法不若时:制定法规不如抓住时势。 ●知者善谋,不如当时。 《管子·霸言》 知:智。当时:正当其时。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杂铭·书签》学:学习。身:自己。政:政治,政绩。时:时势。从一个人自身表现来看他的学问,从时势的治乱来看统治者的政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指有利于政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天:自然规律。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 《北史·张定和传论》 因:凭借。时:时机。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识时务者:能认清当时客观形势的人。 ●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 《商君书·禁使》飞蓬: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来时因风飘荡,胡曰飞蓬。飞蓬因风而行千里,喻人必因势才能成就大业。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这种制度的建立并非是圣人的意旨,完全是形势造就的结果。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 《后汉书·徐穉传》颠:倾倒。非一绳所维: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得了。 ●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颠:倾倒。支:支撑。杜甫《水槛》:“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 ●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 隋·王义《上炀帝书陈咸败》崩:倒塌。支:支撑。洪河已决:大河已缺堤。 掬壤:双手捧土。 ●大厦既焚,不可洒之以泪;长河一决,不可障之以手。 北朝·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拟进珠》说明大势已去,谁也无法阴挡。 ●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楮。 唐·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千钧:三十斤为钧。千钧:喻很重。榰(zhī):支撑。 ●江河日下谁能止。 清·许缵曾《睢阳行》 喻大势已去如江河日下谁也无法制止。 ●大势已去,非人力可挽。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7回挽:挽回。清:淮阴百一居士《壹天录》:“大势已去,只手难撑。”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大势:指整个局势。大势所趋,指整个大局的发展趋势。 移:转移。 ●龙游浅水遭虾戏,凤入深林被雀欺。 《香囊记》比喻一个人一旦失势,将无所作为。 ●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 《慎子·威德》腾蛇游雾:腾蛇,亦即螣蛇,据说能飞游雾,即乘雾。乘:前者批驾。后者指利用。霁:停止。 ●大势难居,不可不慎。 《晋书·王原王斡传》居:止息,停留。慎:慎重。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 汉·桓宽《盐铁论·遵道》粟: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要想种好粮食,就要不违农时;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因势制宜。 ●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清·洪仁玕《资政新篇》 审:观察。势:形势。根据客观形势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审察时势所趋而决定相应的行动。 ●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韩非子·奸劫弑臣》 善任势:善于顺应形势。因:根据。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 《管子·霸言》 辅时:适应时势行事。违时:违背时势行事。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战国策·秦策》为时:创造时机。弗失:不失。圣人并不能创造时机,只是时机来到而不错过罢了。 ●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为。 唐·李筌《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时:这里指时机。人事:这里指人力能做到的事。弗为:不要去做。时机不成熟的事勿作,人力做不到的事勿为。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易传·艮卦》 道:路。谓一行一止均须适应时势发展,能如此做去,前景光明。 ●时移世改,理自然也。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时:时势。世:时代。理自然也:规律自然如此。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感怀》认识形势贵在了解当前功尽弃情况趋向,通晓人情世故,贵在认识社会。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唐·罗隐《筹笔驿》时:时机。运:命运,时运。有利时机到来时,整个社会力量都为之通力合作,推动形势发展;有利时机已失,就是一个英雄也不由自主了。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荀子·王霸》天时:指有利于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而百事不废:而后各事能成。 ●因天之时,就地之事,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兵势》因:依顺。依人之利:以人民利益为利益。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 宋·苏洵《审势》 审:观察。应:应付。 务:事业。 ●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韩非子·功名》材:通“才”,才能。势:时势。不肖:不贤。 ●贤者之处世,皆以得时为至难。 宋·苏轼《贺吴副枢启》得时:获得适当的时机。至难:最不容易。 ●必因人之情,故易为功;必因时之势,故易为力。 宋·苏轼《策别十四》因:顺应。人之情:人的共同愿望。功:成功。力:实行。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7回 贵:重视。 乘时:利用时机。 ●自古天下事,及时难必成。 宋·欧阳修《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难必成: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能成功。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汉·刘向《说苑·谈丛》 时:时势。 ●治乱民如治乱绳,不可急也。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治:治理。绳:绳子。 ●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传》顺着事物发展趋势,向正常方向引导。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晋书·宣帝纪》理:规律。力:实行。时:时势。功:成功。顺理易做,背势难为。 ●时势造英雄。 清·吴趼人《东欧女豪杰》第1回 造:造就。 ●清明之朝,其臣多廉;浊乱之朝,其臣多贪,势所然也。 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篇》朝:朝代。势:形势,趋势。然:如此。 ●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亦异矣。 清·王夫之《宋论》卷十时:时代。势:形势。时代不同则形势不同,形势不同,社会发展规律当不一样。 ●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 唐·刘知几《史通·烦省》 势使之然也:形势使它如此也。 ●大势所趋,潮流所至,没有方法可以阻止。 近代·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 ●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 清·戴名世《南山集·范坛论》定:安定,平定。明,明白,懂得。决:决断。 ●逆风点火自烧身。 元·无名氏《神奴儿》 喻违背时势的人,必然自取灭亡。 ●怀既往而不咎,指将来而骏奔。 唐·王勃《上百里昌言疏》既往:以往(的过失)。不咎(jiù):不指责。骏奔:象骏马一样奔驰。 ●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 唐·韩愈《复志赋》往者:过去的。复:再来。冀:希图,意想。 ●着意寻不见,有时还自来。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昂柳七》着意:有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36回觅:找寻。谓“机遇”主观难寻,却会偶然获取。 ●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唐·刘禹锡《何卜赋》时:时机。 邀:挽回。逃:避免。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事业难成功易失败,时机难得易失,要抓紧难得的有利时机,才能把事情办好。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 清·张维屏《新雷》安排著:布置好了。意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随机应变。 《旧唐书·郭孝恪传》随着事机的变化而灵活应付。 ●相机行事。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相:察看。观察时机,相应行事。 ●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机。 宋·苏洵《审势》审:观察。应之以机:以机变的办法来应付形势的发展。 ●机变随物宜,妙道贯未然。 《晋志·乐志下》贯:贯通,通晓。时机是随着事物之所宜而变化,精深的道理可以推知事情未出现之时。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时:时势。 ●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宋·苏洵《远虑》 机:机遇。 能:成。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 清·杜文澜《古谣谚》天:自然规律。时:时机。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 时:时机。 得时:符合时势。 ●循智保身,审时致位。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七十八 智:智慧。身:自身。致:达到,获得。位:职位。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一首》顺时:适应形势。谋:度,思考。逆理:违背义理,违背历史规律。。动:行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汉·桓宽《盐铁论·忧边》因时:根据客观形势。随世:随着时代的变化。制:制定措施。 ●智者不背时而徼幸,明者不违道以干非。 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背时:违背形势。徼幸:同“侥幸”,希图偶然得到好处或免去灾祸。干:求取。非:不应求取的事。 ●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书·哀帝纪》经:常法,原则。时宜:当时的需要或好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易传·益卦》益:有益的。时:形势。偕:配合适当。《易经·损彖》:“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系辞下》 器:指才能。时:时机。 ●盈缩卷舒,与时变化。 《淮南子·俶真训》盈缩卷舒:伸缩卷舒,指退隐与从政。与时:随着形势。 ●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战国策·秦策三》盈缩:伸长与缩短,引申为伸屈、进退、福祸、生死等意。常道:正常规律。 ●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 《战国策·齐策五》藉于权:凭借权宜、权变。务兴于时:务必乘势而起。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汉·刘向《说苑·谈丛》 与:给予。咎(jiù):灾祸。迎:迎合。殃:灾难。 ●因时制宜。 《淮南子·汜论训》 根据不同的时势,采取适当的措施。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汉书·东方朔传》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韩非子·喻老》时:时机。资:条件。 能:能耐,特长。随着适当的时机办事,依靠客观的条件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获利。 ●世异则事异……,事变则备变。 《韩非子·五蠹》时代不同,政策就应随之不同;事情的情况变了,办法也应随之变化。 ●时诎则诎,时伸则伸。 《荀子·仲尼》时:时势。诎(qū):通“屈”。喻屈伸顺时。 ●与时推移,与物运转。 宋·王安石《道德真经集义》引与时:跟随时势。与物:跟随事物。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应:顺应,适应。立俗施事:建立各种乡规俗例,办理各种事务。无所不宜:无所不当。 ●因时立事,事不局于一时,可为百代常行之法。 宋·李觏《易论》十一 因时:根据形势。立事:制定各种职务法规。 局:局限。 常:长久不变。法:法则。 ●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若其势已成,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所可转移也。 近代·孙中山《孙中山选集》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时:时机。不旋踵(zhǒng):不待一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机:变化。 ●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顺时而动:顺应时势而进行活动。因机而发:根据机会而兴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晋书·安重荣传》 说明时机难得,必须珍惜。 ●见机不遂者陨功。 汉·桓宽《盐铁论·击之》机:时机。遂:进。陨(yǔn)功:功业就会受损。 ●审势而行,因机而变。 明·《投笔肤谈》 审:观察。势:形势。因:根据。机:时机。 ●日中不熭,是谓失时;操刀不割,是谓失利之期。言当及时也。 《资治通鉴·汉纪·文章六年》胡注 熭(wèi):晒干。意为做事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因人制宜。 《老生常谈·以人为鉴》因:按照,根据。制:制定。宜:合适的措施。 ●临事应变,因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通:通达事理。 虑:考虑。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时务:当时的客观形势。机变:灵活适应事物的变化。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 ●大丈夫相时而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回 相时而动:见机行事。 ●专明无胆,则虽见不断;专胆无明,则违理失机。 三国·魏·稽康《明胆论》 专明无胆:只有明智而无胆色。见:发见,见识。断:决断。违理失机:失却机会,背道而驰。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战国策·齐策》 谋泄:计谋泄露。事无功:事情就不会成功。计不决:决策犹豫不决。 ●干将莫邪,贵其立断也。 汉·刘向《新序·杂事》干将(jiàng)莫邪(yè):古之善铸利剑者,后借为古之利剑名。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霍光传》 断:决断。乱:祸害。 ●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决弗敢行:作出决定而不付诸实施。 ●因时立政。 宋·苏辙《乞裁损浮费札子》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政令。 ●因时施宜,无害于民。 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因时施宜:根据当时的形势施行适宜的措施。 ●时不至不可强生也,事不究不可强成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不可强(qiǎng)生:不能勉强出现。究:彻底推求。 ●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汉·陆贾《新语·术事》仲尼:孔子。扁鹊:战国时的名医。权行:衡量是非轻重,因事制宜。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兴而禁不变者削。 《韩非子·心度》时移:形势发展了。治:治理的方法。易:改变。兴:兴起。禁:禁令。削:衰弱。 ●因时制宜者,为政之上务也。观人立教者,经国之长策也。 《北史》 上务:头等重要的事情。经国:治理国家。 ●不能循往以御变。 唐·刘禹锡《鉴药》谓不能以过去的办法来应付已经变化了的形势。 ●引旧法以治近世,是执旧方以医变症,药既不对,病必加危。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引:引用。法:法令。执:持,拿。 ●病无穷而方亦无穷。 清·康有为《礼运注序》穷:尽。方:指药方。以治病喻治国,弊病无穷尽,治理的方法也无穷尽。 ●世变无穷,圣人御变之道亦无穷。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世变:形势变化。御变之道:应付变化的办法。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战国策·赵策》 御:驾车。制:约束。用书本上的方法来驾车的。就不能完全合乎马的脾性;用古人的章法来约束现今的人,就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 ●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 宋·李觏《易论第一》救弊:纠正时弊。通变:即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 ●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 唐·马总《意林·昌言》喜欢坚持古训而墨守成规的。其祸患在于不知通变。 ●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 《淮南子·汜论训》 拘礼:抱泥于旧礼。 ●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 诚信之心:真诚不伪之心。权变:随机应变。道:路。 ●圣人之言,因时而变。 清·唐甄《潜书·辨儒》 时:形势。 ●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汉书·严安传》 守一:抱定一种成规。睹:看见。治之至:治之要理,治之关键。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近代·孙中山《题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