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抗期——此时的父母-搜狐母婴

 白狐爱你一万年 2011-05-24

反抗期——此时的父母

 

  反抗期不是只有孩子才会引发的现象——此时父母该如何参与呢?

  反抗期为逞一时之快,难免会思虑不周

  对于难以管教的孩子,大多数的父母会说:“大概是由于反抗期的缘故吧?”他们认为,反抗期就像感冒一样,一年总会出现几次。

因此,这些父母谈论“这都是反抗期所致”和讨论“这都是感冒所引起的”一样,尽管不断地抱怨,却始终没有实际的对应行动。而在孩子方面:“我会有这种行为,都是因为反抗期的缘故,所以你们不应该这么对待我。”对孩子的自我辩解及郑重的要求特别待遇,父母不妨以愉快的心情,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你的反抗期已经出现过几十次,早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啊!我们不能再给你任何特别待遇啰!”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一股“尊重子女主张”的风潮,一时之间使得为人父母者对“反抗期”一词相当敏感。在这种屈服、逢迎子女的时代里,孩子对父母毫不客气的态度,的确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对逞一时之快而有欠缺考虑之举的“反抗期”而言,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担心。很多父母都在心中自问,是否让孩子就这样走过这一时期?前面说过,这个时期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期。除此之外,能否顺利通过此一时期,对其往后人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俗话说:反抗期有如成长中的竹节。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时期确实造成很大的变化。一般而言,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会出现两次“竹节”时期。第一次变化,可称为“第一反抗期”;第二次变化,则称为“第二反抗期”。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大多出现在2~4岁之间;而“第二反抗期”则以青春期的中学生时代较为普遍。其中,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只是单纯地以“不要、不要”来拒绝双亲所说的任何事情,因此不会引起太大的重视。但反观第二反抗期的青少年,却是极难对付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让父母不知所措;因此所谓的反抗期,也可以说是青年前期的代名词。但是,尽管有第一、第二的不同称呼方式,也不管两种反抗期在年龄上的差距,我们仍可在两者之间找到共通性。

  其一,过去的平衡体制,由于新能力的萌芽,以致引起变化,甚至造成了混乱。因此,对反抗期而言,我们认为既然有变化期,当然也会有混乱期,便是因为这个缘故。其二,由于新能力萌芽,自然会使独立的要求更为激烈,同时自我主张也会趋于强硬。其中,第一反抗期所要求的独立,是身体及行动的自由;而第二反抗期所要求的,却是全面的独立。在这一点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就意义上来看,所谓的反抗期,也可以称之为独立期。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偏向独立期的称呼方式。其三,父母对孩子这种成长的变化,往往感觉迟钝,认为孩子仍和以前一样,与自己有依存关系。但在另一方面,孩子却急于突破对于父母的依赖,希望获得完全的独立,因而产生了抵抗的心理。由此可知,“反抗期”一词,乃是因依存与自立之争,不断地对立而得名;这原本就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同时也包含了父母方面的问题。只要父母均能意识到这个事实,那么,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第一、第二反抗期的共通性固然很多,但在父母参与困难的这一点上,第二反抗期又比第一反抗期严重得多。再者,对于这个时期孩子的成长,除了必须考虑其充实程度之外,父母慎重处理的态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要抱着疏忽、不在乎的态度,来面对反抗期的子女。这也意味着,绝对不可误以为反抗期就像感冒一般。毕竟,是要让孩子在反抗期间遍体鳞伤,还是让它成为最充实的人生阶段,要看身为对手的父母所采取的处理态度。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反抗期遏制反抗期的反抗心理,光靠父母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有时,甚至连最温和的处理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由许多反抗期的实例来看,孩子往往会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与父母对立。而且,他们总是紧抓住这种小事不放,以至于无法自拔,陷入完全对立的状态。然而,仔细想想,这只不过是表面上的问题而已!毕竟,对处于反抗期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每件事都很令人兴奋。此时,如果父母为孩子表面上的反抗所迷惑,甚而愤慨地说:“真是的!怎么老做些无聊之举呢?真是个爱钻牛角尖的孩子!”那么将会使情况愈演愈烈。殊不知,在这些反抗行为的背后,自有孩子的心情和想法。当激烈反抗的要素混入他们最重要的思考之中时,自然便会产生激烈的反抗。那么,所谓最重要的思考,是指什么呢?第一 ,阻止心理上的断奶时期。也就是说,孩子希望能离开父母而自立,但父母却未觉察到这种心理,总是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想要把孩子永远留在身边。第二 ,忽视 ,甚至横加阻挠孩子的自主性。对于孩子的主张,他们一概予以否决;而且希望子女的一切行为,都在父母的支配下进行。第三,阻挠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可否认,很多父母都以学业成绩为首务,因而禁止或限制孩子从事个性化的活动,以致引起激烈的反抗。第四,强迫孩子接受成人既有的知识及价值观。大部分的孩子,均拒绝囫囵吞下这些既有的东西,而希望能创造自己的新价值观。第五,阻止孩子接近异性。年轻人的要求,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不过,由实际情形来看,现代青年的自立时期,较过去为晚。在我认为,这种现象将会延长反抗期,并使孩子遭到更大的轻视。在我国,学业及考试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不仅使父母感受到压力,也加剧了孩子的反抗心理;当然,有时也可能因为繁忙的功课压力,而使得他们无暇反抗。由此可知,课业也是形成反抗期的原因之一,千万不可忽略。只是,这种理论极可能导致人们错误的观念,认为父母不让孩子反抗,才是适当的处理方法。其实不然!事实上,如果父母为了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抗心,而采取放任的态度,同意其所有要求,那么必定会使孩子产生“天下为我所有”的错觉。换言之,一旦父母曲意顺从孩子,那么势必很难使其身心成长。固然,这种对应方式能使亲子关系维持和平 状态,但就实际效益来看,却反而阻挠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子女原本就很辛苦,尤其在反抗期阶段,更要以无比的耐心和毅力来对待孩子。身为父母,即使感到力不从心,也要强打起精神,努力设法纠正孩子的思考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期的小孩,一旦父母放任不管,他们就会愈加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可怕的是,一旦有某种想法进入其脑海里,便有如根深蒂固般地挥之不去。此外,反抗期的一大特征是:只关心自己,很少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因而,父母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严厉的他人。同样,这个时期的小孩,对自己的自由相当敏感,但对他人的自由却浑然不觉。事实上,在自由的界限里,当然也有其他人存在;而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人的存在,正是父母的责任。当然,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不曾经历这些,孩子就很难迈向另一阶段。所以说,反抗期的结果如何,实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处于支配感觉与被害感觉的矛盾中我们经常听到的“反抗期”一词,国外是不是也有呢?当然,同样的情形国外也有,只是比例较少罢了!再者,虽是使用相同的名词,但是我认为在感觉上必然要与国内不同。在欧美,当孩子反抗时,父母会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虽然孩子和父母不同,但是想要有自己的意见,却是无可厚非的。”私底下,他们会暗自窃喜,欣慰地看着孩子能够学习独立。“让孩子独立”正是教育的首要目标;然而,大多数的父母却处于矛盾之中:“既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又希望他们永远不离开父母的保护”。因此,对于同样的反抗,父母应该承认孩子的独立要素,以免他们产生被害意识。在一般人的感觉里,被害者意识似乎略带女性化;不过,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这并非特异现象。大致而言,最能表现反抗期的,便是国民性了。有趣的是,“反抗期”一词,乃是根据女性心理学者夏洛特·培拉之名而来的。对于这点,日本的心理学家乾孝先生,曾经做了以下的说明:“夏洛特·培拉女士,是一位顶尖的心理学家。她提醒所有家长们,必须注意观察孩子,以了解其精神发展的‘竹节’。唯有能够接受孩子自己的主张,即所谓的‘反抗’及坦然面对孩子成为支配者的感觉,才能使反抗期的伤害减至最低。”的确,反抗给人的感觉,是很愤怒的。或许是父母习惯于支配的感觉吧!他们总是会说:“绝对不许这个傲慢的孩子有丝毫的反抗。”然而,面对青春期的反抗,大多数父母会以感叹、失望的语气说:“你不觉得自己表现得太糟了吗?不要对妈妈这个样子!”言谈之间,不时掺杂恐惧,似乎害怕孩子就此成为坏小孩。

  支配和恐惧,是两种极端矛盾的感情,但是,在许多父母的谈话中,却不自觉流露出这种感情来。由此,我不禁怀疑:是不是因为和子女同住,所以容易导致父母的混乱呢?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反抗程度,往往因父母的态度而有所不同。前面说过,反抗期会有逞一时之快,而欠缺考虑的倾向。通常,这是母亲最早发现的征兆;但只要不把反抗期视为病态反应,自然就能治除这种心理。也就是说,要避免让孩子产生被害者意识,并转而使青春期的反抗,变得更具建设性。此外,父母还必须抛开支配者意识,让孩子以自己的力量,建立自己的人格、塑造全新的自我。面对反抗期的子女,这是父母应该具备的智慧。成为孩子所期待的好对手——演出的方法包罗万象

  表面上只是冰山的一角“最近,孩子的反抗心理越来越强,简直把我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一样,每天都有冲突发生。”一位精神憔悴的母亲说。接着,她又继续抱怨道:“真是个令人头痛的小孩”。“实在太糟糕了!”“我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但是却又举不出具体的例子来。“那么,可不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告诉我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我深入地追问。这时,她不知所措地回答:“嗯,这个……其实真要说的话,也不过只是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原本我也不想跟他计较,但这孩子却始终不肯认错”。至此,我仍然不明白她和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她们为了一点小事而各持己见,坚持不肯认错,以致冲突日益加深,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家庭纷争便是由此产生。因此,当听到夫妇吵架的原因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不过是件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怎么就吵成这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都能以理智、成熟的态度面对争议,不坚持己见的话,那么冲突就不会扩大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对母亲而言,更是困难之至,难怪很多父亲会感叹道:“我家里有两个人正处于反抗期,一个是我儿子,一个是我太太。”然而,这并不是问题无法解决的理由。在我认为,潜藏在内部的问题,远比在外表看到的更为重要。作为孩子的对手,你从外表所看到的,事实上只是肤浅的表面罢了!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仍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换言之,你从外表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未注意到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

  “为什么要这样彼此伤害呢?”这只是就表面问题来看而已!因为:“这孩子从小时候起,一直都表现得很好。”很多父母都会这么说。殊不知,当孩子进入反抗期后,便会试图打破由双亲所塑造的人格,想要以自己的力量,重新创造自我;如此一来,他们当然不愿意事事依从父母的指示。这个时期的孩子,急于摆脱古老的价值观,也不想被既有的常识所束缚,因此必须凡事都和父母所做的不同。他们认为,一旦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就等于和父母处于相同的文化圈一般。从外表来看,因小事而和父母发生冲突,所反映出来的事实,即证明在其内心当中,必然也曾有过一番大改造及大变化。因此,和反抗期小孩相处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根本上了解孩子的变化,这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如果平常发生的冲突不设法消弭,那么势必将导致双方的心理更加无法平衡,进而产生极大的麻烦。所以说,找出引起冲突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不满被当成幼儿园学童,而对父母产生反感。

  看到父母失败,便有如自己得胜一般。具有承认失败,即等于丧失权威的心理。希望能与父母立于同等地位,因而产生竞争心态。由此可知,因小事而引起的冲突并不可怕;而潜藏在冲突背后的原因,才是最大的隐忧。

  能否成为一对好对手?

  一般而言,和反抗期孩子相处的原则是,不论孩子如何兴奋,父母也不应该受其感染。当然,我并不是要父母成为冷眼旁观的第三者,而是要在了解孩子的心态之余,也能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不为孩子的情绪所左右。这个论调十分周全,但实践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刚开始时,很多父母会自认为:“我是大人!”而显得矜持;但很快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的兴奋感染了。待冷静下来之后,难免会给人放马后炮的感觉。

  一位大学生回忆自己的反抗期,说:“当我还是个小孩子时,就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我希望打败父亲,但又盼望他能努力加油,不要轻易地认输。结果,在一连串的对抗之后,我越来越喜欢父亲了。”

  作为反抗期子女的好对手,是一件好事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世间的父母而言,要想成为反抗期子女的好对手,就必须具备年轻的心、充沛的精力及足够的余暇等条件。亲子之间产生分歧的心理——这是必然现象,同时也是麻烦的根源。

  反抗会导致分歧

  有些父母告诉我:“我的孩子并没有反抗期啊!”事实上,并非孩子没有反抗期,而是父母所认定的反抗标准不同罢了!仔细想想,有些孩子总是尽可能不与父母碰面,也尽量避免与父母说话,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会发生正面的冲突。拥有这类型子女的父母,其心目中所谓的反抗期,乃是根据字面解释,认为是由于子女对父母的反抗,以致发生冲突,彼此互相伤害。然而,这种想法似乎单纯得令人无法置信。正如前面而言,反抗期的焦点,应该着重于对应亲子关系所采取的方式。因此,就表面上来看,反抗期的行为表现,因父母、孩子及其他相关因素而有很大的不同。举例而言,不论是攻击心再强的孩子,一旦父母显得较为软弱,无法融入其激昂的情绪中,那么,这将只是一场独角戏罢了!如此一来,反抗期自然就会提早结束。但是,如果是因反抗期之外的原因,如亲子之间意见分歧,那么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势必找不到任何共通之处。不论如何,当亲子之间发生意见分歧时,只要能淡然处之,设法增进沟通,自然能够减少无意义的摩擦;相对的,父母所感受的不安及所花费的心力,也会减少许多。在重新改造中无法了解耗费了什么有关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详加叙述。大体而言,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将过去所学习的常识、价值观、生活习惯及礼仪完全丢弃,而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也就是说,他们以破坏作为重新出发的开始。然而,父母眼中所看到的,却是孩子将自己所教导的一切完完全全地丢弃。想到自己以往的努力,竟然在眼前崩溃,而且已无轨迹可循,让他们如何不感到失望呢?殊不知,这并不是永久的破坏,而是基本上的改造;双亲过去的教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改造之中,而不是完全将其舍弃。身为父母,对于亲子之间的意见分歧,往往不太能够了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及想法解决问题,结果却变得更为唠叨,更加令孩子无法忍受。改造中的一切,都在起步阶段。但在父母这一方面,原本期望孩子由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逐渐地长成自己理想中的优秀人才,因此他们的失望,也就相对地加深。为此,许多父母频频发出怨言:“至少总该有一样符合要求吧?这孩子,既没有礼貌又缺乏整理整顿的能力,甚至在社交方面,也因常识不足而发生障碍;你看,这不是一无可取了吗?小时候的他,一切都表现得很好啊!”我忍不住怀疑:有必要把孩子和过去相比吗?幼儿期有幼儿的生活,小学生时代拥有百分之百的小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反抗期都具有充实生命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度过此一时期,而采取敷衍的态度,那么反抗期的内容,将会变得稀薄而单调。以开明的态度处理意见分歧“他怎么会这么食古不化呢?” “顽固的人,通常都不太开明。”类似上述的批评,在孩子之间经常可闻。在他们的观念里,成为开明父母的先决条件,是要知道一切新事物。例如:使用孩子的流行话语,阅读孩子看的杂志,穿着与孩子所穿衣物感觉类似的服饰。这些父母认为,只要能和孩子拥有共同的生活基础,一定能够获得孩子的高分评价。事实上,这种做法反而会使彼此之间产生更大的歧异。如今,大多数孩子早已不再期待父母能和自己意见一致,也不敢奢望父母有任何开明行为了。他们的主张是:“我和父母是不同类的人。”“虽然我由父母养育长大,但是除了承袭他们的个性之外,我也必须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基于这些观念,他们认为父母古板、顽固、不开明。在此情况下,很多父母叹息道:“他们哪懂得什么叫新潮?真像他们那么做的话,我这40年来的人生历练,岂不是都白费了吗?”而父母的这种抵抗感,正是孩子们所期待的。换句话说,过去那种具有权威及支配感的父母,正是孩子打从心底排挤的目标。父母是否误解孩子在外居住的愿望?对于向往离开父母保护的孩子而言,离家和在外居住,是相当具有魅力的。据了解,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希望能够离家独居。但同时,他们也考虑到独立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因而裹足不前,只好借着延长旅行或露营的时间,稍稍满足一下心中的愿望。在父母这一方面,则认为孩子所以会有“独自在外居住”、“离家”的念头,乃因为心理上对家庭感到不满所致。因此,当他们听到子女的要求时,就会马上脸色大变,自怨自艾地说:“一定是我们做父母的伤了孩子的心了。”由于青春期离家的案例较多,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不过,若是将一切归咎于这个原因,则未免太过于武断了。对于一心想要独立的孩子而言,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一旦他们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后,即使想要离家,也已经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青年应该离家学习独立。”孩子想要离开父母的羽翼,另筑窝巢,是理所当然的事——唯有具备这种观念,亲子双方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此问题。不特地去寻找,也不期待一定会有答案对父母而言,孩子的感觉及思考方式,往往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身为父母,的确很难开口告诉孩子:“你所说的事情,我一点儿也不知道。”面对子女的疑问,有些父母会以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敷衍地回答道:“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不会很完美的。”“人生总是变幻无常。”“这件事毫无前例可循,实在很难骤下断言。”这类陈词滥调,孩子早就听腻了,因此他们不免会失望地慨叹道:“哎,怎么又是一样的答案呢?”如此一来,他们当然会认为父母的解答是多余的。或许,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父母所做的解答,都怀有一份预想吧?他们希望父母所说的答案,能和自己的构想不谋而合。不过,能以自己的感觉和思考方式和父母交谈,并且承认他们的见解的,倒也不乏其例。“哦,你也有这种感觉啊?”当然,孩子最希望听到的是:“你是这么认为的吗?爸爸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要让人知道,自己也有感觉及思考上的烦恼。当此之际,父母若是展现其指导意识,便是对孩子的批评;如此一来,言谈之间不免会流露出轻蔑及讽刺的口气。反之,不断地重复孩子所说的话,将会使他们感到安慰,进而产生力量。这种使亲子之间更加接近的简易方法,近年来颇受专家重视。亲子之间的分歧,是永无止境的;发生在家中的种种冲突,有如杯中的暴风雨,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借着它,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的责任,便是分辨这场暴风雨所包含的意味。为了顺利地和反抗期的孩子相处,首先父母必须维持平衡的感觉及健全的精神,按照事物的顺序、轻重,逐一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责任编辑: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