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根据评价在教学中实施的时间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把学习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 [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2] 确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3] 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学运行的进程所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 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每一个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已经掌握和为顺利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应当掌握的内容,并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那些本应掌握而尚未掌握的要点。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是“前瞻式”的。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 | | (1)诊断功能 通过学期、学年和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测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能力达到的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反馈功能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评,会给学生以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这就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 (3)定向功能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量上的分配,常常受评价标准和测验内容的引导。 (4)鉴定功能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正是对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一种鉴定。这种鉴定可以作为学生升级、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用人机构录取工作人员的基本依据。 (5)教育功能 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归纳和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基准分类 按评价基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常模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测验成绩表明了学生学习的相对等级。由于所谓的常模实际上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利用相对评价来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或比较不同群体问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相当不错的。它的缺点是基准会随着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易使评价标准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学上的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评价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 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标准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就是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测验成绩主要表明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通常是偏态的。低分多高分少,为正偏态;低分少高分多,为负偏态。 绝对评价的标准比较客观。如果评价是准确的,那么评价之后每个被评价者都可以明确自己与客观标准的差距,从而可以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但是绝对评价也有缺点,最主要的缺点是客观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容易受评价者的原有经验和主观意愿的影响。 (二)按评价功能分类 技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这种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进行的较频繁,如一个单元活动结束时的评估,一个章节后的小测验等。形成性评价一般又是绝对评价,即它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3.总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来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对比 类型 要点 | 诊断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 | 实施时间 | 教学之前 | 教学过程中 | 教学之后 | 评价目的 | 摸清学生底细以便安排学习 | 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 | 检验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 | 评价方法 | 观察、调查、作业分析、测验 | 经常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 | 考试或考查 | 作 用 | 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 | 确定学习效果 | 评定学业成绩 |
(三)按评价表达分类 按评价表达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分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描述性材料,数量化水平较低甚至毫无数量概念;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产生的,包含数量化但以描述性为主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定性评价不仅用于对成果或产品的检验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在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串规律性的结论。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各种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为了提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规定。 可以说,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匆视了另一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