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海会同村

 joanna11 2011-05-24
    

珠海有个会同村(图片来源:珠海之窗)

 

  2006年6月15日,香洲区为包括唐家三庙、后沙湾遗址、会同村、古元故居、北帝庙、白莲洞在内的6处文物单位举行隆重的“香洲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仪式”。会同村是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岭南特色建筑群,当记者走近这些神秘的建筑群时,蓦然发现,这个村子居然顽强地守住了多年来的风雨侵蚀,相信它会有更为美好的未来。

  会同村 终得拨云见日时

  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没落的会同村依然坚守着昔日的辉煌。明末清初,在珠海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的村落,对于那些极具眼光的会同村村民来说,去香港甚至国外淘金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工种。他们的确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珠海会同村建起了当时最为风光的建筑群,在那些大理石堆砌起来的整齐的住宅群里,他们享受了珠海最早的电灯以及贵族般的待遇。如今依然坚固的宅舍成为历史的见证,虽然它日渐萎缩,但近日被香洲区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表明今人对他们的尊敬。

  疑似世外桃源

  6月13日,早上还是瓢泼大雨,但中午天却突然放晴,天公作美,我与同事一同踏上去会同村探幽的旅程。刚走进这个村子,同事刹时感慨:世外桃源啊!这是一处真正原生态的村落,村里古树婆娑,古树掩影下的房屋几乎全是古色生香的清代民居,虽然偶尔也会冒出几顶白色的当代建筑物,但这里的花草树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村口炮楼成为标志性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古朴庄重。会同村的正街长约100米,街面一侧是当代建筑物,与另一侧的老宅形成鲜明对比。相比那些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规划整齐的老宅,这些当代的建筑物则稍显单薄。从外观上看这些古建筑建非常考究,说“雕栏玉砌”是一点也不过份,屋檐、门楣、窗格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及雕花触目皆是,古雅之气扑面而来。

  阅尽世间沧桑

  随便钻进一处老宅,里边的情况却让人颇为失望。不仅杂草丛生,散发出呛人的霉味,而且大多空空当当,有些甚至堆砌着无用的杂物,显得零乱不堪。可以想象,昔日住宅里精致的布局以及饰物早已被洗劫一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你就大可不必为此忧伤。据悉,这个村里当时住有60多户人家,作为青壮年的男丁们早已到港澳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赚钱去了,而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在这里独守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男丁越来越少,留守村子的也都老弱病残,虽然建筑依然是这些建筑,但早已物是人非。而那些漂洋过海的爷们也随着村子的人气衰减就很少再返回这个村落……据会同村村民介绍,目前在这些老宅里边依然住着20来户人家,而住宅均是经过改良的。虽然有些老宅常年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一些甚至变成了当地村民的加工厂,但随着首次被批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同村一定会变得干净整洁,为后人留下更为珍贵的记忆。

  政府加大保护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卓贤认为区委、区政府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今年将专门划拨50万元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专项经费。他表示,香洲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中,香洲区沉积了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会同村作为珠海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应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说:“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掘本土历史人文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对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等都取得很大成效”。他表示,今后要深入挖掘香洲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的科研、教育、旅游等各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增强文化活力,发展文化产业。

 


 

  链接

  历史上的会同村原是一个贫穷的小村,村民在清初年间纷纷到海外及港澳谋生。据说会同村的人不仅勤快而且人缘也好,慢慢就有一些人发了财,尤其是村内第一大姓莫氏,更是出了名在太平洋行做买办的人,并援引许多莫氏家族人员出外做生意,这样,小小的会同村就慢慢发达了起来。有了钱,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就在统一规划下重建。重建後的会同村局整齐,村前是潺潺溪水;村内建有楼台亭阁供人歇脚休息;并辟有一近两万平方米面积的荷花池,只可惜这清香飘远的荷花池在近年被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