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药物并用于治疗疾病。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用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疗效果更好,于是逐步形成了方剂。 方剂学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的。在这门学科里,不仅有着极其丰富多采经过反复多次验证有效的方剂,已经成为辨证论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别是那些宝贵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更是祖国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极可珍贵的瑰宝之一。因此,学习和研究方剂学,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 第四节 剂型 第五节 方剂的用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地遣药组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而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外感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热药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解表,邪去人安。否则,治法与辨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由此可知,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正所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两者相互为用,密不可分。 常用的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由于各家见仁见智的不同,拟订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主要的有“七方”说、“十剂”说、按病证分、按治法分、按组成分等等。 “七方”说 “七方”说源于《素问?玉真要大论》,金?成无己正式提出“七方”名称。《伤寒明理药方论?序》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十剂”说 十剂学”源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原是按功用归类药物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正式定为“十剂”。 北齐徐之才提出“十剂”即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按病证分 首推《五十二病方》,其他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按治法分 按治法分亦称功能分类,即以方剂的功效来分类归纳方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八阵”,清?汪昂的《医方集解》是功效分类的代表作。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解释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共选古方1516首,自制新方186首,均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分类。《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及救急良方共22剂。 按组成分 按组成分首推明?施沛的《祖剂》。 该书“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名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组成原则 方剂组方原则最早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元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方剂组方原则如下: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臣药:有两种意义。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之药;②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一定的程式,既不是每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也不是每药只任一职。前者如病情比较单纯,可仿上述“君一臣二”之制。后者如方中君,臣药无毒或作用不峻烈时,便不须用消除、减弱毒性或制其峻烈之性的佐制药,或君药兼有引药至病所的作用,便不须用引经的使药。所以,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病症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但是,每一方药中必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这是一般情况下的组方的原则。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复(重)方”,但按其方药作用归类,分清主次便可。 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具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在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下,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与季节、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组成一首精当的方剂。在选用成方时,亦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但药物加减,用量多寡,剂型更换都会使其功用发生不同变化,这一点必须十分重视。 药味增减变化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故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功效发生变化。因此,当方剂中药味增加或减少时,必然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效的改变。这种变化方法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切合新的病情。 药味增减变化可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是佐使药的加减,功效基本不变,主治与原方基本相同;第二是臣药的加减,会使方剂功效、主治发生根本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药味不变,由于药量变化,其药力有大小之分,配伍关系有君臣佐使之变,功用、主治各有所异。 其形式可分为:一、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没有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基本相符;二、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随之改变。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虽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其功用则为攻下热结,主治阳明里热结实证的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沉数。而厚朴三物汤则以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使,其功用为行气消满,主治气滞腹满,大便不通。前者行气以助攻下,病机是因热结而浊气不行;后者是泻下以助行气,病机是因气郁而大便不下。 剂型增减变化 剂型增减变化指药味、药量不变,只更换服用剂型的一种变化形式。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运用这一形式,运用这一形式,原方的功效、主治没变。 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基本相同,前者用汤剂,主治下焦蓄血之重证,其人发狂或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后者用丸剂,主治下焦蓄血之轻证,只见身热,少腹满,小便自利。 又如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后者服汤剂,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抢心。前者虚寒较轻,病势较缓,取丸以缓治;后者虚寒较重,病势较急,取汤以速治。
第四节 剂型
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型态,称为剂型。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茶、露、锭、条、线、灸、搽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栓剂、口服剂、糖浆剂、针剂等。现将常用剂型的主要特点及制备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常用剂型 二、新剂型
常用剂型
汤剂 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大承气汤等。其特点是内服吸收快,疗效迅速;便于灵活加减;能全面照顾到不同病人或各种病症的特殊性,是中医过去和现在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散剂 将药物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不易变质,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研成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用的,如香苏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如冰硼散等。内用散剂有制作简便,节省药材,吸收较快,不易变质等优点;外用散剂有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特点。 丸剂 将药物研成粉末,以水、蜜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型剂而制成的圆形的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救,但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某些峻猛药品,为了使用缓缓发挥药效,或不宜做汤剂煎服的,也可做丸剂用,如舟车丸、抵当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几种。 ①蜜丸:是将药料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作赋形剂制成丸。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并兼有矫味和补益作用,适用于慢性病。一般多制成大丸使用,如补中益气丸、石斛夜光丸等,亦可制成小丸使用。 ②水丸:是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起湿润、粘合作用,用人工或机械制成的小丸。水丸较蜜丸、糊丸易于崩解,吸收快,丸粒小,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为一种比较常用的丸剂。临床上很多成药制成水丸服用,如六神丸、保和丸等。 ③糊丸:系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糊丸粘性大,崩解时间比水丸、蜜丸缓慢,服后在体内徐徐吸收,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如犀黄丸等。 ④浓缩丸:系将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如牛黄解毒浓缩丸等。其优点是含有效成分高,体积小,剂量小,易于服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为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①流浸膏:是用适当溶媒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后,将浸出液中一部分溶媒用低温蒸发除去,并调整浓度及含醇量至规定的标准而成的液体浸出剂型。除特别规定者外,流浸膏1ml的有效成分相当于1g药材。流浸膏与酊剂中均含醇,但流浸膏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酊剂高,因此服用量小,溶媒的副作用亦小,如甘草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 ②浸膏:是含有药材中可溶性有效成分的半固体或固体浸出剂型。用适当溶媒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浸出后,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除去,并调整规定标准,每1g浸膏相当于2~5g药材。浸膏不含溶媒,所以完全没有溶媒的副作用,浓度高,体积小,剂量小。亦可制成片剂及丸剂使用,或直接装入胶囊使用。浸膏可分为两种,一种软浸膏为半固体,如毛冬青膏等,多供制片或制丸用;一种干浸膏为干燥粉末,如紫珠草浸膏、龙胆草浸膏等,可直接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 ③煎膏:又称膏滋,即将药材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再浓缩,加入适当蜂蜜、冰糖或砂糖后煎熬成膏。体积小,便于服用,又含有大量蜂蜜或糖,味甜而营养丰富,有滋补作用,适合久病体虚者服用。如参芪膏,枇杷膏等。 ④软膏:又称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肤、黏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软膏基质在常温下是半固体的,具有一定粘稠性,但涂于皮肤或黏膜能渐渐软化或溶化,有效成分可被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软膏作用是局部的,适用于外科疮疡肿疖等疾病,如三黄软膏、穿心莲软膏等。 ⑤硬膏:又称膏药,系用油类将药物煎熬至一定程度,去渣后再加黄丹、白蜡等收膏,呈暗黑色的膏药内,涂布于布或纸等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剂型,亦即黑膏药,古代称为“薄贴”。常温时呈固体状态,36~37℃时则溶化,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同时亦起机械性保护作用。用法简单,携带、贮藏方便。多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和疮疡等疾病,如风湿跌打止痛膏、狗皮膏等。 丹剂 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没有固定剂型。内服丹剂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成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 酒剂 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适用于祛风通络、止痛消肿和补益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十全大补酒等。酒剂不宜于阴虚火旺的病人。 茶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粘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后服用。大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近年来又有许多健身、减肥的新产品,如午时茶、刺五加茶、减肥茶等。 露剂 亦称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用蒸馏法制成的芳香气味的澄明水溶液。一般作为饮料及清凉解暑剂,常用的有金银花露、青蒿露等。 锭剂、饼剂 将药物研成细粉,或加适当的糊粉、蜂蜜与赋形剂混合后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定剂型,有纺缍形、圆柱形、条形等。可供外用与内服,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则磨汁涂患处。常用锭剂有紫金锭、万应锭、蟾酥锭等。若制成饼状则为饼剂。 条剂 亦称药捻、纸捻,是将药物细粉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粘着药粉而成,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制剂。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能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常用条剂有红升丹药条等。还有将艾叶和药研粗末,用纸裹制成圆条,供灸治用,又称“艾条”。 线剂 亦称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经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紧扎作用,使其引流通畅或萎缩、脱落。 灸剂 系将艾叶捣碎如绒状,捻成一定大小的形状后,置于体表的某些俞穴或患部,点燃熏灼,使之发生温热或灼痛感觉,以达到预防或治疗目的的一种外用剂型。 搽剂 是将药物与适宜溶媒制成的专供揉搽皮肤表面或涂于敷料贴用的溶液型、乳状液或混悬液制剂。有保护皮肤和镇痛、引赤及抗刺激作用。常用搽剂有松节油搽剂、樟脑搽剂等。 栓剂 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的一定形状固体制剂。具有杀虫止痒、滑润、收敛等作用。可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粘膜吸收,有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行大循环,可以减少药物在肝腑中的“首过作用”,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婴幼儿直肠给药尤较方便。常用栓剂有小儿解热栓、消痔栓等。
新剂型
冲服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冲服剂易于吸潮,应置封闭容器中保存,一般用塑料袋分剂量包装备用。具有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常用冲剂有感冒退热冲剂、复方羊角冲剂等。 片剂 是将中药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或具恶臭的药物压片后可再包糖衣,使之易于服用;如需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则又可包肠溶衣,使之在肠道中崩解。目前用中药制成的片剂应用较广,如穿心莲片、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糖浆剂 系指含有药物或不含有药物的蔗糖饱和水溶液。不含药物的蔗糖饱和水溶液称为赶糖浆或糖浆,一般作赋形剂或调味剂;含药物的糖浆,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浓蔗糖水溶液。具有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尤适用于儿童的服用。常用糖浆剂如止咳糖浆、桂皮糖浆等。 口服剂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该制剂集汤剂、糖浆剂、注射剂的制剂特色,具有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等特点。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是保健与滋补性口服液日益增多,如人参蜂王浆口服液、杞菊地黄口服液等。 针剂 亦称注射剂,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的特点。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病人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除上述介绍的几种常用剂型外,还有海绵剂、油剂、气雾剂、霜剂、胶囊剂等等。
第五节 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与服法,其亦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 煎 法 煎法是指煎药的方法。汤剂是临床最常用的剂型,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煎法是否适宜,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都颇为重视。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煎药用具 前人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锅煎煮。因有些药物用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则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价廉而且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煎药用水 前人常用流水、甘澜水(亦称劳水)、米泔水、酒水,以及麻沸汤渍等。现在除处方有特殊规定外,用水以水质纯净为原则,如自来水、甜井水或蒸馏水等。用水量视药量大小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1寸左右为合宜(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 煎药火候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前人谓“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纲目》说:“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武火急煎药:解表药、芳香药、清热药;文火慢煎药:补益药、有毒药。 煎药方法 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煮沸后改用微火,以免药液溢出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防止气味走失,减少挥发成分的外溢。对于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甚至改变;厚味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使药效尽出。又如乌头、附子、狼毒等毒性药,亦宜慢火久煎,可减低毒性。如药物煎糊后须弃去,不可加水再煎服。又有某些比较特殊的药物(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①先煎:介壳类、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 ②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豆蔻等。用大黄取其攻下,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对所有后下药物,都应先进行浸泡再煎。 ③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不良刺激以及易于粘锅的药,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④另炖或另煎:亦可称单煎: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两三小时。又如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羚羊角、犀角等,应切成小薄片另煎两个小时取汁服,亦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⑤溶化(烊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之类,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同煎则易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影响药效。 ⑥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需要冲服,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等。 服 法 服药是否合法,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 一般药宜食前约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发作前二小时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以一天数服;有的亦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较好。 服药方法 一般是一剂分为二服,或分三服;病情紧急的一次顿服;同时还有根据需要,采取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目前服药,一般一日一剂,分为头煎、二煎,如遇特殊情况,亦可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药力。 汤剂一般多用温服,1日1剂,每剂分2~3次服。服发汗解表药宜温服,药后还须温覆避风,使遍身持续地微微有汗。热症用寒药,宜热服。但有时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服,也是一种反佐法。一般服药呕吐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冷服,少量频饮的方法。如遇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对于使用峻烈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此外,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来决定不用的服法。
第五章 中药炮制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