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专题报道

 千岛花园 2011-05-25
        “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专题报道
  编者
按:“十二五”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首次把农业源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将是农业源污染减排的主要切入点。

  为此,本期特推出“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专题报道,选取湖北武汉、山东青岛、江苏苏南等市和地区,介绍它们在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为有效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在晋贤、石井铺等乡镇推广了“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 张厚美 摄

    
  湖北省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将猪群粪便引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渣和沼液留做有机肥料,沼气用于猪场供暖。图为通过管网输送沼液灌溉菜园。 资料图片


  生态眼

若无产业化何来高效化?
曹俊

     畜禽养殖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是农业污染减排的突破口,而对畜禽养殖业来说,减排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通过减排推动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业怎么高效减排?又怎样在减排中实现健康发展?从目前来看,产业化发展恐怕是必由之路。

  产业化的前提是规模化,但不少管理者和畜禽养殖从业者对规模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将规模化等同于产业化。

  目前,规模化养殖的概念已经被普遍认同,不少地方在引导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以求摆脱落后、分散的经营模式,这值得充分肯定。但产业化不仅是简单的养殖规模化,还需要将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纳入其中。因为巨大的废物产生量是畜禽养殖业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畜禽粪便和废物每年的产生量为17.3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7倍。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污量不亚于一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一头牛产生的污水超过22人的生活废水。在如此多的废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利用,只能作为污染物排入环境。

  事实上,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数据显示,畜禽粪便等生物质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潜力大,生物质能若全部有效利用,可以提供目前全球能源需求的20倍。在我国,单牛粪1项,一年就可以得到干牛粪1.4亿吨,如将这些牛粪量的一半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按较低水平计算,每千克干牛粪可以产生200升沼气,即可产生140亿立方米沼气,其热值相当于1400万吨原煤。

  可见,我国畜禽养殖产业化有相当大的潜力,潜力所在就是被人们忽视的废物。单纯增加养殖物的数量,扩大养殖规模,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产业化的目的是高效化,若效益很低甚至负效益,就不能算成功的产业化。目前,也有不少人担心,认为要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就需要投入,需要工程建设,怕因此会增加成本。

  实际上,畜禽养殖的资源综合利用有众多途径,若能构建合理模式,都有可观的综合效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仅使用沼气工程1项,在减轻污染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减少对薪柴及化石燃料和电能的消耗,经济效益突出,而且采用沼渣代替常规化肥,可以减少化肥中温室效力相当于二氧化碳约300倍的氧化亚氮的排放,同时还能生产高质量的有机食品,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在我国,目前即使是综合利用的养殖业废弃物,其利用方式仍然效率不高。通过直接还田的初步利用占60%,而通过厌氧发酵制沼气及制商品有机肥各占24%和14%。初级利用必然是低效利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对资源的浪费。

  要实现真正的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就必须放开视野,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条。找到种养业上下游产业的链接扣,建设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工程,打造立体生态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传递高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甚至废弃物“零排放”,这才是畜禽养殖产业化的理想状态。

  可见,要打开畜禽养殖减排的突破口,思路还是要构建以规模化为基础的产业化,重点是资源综合利用,目标是资源高效整合。

    湖北

武汉江夏探索畜禽养殖"零排放"模式 

养殖场如何变身农家乐园?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莹 赵娜 记者 王杰芳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有个依托丘陵而建的园子,园子占地3000多亩,融果树、茶叶、蔬菜、林木、鱼塘于一体,园区完全使用有机肥料。

  谁也不会想到在碧水环绕、绿树掩映之后,是个存量超过4万头的养猪场,这个园子的主人就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是什么将人们印象中混着污水、恶臭的养猪场变成这沁着自然清新气息的农家乐园?养猪场如何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近日,记者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探究竟。

  养猪场如何实现“零排放”?实施种养结合,推广“厌氧发酵+土地吸纳”,通过肥水管网浇灌果树、茶叶、蔬菜等作物

  记者走进茶园看到,茶园中每隔一段距离就立着一根细细的长管。江夏区环保局局长苏军介绍说,这些管子是用来为植物施肥的,它们与沼气池相连通,沼液通过这些管子输送到田地。而沼液来自猪的粪便,这样,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也解决了大量猪粪直接排入水体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据了解,金林公司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72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铺设1000米沼液管网,基本形成了清污干湿分离—多级沉淀—管网输送以及生物发酵分解粪污等封闭式无害化治污体系。并采用迁村腾地的模式流转土地3056亩,以公司现有4万头生猪养殖(256亩)为主导,发展了1000亩有机茶叶种植基地、1000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800亩绿色蔬果种植园,形成了“猪—沼—茶”、“猪—沼—果”、“猪—沼—鱼”和“猪—沼—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种养循环模式主要以生猪养殖区为主导,生猪养殖区的废弃物通过沼气设施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猪舍火焰消毒、猪场供暖等方面;沼液和沼渣成为特色水产品养殖区、茶园、蔬菜和果树等四大功能区的肥料。

  通过以猪排泄为纽带,金林公司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循环对接,不仅使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猪场实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江夏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猪场的粪便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出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为3000毫克/升~4000毫克/升左右。环保部门对大型养殖场粪水的检测表明,COD超标50~60倍,BOD(生化需氧量)超标70~80倍,SS(固体悬浮物)超标12~20倍。而粪便被收集后进行干湿分离,干粪输送到沼气设施,沼液铺设管网进行土地消纳,则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企业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茶园为例,种养结合后,利用沼液做肥料减少化肥使用,每年每亩土地可节约300余元化肥费用,而生产出的有机茶却能卖到1000多元/斤,是普通茶(平均200元/斤)近5倍。这种模式既节省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改善了环境。

  土地成本过高怎么办?采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饲养工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畜禽粪便和废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畜禽养殖COD约占农业源COD排放总量的96%;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占畜禽养殖总量的28%左右。畜禽养殖氨氮约占农业源氨氮排放总量的44%。因此,解决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种养结合模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土地成本过高、与当地农民洽谈产生分歧等情况。因此,在没有足够土地的前提下如何解决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问题是能否顺利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的关键。

  “没有足够土地的地区,可以采用‘生物发酵床’饲养工艺。”苏军说。这个工艺是在猪舍内建发酵床并铺设80厘米~100厘米厚度的由谷壳、锯末、粗糠等和一定比例的发酵菌种等组成的混合物,猪群的粪尿在发酵床上经微生物发酵迅速降解,基本实现了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据介绍,金林公司有1万余头猪采用了“生物发酵床”饲养技术,猪粪尿全部在猪舍内降解,没有污水和粪便向外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江夏区有关专业人士根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中的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系数表测算,1头猪一年产生COD36公斤、氨氮1.8公斤,以1万头猪为例,如果采用生物发酵床工艺,一年可以减少COD排放360吨、氨氮排放18吨。可见,“生物发酵床—零排放”饲养工艺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

  据金林公司有关人员介绍说,他们的“生物发酵床”工艺共投资400余万元,3~4年后,垫料可直接成为有机肥料,市场价达5000元/吨,两年即可收回成本。

  农业部环保科研监测所的张壬午教授对在洱海流域农业污染源减排技术集成与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中测算的结果显示,采用发酵床养猪,节省饲料40~50公斤/头、节水80%~90%;增收50~80元/头(以100公斤肉猪计算);节约劳动力50%以上;饲养生猪2500头/年,规模养殖场减少污染物5374吨/年。

  政府应当有何作为?通过政策扶持、补贴资金,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扩大养殖规模,使畜禽养殖企业逐步向产业化养殖转变

  要真正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就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把生产和经济结合起来,让农民看到治理后获得的经济效益,并建立整治长效机制,推动畜禽养殖产业化发展。”张壬午说。

  据悉,武汉市按照每万头猪补贴150万元的标准对畜禽养殖企业进行补贴,其中1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50万元用于环境治理。

  政策扶持在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了解到,2007年10月~2010年年底,江夏区投入畜禽养殖环保资金5282万元,投入土地面积27212亩,其中山林地6900亩、水面6012亩、田地14300亩。在政策扶持下,江夏区畜禽养殖废水治理技术普遍推广运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有效利用了畜禽养殖废弃物。

  江夏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国目前畜禽养殖污水治理的工艺多种多样。对于企业来说,最缺的就是技术,因此,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也是政府的工作之一。江夏区为企业组织培训班,培训企业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法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除了“厌氧发酵+土地吸纳”、“生物发酵床”之外,还有红泥塑料厌氧法、改良的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

  “通过政策扶持、补贴资金,技术指导,全区的规模化养殖小区不断增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重新整合,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向产业化养殖转变。”苏军说。

    山东

 

青岛引导零散养殖户向规模化养殖小区集中 

“退村进区”解决治污难题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赫旭 许颖 李慧中


  山东省青岛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推广应用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建设蓄粪池、化粪池,并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实施畜禽养殖"退村进区"工程,引导零散养殖户向规模化养殖小区集中,逐步解决零散养殖造成的污染问题。目前,青岛市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率达到80%。

  种植加养殖,构建生态产业链

  在即墨市王村镇的恒生源养殖加工基地,以生态产业链模式发展的环保理念深入到整个园区,逐步建立起了一条排碱改良土地、园区种植绿化、良种猪繁育、规模化养殖、绿色饲料供给、生猪屠宰加工、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

  这个基地为摆脱土地资源的限制,于1997年先后投资2600万元对4000亩盐碱荒滩进行了改造。种植了各种耐盐碱的树木,建起了农业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建设了占地150亩的现代化养猪场和屠宰加工场,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及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随着土地的持续开垦耕种,不断施用有机肥料培育土地,最终把盐碱荒滩改造成土地肥沃、环境优良、高产出的生态农场。

  目前,这个基地已经发展养猪户1000多户,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以上。基地将猪粪尿等污染物集中回收后,通过生物发酵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源,配加氮、磷、钾和钙、硼、硅、铁、铜等微量元素,采用新型工艺精制而成有机发酵配合肥。它是生产绿色食品的首选肥料,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特点。

  引进新技术,养殖污染物零排放

  平度市张戈庄镇尚河头村积极摸索全生态、零排放养猪模式,成功带动畜禽养殖业向节能环保型、循环型农业发展。2008年,在种猪场率先实行了全生态、零排放动物福利养猪模式,建立了生态母猪圈,定点饲喂,设置生态产房产床、保育床,利用随处可见的锯末、稻壳、玉米秸秆、花生壳作为猪场垫料,不仅消化了当地农副产品下脚料,而且解决了猪场养殖垫料短缺问题。养殖过程所产生的粪便全部实行无公害处理,确保了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配以科研发酵菌种,制成有机垫料,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目前,平度市已建成生态养猪项目115个。

  即墨市王村镇的养殖业户中,大都使用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这一技术借鉴了日本、韩国的一种无污染、零排放、低成本、效益高、操作简便的生态养殖技术。发酵床内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将猪粪尿迅速有效地分解转化,无需人工清扫、冲洗,猪舍内没有一点臭味。

  发酵床垫料经过长期的微生物作用,可形成优质的微生物有机肥,应用在果树、蔬菜等农业生产,既实现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又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养殖成本。

  变废为宝,倡导绿色生态经济

  即墨市移风店镇上泊村,共有农户535户,耕地面积2800亩,以种植蔬菜和粮食为主。上泊村于2008年投资560万元建设了一处大型沼气站,利用秸秆、蔬菜废弃物、养殖场的粪便及可利用的生活垃圾,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年产沼气29万立方米,可以满足1500户农户的用气。产生的沼渣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适用于蔬菜大棚和周边的农田,形成"蔬菜、种植、养殖-沼气-沼肥"的良性循环模式。年利用畜禽养殖粪便3000吨、农业废弃物及可利用生活垃圾6000吨,有效扭转了因大量秸秆焚烧,蔬菜废弃物、畜禽粪污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状况,提高了农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即墨市上泊村的五湖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厂房的最深处是一个肉牛养殖场,里面喂养了110头牛,它们是生产沼气、形成循环农业绿色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上泊村村委主任胡贤杰介绍说,用从村民手中回收的秸秆、菜叶喂牛,产生的牛粪用于生产沼气,沼气生产的沼渣和沼液又可以作为绿色的有机肥料,用于大棚的蔬菜生产,整个过程实现了"零废物"的绿色循环。

  现在上泊村的500户农户,家家用上了沼气新能源,它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受到了农户的欢迎。村民陈希爱介绍说:"使用沼气非常干净,火力很旺,而且没有灰尘,煤气费为每立方米1元多,使用沼气每立方米只需要7角钱,既经济又实惠。循环产生的沼渣和沼液浇灌田地里的蔬菜和水果,节省了农药和化肥,生产出来的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据悉,2010年,上泊村又投资了200万元建成了沼气站二期工程,未来将可以满足3000户农户的用气,形成"沼气-养殖-种植"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绿色产业链模式,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江苏

怎么走出养殖污染困局?
苏南地区实行无害化集中处理、资源化集中利用

中国环境报记者 闫艳 高杰 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位于江苏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近年来不断崛起的现代化畜禽养殖业,一方面保障了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却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升级中,如何走出环境污染的困局?苏南地区在规模养殖污染减排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与探索,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思考与启示。

  牛粪变成有机肥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污染问题困扰着江苏省的现代畜牧养殖业。一项调查显示,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的COD指标中,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占到了40.2%,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了继工业污染后的另一大环境问题。

  养殖业的污染问题还是要通过养殖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来解决。江苏省农林专家介绍说,在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必须依托多种技术手段,实施畜禽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再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商品有机肥,为养殖业污染"减负"的同时减控农业化肥使用,进而构建一种变废为宝的"大循环"模式。这就是苏南地区探索"无害化集中处理、资源化集中利用"的治污路径。

  "以前20元1吨请人拖走,现在20元1吨到外面去收。"江苏春晖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代向记者介绍说,以前视为污染物的牛粪,制成有机肥后非常畅销,每吨售价350元,还能拿到省里200元/吨的补贴。

  种养循环成发展趋势

  春晖乳业有限公司将600多头奶牛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牧草地浇灌,优质牧草又为奶牛提供了食物来源,沼渣还可以用来养殖蚯蚓,创造了种植牧草、饲养奶牛、牛粪养蚯蚓、蚯蚓粪还田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吴新代说:"使用沼液替代化肥后,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以上。而养殖场每天需要30多吨牧草,现在全部实现自我供给,又省下一笔庞大的饲料成本。"

  这种"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的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对接,既消化了畜禽排泄物,又推进了种植业品质的提升。但有关畜牧局专家指出,种养结合要走得更远,不能单纯依靠企业的"封闭循环",必须在更大区域内进行市场化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