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新民:玉溪名人 爱国商贾

 七里山人 2011-05-25
郭新民:玉溪名人 爱国商贾

2008-11-07 10:53:29

□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杨蕊  雷蕾  文/图)

文兴祥内部

郭尚文的画像

胜利盆现在仍保存完好

郭伟仙在郭氏宗祠里看祖训

    位于红塔区棋阳路62—2号的文兴祥,是玉溪人郭新民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并用来做棉纱换布生意的一个商号,它是中西结合的“五天井天台”的建筑代表,是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兴祥的开办人郭新民不仅是玉溪商贾名人,他还引导地方妇女织布换纱,开发了玉溪等地广大妇女劳动力,有益于社会进步。他积极办学,对乡里、族人、亲眷之有志升学而乏力者,乐于资助。此外,还捐资购赠了赤马小学课桌椅。这位爱国商贾的众多事迹我们只是从史料中得知,听说他的后裔仍然居住在玉溪,我们便探访了他的侄儿——今年70岁的老人郭伟仙。

    爱国商贾郭新民

    玉溪的许多志士名人,由于历史的记载和传记作家的传播,人们大多了解,而他们的后代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知之甚少。在晨曦中,我们踏上了寻找郭新民后裔的路程。一路上,熟悉郭新民和文兴祥的蒋春寿老人向我们介绍起来:1945年8月10日,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郭新民购置一个直径为0.75米,高为0.46米,厚为0.065米的青石盆放于文兴祥内,并取名“胜利盆”,撰书题诗:“七七抗战近九年,中美英苏四强国,打败意德小日本,共祝胜利享和平。”青石盆现仍妥善存放被收藏保护。这样的爱国情怀更让我们对这位商贾名人多了几分敬意。

    据玉溪市文史资料记载,1947年春夏之交,云南辛亥“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过云南省民政长(省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李鸿祥邀请罗庸、刘文典、钱穆等著名学者到玉溪参观游览,并由李光溪陪同住在文兴祥。1949年9月,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郑伯克到新平游击队,途经玉溪时曾住在文兴祥后花园花厅楼上。郭新民为掩护地下党领导同志,捐资办学,建盖玉溪县参议会办公用房,翻修昆明市维新街、开展棉纱换布,促进地方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民党盐政失偏,盐商操纵垄断,食盐价格高昂,致使多数农村、城镇居民时遭缺盐淡食之苦,郭新民出面向当时盐运使署承包玉溪全县食盐公卖,不唯盐价低稳,人众受益,薄利多销,成为长期不成文的“盐商法规”。

    探访后裔

    几番辗转,在红塔区大营街镇郭井八队我们终于找到了郭新民的侄子——今年已70岁高龄的郭伟仙。之前,我们担心郭伟仙因为曾被定为“破落地主”的历史阴影,不肯细说有关文兴祥的故事。在众人的劝说下,他才打开了话匣子。郭伟仙说:“郭新民是我大爹,也就是我爹的亲哥哥。郭新民十五岁时,到昆明读完南区太傅坊小学,无力再升中学,于是随父摆摊。郭新民深得父亲郭尚文的言传身教,进货不苟,老少不欺,沽货平价,不扣尺寸反而略为放宽,以薄利招取顾客。”一面说着,郭伟仙老人一面把我们带到楼上。他指着一幅画像说,这就是郭尚文,文兴祥的创始人。这让我们惊喜万分。老人说,如果不是当年把毛主席的画像放在外面,这张画像也不可能保存到现在。

    老人告诉我们,郭新民还投资建盖学校和宗祠,并且获得了当时教育部长陈力夫颁发的捐资兴学一等奖奖状。在郭氏宗祠的石碑上,我们看见有这样的记载:“郭新民者,以商业起家,方谋华居置产。因念祖祠应修各部尚未完整,不敢先营私室,乃捐资……先祖祠而后营及私室,可谓知礼矣。”

    文兴祥的发家史

    说起文兴祥的发家史,还有许多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现在,在世的知情老人极少了,这部发家史也不易说清楚了。那在郭家后人的记忆中,文兴祥究竟是怎样发起来的呢?

    郭伟仙老人回忆道:广商祥和号在昆明经营棉纱,开张之前,曾遍邀昆明城内外铺面较大的商号老板前去朝贺赴宴,以资联络,便于开展商务活动。谁知,那时候商贾之间有门户之见,所以大都不予理会,虽然宴席设了很多桌,却没有一个人光临。主人站在门前迎候,感到非常丧气、惶惑。这时,突然见到一个衣着朴素、面容憨厚的中年人,笑盈盈地无柬自到。他手执二尺长的爆竹,径直来到门前,用随身带来的火柴把爆竹点燃。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中年人向站在门口迎候的主人说:“我是来贺喜的。”主人刚开始很惊奇,随后感到非常高兴,笑着与中年人扶肩牵手,簇拥进堂皇的客室。主人激动地说;“你真是好人!谢谢你看得起我们广人!”这位不请自来的中年人正是文兴祥的创始人郭尚文。从此,郭尚文就得到广商祥和号的万般关照,慢慢发起来了。

    走近名人后代

    名人的后代往往由于受家庭文化的熏染程度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各自描画的人生轨迹也有所不同。郭伟仙老人说,郭新民的儿子早已没有在世上了,但是郭新民有五个孙子,都在昆明,生活都比较好。“我是郭新民的侄子,所有财产在土地改革的时候就被收走了,现在就仅有2分地来维持生活。”在闲谈中我们得知,郭伟仙老人的老伴在去年过世了,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一个儿子留在家里和老人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如果说名人是茫茫宇宙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那么名人的后代则是环绕在明星周围的星群,有的光彩夺目,有的暗淡无光,有的则像流星划过天际,只有刹那的光辉。郭伟仙老人告诉记者,1949年他只有十多岁的时候就去昆明郭新民开的南平公寓帮忙打杂,一直到1953年下半年,国家进行公私合营,多余的人看哪里需要就调去哪里工作,老人就被派到了其他地方工作。1962年,郭伟仙回到了郭井。

    现在老人还记得,在南平公寓工作的时候郭新民就经常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并且长大后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这些话一直萦绕在老人的耳边。郭伟仙说,他一直用这些话激励着自己的后代,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和先辈一样有出息。

编辑:宋礼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