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古建筑发展史介绍

 may 2011-05-27
凝固的音乐——对三明古建筑的了解与探究

 http://ez.sm.fj./yjxxx/2005/lgyy.htm

高一12班古建筑研究小组成员 学生:胡洋、钱虹、张铖、杨延霖、刘超、陈丽云、阴丽慧    指导老师:张爱丽

内容摘要:

   建筑,无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最早的记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标志。当历史退向时间帷幕的深处时,惟有建筑在那巨大的空间里闪烁着人类指挥最耀眼的光芒。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不 已的建筑,他们以独有的风采向人类展示着它们独到的美,其中就包括了三明的建筑。虽没有“名声远扬”,但它们却从一个小方面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与 审美趣味,成为建筑界天空下一朵奇异的花朵。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对三明古建筑方面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能汲取更多乡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养 分,唤起人们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记忆,并且激发起指向未来的创造性动力。

   Construction , it’s not only the earliest memory of human’s culture ,but also the sign of human’s developing . When the history came back to the time’s profandity . Only the construction are trinkling their dazzling in the huge space . In the history’s long river , many many construction came out . They gave us a big surprise . They show their unique beauty to people . Include , Sanming construction are also like this . Although they’re not famous enough , they reflect different eras value concepe , and aesthetic besome a queer flower in the architecture . So we hope that after this researchful study , we’ll know something about old construction in Sanming , and derive more about the rural culture and folk art , let people evoke the recall about civilization and art , and then arouse creative power which face up to the future .

关键词语:古建筑    标志    记忆    动力

   Key words : old construction    sign    mien    memory    power

一、穿越千年的哀愁,我们带您走进古老的建筑发展史,叩响历史之门,回首百年沧桑!

先秦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徵,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 晚到西汉前中期,砖石拱壳才出现,初步具备造砖石房屋的技术条件,但这时木构建筑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                 

唐代建筑

此时期三明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位于明溪县枫溪乡所在地1.5公里处的寿山顶上的聚龙寺,海拔760米,始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年),俗称瓦翠坪。历代均有修缮后翳。明顺七年(1463)重建,清代改名“聚龙禅寺”。 该寺风景瑰丽,庙宇宏伟,竹林葱笼,气候宜人,是闽省“四大名寺”之一,被列为闽省第二观。明清时期还有“二百僧侣,一楼经书”之盛赞。有坐落在将乐县万全乡常口村的太平山麓的证觉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分上、中、下三殿,皆雕梁楼、斋堂、僧房、方丈室、阅览室、旅客卧室、放生池、太平山门楼等等。

 位于金铙山的报国寺建于921年的梁代龙德年间,,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建筑典雅,庄严肃穆,是少有的古代宫殿式建筑。

宋辽金建筑

宋代建筑可认为是柔和化的唐代建筑,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此时首先出现斜袱,斗拱技术此时期已相当成熟,种类多样,但其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 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 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柱础多为覆盆式,较矮平,花样较多。栏杆的较明清式样纤细,残留有木栏杆的形象。

此时期三明比较有名的古建筑有位于市郊西北角,距列西村仅两三公里的龙泉寺。龙泉寺也称龙源祖殿,这里由龙源祖殿和梵堂两部分组成,不仅庄严肃穆,而且有一种野趣。有位于尤溪县水南的南溪书院,这里是祭祀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和他父亲朱松的地方,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 原来有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活水亭、毓秀坊、尊道堂等,因遭火毁,现在仅存半亩方塘的一部分和沈郎樟。

元代建筑

元代宫室建筑也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在结构上做新的尝试,使用大内额构架,大胆运用减柱、移柱法和圆木、弯料,富含任意自由奔放的性格。 

元代继宋金建筑的布局形式,有前三殿和后三宫,其处里的手法是元朝采用工字型制。
    元朝以后的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为精密研究,风格秀丽且绚烂。

此时期三明比较有名的建筑有座落于沙县城关西门外的豫章贤祠,是后人为祭祀罗从彦而建,创建于元代至正元年(1314年),现存建筑为明代崇祯六年间(1633年)重建,1993年开辟为罗从彦纪念馆。

明清建筑

建筑概况: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 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此时期建筑 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 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 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此时期三明比较有名的建筑有位于永安市槐南乡西华裹洋头村的安贞堡,该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历时十四年竣工,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千米,是福建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防御性。(图见后附)有位于三明沙县城东文庙路的城隍庙,建筑规模宏伟,是沙县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明嘉靖年间建于沙县琅口镇古县村性天峰顶的性天庵及桦溪山塘左侧的姜恩公墓。有位于泰宁县的尚书第,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名闻遐迩。

下面对南北建筑的特点进行一番总结和归纳。

北方民居的特点

南方民居的特点

多为平顶屋——晾晒谷物

多用砖瓦土石——保温

门窗开在背风朝阳的一面——利光照、防风

屋里有火炕——取暖

墙壁厚实——保暖

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窗户小——防日晒

屋顶镂空、高出地面——通风除湿

竹木结构、墙壁薄——凉爽

屋里有火塘——除湿

 

   正是由于有了中国古建筑漫长的发展历史,三明古建筑才从其中汲取精华,出于蓝却更 胜于蓝。三明古建筑不仅有其当朝代的建筑特点,而且,更融入了设计者、建造者的奇思妙想与大胆创造。它与北方古建筑,甚至于南方的同地区的古建筑都有很大 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

二、解析古建筑独特构建特点,揭开古建筑建造的神秘面纱。

(一)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

三明古代建筑主要是采用木构架结构,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倒”这句谚语来形容古代建 筑。它生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我们在前面讲屋身的特点时已经说过,建筑的重量是由构架承受的,墙不承重。倒地的木建筑,屋身、墙壁都轻巧得可以又拆 又装,墙倒了自然屋不塌,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构架,4根柱子组成一间,原理和搭积木差不多,将4根柱子竖起,加上屋顶变成了一间房屋的雏形。一栋房子由几个这样的间组成,屋顶部分也是由类似的梁架重叠、逐层缩短逐级架高,柱上层檩上排椽构成屋顶的骨架,这就是屋顶坡面举架的做法。

欣赏古建筑的结构很方便,可以不用打开盖子来研究,因为它是外露的。古建筑的框架结构为了保持木材通风及便于更换零构件,玲珑剔透,一目了然,可观性很强。这里只介绍2种简单的主要结构类型。

台梁式。又称叠梁式,就是 屋瓦铺设在椽上,椽架在檩上,檩架在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上,一个抬着一个。抬梁式构架的好处是室内空间很少用柱,甚至不用柱,结构 开敞稳重。屋顶的重量巧妙地落在檩梁上,然后再经过主力柱传到地上。这种结构用柱较少,由于承受力较大,柱子的耗料比较多,所以三明的古建筑很少采用此类 结构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它直 接以落地木柱支撑屋顶的重量,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以巧枋衬托出檐,穿斗式结构柱径较小,柱间较密,应用在房屋的正面会限制门窗的开设,但做屋的两侧 则可以加强屋侧墙壁的抗风能力。其用料较小,选用木料的成材时间也较短,选材施工都较为方便。在季风较多的南方都使用这种结构。三明古建筑则多采用这种形 式的建筑结构

穿斗式和抬梁式有时会同时运用,抬梁式用于中垮,穿斗式运用于山面,都有各自的优势。还有一些非主要的结构,如密梁平顶式,等等。

(1)屋顶

古建筑屋顶是森严礼制等级的绝对体现,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占有压倒性的位置,越高级的殿宇屋顶就越大,屋顶越大就越隆重,胡乱搭建者,不只犯法,兼且无礼。屋顶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檐怃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重檐攒尖,悬山,硬山等。

文本框: 本图摄于永安青水乡砥东亭,该寺历史悠久,以木块建顶,形成圆形结构,给人以旋转之感文本框: 该图摄于三元区某寺,以尖宝塔的形式做顶,木块穿插其间,规则统一,几何分明。           

下面举屋顶具体实例及三明相关建筑

庑殿式
庑殿式是古建筑屋顶等级最高的形式。它的屋面分成前、后、左、右四坡。在建筑的层数上,一个屋檐的叫单檐,两个屋檐的叫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使用这种屋顶形式。

 

 

 

歇山式
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 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屋檐 也分单檐和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筑物多采用这种屋顶形式。

 

悬山式
也叫挑山,屋面只有前后两个坡,从侧面看,屋面的檩头在山墙处没有停下来,而是又外挑了一段,悬山之名由此而来。

 

硬山式
屋面也有前后两个坡,从侧面看,山墙一直封砌到屋顶,不露檩头,这是它和悬山的最大区别。这种屋顶形式是在明代之后开始流行起来的。那时,建筑中开始大量使用砖,砖墙代替了土墙,屋顶渐渐失去了保护木构屋身的功能,屋檐的防水作用也不那么重要了。

悬山式代表建筑——安贞堡

 

 

 

歇山顶式——沙县城隍庙

 

重檐歇山式—泰宁甘露寺

单檐歇山式—正顺庙

(2)门

门是建筑的门面,不同建筑有不同的门。始于汉代的《门堂之治》,很早就定下了每个阶层的住屋形式,堂是主体,门是面目,什么门就有什么堂,表里如一,不得混乱。同时门还是从外到里的层层过渡,标志着不同空间的开始与终结,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门。   

具有不同特色的三明古建筑门类见下。

左图所示图片为永安的安贞堡。两扇门极富特色和美感。一扇绘有色彩明丽的门神,似庇佑堡内居民生活美满平安;另一扇门采用镂空的手法,以金漆绘门,给这扇原本普通的门画上了一道不一样的色彩,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充分体现了当时时代对建筑门面的影响。

 
   

 同样是寺院的门,却显示出2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与特点。设计的方式令人惊讶。一个厚重朴实,庄严素雅;一个雕刻细致,玲珑剔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古典之美。

 
                               

(3)墙

墙,要么空灵剔透,要么薄如屏风,有书称这些轻巧的墙为隔扇(如下图)。墙可以随时迎接和风日丽,观赏精心布置的庭院,或进行宴会游乐。在不同的季节,甚至会为一些温柔的需要而敞开。

(4)窗

窗款式更是多不胜数,巧手的工匠根据主人的喜好加上自己的灵感,随时随地创造出新的图案来。清代富庶的江南城市苏州,单是庭院的窗花图案就多达千种以上。镂空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下充满了浮雕的趣味。(如下所示)

  

(二)建筑院落的布局

在三明布局大体可分为2种, 一种是四合院式,即在纵轴线、前后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早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构成正方形或长方 形的院落。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这种布局方式正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 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也为了保证安全、防风、防沙,或在院落内种植花木形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四合院具有极强的适应 性,因此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三明无论宫殿、祠庙,字观等都广泛地采用四合院的布局方法。另一种是廊院式。即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次要建 筑,再在院子两侧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这就是廊院。例如位于沙县城西的城隍庙,即采用了廊院的布局方法,城隍庙堂、大门一前一后,中间部分构一个大 而宽敞的厅堂,两边有长长的走廊连接,把所有建筑连为一体,使整个建筑明亮,大方,颇显深度。(如下图)将廊院与建筑相结合的方法可收到艺术上大小高低虚 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走在回廊上还可向外眺望,扩大实际空间。

       

当一个建筑院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往往通过轴线控制,采取纵向扩展,横向扩展或纵横双方都扩展的方式,构成各种各样的建筑群体。

(三)建筑的装饰及其色彩特征。

所谓“雕梁画栋”就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及色彩特征的真实写照。

1、 装饰。装饰是建筑的细部,三明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细部大多以建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木建筑外露结构从不遮蔽,以便木料通风维修。经过细工 处理的木框构件就已是了不起的雕刻,再在上面进行有节制的装饰,更是锦上添花。两枋斗拱、檩椽都是结构艺术的完美结合。我国古代艺术还综合运用了传统工艺 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赋建筑色彩以生命,体现我国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格,如柱上的楹联,梁上的雕刻等都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三明古建 筑上的雕刻和装饰,虽比不上北方大型宫殿和南方各地的名寺名殿构思精巧,但也出自于能工巧匠之手,体现了三明别有个性的一面。三明古建筑的装饰一般可以分 为几种,一种所雕刻的是图腾类的图案,如蜿蜒盘旋的金龙,威严端坐的石狮(见下图),这些有的是为了迎合风水,镇住杀气,有的是为了显示身居豪门家族的富 贵和喜气;还有一种所雕刻的是植物类的图案。这类图案比较多见,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在一所古建筑的某个角落。这些植物类图案色彩明丽,造型精致优美,能使古 建筑更加美观,更具美感。(见下图)

   

   

(以上分别摄于沙县城隍庙、永安青水古戏台、砥东亭)

2、 雕刻有木雕,石雕,砖雕之分,还有透雕,立体圆雕,浮雕镶嵌雕饰等各种形式。雕梁就是将梁头或重点部位进行雕刻,雕凿出各种花纹供人们欣赏。大体上南方建 筑雕刻玲珑而精细,风格柔而软,细而密;北方以山西为代表建筑,雕刻粗犷豪放。三明的古建筑继承了南方的传统,雕刻细致而小巧,分布于廊院处,屋顶与墙柱 的连接处,有的还在家居用品上大做文章,使得古建筑更具韵味。(见下图)

   

 

(以上分别摄于永安安贞堡,三元英烈庙,永安青水古戏台)

3、 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黄、红、青、绿、蓝、黑、白等色。除审美之外,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会中还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自西周以 来,色彩严格分成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灰、白。宫殿用金、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民舍只好用黑、灰、白色。彩画是古建筑色彩的独特体 现,可以说出色的梁枋彩绘,色彩并不逊于人工笔画。三明的古建筑可谓是色彩缤纷,种类繁多。画匠们巧用手中的笔墨,或描或绘,展示了三明特有的文化内涵。 (见下图)

 

(以上摄于沙县淘金山锭光禅院)

(四)古建筑的分类

我们都知道,认识事物的办法不止一种。所以,对于古建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分类一:

土墙结构。夯土墙是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泥土,用一根长条杂木棍或竹片拌着泥土夯实;墙基二三米处裹以沙灰涂抹,保护墙体,有极其坚固的承载能力。古代大多土墙不加粉刷,任其风雨剥蚀,显出纯朴、粗犷和自然的风姿。

砖木建筑。全部用灰砖砌墙,每块灰砖都重达两三斤不等,群众称风火墙,即谓能防风防火,有其永固性的特点。

木建筑。古代农村杉木资源丰富。杉木木质中含杉脑,可防虫蛀,又有较好的通气性,是理想的木建筑材料,传统的木建筑中,不用一钉一铁,全用交穿横榫,挑搭钩连,构成一座座巍巍屋宇,显出轻巧、质朴、简洁的风姿。

凡此种种多资多彩的民族建筑,为三明铺开了一幅幅历代文化艺术的画卷,为闽西北这片明山秀水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分类二:

古建筑系统可大致分为:

行政建筑,包括县衙及其附属的建筑,如更楼、钟鼓等。

防御性建筑,包括兵堡、城门等。

文化建筑,包括藏书楼、戏台、学堂听进士牌楼等。

礼制建筑,包括天地类、伦理类、保济类、功德类、乡闲类、坊表类等。

祭祀类,自然神祭拜类、宗教类、悬行类。

工商类,手工业建筑,包括商业街、商会、栈会等。

交通类建筑,包括石拱桥、路亭等。

居住建筑,主要是各种住宅及其聚落,这类建筑是最多,且最变化丰富的。

社会公益建筑,包括粮仓和福利性建筑等。

风景建筑,包括花园及园林、风景亭,观赏风景与点缀风景的楼阁。

 

三、神游山水间,造访古建筑奇观,洞察古典之美

第一站   永安安贞堡

安贞堡,位于永安槐南乡洋头村的山下小平地田野中。远远望去,这座城堡式的大型整体建筑,依地势建造,前低后高,悬山式青瓦屋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数十个白色的“燕尾”飞檐高高翘起,气势雄伟。堡前矮墙围绕着一块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广场,墙体下部三分之二用不规则的毛石垒筑,上层用土夯筑而成,土堡正中只留下一个拱形的石构门洞。奇妙的是,这座主体两层、局部三层的土堡,墙体高9米,厚度却达4米,楼下全是石墙,不设窗户;楼上墙体布满90个竖长方形的望窗和180个射击孔,易守难攻,防御功能十分突出。  

穿过幽暗的城堡门洞,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土木结构的闽中民居展现出她的美丽容颜。安贞堡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一座大型民居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清代晚期社会不靖,土匪横行,当地绅士池占瑞和他的儿子池云龙,共花费9万多银元,建成了这座拥有360间房间的巨大乡土民居。  

安贞堡是一座独特的外围廊 式土楼与厅堂为中心相结合的院落式民居,主体是三进院落,分正堂、下堂,周边是围廊楼,平面布局呈前方形后半圆,暗合“天圆地方”的我国传统庙宇观。室内 几乎为纯木结构,布局和谐,风格古朴,功能齐全,有厅堂、卧室、书房、绣厅、粮仓、金库、厨房、厕所等。  

堡内还保存有大量的石雕、 木刻、泥塑、壁画、彩绘、楹联等民间艺术,采用浮雕、圆雕、镂空、白描、工笔画等各种表现手法。在门扇、窗棂、柱础、栏杆、斗拱、屋檐等处展示着许多精美 生动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和吉祥图案。从前厅大门上的“紫气东来”到正厅上最高处的“第一层”大字牌匾,从中间主体建筑四周屋檐下的神话浮雕,无不工 艺精湛、色彩艳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登上二楼,只见木板铺成的 楼板上,一条条走廊各处相连,四通八达至各厅堂房间。环形走廊分为内外两道,由低渐高,成排的木柱林立,曲折迂回。廊外靠近天井处有一扇扇风格各异的花 窗:圆形、方形、六角形、扇面形等等,从厅堂望出去,形成了剪纸般的优美效果,不仅美化了空间又利于通风采光。屋面有彩绘的梅、兰、竹、菊,象征着春夏秋 冬,还有仙人、八卦、围棋、芭蕉、宝葫芦、蝙蝠等彩色的传统吉祥图案。

  

参观安贞堡,犹如进入了一 座建筑大观园,令人赞叹。墙体上部外回廊和堡内陆面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坚固无比。沿着宽阔的外走廊绕土堡行走一周,让人感觉就像在公园的古典长廊中散 步。外墙体上的望窗,内部开口放大,而外部缩小,呈倒长方四棱锥形,透过它可看到土堡门前地面,有利于向外观察,且不易暴露自己。窗口还各有一扇小木窗可 开关,每个窗下两侧各有一个圆柱形枪眼射击孔,斜斜透出墙体外。土堡正前方两侧,是突出高耸的两座角楼,内部为三层,外看仅两层,各设置一门土炮,角楼的 炮眼与外墙密布的枪眼,构成立体的密集火力网。  

安贞堡是一座集防御和安居 乐业于一体的大型民居,规模极其宏伟,加上华丽的外檐装饰和大小形状各异的庭院,显得异常丰富多彩。堡内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而且设计得十分巧妙。遗憾的 是安贞堡内原有的各式家具和生活用品等在“文革”期间几乎荡然无存,一些搬不走的供桌、木龛、柱础等精美雕刻也遭到人为的损坏。现在,这座大型民居只是一 座“空壳”建筑,无人居住。虽然这样,但它还是以其古朴、精湛的传统建筑艺术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前往访古探胜。

安贞堡是一座集防御和安居 乐业于一体的大型民居,规模极其宏伟,加上华丽的外檐装饰和大小形状各异的庭院,显得异常丰富多彩。堡内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而且设计得十分巧妙。遗憾的 是安贞堡内原有的各式家具和生活用品等在“文革”期间几乎荡然无存,一些搬不走的供桌、木龛、柱础等精美雕刻也遭到人为的损坏。现在,这座大型民居只是一 座“空壳”建筑,无人居住。虽然这样,但它还是以其古朴、精湛的传统建筑艺术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前往访古探胜。

天津大学高级建筑陈瑜等经过长期考察和比较,在他们编著的《福建民居》一书中称:“安贞堡是福建现有最罕见、规模极其雄伟的大土堡。“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站    泰宁尚书第

泰宁“尚书第”座落于县城中央,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天启间协理京营戊政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李春烨的第宅,又称五福堂。尚书第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52米),主体建筑为五幢,辅房八栋。分五道门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均系砖、石、木结构。其院落建筑中前厅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中、后 厅为穿斗式。石柱础有八角、四角和圆形,面雕麒麟、锦象、花卉等图案,也有素面石础。其中第二座为李春烨住宅,分前厅、中厅和库房,面宽15.7米,进深51.5 米,面积808平方米,建筑规模等级均大于其他4座。院的门楼全用条石构筑,墙面匾额、柱梁和须弥座均精雕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纹,并用重叠斗□构成。门前有一对高 2米的 抱鼓石。屋面灰瓦,檐口悬吊陶质落水漕。高挑的屋脊,用灰瓦或薄石板砌压。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石柱花架和石 水缸。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有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横匾分别有“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 “曳覆星晨”、“依光日月”、“都柬”等石刻。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府第石雕、砖雕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规模宏伟,是研究福建古代民居的珍贵实物资 料。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每个厢房内都有一口阴井,阴井有方形、圆形、还有椭圆的,最深的有五米。当时女子的地位非常低,出门不能往正门走,只能往边门走回廊,就连她们洗浴用的水也不能往外泼,要倒在厢房里的阴井,所以也把阴井叫做"倒香汤"。

  尚书第的条格窗户也非常有特色,很像现在的分体式空调,冬天糊上宣纸,非常暖和;夏天宣纸一撕,凉风就会往里吹。它还起到百叶窗的作用,从房间往外看,看得一清二楚,而站在外边朝里看是不容易的,明代有个建筑特色就是"明厅暗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第二栋大厅有一扇十二折的屏风,它由花梨木雕刻而成,两旁边刻有八仙,中间刻着八仙下凡的民间故事,雕刻工艺非常精美。是李春烨当时给女儿的嫁妆。

   尚书第的第三栋现在被辟为蜡像馆,一共塑了25尊 蜡像,展现了李春烨一家人的生活情景。李春烨的情况文字记载不多,口头故事不少,有说好的,有说坏的,褒贬不一。但是他勤奋求学、大器晚成、孝顺长辈给后 人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这从蜡像馆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来。尚书第的第四栋修复原貌后被辟为民俗馆。展馆通过声光和电子技术,再现了明代当地民间丰富多彩的节 俗文化和娱乐活动。尚书第第5栋的建筑特点与前4栋有明显区别,可能是女眷住的,宽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春烨母亲等女眷既可以照看小孩,又可以念念经文,享受安逸的生活。如今这里已经被辟为名人书画、石碑、砖雕艺术展室,其中黑砚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诗是朱熹留下的作品。

第三站  三明正顺庙

正顺庙已经辟为三明的历史博物馆,此庙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 公元123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庙址地处沙溪河畔西岸,列东大桥北侧,坐北朝南,是三明地 区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与具有古典园林风格的麒麟山公园和繁华的商业区相望。尤溪、永安、南平、将乐、德化等地都建有正顺庙,大家现在看到的则是其祖庙,规模最大,总面积有745平方米,也最为有名。庙内遍种迎春、广玉兰、扶桑、丁香 、柳、柏、樟、桂、竹等,姹紫嫣红,馨香袭人。
   正顺庙它是为祭祀南宋谢佑将军而建的。 自建庙以来,逢年过节必焚香朝拜。原先并没有定期的迎神活动。清雍正年间始定农历七月十五 ,民国十年之后改为农历正月二十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春节,全乡绕境迎神,按户焚香,通街张灯结彩。还常有唱戏助兴,一般要举行到午夜一两点。其中一些习俗延续至今,如: 过年过节人们仍然到庙前焚香叩拜;每逢端午节,初五前的龙舟下水,必须先到正顺庙前,龙舟头向宫庙,全体水手举桨朝拜,同时敲锣打鼓,高放鞭炮,而且将香、烛、纸钱抛向河时里,并高唱龙舟歌,“祈求保佑”。等到农历十三日龙舟抬上岸边,也要来正顺庙前四拜等等 。
   正顺庙属道教建筑,布局有点象北方的四合院,为封闭式宫庙。但与北方的许多道教建筑坐西朝东不同,正顺庙是坐北朝南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庙的山门是1984年重建的,取名“鲤园”。原来的山门已毁。因为列西状似鲤鱼,而庙址在鱼嘴处,故名“鲤园”。现在大家请随我往西上前月台,庙就建在高台基上。庙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屋、天井,两侧为半敞开式廊庑、正殿。
    往上看到的是门屋,单檐歇山式,梁架按宋《营造法式》称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进深第一间东西两次间各立一匹木雕神马,大小如真的一般。进深第二间中央是面朝里面的“递符”神像,两边分别是“神荼”和“郁垒”,西梢间神龛供“土地爷”,东梢间供的是“韩 信将军”。进深第三间东梢奉祀十二位夫人像,西梢是罗成祖神位,正中须弥座上敞轿高坐的就是“日月盈光大帝广惠将军显烈尊王”,也就是谢佑将军。
    往西走,然后折向北,穿过两坡顶抬梁式的廊庑再折 北就到了正殿。可以看到廊庑上面还保留有明代的彩绘,主要内容有宗教人物、花卉卷草等图案。现在看到的就是正殿了,大门上悬挂的匾额“正顺庙”,据说是宋 孝宗御笔手书。正殿呈悬山顶式,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正顺庙保留了显著的宋代建筑风格。其中有两大特点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是十分少见而珍贵的。一是大殿里 的柱子,两头尖中间粗,象织布的梭子,叫梭柱。而其基石柱础 为素面覆盆式,如倒扣的盆子;二是抬梁上雕刻的瑞兽图案,有的似龙非龙,似猴非猴, 象麒麟而不是麒麟,牙咬抬梁,头顶莲瓣,令人有神秘恐怖之感。这种起到衔、顶作用的明代称蜀柱,清代称童柱或瓜柱。瑞兽脸谱面目狰狞,寓意驱恶避邪。这样 的纹饰蜀柱十分罕见。古代工匠采用剔地起突的手法,写实与夸张相结合,隆起突出,高低起伏,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我们所看到的木构架大多为明代,而且 斗拱、驼峰、雀角丁头拱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枋上的透雕,它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风格,主要有“双凤朝阳”、“五鹊闹枝”、 “三戏牡丹”、“五窃葡萄”、“龙图”等等。不仅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还展现了一种东方情调,一种充满喜庆的生活气息。

四、保护古建筑,留驻古老的每一个瞬间。
(一)古建筑毁坏实例

①     位于建宁的万安桥,历经风雨,在2002年6·16的特大洪水中被冲垮,只剩孤寂的2截留在河面上,见证历史。

②     位于沙县的城隍庙,门前的漆都已经掉下大部分,且与内层分离。

(二)现有化学保护材料和新材料

①木构件的防虫、防腐、防火和加固材料

②砖瓦、石质文物保护材料 砖瓦类文物包括历代建筑物的砖、墓砖、画像砖、空心砖、板瓦、筒瓦、瓦当等。古建筑物上的砖瓦,因处在室外环境中,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生物危害都会导致砖瓦材质的劣变。容易出现断裂、酥粉等破损的现象。所以有待提高。

③除草与除莠剂。 古建筑的屋顶多由瓦件覆盖,草会破坏瓦的完整性,形成漏雨,使古建筑木构件腐烂。此外,会引起砖瓦、灰泥内部可溶性盐的溶解与结晶,导致酥粉。由于植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枯朽的草分解造成的腐殖土以及腐殖酸,也对古建筑构件有腐蚀破坏作用。

④油饰彩画保护材料:传统 技术使用胶矾水和桐油进行封护。胶矾水强度有限,桐油会使彩画变暗并带有光泽。 古建筑上的油漆、彩画会出现老化现象最主要因素是光的照射。防止油饰彩画 老化的最有效办法,是在封护材料中添加适量的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能强烈地吸收高能量的紫外线,并进行能量的转换,以热的形式把能量放出,从而保护 高分子材料免受紫外线的破坏

⑤防水材料:传统防水技术使用的材料是泼灰和麻刀的混合物,新中国成立后用沥青油毡。现防水材料已从单一的纸胎油毡逐步发展到目前的纸胎油毡、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六大类产品

(三)未来保护材料探讨

  未来的古建筑的化学保护材料应立足于探求“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的契合点,力求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在科学的前途下有机结合的尝试,而不是将其分离开来。

  以下介绍几种会对古建筑的化学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的材料。

1)纳米技术材料

  纳米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它是在0.10至100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一种物质成为纳米材料后,其性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甚至违背人们的常识。

  纳米材料极大的表面积 和表面多孔结构,有极强的吸附性,可以提高基体的腐蚀防护能力,抗老化性能、光洁度及强度成倍提高。在油漆或封护材料中加入纳米颗粒,可进一步提高其防护 能力,能够耐大气,紫外线侵害,从而实现防降解,防变色等功效;另外,还可以可以使木材抗菌防腐。例如改性的二氧化硅,即是优良的抗菌材料。

  纳米材料涂层具有广泛 变化的光学性能。它的光学透射谱可从紫外波段一直延伸到远红外波段。在诸如玻璃等产品表面上涂纳米材料涂层,可以达到减少光的透射和热传递效果,产生隔热 作用;在保护材料中加入纳米材料,能够起到阻燃,隔热,起到防火作用。凡是传统技术使用的材料,如果能加以改造实现纳米材料复合,可进一步提高涂层的硬度 和耐磨性能,并保持较高的韧性。

  添加纳米级氧锌(又称 超氧化锌)的改性材料具屏蔽紫外线、吸收红外线、杀菌、降温或者保暖等许多奇异功能。改性的纳米硅酸铝、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级二氧化钛等添加在古建筑涂料 或防腐、防虫剂中,也能够改进现有的古建筑保护材料。有的改性材料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祛除古建筑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氨等有毒有害气体,具备超乎寻常的 综合保护能力。

2)负离子材料

  世界旅游组织日前发表 统计公报,去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五位。几乎与此同时,刚刚结束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上,有专家痛心地指出,“失控的旅游 开发已经造成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空气是古代建筑保护的重要外界环境之一,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的日益发展,空 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威胁着古建筑的生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负氧离子的浓度每立方厘米不低于1000至1500个,为清新空气。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如果以分子单位计数,远远超过千万亿个,其中的1000至1500个负氧离子,所占比例应当说是微乎其微了。正是这微乎其微的量,是衡量空气是否清新的重要标准之一。

  特玛粒(Tourmaline)是具有热电效应和压电效应的永久性电极晶体材料,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发射高效远红外线的同时还永久发射负离子。由于具有永久电极性,并在周围形成电场,所以在2-18μm波长范围内有较高的远红外线辐射率(90%)。当与空气中的水接触时,水被电离为H+和OH-。H+快速移向永久电极的负极,吸收电子生成H2溶于水或散于空气中;而OH-与一个水分子结合,生成H3O2-负离子放射到空气中。以各种乳胶和水性涂料为载体,涂刷在内墙和屋顶,可发挥长期清新空气的作用,室内负离子含量可增加20倍以上,并且有抗菌、防霉和消臭功能等。

3)甲壳素

  甲壳素(Chitin)又名甲壳质、壳多糖、壳蛋白,是一种类似于植物纤维的六碳糖聚合体。法国科学家Braconno1811年首先从蘑菇中提取,命名为Fungine(蕈素)。1823年,法国科学家Odier在甲壳动物外壳中也提取了相同的物质,并命名为chitoin(几丁质)。

  经结构分析,甲壳素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属于直链氨基多糖,学名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O5)n,单体之间以β(1→4)甙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106左右,理论含氮量6.9%。其分子结构特点为:氧原子将每个碳原子的糖环连接到下一个糖环上,侧基团“挂”于这些环上。甲壳素分子化学结构与纤维素非常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壳素可说是动物性纤维。

甲壳素的特性有保湿性、成膜性、抑菌性和杀虫性。若将甲壳素分子中的乙酰氨基脱去,就可以转化为可溶性甲壳素(chitosan),或 称壳聚糖(壳聚胺、几丁聚糖)。这样它的溶解性得到极大改善,其应用范围也就能十分广泛。用甲壳素制成的木材防腐剂已在日本大量应用。在古建筑的油漆中加 入甲壳素,可以增加覆涂面积,从而降低消耗,并增加了抑菌、杀虫性能。对于油漆的光泽、耐腐蚀能力和耐划痕性能均没有影响。

五、总结:

在西方有一个优美而贴切的比喻,即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重拾古建筑,是为了将它们的旋律传唱大地,展示出它们那撼人心魄的美。

从古代的阿房宫到如今的楼、祠寺,无不是一个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标志着这个民族的文明、文化性状和水平。三明的堡、庙、楼等古建筑无 论作为名胜中的主体观赏对象,还是处在附属的配角地位,都必有供人流连观赏的景观价值。它们都为三明地区增添了文化的气息,让来往于三明的友人骋日抒怀, 尽览美景。从我们年这次的认识和探究当中,我们了解了三明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文化,从一个小的视觉窗口中初步认识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增长了见 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令我们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