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明文阅读指导

 llyvslly 2011-05-28

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知识点梳理: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说明文阅读考察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3、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4、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5、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二、考察情况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地区的试题都有对说明文的考查,而且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大,难度在逐年提高。泰安市近四年的中考,每年都考察了说明文,均考查了4个题,每题分值少的3分,多的6分。

说明文的阅读材料大都来自课外(泰安市近四年的中考,均考察的课外说明文,课内不曾涉及),材料大多关注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和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选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文章,体现较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如2008年江苏苏州的《地震后为什么有余震》、湖南长沙的《鸟巢》。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一)内容概括题型(二)结构分析题型(三)说明方法运用题型(四)语言品析题型(五)词句理解题型(六)信息提取概括题型(七)材料链接题型(八)开放拓展题型。从试题类型上看,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多种信息进行归纳、整合的能力及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将成为考查的重点。

三、应对策略

(一)关于说明文文体知识考查的应对策略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A、区别说明对象、说明特征及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即说明了什么;说明特征,即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内容,即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B、考察方式: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找出中心句。

C、答题技巧:1、如何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①大多数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③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2、如何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如《苏州园林》在第二段交待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说明的顺序及文章的结构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介绍某类事物的发展历程的,往往运用时间顺序;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逻辑顺序具体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桥梁远景图》;从原因到结果,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从主要到次要,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概括到具体,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现象到本质,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等。

B、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

①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事物说明文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采用逻辑顺序。

②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逻辑顺序在说明时会出现“总之……”、“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性词语。

③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总体上采用了逻辑顺序,在介绍自然选择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

C、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 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尾作总结说明。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承接式、递进式。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引资料、列图表、摹状貌等。 辨别说明方法时,注意说明方法的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

⑷打比方:像、是、当作

⑸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

⑹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

⑺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

B、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C、考察方式:

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方法+效果+特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说明文语言

A、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①、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中使用的修饰语、选择的句式。采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②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③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的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④除了修饰限制性词语外,一些表示:估计、补充、突出强调、约数、程度的词语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考察方式: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题模式:①不能删(替换、颠倒)。②因为“……”表示……,删掉(替换、颠倒)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语言的生动性。

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能起到形象、生动的说明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的作用。如《苏州园林》第7段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C、品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重点词语的理解包括:①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③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重点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①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②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③结构复杂的长句④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

品析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全文说明文开头作用有: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①总结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二)关于说明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应对策略

A、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注意做到如下几点:①、看题目猜内容。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可能写了哪些内容等;②、看问题明角度。认真审题,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看看它是考查哪方面的问题,是说明对象还是说明方法还是其它,避免阅读时的盲目性;③、看文章勾重点。通读全文,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

B、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筛选、提取出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条理的表述。

C、创新意识,答好开放性试题。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其次,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四、中考集训营

A课内

一、语文版说明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19. *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 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1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17.笑(高士其) 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 *善待家园(吴岗) 20. *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案例剖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帷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_____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5、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6、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点拨】1、此题意在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园林的共同点,从文中筛选找出;贯穿全篇的二字应是作者着重说明的内容,应把握说明共同特征的中心语来作答。2、此题考查说明顺序.选文第一段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二段则就园林建筑中的一方面进行分说,所以此说明顺序为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3、此题意在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前一个空应抓住题干中“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从文中筛选、提取出答案信息;后一个空“这”所指代的内容应在“这”的前面,从前文中找出所代指的词或句子即可。4、此题意在考查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第二段的第一句只表明了该段说明的对象,归纳中心内容时应将假山和池沼的特点一并说出。5、此题意在考查说明方法和作用。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用游览者的赞赏来证明,让人感到真实可信。6、此题意在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语言风格上看,说明的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选文的语言较生动。

【答案】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2、逻辑顺序 总分关系3、“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4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图画美。5、举例子 举游览者赞赏的例子,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6 、C 

三、阅读训练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3、下边的楹联中哪几联写出了这段文字中所说的“画意”?( )

A、满地绿阴飞燕子 一帘晴雪卷梅花(网师园看松读画轩)

B、客到烹茶旅会权当东道 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横塘古驿)

C、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耦园城曲草堂)

E、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天平山范公祠)

4、文中画线的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1998年5月第5次印刷作“这才是可取的”,1999年5月第6次印刷作“这是不足取的”。你认为应该用哪一种说法?试简述理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十一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又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再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个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 

2、本段的说明顺序                 。                 

3、具体说明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各举一例),并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4、“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一句中加点的“仅”和“已”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2、本段的说明顺序非常清晰,文中的“□□”和“□□”起到了提示说明顺序的作用。

3.①文中加粗的“这样”指的是哪些内容?

②文中加粗的“这”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文中划分出层次,并简要说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