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氏修谱必读

 清心淡泊 2011-05-28

                                       熊氏修谱必读

熊氏资料 2008-05-22 21:21:50 

 

一、渊源

熊姓虽然源出多头,但大多以鬻熊为得姓始祖。鬻熊世居丹阳旧城(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其裔孙熊绎受封于丹阳(今湖北丹江、淅川地区)建国。所以,熊姓最早的生息繁衍地应在湖北秭归周围。楚建国后,有过多次迁都,分别以郢(今湖北省荆沙西北)、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今湖北省宜城)、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都。因此,熊姓的繁衍地扩至湖北、河南、安徽一带。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公元前590年),楚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勇士,叫熊宜僚。他“善于弄丸为戏,可敌五百人。” 据《丸经·序》载:“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楚军包围了宋国都城,久攻不下。熊宜僚两军阵前表演抛丸绝技,使宋军将士都看傻了。突然,楚军掩杀过来,宋军大败。熊宜僚隐居于江陵(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熊宜僚的第十五世孙熊垣兴被封为江陵大郡君。江陵郡,即为当时的楚国郢都;所以,熊宜僚后裔以江陵为郡望。战国楚王负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国,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后,楚地改称为楚郡。楚王室子孙逃亡散居,蔓延天下。

先秦时期,熊姓子孙主要居住在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两汉至魏晋时期,熊氏逐渐向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少部分散居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江陵大郡君熊垣兴的第五世孙熊育美有6个儿子:熊乔、熊鸿、熊尚、熊常、熊重、熊恭。楚国亡国后,熊鸿逃往江西,隐居钟陵(今南昌一带),繁衍了庞大的南昌熊氏。所以,南昌也就成了熊氏另一个重要郡望。熊鸿的儿子熊僧循卜居鄱阳。熊僧循生熊子远。熊子远有4个儿子:熊鸣鸿、熊鸣鹤、熊鸣鹄、熊鸣鸾。熊呜鹄,字瑞翔,官授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他年老辞官后,举家定居于豫章沟上。这一时期,居住在江西南昌和湖北江陵的熊氏后裔人才辈出,在当地形成望族。故有,熊氏“望出南昌、江陵”之说。

南北朝时,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熊氏家族人丁兴旺,名震一方。他们出了一位著名经学家。熊安生(?-578年),字植之,北学代表人物之一。他通五经,精“三礼”,传授弟子上千人,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北周派兵部尹公正为代表出访北齐。当尹公正谈到《周礼》的疑难问题时,北齐代表张口结舌,无以应对。于是,北齐后主高纬派熊安生至宾馆与尹公正辩难。熊安生对《周礼》的疑难问题一一溯本探源,给予解说明白,使尹公正大为叹服。熊安生入北周后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任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熊安生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据《北齐书·儒林传序》载:“名儒徐遵明传业于李铉,李铉传业于熊安生。安生又传孙灵晖、郭仲坚、丁恃德。总而言之,后之能通《礼经》者,多为安生的门人”。

唐代,熊氏后裔主要繁衍生息地仍然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尤其是郡望南昌的熊氏人才辈出。杰出诗人熊孺登,江西进贤人,元和年间(806-820年)进士,为四川藩镇从事,与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非常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等诗作,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熊孺登传世存诗集一卷,其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至北宋,熊姓在湖北、江西、湖南乃为当地名门望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岳州(治今湖南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中就有熊姓。

宋代,南昌熊氏熊呜鹄的后裔熊秉,扶驾统领大兵于江西洪州,举家迁居洪州;其后裔子孙昌织,仕宦显达,播迁至江西石城一带。熊秉的曾孙熊二官,官为授鸿胪寺吏部侍郎,举家遂居于福建汀州。因此,闽西一带熊姓尊熊二官为熊氏入闽始祖。

北宋初熊姓后裔迁徙福建居建安(今建瓯县)等地,逐渐衍为当地望族。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的熊仔为中奉大夫、利州观察使,主管台州崇道观,举家迁居筠之盐步镇(即今江西宜丰)。熊仔的长子熊楚一(或曰楚佐、楚材、楚粥)的3个儿子熊良翰、熊良嗣、熊良贵,分居宜丰、天宝潭山,为潭山熊猫氏开基始祖。其中,熊良翰的后裔熊彦玉于元末由城南迁于天宝上宁。明代,熊仔的次子熊弼的2个儿子熊良冶、熊良辅下传七世时,启族城南库下。福建福清熊氏就是出之这一支。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南宋政权溃败后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战乱。

元代时,熊朋来入闽。熊朋来,豫章(今南昌)人,南宋咸淳时(1265-1274年)进士,入元后出任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他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政府为了医治长期对元战争造成的“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慘伤,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自然成了明初大规模移民的对象。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熊姓后裔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这时期,湖北熊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熊廷弼。熊廷弼(1569-1625年),字飞百,原籍南昌,寄籍江夏(今湖北武昌),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万历四十七年,他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后,熊廷弼再度任辽东经略。后因他与巡抚王化贞不和,致使兵败,溃退入关,为魏忠贤冤杀。差不多同一时期,四川永宁熊氏也出了一位杰出人才——熊文灿。 熊文灿(?-1640年),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熊文灿任福建巡抚时,因招降郑芝龙有功被任命为海防游击;后又因讨海贼李魁奇、刘香有功,为杨嗣昌所荐,他被崇祯皇帝委以大任,于崇祯十年四月出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祯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崇祯十二年五月因张献忠反叛,熊文灿获罪被处死。迁徙福建的熊氏似乎也不甘寂寞。福建省建阳熊氏出了一个著名的通俗小说的编著与刊行的专家熊大木。熊大木(生卒年不详),字鳌峰,号钟谷,福建建阳县人,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是位书坊老板。他把《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名著改写为通俗小说后刊行,使之广泛流传。熊大木一生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等通俗小说。南昌熊氏熊文珠迁居湖广荆州石首,生子三必荣、必贵、必祥,其嗣族繁衍,珠公九世孙怀伦公进士及弟。

至清代,熊姓已播迁至广东、广西、云南等省。湖南、贵州、等省的熊氏,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但,熊氏在祖宗故壤的湖北依然是显赫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清初,湖北孝感熊氏出了一位杰出的大政治家、学者熊赐履。熊赐履(1635-1709年),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孝感熊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熊赐履的父亲祚延(字祈公),是明朝时的生员,主持连奇书院。崇祯十六年(1643年),熊祚延组织团练抵御家民起义军,兵败身亡。据《湖广通志》载:“值流寇起,土豪藉雠生乱,熊阖门遇害。氏抱幼子,匿荆棘中,母族拥以去。豪亦素闻其贤,不复追。” 熊赐履才得以获生。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熊赐履中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以刚直不阿、直言陈事出名。他曾上书朝廷,要求治贪倡廉,慎重选择辅弼大臣,不要受奸佞小人蒙蔽;他要求皇帝不耽声色,读圣贤之书,修养德行。熊赐履曾主持经筵大典,为康熙讲解儒家经典、为王之道。同时,他还负责编修《太宗圣修》、《孝经衍义》、《明史》等官书,有多部著作。湖北汉阳也出了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学者。熊伯龙(1617-1669年),宇次侯,号塞斋,汉阳(今属湖北省)人,其祖籍进贤,晚号钟陵,示不忘祖。他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熊伯龙站在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他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

清代始,闽粤的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熊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8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32%。熊姓的堂号有:“射石”、“江陵”、“谦益”、“南昌”、“孝友”、“典裕”、“思孝”等。其分布极广,遍及全国各地,尤其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这4省的熊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66%。

二.定居

西晋元康年间(291-299年),熊崇官辅佐元惠帝。其裔孙熊颜,奉命守江南,遂举家迁居江南。唐乾符六年(879年),第二十七世孙熊宁义为避战乱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熊宁义的儿子熊兰避兵乱入闽,居吉安堡。后汉乾祐初年(948年),熊兰之子熊罗又迁居广昌溪口。熊罗生熊颡。熊颡有2个儿子:熊三官、熊四官。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熊三官迁居建宁均口,后又与熊四官一起迁徙江西石城柏中里。不久,熊四官又迁居上柏昌。南宋开祐二年(1206年),熊四官的第十一世孙(江西石城进贤坊《熊氏九修家谱》作九世孙)熊万珠迁居宁化黄柏岭(今宁化济村)。(见宁化济村、中沙《熊氏族谱》)熊兰后裔熊五郎迁居明溪,为熊氏入明溪始祖。其第二十四世孙熊贤辉迁居宁化泉上邱坑,熊贤炳迁居明溪盖洋雷西,熊贤茂居原址明溪盖洋,熊贤和迁居明溪鱼钦,熊贤泰迁居明溪当坑。(明溪盖洋《熊氏族谱》)熊四官移居江西岩岭上柏昌后,传至熊志隆又从上柏昌迁徙入闽,居明溪盖洋葫芦形。(明溪《姓氏志》)

唐末年,熊槐三兄弟三人为避战乱,从江右(江西)大墙头铁树观迁居将乐县义丰都马带村(现黄潭镇马带村)。不久,熊槐一、熊槐二俩兄弟回归梓里。熊槐三始迁将乐黄潭谢地村,开基将乐黄潭镇谢地村熊氏一族。后,其子孙陆续播迁黄潭的大言、大坪、西湖等村。

宋代,熊孟乙自河南光州迁居将乐龙池团,开基古镛镇龙池村熊氏一族。此后,其子孙陆续播迁古镛的积善、苦竹村,万安的寺许村,大源的增源、杉岭、西田等村。

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熊氏从江西石门迁徙建宁均口乡;其后裔播迁城关、伊家乡、金溪乡等地。

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熊氏得姓第八十四祖熊知致迁居建阳鳌峰。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熊知致的曾孙熊吉汉(泰宁谢家坪《熊氏族谱》作熊允铸)经建宁迁徙泰宁谢家坪。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郡望江陵的熊三一从永安丰田洋迁居大田孟丘头(今大田东坂)。(大田东坂《熊氏族谱》)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为避元兵之乱,又有一支熊姓从江西迁徙至建宁县均口。

元代,郡望江陵的熊九八入闽卜居邵武早溪石门。据永安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谱》载:熊九八有3个儿子:长子熊十一、次子熊十三、第三子熊十九。熊十一、熊十九居石门;其后裔迁居建宁。元泰定二年(1325年),次子熊十三从今邵武市迁熊荆山(今贡川镇张荆村),后移居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丰田洋定居。熊十三为永安熊氏开萁基始祖。熊十三定居丰田洋后生五子:熊荣、熊惠、熊福、熊富、熊华。他们依次分别迁居永安的后林岐、后坑、上洋、漈头、大洋。熊荣后来迁居永安陈匏坑。另:熊十四移居永安西洋坑。熊十七移居永安黄村洋。

明代,永安熊氏第十六世熊石养迁居尤溪(永安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谱》)。

清顺治十五年(1659年),原居泰宁谢家坪的熊吉汉的第十三代孙熊成老由谢家坪迁居将乐县光明都渠许村。此后,熊成老的后裔繁衍到将乐光明、张公等村。

三.迁移

南宋时期,熊万珠5个儿子中,熊二郎居故土黄柏岭,熊三郎迁居宁化三村,熊四郎迁徙闽汀,熊五郎邑北乌山郭。(江西石城进贤坊《熊氏九修家谱》)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宁化安远的熊润野迁居江西固村坳背。(宁化安远《熊氏重修族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