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三人行书苑 2011-05-30
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      父母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社会角色

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知识的启蒙者、言行的示范者、知心朋友、心理保健师、称职的指导者。

 

2.      孩子在变,我们也要变———心理定势

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父母这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积极适应孩子的新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3.      分数不是一切———晕环效应

父母不应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而要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孩子。

 

4.      家庭教育不能自相矛盾———手表定理

首先,要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其次,要正确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形成协调一致的家庭教育合力。

 

5.      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馈———反馈效应

父母在向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反馈。互动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诊断性反馈。

2.效应性反馈。

3.巩固强化性反馈。

4.延续或补充性反馈。

                                                

6.      重视孩子的许多“第一次”———首因效应

孩子生活中的许多第一次,会给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给他打下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或者对良好的行为进行鼓励。

 

7.      合适的氛围有助于教育———氛围效应

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注意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氛围,平时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父母不应该让家庭成为一个充满紧张气氛的“硝烟弥漫”的战场;父母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还可以开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使一家人共度温馨愉快的娱乐休闲时光。

 

8.      父母在三种心态间的转换———PAC心理状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在三种心态之间进行转换:父母、成人、孩子。

 

9.      家庭和学校形成的合力———整体性效应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分支,这两部分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要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为政”所得到的效果。

10.  孩子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偿心理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这样不仅防碍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11.“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阴。”———时间错觉

          孩子往往认识不到时间的宝贵,父母需要提醒他们珍惜时间。

          首先,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另外,要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做事的顺序。

          此外,父母要帮孩子克服“贪玩儿”的嗜好。

 

12. 为什麽而读书?———态度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够主动自发地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13. 给孩子丰富多彩的世界———感觉剥夺

一个人没有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就会陷入思维闭塞、头脑僵化。父母要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就要让孩子充分接触现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保持头脑的灵活。

 

14. 专注是效率的前提———注意稳定性

1.保证充足的睡眠。

2.避免干扰。

3.要有固定的环境和学习时间。

4.学习有有调剂。

5.父母要训练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6.从玩游戏中锻炼。

 

15. 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兴趣心理

兴趣是做事的巨大动力。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兴趣阶段的特点,鼓励和帮助孩子形成有益的兴趣。

1.  有趣。

2.  乐趣。

3.  志趣。

 

16. 够得着的目标才有吸引力———篮球架效应

如果孩子不容易实现一个目标,父母可以把这个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实现。

 

17. 避免拖沓的坏习惯———最后通牒效应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习惯,父母要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

1.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和财富。

2.其次要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3.父母要教孩子每件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做事要有顺序。

 

18. 过分的压力会使孩子表现失常———动机适度

父母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要让孩子保持平常心,这样,孩子在学习和考试中才能发挥得最好。

 

19. 引而不发。促使孩子思考———心理张力

父母向孩子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或者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不马上伸出援手,这样反而促使孩子自己去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找出孩子的优势———优势效应

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劣势,一个人往往容易在他优势方面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优势,重点发展这一方面。

 

21. 学习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自己相关时,能够引起人更大的兴趣,记得也更扎实。父母要教孩子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别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心理定势

孩子天生因为没有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往往具有高超的创造力。父母要保护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思维,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和现成的答案去束缚孩子。

 

23. 使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感官协同效应

在学习知识的时刻,如果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效率会大大提升。父母可以教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使用多种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理性和感性思维不可偏废———左右脑开发

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理性和感性思维,两者不可偏废,而且它们互相促进。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游戏,从而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以获得更高的智力。

 

   25.避免孩子“心累”———心理疲劳

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劳,父母需要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节孩子的学习兴趣,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1.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减压”。

2.        父母还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        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

 

26.舒适的环境带来高效率———环境影响心理

物理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环境。

 

27.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情绪周期

每个人的情绪波动都有周期,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周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8. 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自适应效应

        孩子迟早要自己适应社会,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代替,就会剥夺孩子培养适应能力的机会。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要尽量让他自己做。

 

29.对成就的渴望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成就动机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追求成功。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3.培养孩子自我反省和负责的态度。

4.给予孩子成功的经验。

  

30.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从小习惯了奢侈享受的孩子,长大后将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从小陪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31.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做决定 ———霍布森选择效应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做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32.学会等待是人生重要一课———延迟满足

           孩子如果想要任何东西,父母都立刻满足,就无法使孩子学会忍耐,孩子就不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3.学坏容易学好难———下坡容易定律

           孩子学好不容易,因而父母要提防孩子学坏的倾向,及时予以纠正;而在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方面,则需要下相当的工夫。

 

   34.好榜样胜过千言万语———模仿效应

           具体的榜样要比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供他们学习。

 

   35.应该随大流吗?———从众心理

           父母要教导孩子: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不一定要有;别人做的事情也不因为人多就一定是对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36.名人的特殊影响———名人效应

       父母要为孩子选择值得学习的名人,同时要防止孩子受到某些名人的不良影响。

1.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辨证地看待名人,不能极端化。

2.    父母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使用名人的话语来“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7.孩子周围是什么人?———邻近效应

        邻近的人会对孩子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并且和邻居处好关系。

38. 道德感的培养———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由此较低级的“道德他律”阶段,进入到比较高级的“道德自律”阶段。

     1岁:同情。

     2岁:安慰、初步分享。

     34岁:不能偷窃和撒谎。

     学龄阶段:基本的社会规范。

 

39.学会分享———互惠原理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私自利、不懂给予的人不会受到欢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和给予。 

1.父母要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减轻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

2.成人的榜样,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父母还要用表扬和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会分享。

4.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和阅读来熏陶孩子。

 

40.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宽恕心理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总是本能地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认错的责任感。

 

41.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学做人———角色认同效应

        父母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

 

42.“惯子如杀子“———权利欲的膨胀

        人的权利欲是无穷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可能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骄横的个性,将来即危害社会,又危害自己。

 

43.不要指望老师完全公平———马太效应

        学校里老师的行为不是父母能够完全左右的。即使老师忽视孩子,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

 

44.对待异性的分寸———异性效应

        孩子到了青春期,异性相吸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父母正确地引导,与异性的交往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1.“异性效应”可以使孩子和异性取长补短,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

    2.“异性效应”可以使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与活动效率。

    3.“异性效应”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

 

45. 用体育运动塑造孩子性格———体育影响性格

       父母可以选择合适的 体育项目,来克服孩子性格上的缺点。

 

46. 旁敲侧击与潜移默化———心理暗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有些话不好开口,父母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旁敲侧击或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47. 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父母对孩子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心理期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8. 怎样鼓励与禁止———强化心理效应

        奖励和惩罚可以用于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弱化孩子不好的行为。这两种手段及时和适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9. 别用物质奖励孩子———德西定律

        父母一般不要的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容易降低孩子对事情本来的兴趣,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50. “你是好孩子”———标签效应

        父母如果给孩子贴上标签,会使孩子趋向于成为标签所说的那种人。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贴好的标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