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芝山一叟的博客

 昵称1166897 2011-05-30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远程+集中+校本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执笔:汪文华)

2004年,我校由师范学校改为教师进修学校,学校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改变当时教师培训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现状,有效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4年来,我们经过潜心研究、锐意创新,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集中+校本”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面临的困境

于2003年启动实施的安徽省第二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包括“以考代训”、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三种方式。我县5000多名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任务由我校承担。2003年暑期,我们聘请小学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和我校专职教师担任培训者,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开展培训。在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发现集中培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少慢差费”

“少”指的是培训人数少。由于集中在我校进行为期10多天的培训,受学校办学条件、培训者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每期培训人数有限。

“慢”指的是,因每期培训人数少而不能够按时完成全员培训的任务。

“差”指的是培训质量差。造成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培训课程单一和资源匮乏;二是培训者素质较低;三是天气炎热,教室无空调,参训教师无法安心学习;四是不少教师路途远,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费”指的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是我校需支付一定的经费用于支付水电费和外聘教师授课费;二是广大参训教师因参加培训派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较大。

2、矛盾突出

这里的“矛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处理好工学矛盾,只得利用暑假进行集中培训,教师的休息、自主进修、学校建设维修以及农务等与参加培训矛盾突出;二是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方法等与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学习特点之间的矛盾突出。这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严重影响着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校本培训方面,通过巡回检查指导、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我们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1、自我反思缺乏动机,多数教师缺乏反思的动机,表现为对反思的拒绝,如不进行教后反思和应付了事等。

2、同伴互助浮在表面。因管理体制问题,教师之间专业上不合作、不信赖,因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和专题讨论等专业对话流于形式。

3、专业引领难以到位。专业引领队伍的人数短缺,难以满足中小学校的需求。由于专业研究人员多不在中小学一线,使得引领缺乏指导的现实针对性和对实践问题的切实解决。

4、专门机构形同虚设。由于学校校长的认识问题,校本培训专门机构多只是写在纸上用来应付检查的。

5、培训计划无针对性。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校本培训计划的产生多为对上级有关文件的“复制”,造成教师对校本培训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状况。

6、管理制度作为有限。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制约作用,但是难以起到激励教师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

7、环境条件难应需要。受设备、经费等的制约,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限于校内,学校缺乏培训资源和设备支持,教师们极少有接受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的机会,开展校本培训的环境和条件难以符合教师的需求和有效开展活动的需要。

二、模式的探索

我们本着“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师需求,基于教师发展,优化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服务,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理念,对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2005年6月,“借船出海”,实施“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积累经验,初建模式。

第二阶段,2005年7月—2007年6月,“借局布势”,试点小学、高中教师远程培训,反思实践,完善模式。

第三阶段,2007年7月至今,“善出奇兵”,建设虚拟学习社区和网上教研室,实施教师教学业务远程培训,创新模式。

(一)借船出海

1、建设教师培训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和远程培训模式构建研究的基础上,尽管经费十分困难,我校痛下决心,加大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边建设、边使用、边升级,于 2004年5月建立了“无为教师教育网”,开通了校园局域网,架设了无为教师教育的平台。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参加教师教育网联

积极主动的为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实施寻找教学资源与管理平台。经过努力, 2004年11月,我校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批准为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试点单位,被授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无为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3、尝试远程培训

在上级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 2004年12月底,在京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正式签订办学协议,启动了无为县“十五”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远程培训。这次培训我们采用远程教学与集中面授相结合、面授指导与远程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其模式在培训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权威性、前瞻性。我校是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试点单位、“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无为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远程教学能充分发挥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优势。我学习中心能为参训者提供符合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的,具有权威性、前瞻性的学习内容。

第二,包容性、实用性。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网络资源和我校自己开发建设的课程资源,能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研究的新成果,把培训教学与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培训内容的包容性和实用性。

第三,自主性、交互性。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无为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我校的“无为教师教育网”)提供的学习设施,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完全自主学习。学习者既可以个人独立学习,又可以多人集体学习;既可以实时学习,又可以非实时学习;既可以实时交互,又可以非实时交互;既可以双向交互,又可以多向交互。网络学习时空的空前自由,主体交互的灵活开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习主体为中心的培训理念。

第四,针对性、实效性。虽然网上教学符合目前教育干训由线性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发展的趋势,但其教学统一性强,个别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不尽适应参训者的个人自身发展需求;教学缺乏亲和力,学习者参与式培训活动无法得到实施。因此,我们采用集中面授的形式作为远程教学的延伸。通过“集中面授”进行集体答疑、专题讲座、辅导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微格教学实践等参与式培训活动,可以弥补远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培训能按需施教,讲究实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种培训模式,大大减少了集中培训的时间,减轻了学员的经济负担,也减少了我校的经费支出;远程教学时空的空前自由,能较好的解决工学矛盾;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教育专家的网络课程教学,辅以面授辅导,能真正保证培训适应参训者和培训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强,有利于培训质效的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网络和集中面授对参训者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辅导,确保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培训效果。

(二)借局布势

1、模式框架

我们在总结“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第二轮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框架:

2、健全远程培训平台

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我校投资十几万元,购置了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齐备,接着又装备了十万册数字图书馆,丰富教学资源;我们直接从“天网”中接受教育部、星空放送、中央电教馆的信息和资源,从因特网上收集资源,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充实到我校教师教育网。逐步建立了自己本土化的教师教育资源库。至2005年底我们已建立了校园网、远程多媒体教室、音像资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还建立了地面卫星系统。初步形成了以“无为教师教育网”为载体的网络远程教育体系,实现了“天网、地网、人网”的三网并行,使远程教育平台日臻完善。

3、完善远程培训模式

2005年至2007年,我们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开展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利用网站开展教学,以学区为单位,构建分层次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的教学运行模式为: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由计算机信息中心及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录制或高速下载到教学信息服务器,通过多媒体教室、校园计算机网上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通过公用网访问“无为教师教育网”主页的资源平台等形式提供给参训教师,部分课程通过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实时授课。非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环节,如辅导答疑、提交作业、完成实验、获取辅助性教学信息及远程管理功能,通过计算网络或邮电通讯手段以及面授完成。

在实践中,我们也意识到,这种模式,对于一些光纤接入费用高,ADSL距离过长,信号不能到达,电话线拨号上网网速跟不上的偏远村级小学,仍然是个死角。为此,以学区为单位,统筹安排,使暂时不能进入因特网的学校,可以就近到中心校、完中计算机房进行远程学习。对确实无条件上网的学校,我们采用发光盘的办法,辅之以面授教学,把优秀的资源送上门。

第二,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指导学习,强化远程教学的服务功能。

教师远程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小组群体互动学习和个体自主学习。如何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全方位学习环境,为学员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指导学员按培训计划要求进行分散和集中学习?这成为我们工作的又一重要课题。我们把主要工作放在培训活动组织与导学和助学上,推行了教师培训“五导”、“五助”的教学模式。“五导”是:一导学习观念,二导学习计划,三导学习技术,四导学习内容,五导学习方法。“五助”是:一助学习环境,二助学习资源,三助答疑解难,四助互动交流,五助教研实践。首先,帮助参训教师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这是前提。其次,结合各类培训任务和教师的工作实际帮助参训教师制定个别学习、分组学习、集中学习的各类计划,利用网上公告、答疑电话、电子信箱、网上讨论系统同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并给以学习指导,帮助参训教师个别学习和组织集中学习,开展校本培训;我们通过作业、论文及学员参与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和学术活动,对参训教师实践性环节进行指导,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指导培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善出奇兵

随着远程培训的进一步试点,我们发现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2006年暑期,我县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万名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这次培训给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师远程培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通过研究和反思,以建设虚拟学习社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培训模式,并在“网上教研室”活动和2007年中小学教师教学业务培训中予以实验,将远程培训继续向前推进。

1、建设虚拟学习社区,开展学习、研讨和网络教研活动

虚拟学习社区由4个相互联系的模块组成,一是学习平台、二是交流平台,三是网上教研平台,四是远程导学平台。通过这4个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干训、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等。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给教师带来了新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具有创新意义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通过网站进行网上导学

在网上开辟了“校本培训”的专题栏目、设置“培训文件”、“培训引领”、“培训聚焦”的三个分栏,同时编辑《无为教师教育》网络期刊。通过网上发布校本培训的政策、工作要求、理论探讨文章和各校校本培训的做法、经验介绍等,进行网上导学,帮助参训教师了解最新的培训信息、教改动态,学习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相关的纲领性或指导性文件。

第二,进行网络讲座,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学习平台视频点播和网络直播、以菜单式和自由式的方式在网上选择观看专家讲座,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培训计划,直接聆听和观看全国一流名家讲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评价以及其它教育理论;还通过双向视频系统,在网上进行实时理论讲座。在校本培训中,通过网上开辟的“在线答疑”和电子信箱,对教师在学习中所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现实中困惑和问题,在学习研究实践中构建起自己独特而先进的个性化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三,建设校本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具有适应性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量需要和缺少的就是教学资源,尤其是适应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为此,我校走进一线、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积极自主地建设了来自本县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课堂教学资源库。这些本土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研文章和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方便了教师的网上学习、备课,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资源支持。

第四,进行课例研讨,对教师进行实际指导

教师在成长过程,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支撑,也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为此,在网上发布大量特级教师示范课、新课程课例。并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示范课、新课程教学案例以及其它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研讨,学习借鉴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从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和相互的理性研讨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互动交流、跟进服务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黉门社区”“教师博客”给教师提供极为广阔的交流学习空间。这种空间使教师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互助合作,通过交互积极建构,完成知识学习过程。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彼此谅解、愿意分享并不断地取得沟通。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专长,经由大家的讨论、沟通、分享,使得知识可以分享,智慧得以撞击。特别是在“黉门社区”开展的各学段各年级备课互动、在线交流等活动,使广大教师面对共同的教育教学问题,交流情感、信息,协同互助解决难题、寻找归属。

二是运用网上教研平台进行网络教研。网上教研室主体部分共五块。一是用来介绍网上教研的主题、目的和意义以及主持人的教研室简介。二是视频案例。三是围统网上教研提供的文本资源。四是主持人开题、阶段性小结、总结的主持人公告。五是教师发言交流的教研活动区。

网上教研室是我校的独创,它实际上是受视频案例研究的启发。但不同的是,视频案例是几个人最多几十人的研究,而网上教研室则是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交流互动。视频案例研究是研究的结果,而网上教研室则是正在进行的研究过程。网上教研室实际上就是把传统的教研组活动,通过因特网推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老师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不同地点、不同的时间参加同一教研活动。

网上教研流程是:在充分调研中发现问题,了解教师的需求,精心设计网上教研活动方案。首先在BBS上进行协同备课,然后把教师的说课、上课放在教研平台上,通过Internet让全县教师进行研讨,还让我们的教研员进行网上点评。

三是分学段分学科开展网络校本教研。为了跟进教学,聚焦新课改,服务课堂教学,我们有计划的在各学段各学科开展网络校本教研活动。网络校本教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网页发布、BBS、教师博客、网上教研平台和网络直播课堂,通过选准课题、网上协同备课、网络直播示范课、专家评课、教师互动反思提高,有效地进行校本研修活动。

2、开展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创新远程培训模式

为确保中小学教师全员教学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总结几年来开展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试点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培训管理、课程资源、学习支持和培训模式。

第一,精心组织管理。

教学业务培训要想落到实处,管理是关键。为此,我们从组织管理上使力,制定了符合县情的培训计划,成立了无为县中小学教师教学业务工作领导组和培训业务指导组,领导组由县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业务指导组分协调组、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和专家组。同时,我们以县直学校、中心校和民办学校为单位,组成学习社区。各社区也根据要求,成立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工作领导组和业务指导组,由学校一把手担任工作领导组组长,分管业务的主要负责人担任业务指导组组长。每个学习社区指定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员,负责学习指导。

第二,自主开发课程。

教学业务培训要真正达到训练技能、提高能力的目标,必须有符合本地实际和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自主开发课程,将培训内容分为《教学设计》《组织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三个模块,聘请省内知名教学法专家(合肥师范学院李继秀教授)和培训教材的编著者(成都大学严先元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制作6讲的视频讲座,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教学业务培训平台提供点播,供各学习社区集中组织观看和学员自主观看。

第三,提供学习支持。

我们先利用两天时间培训各学习社区的指导员,再由指导员对本社区的进行全员培训,指导学员上网学习的技能。

建设教学业务培训平台,为每个参训学员建立了个人博客,保证了学员视频讲座随机点播,在线浏览学习材料、提交学习交流文章、开展学习研讨等。这是本次培训提供学习支持的新举措。特别是个人博客的建立,为学员提供了发表文章、在线互动交流的平台。

发布《学习简报》是本次培训提供学习支持的又一新举措。学习社区培训指导员负责推荐优秀教学设计和学员文章,并在学前准备和每个模块学习后,编辑1期《学习简报》(共4期)。通过《学习简报》推荐优秀教学设计和文章(学习反思、教学实录、案例分析等),聚焦专题开展在线交流,介绍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情况,宣传学员的感人事迹等。我校在各社区简报的基础上,编辑全县的《培训简报》(共4期),汇聚精华,激励引领,指导培训的深入开展。

第四,创新培训模式。

针对我县教师多,培训任务大、时间紧的实际情况,教学业务培训采用“远程(理论学习、网络交互)+集中(网下集中学习、研讨)+校本(实践研修)”的培训模式。

(1)远程。理论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员自学培训教材,结合自身实践和培训实际,填写《教师自学习主问题单》。第二阶段,学员在学习社区的统一组织下,集中观看专家视频讲座,在线浏览学习资料和文章。

学员在除了参加网下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外,还可以在线观看视频讲座和课例,浏览学习材料,通过发表文章、评论他人文章,参与在线的互动交流。

(2)集中。网下集中观看专家讲座之后,分学习小组集中研讨,提交《小组讨论交流记录表》。在学校组织下,按学段学科分组观看课例,并进行网下集中研讨,填写《课例学习参与录》。

(3)校本。学员根据培训进度,结合新学期提前备课活动,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培训平台,提交教学设计、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等,阅读其他学员的文章,参与互动交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开学前两周,每名学员上一节课,由学校教学业务培训考核小组进行课堂教学过关考核。

三、实践的反思

在几年来的远程培训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由集中培训向远程学习(“网络学习+集中面授”)的转变,二是由远程学习向远程培训(“网络学习+集中面授+远程校本指导”)的转变,三是由远程培训平台向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转变。

转变阶段

模式范型

培训活动

主要做法

存在问题

初建模式

网络学习+集中面授

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小学校长远程培训

解决集中培训的突出问题,缩短集中培训时间,提供优质培训资源

1、培训资源匮乏,缺乏地方适应性

2、失却远程学习指导,网络交互不充分

3、理论转化为实践有一定困难

完善模式

网络学习+集中面授+远程导学

自建远程培训平台,试点小学、高中教师远程培训

着力解决培训资源匮乏问题和远程学习指导及其管理问题

1、培训资源针对性不足

2、教师间的网络交互不充分

创新模式

远程(理论学习,网络交互)+集中(网上集中,网下集中学习、研讨)+校本(实践研修)

建设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和教师教学业务培训

远程学习与校本培训(实践研修)并重,着力解决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问题,为建设县、学区、学校网络化学习组织奠定基础

校本培训和实践研修的管理不到位,实效性不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三个方面是提高远程培训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一是课程资源,二是学习指导,三是培训管理。

(一)培训资源需要突出适应性

培训资源的适应性主要指的是,培训课程和相关的学习资源符合参训教师的学习需求,符合本地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符合作为成人的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一方面,要坚持培训课程的权威性、前瞻性,确保参训教师学到新知识,具备新理念,形成新技能,掌握新技术。

另一方面,要突出培训课程和资源的适应性、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学以致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习指导需要富有针对性

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主要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创设便于参训教师与指导者、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提出问题、获取帮助、发表“意见”(实践反思、学习心得等)的虚拟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

二是学习指导能够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为此要组成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指导团队。

三是确保参训教师的问题得到指导者的及时跟进指导,参训教师的“意见”能够得到指导者的回应。同时,要注重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和实践研修中的作用的发挥,使学习指导要从网络环境向现实环境延展。

(三)培训管理需要保证有效性

培训管理的有效性,包括培训组织的有效性和培训实施的有效性。

组织的有效性指的是,需要有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作保障,涵盖政策、制度和手段几个要素。其中,行政推动、领导重视、制度约束和激励是前提,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组织手段是关键。

实施的有效性指的是,需要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立足于培训对象的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考核管理,依托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和学区、学校的学习组织,做到计算机培训管理系统监控与实践环节监控相结合,“教师成长记录”(网上个人主页、博客、工作室等)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综上所述,我们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三大转变”,为提高教师远程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三结合”(远程+集中+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实施经验。为做好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在“三结合”远程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正在研究和实施“远程网络学习+远程实践研修”的远程培训模式,力求破解提高校本培训和实践研修实效性这一难题,进一步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淮江.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2期

[2] 汪文华.“十五”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远程培训工作总结.http://training./information/center/MasterTraining/pxdt/dfpxjy/1110063001.htm

[3]汪文华.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及其组织管理. http://www./zhengji/wenzhang.asp?id=16

[4]巢湖市教育局.面向农村  抓好试点  实施教师远程培训——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试点工作介绍.安徽教育网,2007-04-12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