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唱歌,歌养心,通透明亮是佳音

 范翔林 2011-05-31
                                       学唱歌,歌养心

曾在贵州参观过苗族村寨,穿着鲜艳服饰的苗族姑娘们,时而应着竹击发出的“跨跨”声起舞,时而数人一排小合唱,清脆纯朴的歌声在青山翠竹、清溪秀水的山间飘荡,给本来就有的清新舒畅平添了丝丝缕缕如山花般的沁香气息。客人来了,唱唱山歌,成为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的待客之礼和表达方式。

饭养身,歌养心。唱歌不仅可以舒畅情感,有益健康,也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可帮助审美,提升素质。有机会,学唱歌,并经常唱唱,应当是快乐人生的价廉物美的选择!

诗言志,歌咏言,千百年来,人们借助美好的歌声,即兴的抒发,营造快乐,表达情感。声振林木,余音绕梁,都是人们熟知的佳话。

有道是,说得好不如唱得好。唱歌,内含了独特的生活品质和人生情趣。

实际上当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他的第一声啼哭,便是人生歌唱的开始!能说就能唱,唱歌是人的生理机能,同时也是有待发掘和完善的技能。因为,要想把歌唱好,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的本钱好,经过一些训练则能如虎添翼。

最近,笔者从一个声乐培训班的讲课中了解到,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般有这样几方面的练习:一是通过朗诵等方式准确发音,实现唱腔的字正腔圆,二是通过视唱练习,把握音准和节奏,并了解和学习唱歌需要掌握的呼吸方法以及气息运用和控制。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内容是,通过发声训练,学会运用共鸣腔,从而美化音色,使声音集中、圆润、通畅、丰满、明亮、动听。

事实上,有不少爱好者只是用喉音来唱歌的。            

歌唱时的共鸣腔主要有胸腔、头腔和口腔三个共鸣区。它们分别配置低音、中音和高音的共鸣。学唱歌一般通过胸腔和横隔膜的呼吸(扩张)来控制气息,唱歌时从喉部到腹部要有“管道”,上下畅通,使声音贯通流畅,共振共鸣。

也有人通过腹式呼吸,借助丹田增强声音的强度和爆发力——这要在指导下训练。

             2011年05月25日 这是部分人士的合影

 为什么听听名家们的演唱,感觉比较轻松、舒展,唱起来不很费劲而音色浑厚,响亮动听,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共鸣腔的运用使之锦上添花了。当你在唱歌时发现共鸣腔已经打开,那种因通透、明亮而带来的“豁然开朗”的感觉,会使你获得美妙的惊喜!

                                  范翔林 2011.5.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