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模化猪场各类猪存栏及栏位数的计算(1)

 千岛花园 2011-05-31
7—3  工厂化养猪工艺组织方法

一、基本概念

工厂化养猪就像工业生产一样,以生产线的形式,实行流水作业,按照固定周期节奏(一般以周为单位),连续均衡地进行生产。生产过程包括了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肥育等六大环节。现代工厂化养猪的生产工艺就是按照上述六个环节组成一条生产线进行流水式生产,正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养猪场的一栋猪舍就是一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完成1~2个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产品从一个车间转移到下一个车间,从一道工序转移到下一道工序,每一工序必须完成规定的生产工艺。这样进行养猪生产,分工明确具体,设备使用熟悉,饲料利用规范,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二、主要特点

1.流水式的工艺流程

工厂化养猪是将各生产阶段的猪群按一定的生产节律和繁殖周期,组织成有工业生产特点的流水式生产工艺过程。也就是说,把养猪生产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成和肥育等六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条连续流水式的、全进全出的生产线,并按计划、有节律地常年均衡生产。

2.专门化的猪舍类别 

工厂化养猪必须建立能适应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的专用猪舍,如配种妊娠舍、分娩哺乳舍、仔猪保育舍和生长肥育舍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生产工艺有序地进行。

3.完善化的繁育体系 

工厂化养猪须选用较高生产性能的猪种,并按繁育计划建立好繁育体系,保证生产优良种猪和商品猪,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4.系列化的全价饲粮 

工厂化养猪要按照猪群的划分,配制不同型号的全价饲粮,满足其营养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猪的生产潜力。

5.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工厂化养猪猪群集约、全进全出,要求配备先进的设施与设备。猪舍要达到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清洁干燥、空气新鲜的要求。设备要符合猪的生理要求,方便劳动者的生产操作,并能给猪群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6.严密化的兽医保健 

工厂化养猪要求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防疫和驱虫制度,确保猪群健康。同时要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粪污处理系统。

7.高效率的管理体制 

工厂化养猪应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合理的劳动组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益。

8.标准化的产品生产 

工厂化养猪应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规模地、均衡地生产符合质量标准的种猪或商品猪,并保证猪肉在人们食用中的安全性。

三、工艺组织

现代化养猪生产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生长和肥育等生产环节,划分成一定时段,按照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猪群实行分段饲养,进而合理周转,这一整套的生产程序即饲养工艺(图7-3)。


 图7-3 养猪生产工艺流程图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由于建筑设施的配套、饲料的供应、人员的安排、技术的应用等都是按生产工艺流程预先进行设计的,因此,饲养工艺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养猪生产效率的高低。不同规模的猪场必须根据猪场的发展、设施设备、技术应用等因素,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前提来确定合理的饲养工艺流程。        

(一)工艺类别  现代化养猪生产一般采用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由于猪场的饲养规模、技术水平、猪群的生理要求不同,采用的饲养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使生产和管理方便、系统化,提高生产效率,要求根据不同的饲养阶段,实施合理的饲养工艺。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工艺流程:

1.三段饲养工艺流程式  即配种妊娠期→泌乳期→生长肥育期。它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猪群调动次数少,猪舍类型不多,节约维修费用,管理较为方便。但仔猪从断奶到出栏划分为一个时段,其营养供应和环境控制等显得较为粗放,不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2.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妊娠期→泌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它的特点是在三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断奶后的仔猪加保育段(5周)的形式独立出来,待体重达18~20㎏以上,再转入生长肥育舍饲养14~16周,体重达90~110㎏出栏销售。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满足断奶后的仔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但转群增加1次,应激增多,影响猪的生长。

3.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妊娠期→ 泌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四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饲养。空怀母猪经1~2周的配种期和3周左右的妊娠鉴定期,转入妊娠舍饲养12周,最后1周转入分娩哺乳舍。这种安排有利于断奶母猪的复膘、发情鉴定及配种,而且能防止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之间的争斗引发的流产,也便于根据母猪妊娠后的膘情采取合适的饲养方法,但转群多,应激多,应预防机械性流产的发生。

4.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即配种期→妊娠期→泌乳期→保育期→生长期→肥育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五段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将猪的生长肥育期划分为育成期和肥育期,各饲养7~8周。由于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分成哺乳、保育、育成、肥育四个阶段饲养,可以根据猪的不同阶段特点,最大限度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和环境要求,有利于生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但转群增多,应激增加,影响猪的生长。

以上几种工艺流程大多是在同一地点一条流水线作业,可以采用以猪舍局部若干栏作为单元转群,转群后进行清理消毒。它的最大优点是地点集中,管理方便,转群容易,但最大的缺点是猪群过于集中,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它环节就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尤其是疫病的交叉感染,难以切断,防疫显得困难。所以,有的猪场将猪舍按照转群的数量分隔成单元,按单元全进全出,虽有利于防疫,但夏季通风防暑较为困难,需进一步完善。

5.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  


                                               图7-4 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

大型规模化猪场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养猪生产工艺及猪场布局往往是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其工艺流程如图7-4所示。

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有利于防疫和管理,可以避免猪群过于集中给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带来的负担,但最大的缺点是猪场造价成本很高。

(二)工艺组织  确定生产工艺是设计猪场时要考虑的主要内容之一。生产工艺合理与否,决定生产效率的高低。确定生产工艺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确定饲养模式 

养猪的生产模式不仅要根据经济、气候、能源、交通等综合条件来确定,还要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养猪技术水平来确定。例如,同样是集约化饲养,公猪与待配母猪可以同舍饲养,也可以分舍饲养;母猪可以限位饲养,也可以小群饲养;配种方式有的采取本交,有的采取人工授精。因此,各类猪群的饲养、饲喂、饮水、环境控制、清粪等方式都要按一定的饲养模式来确定。在现阶段养猪生产形势下,饲养模式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条件,不能照抄照搬;对于相应配套的设施和设备,其选择的原则是:凡能够提高生产水平的设施应尽量采用,能用人工代替的设施可以暂缓使用,以降低成本。

2.确定生产节律

 生产节律是指相邻两群泌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天数)。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群母猪进行人工授精或组织自然交配,使其受胎后及时组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群,以保证分娩后形成确定规模的泌乳母猪群,并获得规定数量的仔猪。合理的生产节律是全进全出工艺的前提,是有计划利用猪舍和合理组织劳动管理、均衡生产商品肥育猪的基础。

生产节律一般采用1d、2d、3d、4d、7d或10d制,可根据猪场规模而定。实践表明,年产5~10万头商品肥育猪的企业多实行1d或2d制,即每天有一批母猪配种、产仔、断奶、仔猪保育和肥育猪出栏;年产1~3万头商品肥育猪的企业多实行7d制;规模较小的养猪场一般采用10d或12d制。一般猪场采有7d制生产节律的原因是:7d制与其他生产节律相比,有以下优点:

第一,可减少待配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头数,因为猪的发情周期是21d,是7的倍数。

第二,可将繁育的技术工作和劳动任务安排在一周5d内完成,避开周六和周日。由于大多数母猪在断奶后第4~6d发情,配种工作可安排在3d内完成。这样就使生产中的配种和转群工作全部在星期四、五之前完成。配种母猪不足的数量可按规定要求由后备母猪补充,

第三,有利于按周、按月和按年制订工作计划,建立有序的工作和休假制度,减少工作的混乱性和盲目性。

3.确定工艺参数 

为了准确计算各类猪群的存栏数和所需要的猪舍、栏位数、饲料用量及生产产品的数量,养猪场必须根据猪的生产力水平、设施设备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等,实事求是地确定生产工艺参数。现就几个重要的生产工艺参数加以讨论说明。

(1)繁殖周期。繁殖周期决定母猪的年产仔窝数,关系到养猪生产水平的高低,其计算公式如下:

    繁殖周期=母猪妊娠期(114d)+仔猪哺乳期+母猪断奶至受胎时间

其中,仔猪哺乳期国内的猪场一般采用35d,比较好的企业采用21~28d断奶;母猪断奶至受胎时间包括两部分:一是断奶至发情时间7~10d,二是配种至受胎时间,决定于情期受胎率和分娩率的高低;假定分娩率为100%,将返情的母猪多养的时间平均分配给每头猪,其时间是:21×(1-情期受胎率)d。故繁殖周期=114+35+10+21×(1-情期受胎率)即:

    繁殖周期=159+21×(1-情期受胎率)

当情期受胎率为70%、75%、80%、85%、90%、95%、100%时,繁殖周期为164d、163d、162d、161d、160d、159d。情期受胎率每增加5%,繁殖周期就减少1d。

(2)母猪年产窝数。母猪年产窝数=(365/繁殖周期)×分娩率  即:

母猪年产窝数与情期受胎率、仔猪哺乳期的关系如表7-9所示。

       表7-9  母猪年产窝数与情期受胎率、仔猪哺乳期的关系

情期受胎率(%)

70

75

80

85

90

95

100

母猪年产窝数

(窝/年)

21断奶

2.29

2.31

2.32

2.34

2.36

2.37

2.39

28断奶

2.19

2.21

2.22

2.24

2.25

2.27

2.28

35断奶

2.10

2.11

2.13

2.14

2.15

2.17

2.18

由表7-9可知,情期受胎率每增加5%,母猪年产窝数每年增加0.01~0.02窝;仔猪哺乳期每缩短7d,母猪年产窝数每年增加0.1窝;当仔猪哺乳期为35d时,母猪年产窝数很难达到每年2.2窝;仔猪28d断奶,母猪年产窝数很容易达到每年2.2窝;可见仔猪早期断奶、妊娠母猪的饲养等技术是提高母猪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技术环节。其他参数可参考表7-10。

4.周工作程序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工厂化养猪场都是以周为单位进行运转,因此稳定工作程序可有效的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让工人掌握每周应该从事的工作内容,这将使猪场的日常管理显得更为秩序化、制度化。

(1)猪配种妊娠舍的周工作程序

周一:1日常工作2发情鉴定、配种 3做30、50、90d妊娠检查。

周二:1日常工作2发情鉴定、配种3将妊娠30d的母猪转到妊娠区(舍)4补充后备猪。

周三:1日常工作2发情鉴定、配种3向产房索要并统计断奶母猪头数4冲洗周二转出猪舍栏并消毒5转上周配种猪到返情检查区。

周四:1日常工作2接收断奶母猪3发情鉴定、配种4评价种公猪,并做下周配种计划。

周五:1日常工作2发情鉴定、配种3冲洗临产母猪分娩栏床4淘汰不宜种用公、母猪5完成待配母猪的调入。

周六:1日常工作2发情鉴定、配种3冲洗周五转出猪的舍栏并消毒4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5制订下周工作计划。

周日:①日常工作②填写周报。

(2)猪分娩哺乳舍的周工作程序

周一:1日常工作2领1周所需的药品和用具3准备保温箱和灯泡4准备哺乳仔猪料和料槽,要求料槽经火碱浸泡、冲洗晾干后再用5特殊工作。

周二:1日常工作2给生20日龄(以组为单位)仔猪首免猪瘟疫苗3特殊工作。

周三:1日常工作2调整断奶舍环境3统计断奶仔猪,评价断奶母猪4 特殊工作。

周四:1日常工作2断奶母猪补耳标3决定无价值断奶仔猪4挑选哺乳性能好的母猪作寄母5断奶6冲圈消毒7特殊工作。

周五:1日常工作2检修断奶产房设备,准备产房3猪淋浴消毒,接下组临产母猪入产房4挂分娩卡。

周六:1日常工作2准备接产备品3制订下周工作计划。

周日:1日常工作2填写周报。

(3)猪生长肥育舍的周工作程序

周一:1日常工作2育仔转育成(称重、调群)3冲洗保育舍并消毒4完成本周即将出售肥猪的计划。

周二:1日常工作2为星期四断奶猪的到来做好准备3腾空肥育舍并消毒,准备星期五接育成猪,记录计划转进育成猪头数4接种疫苗5保育舍公猪去势6给配种妊娠舍补充后备猪。

周三:1日常工作2接种疫苗3售猪。

周四:1日常工作2接收并检查断奶仔猪,了解断奶仔猪健康状况,根据体重进行适当的调群。

周五:1把育成猪转到肥育舍2准备周一保育仔猪的到来3种猪初选并上耳标(肥育舍)。

周六:1日常工作2冲洗育成舍。

周日:①日常工作②填写周报。

表7-10  某万头商品猪场工艺参数

项目

参数

项目

参数

妊娠期(d)

哺乳期(d)

保育期(d)

断奶至受胎(d)

繁殖周期(d)

母猪年产胎次

母猪窝产仔数(头)

窝产活仔数(头)

成活率(%)

哺乳仔猪

断奶仔猪

生长肥育猪

出生至目标体重(kg)

初生重

35日龄

70日龄

160~170日龄

114

35

28~35

7~14

156~163

2.15

10

9

 

90

95

98

 

1.2~1.4

8~8.5

25~30

90~100

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

出生时(头)

35日龄(头)

36~70日龄

71~170日龄

平均日增重(g)

出生~35日龄

36~70日龄

71~160日龄

公母猪年更新率(%)

母猪情期受胎率(%)

妊娠母猪分娩率(%)

公母比例

圈舍冲洗消毒时间(d)

生产节律(d)

母猪临产前进产房时间(d)

母猪配种后原圈观察时间(d)

 

19.4

17.5

16.6

16.3

 

194

486

722

33

90

95

1:25

7

7

7

21

 

四、规模计算

 

根据猪场规模、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条件,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不同阶段组成不同类型的猪群,计算出每一类群猪的存栏数就形成了猪群的结构。饲养阶段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猪群、猪舍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以年产万头猪规模为例,介绍一种简便的猪群结构计算方法。

1.年产总窝数

年产总窝数=计划出栏头数/(窝产仔数×从出生至出栏的成活率)

=10000/(10×0.9×0.95×0.98)=1193(窝/年)

2.每个节律转群头数  (以周为节律计算)

(1)产仔窝数=1193÷52=23窝,一年52周,即每周分娩泌乳母猪数23头。

(2)妊娠母猪数=23÷0.95=24头,分娩率95%。

(3)配种母猪=24÷0.90=27头,情期受胎率90%。

(4)哺乳仔猪数=23×10×0.9=207头,成活率90%。

(5)保育仔猪数=207×0.95=196头,成活率95%。

(6)生长肥育猪数=196×0.98=192头,成活率98%。

3.各类猪群组数

生产以周为节律,故猪群组数等于饲养的周数。

4.猪群的结构

各猪群存栏数=每组猪群头数×猪群组数

猪群的结构见表7-11,生产母猪头数为561,公猪、后备猪群的计算方法为:

(1)公猪数:561÷25=22头,公母比例1︰25。

(2)后备公猪数:22÷3=8头。若半年一更新,实际养4头即可。

(3)后备母猪数:561÷3÷52÷0.5=7头/周,留种率50%。

表7-11   万头猪场猪群结构

 

猪群种类

饲养期

(周)

组数

(组)

每组头数

(头)

存栏数

(头)

备注

空怀配种母猪群

5

5

27

135

配种后观察21d

妊娠母猪群

12

12

24

288

 

泌乳母猪群

6

6

23

138

 

哺乳仔猪群

5

5

230

1150

按出生头数计算

保育仔猪群

5

5

207

1035

按转入的头数计算

生长肥育猪群

13

13

196

2548

按转入的头数计算

后备母猪群

8

8

7

56

8个月配种

公猪群

52

 

 

22

不转群

后备公猪群

12

 

 

8

9个月使用

总存栏数

 

 

 

5280

最大存栏头数

五、猪栏配备

现代化养猪生产能否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关键是猪舍和栏位配置是否合理。猪舍的类型一般是根据猪场规模按猪群种类划分的,而栏位数量需要准确计算,计算栏位需要量方法如下:

表7-12  万头猪场各饲养群猪栏配置数量(参考)

猪群种类

猪群组数(组)

每组头数(头)

每栏饲养量(头/栏)

猪栏组数(组)

每组栏位

数(个)

总栏位数(个)

空怀配种母猪群

5

27

4~5

6

7

42

妊娠母猪群

12

24

2~5

13

6

78

泌乳母猪群

6

23

1

7

24

168

保育仔猪群

5

207

8~12

6

19

114

生长肥育猪群

13

196

8~12

14

18

252

公猪群(含后备)

1

27

后备母猪群

8

7

4~6

9

3

27

1.各饲养群猪栏=猪群组数+清毒空舍时间(d)/生产节律(7d)

2.每组栏位数=每组猪群头数/每栏饲养量+机动栏位数

3.各饲养群猪栏总数=每组栏位数×猪栏组数

如果采用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小群饲养、泌乳母猪网上饲养,消毒空舍时间为7d,则万头猪场的栏位数如表7-12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